金融工程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方式,金融工程的发展和运用提出了新的风险管理理念。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工程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工程论文范文篇1 浅析金融工程 摘 要:“金融工程”即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创造,它综合运用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和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基础性和衍生性证券,设计、开发和应用新型的金融产品,以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金融问题、管理金融风险的根本目标。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现代金融业和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至今仍处于动态的向前发展过程当中。然而,中国却因金融主体、市场制度、金融政策及金融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制约着金融工程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本文就“什么是金融工程”及“金融工程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两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创新; 风险管理;制约因素 “金融工程”近年来逐渐活跃于人们的脑海当中,但金融工程的实质内容——金融创新与创造却历史久远:衍生产品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时期;金融创新活动更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经济、金融活动。这样看来,金融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其真正意义上的飞速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衍生证券数量急剧增加时期。此后,国际经济进入“现代金融工程”发展阶段。 一、金融工程内涵概述: 1.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根本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面临着种类各异的金融问题:个人需要管理自有资产,寻求资产收益、安全与流动性的均衡;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价格变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金融机构更是直接面临着如何管理日益增加的种类各异的金融风险、如果创造出更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来吸引客户以及如何寻求在现存风险结构下的收益最大化等更加严峻的金融问题。而逐渐兴起的金融工程发展的浪潮,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各个经济主体创造性的解决其所面对的各种金融问题,进而满足市场对于金融的各类需求。 2.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的主要内容 金融工程通过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即对各种证券风险收益特征的匹配与组合来创造性的解决各个经济主体所面对的各种金融问题。而产品设计完成之后,紧接而来的便是准确的定价活动,其中无套利定价原理最为常用。风险管理是金融工程的核心,从根本上看,衍生证券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诞生,都是源于市场主体对于风险管理的需要。 金融工程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金融工程师也同普通大众一样的厌恶风险,但他们并不惧怕风险,相反更加积极的看待风险——风险代表着损失的同时也包含着获利的机会。与此同时,金融工程从业者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即使使用传统的金融工具可以实现既定的交易目标,他们还是要努力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或交易过程,从而通过降低交易风险成本或改善交易的性质,使得既定目标交易得以更好的实现。 3.基础性和衍生性证券——金融工程的主要工具 离开“原材料”,任何先进和富有生命力的设计都不能付诸于实践。金融工程的原材料便是基础性和衍生性证券:基础性证券由股票和债券组成;衍生性证券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远期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标的资产的合约;期货则是在交易所集中交易的标准化远期产品;期权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标的资产的权利的合约;互换是两个及以上的当事人按照商定的条件,在约定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根据市场需求,金融工程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基础性和衍生性证券间的构造和组合,得到极具创造性、灵活性和准确性的各种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来应对各种金融问题。 4.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和信息技术——金融工程的技术手段 金融工程并不侧重于基本理论研究,而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创新实践活动。在金融工程中,风险收益关系和无套利定价原理等现代金融学知识是基石,“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维及技术是阶梯,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编程技术是桥梁。只有完美的融合以上三个部分,金融工程才更加富有生命力。金融工程师便是通过把金融新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应用到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客户新的金融交易需求的一类服务者。 5.空前的创新和发展——金融工程的利弊分析 现代金融研究的重点在于价值、风险与金融市场,更加侧重于时间与数量分析,进而创造出复合型的个性化的金融工具来应对各个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与其他金融需要。金融工程是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充分利用其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其弊病也不容忽视。 首先,金融工程技术的空前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变幻无穷的金融产品,这便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具有不同收益特征的金融工具,无疑这极大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全性和风险管理的便利性。与此同时,衍生证券的高杠杆性交易特点使得市场交易成本极大的降低,市场效率极大的提高。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准无本杠杆化”特点在大大降低套期保值和套利者的交易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投机成本,使得投机活动泛滥。从本质上看,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投机交易实际上是以放大的风险换取高收益。然而,若交易者判断失误或者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高杠杆性带来的损失也是极大的。因此,金融衍生证券总被冠以“高风险”的头衔。 二、金融工程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的制约因素概述: 最初诞生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其制约因素体现为以下几点: 1.反映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反映货币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和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汇率仍处于非市场定价状态,中国的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较之于发达经济体仍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大众规避风险的需求较小。 2.金融工程的主要“原材料”是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的应用基于发达的交易市场。我国尚未拥有丰富的衍生证券品种,使得金融工程缺乏进行组合、杂交及解决金融问题的基本元素。同时,服务于这些基本金融衍生品的完善而成熟的交易市场也未建立。 3.我国的金融管制较严格,规避管制的行为得不到认同,而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绕过法律的管制而诞生的,故而我国缺乏适宜金融工程及金融创新发展的土壤。 4.金融计算技术不成熟,直接导致对现金流和风险的度量出现致命的偏差,最终使得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综上所述,谋求金融工程在中国的繁荣发展,金融主体、市场制度、金融政策及金融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必须克服,中国才可成功实现在经济金融领域转劣势地位为优势地位的远大目标,迎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金融工程论文范文篇2 浅析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 摘要: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脚步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停止,整体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金融从业者对于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之间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断地深入。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笔者将以金融工程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作为基础,来分析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工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以此为契机对我国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出一定的合理化建议,促使我国金融工程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创新;应用;策略 前言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运行环境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快速发展的金融工程及创新的金融工具,才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速度,因此金融参与者对金融工程及金融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比与传统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尚属新兴学科。但其在运筹学理论、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比传统金融学科更有效地推动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金融工程建设应作为金融市场发展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数据分析手段推动金融创新,以此来规避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跟上经济环境变化的步伐、提升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金融工程概述 (一)金融工程概念 金融工程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传统的金融学不同,该项新兴学科结合了工程学、信息技术分析等相关理论,更加注重于对于金融手段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工程的概念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在金融技术开发过程中,结合各种工程化手段,并以此解决一些传统金融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新型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交易风险规避、金融产品定价策略等[1]。狭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拆分重组,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金融工程的功能 1.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 全球金融市场参与者数量相当庞大,不同的金融参与者对金融工具总有着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传统的金融工具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因素,无法有效地满足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限制了部分金融参与者无法完全融入到金融市场中来。这一情况将不断加深金融工具的垄断效应,使整体金融市场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最终将导致金融市场的无序化发展。而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不断产生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此来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降低金融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如此金融市场就能在不断完善中平稳、快速地发展[2]。 2.降低金融成本 金融成本一直是金融市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有效地降低金融成本,才能使更多参与者加入金融市场,并提升整体金融市场的收益率。金融工程以其对先进通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如采用远程互联网交易代替传统的金融交易手段,大大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率,使投资融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市场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金融工程所应用的现代化数据分析手段,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其自身的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金融成本的增加,使金融产品收益率进一步地提高。同时,也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投资环境,提升了金融市场活跃度。 3.促进金融产品的流动性 金融参与者在选择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不仅关注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同时也十分在意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不同金融参与者根据自身不同的资产配置,对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也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总体而言,在相同收益率的基础上,参与者总是喜欢流动性较高的金融产品。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往往无法兼顾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和流动性。因此,只有通过对金融工程的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参与者对金融产品流动性需求。同时,此举也能吸引更多闲置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提升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3]。此外,金融工程的发展对于标准化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标准化即意味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产品、资金的流动性增强。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金融工程利用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贷款转换成市场上流动的证券,这一金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 二、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中无序竞争现象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市场发展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的过分干预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无序竞争问题,因而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难以形成真正的均衡价格。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现货市场发展比较滞后,金融市场还未能对其提供比较完备的市场支持,因此就严重的阻碍了相关金融工具的衍生品的有效开发。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和缺乏有效支持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品缺乏良好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所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着力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监管制度等。同时金融市场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相关金融活动的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资产的运作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机整合[4]。 (二)金融市场中存在理性套期保值者缺乏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许多的企业中均存在着公司内部法人的相关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比较缺乏具有理性套期保值感念的参与者。上述原因导致金融工程的运行与发展的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为此我国必须深入实施企业制度改革,在企业发展与改革中遵循企业制度的相关发展规律,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将传统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成为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让企业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面对市场的挑战,进而给予金融市场中套期保值与风险控制等相关的金融活动更为充分的发展环境,促进金融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金融市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缺乏 金融工程中对于参与人员的金融素质以及金融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方面还比较滞后,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我国金融工程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一)金融工程中分解与重组的应用 金融工程可以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在其基础上通过分解、重组,进而创造出新的风险及收益关系。例如将国债当中的息票从原本的本金当中进行剥离,进而进行单独的销售,创造出了新的SRITPs,而又将SRITPs同掉期实施有机的融合,又能创造出新的SRITPSWAP[5]。又比如美林公司推出的“TIGR”的零息债券,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在投资中长期付息债权时,及时取得每期利息并再次进行投资时所产生的高昂交易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投资利率,减少市场利率波动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程中分解与重组的应用进行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风险,保证金融产品收益率。 (二)金融工程中指数化与证券化的应用 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波动对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往往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对这种波动往往缺乏相应的抵御能力。金融工程则可以将传统的金融产品与股票指数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利率变动时,通过指数化对冲抵御市场利率波动对金融产品的影响,保证金融产品的稳定性,减低其风险。另外,金融工程的证券化应用,能将部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流通,上文所提到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为最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资产证券化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6]。 (三)金融工程中保证金制度的应用 传统的金融产品缺乏杠杆作用,无法有效扩充金融市场规模,而金融工程中的保证金制度却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合理的保证金制度充分第发挥了杠杆作用,极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实际的资金储备率,促使更多资金能够自由地在金融市场中流动,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活跃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同时,保证金的存在也对市场投机者的行为做出了相应约束,降低了整体金融市场交易中所存在的交易风险。保证金制度即体现了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所发挥的杠杆效应,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降低交易风险所产生的作用 [7]。 (四)金融工程中业务表外化的应用 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往往会带来各级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基础上,满足监管方的需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满足金融机构调节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达到监管要求的需求,此时就需要金融工程来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例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等金融工程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不仅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性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其作为表外业务的特殊性,有效地调节和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很好地满足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标要求。 四、我国金融工程的优化发展策略 完善、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金融市场制度的完善,金融工程才能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国际金融市场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吸取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金融市场发展之路。同时,应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改变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在整体金融市场中的角色,从控制者向监管者转变,降低控制职能的作用,转而充分发挥监管者的职能。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为基础,创建一个良好、自由开放度较高的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创新。再者,应该加快现代企业改革,强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理性化思维,创造出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保持企业活力。另外,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金融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最后,还要注重金融工程高端人才的培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升金融从业者的创新能力,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我国金融工程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论 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保证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快速稳定发展,金融工程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为此,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稳定、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对于当下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限制、缺陷,应该加快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努力完善。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中国化的金融市场发展之路。另外,还应从转变政府监管职能、深化企业改革及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金融工程建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快速、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5(02):53. [2]李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6(02):72-75. [3]陈百慧.对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相关问题的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23):305. [4]赵曼.我国金融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探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9(04):42-44+56.05(06):118-119. [5]吕倩,祝拓.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03):71-72. [6]王鹏.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2,08(07):239-240. [7]王彦奇.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阻碍及对策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16):192. 猜你喜欢: 1. 金融工程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2. 金融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 金融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4. 金融工程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5. 金融工程论文
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行,报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公共关系作为报业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报业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谈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
摘要:从阐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入手,结合高校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角度,探讨对我国高等 教育 改革进程的影响,其目的是从中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 经验 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 企业管理 理论和 方法 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方法、体系比较传统和陈旧,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需求相比,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滞后现象
根据新公共管理的观点,作为稀缺资源的高等学校由原来被认为属于核心公共产品转变为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加快对高等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改革。在目前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虽然学校的隶属关系作了调整,但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办学状况还比较困难。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在学校内部管理上,高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有限,缺乏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缓慢
由于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在后勤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系统,其直接后果是学校办社会,导致后勤机构人员越来越多,经费开支越来越大,学校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制约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并按企业化的模式进行运行,但是由于产权明晰、机制转换、人员分流、资产管理、经费结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高校的后勤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上的企业还很难参与学校服务市场的竞争,后勤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3.缺乏成本效益观念,浪费严重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但国家财政拨款收入仍然是高校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其产出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加之经费不足可以向财政要专项、要政策,自身筹资压力很小。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不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和研究,有些项目的投入往往是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到目前为止,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实行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办法;对生均培养成本还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专项经费的投入产出情况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投资决策的论证缺乏效益观念;加之目前对高校管理者在经费投入和使用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资金浪费、资产流失和投资失误现象。
4.缺乏规范的用人制度和合理的分配制度
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高校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教授终身制”、“教师铁饭碗”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本可以通过招聘l临时工来完成的工作岗位,却仍然使用正式工,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
5.校(院)二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学校管理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学校的政策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购置、 财务管理 、资产管理、招生就业、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决策权集中在机关职能部门,学院一级办学自主权比较小,难以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相比之下,机关部门的职能显得过于强大,管理过度、管理越位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市场为中心,主张政府职能集中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等核心公共服务领域,主张私人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参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提倡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提倡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作。
1.调整高校管理模式
(1)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来看。根据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观点,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从政策上给高校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离开了市场资源,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高等教育始终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市场资源的争取也只能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对学校自身来说,必须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来促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2)从高校内部管理上来看。高校的行政部门应改变目前管得过多、过细的现状,其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宏观管理层面,如制定政策、把握方向、指导工作等;二级院系的主要职能应定位在微观管理层面,如执行学校的政策、落实工作 措施 、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同时,高校应重新构建学校与学院之间的权力关系,改变目前管理部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现状。行政机关要善于分权,努力为基层服务,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让二级学院有更多的决定权,充分调动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入竞争机制
(1)在后勤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关键是高校对后勤企业采用了过多的保护性措施。后勤服务领域没有真正对社会开放,社会上的企业还不能参与学校的竞争。事实上,学校的宿舍、食堂、物业、绿化、医疗等基础实施完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上的企业进行投资和管理,与学校的后勤企业一起竞争。这既有利于深化后勤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学校节约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2)在管理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高校的很多管理服务项目,都可以让私营企业或部门参与供给。如会计核算可以让会计事务所参与供给,内部审计可以让审计事务所参与供给,会议组织可以让宾馆饭店参与供给,旅游活动可以让旅游公司参与供给,资产管理可以让物业公司参与供给,等等。通过以上方法,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管理中来,对推动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服务态度的转变、管理方式的创新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引入企业管理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来自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并不大。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直接面向市场一线的激烈竞争。如果不研究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改进管理模式,必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最先进的管理技术、最有效的管理经验总是首先来自私营部门。尽管高校管理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私营部门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与顾客反馈、重视投入与产出、重视成本核算等管理理念,对高校管理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比较注重过程管理,而不注重结果管理,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主张,对改进高校的绩效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关键是要改变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个人和单位实施绩效目标控制。绩效评价结果要与个人的评价、待遇、职务、培养相结合,与组织的表彰、激励、提高相结合,以此增强个人与组织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引导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开展良性竞争,更好地为学校总目标的实现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卢明.公共管理学管理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张忠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赵霖平.新公共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4,(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试论公共管理中的经济适用房政策 》
摘 要: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本文对经济适用房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公共政策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公共政策分析
从1998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是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力,是一项带有福利性色彩的民生项目。对于实现“居者有其屋”,抑制房价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 经济适用房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虽然起到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它与商品房巨大的价格差,惊人的利润使得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铤而走险运用各种方法得到经济适用房。而且住房市场本身就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更是加剧了矛盾。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各种负面新闻比比比皆是,它本身的正面作用已远远小于其负面作用。经济房不经济已成为事实。
(一)经济适用房政策滋长了寻租****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决定价格,当供小于求,进入卖房市场的话,高价格是必然的。而经济适用房却是在卖方市场的时候所提供的廉价住宅,高额的利润差则必然会造成寻租****。经济适用房济适用房的寻租行为并不是简单地将一部分利润从房地产商处以及部分购房者手中转移到相关政府官员的私囊中。寻租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巨大。它使得经济适用房变的既不经济有不适用,广大的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获得房屋,激化社会的仇富心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二)经济适用房适用范围划分不明确
应为我国现在的个人信用,个人资产调查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准确计算每个家庭真实的年收入,所以无法明确划分家庭的高中低收入。这就给了许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许多高收入家庭伪造自己的家庭年收入,获得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符合标准的家庭却被排除在外。
(三)经济适用房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
经济适用房是一种政策性商业住宅,本身带有浓郁的福利色彩,按照国家规定,开发的房地产商职能从中得到3%的利润,因此它的选址都不会再市中心等黄金地段,而是在临近郊区的或环境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地价非常便宜。并且相对的配套措施也非常差。更重要的是居住的往往中低收入,他们没有能力够买汽车等交通工具。往往是住在西边工作在东边,给他们平常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
( 四 )无形形成住房等级分化,造成购买者的心理压力
经济适用房打的旗号是为了保护中低收入的家庭,够买此类用房的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下层家庭,容易形成新的穷人区,造成居民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羞辱效应,而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导致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与隔离,不利于社会和谐共处,同时也不利于小区治安、 文化 的发展。
二、 从公共管理视角解读经济适用房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定位不准
房价近几年持续走高,政府为抑制房价强推经济适用房,要求经济适用房占住房市场总体地位,但是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多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经济适用房又要求免交土地出让金。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使得的地方方政府无力支撑,从而对经济适用房也会采取抵制心理,把房屋建造在偏远地区且配套措施也相对很不完善。
(二)经济适用房的负面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同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当政府认为经适用房损害了它的利益时必然会对其抵制或者当个别官员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润的候,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也会不顾国家政府的利益,以身涉法。经济适用房是违背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免受土地出让金。房价也压得很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伤害。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适用房的为之偏僻,建造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好。即使地方政府没有对其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个别官员也会看到其中的有利可图运用权力来谋取私利。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收入者住进经济适用房,而那些真正需要的却得不到。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三、 三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标准
完善家庭收入的划分标准;政府应,建议尽快制定划分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具体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惩处机制,对假报个人财产的要采取严厉惩罚。对已经入住得家庭也可采取抽查制度,调查是否有弄虚作假的。只有完善个人财产制度,才能保证公平。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退出机制
现在的经济适用房都是只有一次购买性,只要购买了就不能再买卖。但是购买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停变动的,也许在几年以后他的要求就不符合规定了,同时在市场上又会出现一批新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政府就要完善退出机制,不要只是卖掉房子以后就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要适时调查已售出的房屋,不符合规定的让其退还,让给下一批中低收入者。这样可以减轻经济适用房紧张的情况,也可以节约地方政府的资金。
(三)政府要完善对自身和开发商的监督管理,增强透明度
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过程就是政府监管和开发商追逐利益的博弈过程。 因为销售权掌握在开发商手里,他可通过暗箱操作摇号等手段获取灰色收入,从而变相提高房价。政府本身则拥有适用房土地批租的权利,开放商为了获取土地的出让权。必定会高额贿赂相关官员,造成的成本以后会转嫁的适用房上。政府这一权利极易造成寻租****现象。要对经济适用房开发商进行约束,凡是获得国家优惠的开发商,必须置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他应当公布建造成本,甚至公布购买者身份等等。在无法确定个人收入的现实情况下,至少可以限制人们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如政府规定,凡购买两套以上经济适用房的人将会受到没收的处罚等等。有了弥补政策漏洞的补充规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就可以健康进行了。同时政府官员的招标活动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每一部详细步骤都应该向社会公布。使之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政府要建立廉租房政策
不管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有多低,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住不起房屋。因而更加低廉的廉租房运用而生。政府的职能现在不是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房子而是应该保证每个家庭都拥有居住的的地方。廉租房政策可以缓解社会住房紧张的压力。它和适用房政策相辅相成,经济适用房给那些中等偏下的家庭,而廉租房则给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经济适用房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
国家出台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为了服务人民大众,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虽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存在者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利与弊的。只要政府不断完善就会取得经济适用房真正的用途。
参考文献:?
[1]林葱.公共管理视野下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杭州是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22-123.?
南灵,崔亮.经济适用房.度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6(6):52-53.
有关公共关系学案例分析论文推荐:
1.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2. 有关公共关系学论文范文
3. 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
4. 浅谈公共关系相关论文
5. 有关公共关系毕业论文
6.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 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 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 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 这两类需求很难区分。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因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与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这是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跌。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 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在收入效应作用下, 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四、结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 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移动通讯选择倾向分析——中国移动校园成功的经济学分析[关键词]需求/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群/效用/攀比效应/价格歧视[本文摘要]本文试图为中国移动在大学校园的成功推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提供一种解释,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采取市场战略时所需考虑的各种自身和竞争者因素,并由此对移动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及作为市场挑战者的联通在大学校园市场的推广提出自己的建议。一 问题的提出现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手机已经相当的普及。因此,大学生市场也已成为各大公司所争夺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有着三个大的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由于小灵通在技术上存在差距,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而在三巨头垄断竞争的大学生市场我们发现,移动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市场份额,且其在大学生中的品牌知名度达85%,品牌忠诚度更高达到80%,即使联通公司的资费要低于移动10%左右。移动公司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利润。那么移动的市场推广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从移动公司自身和竞争者即联通公司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为了以后分析所需,我们先来看看移动的校园品牌。2002年3月,中国移动强档推出了号称与“全球通”、“神州行”并列的第三大品牌---“动感地带”:“我的底盘我做主”。 所谓动感地带,事实上是对传统移动电信服务的重新定义和包装,其主要卖点有两条:一是服务,二是价格。作为服务,动感地带用户不仅可以使用除出国漫游外的所有语音服务,还可以使用移动QQ、无线游戏、手机宠物、娱乐新闻、天气预报等一系列数据增值业务;作为价格,“动感地带”不仅免去了用户基本月租费,而且提供了20元360条短信的“超值优惠装”,从而成功俘获了一大批追求时尚的大学生用户。由于利润=(P-AC)*Q,所以现在我们应从P和Q两方面来考虑它的成功。二 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它受到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收入水平、偏好、公众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需求是指整个移动通讯市场的需求,而移动公司面对的需求则需要从其自身和竞争者两方面来分析。1自身因素(1)首先,商品自身价格一般来说是于需求呈负相关的。移动公司在进入市场初期就推出了短信优惠的推广手段,这就保证了移动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学生的需求选择。而且即使现在看来,移动的资费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在不断的降低,给予消费者的优惠越来越多,这也就成为移动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其次,消费者收入水平与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关,而无庸置疑,大学生们的可以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在不断增加的,所以对于通讯业务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有更多的学生加入移动消费者的行列;另外,相关商品的价格尤其是互补品价格的降低也会促进需求的增加。这里指的当然是除CDMA手机之外的各种品牌的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这就促使了移动通讯市场的整体扩大,移动公司分得的市场自然也是增加的。(2)搭售与广告搭售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并不少见,更是移动公司增加销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现在,它与许多主要的手机卖场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买手机时会给你提供移动业务的办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购机优惠,又怎会有人拒绝呢?这样更是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先机,增加了销售量。同时,移动不惜巨大成本来进行广告宣传,不仅与邀请符合年轻人形象选择的周杰伦做代言,更有“校园形象大使”、“街舞大赛”等时尚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选择。2 竞争者状况由于我们不考虑电信的小灵通,所以剩下的竞争者只有联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势力”。中国联通打造了“up新势力”:“就是要你红”。其业务涵盖了GSM、CDMA两网的业务,以话音及点对点短信作为切入点,推出GSM网络如炫铃、铃声下载、如意邮箱、联通丽音、聊天交友、生活资讯等,而CDMA网络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互动视界、神奇宝典、彩e等CDMA 1X各项增值业务可以选择,突出CDMA的差异化优势。产品分为基本包和功能包两部分,体现“随心定制,自由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学生的通信消费特点及使用习惯,成为大学生通讯市场的又一有力争夺者。(1) 效用、无差异曲线群及预算约束线在这里,我们首先假设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备性,即消费者可以完整的考虑各个品牌的所有业务所能带来的综合满意感。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是欲望,而对欲望的满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确切的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取决于两个方面:1)客观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2)主观因素,即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对所消费的不同商品组合具有同等满足程度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所以无论中国移动还是联通,要想获得市场,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能获得自身能获得的最大效用。1)首先从客观因素来比较双方的业务给同学们带来的实际使用效用。“动感地带”在打入校园市场时就抓住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讯花费上较为节省的特点,在免月租的同时,享受短信包月的优惠。同时推出彩信、飞信、移动QQ等适合年轻学生使用的增值业务,从而更为学生们带来了“物有所值”的效用。“Up新势力”的品牌推广中,短信优惠也作为最大的卖点进行推广,但与“动感地带”相比,尽管价格上有些许微弱优势,却因网络差、短信滞后、时尚性差的缺点而丧失,而且由于“up新势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宝典等增值业务只能由CDMA网提供,所以无形中使GSM网的用户因购机成本的存在而丧失这些效用。所以就双方的客观实际效用来讲,“动感地带”更胜一筹。2)其次从同学们的主观效用来分析。动感地带一出场就想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并引领他们的生活。从品牌设计开始,动感地带就力图接近年轻人的品味,让其感受到使用“动感地带”的满意,也就是效用。同时邀请周杰伦代言让“动感地带”人气飙升,各种时尚的增值业务和会员特权等使同学们加盟“动感地带”,不再是简单的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玩玩游戏,获得的是属于自己的“年轻人的通信自治区”,体味的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良好感觉,从而使 “动感地带”“新奇、大胆、年轻、时尚、前卫”的诉求点,恰恰符合了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成为其个性的最佳外化表现,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主观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从而M-Zone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倾向性选择。相比之下,由于“up新势力”上述的各种增值业务或因是CDMA网而无法普及或因没有正确定位和宣传而没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红”这样一个偏指个体的口号, 可是至今都没有较清晰的业务与之匹配,不能体现“UP新势力”的独特性,更与品牌内涵中的团队精神似有违背,使同学们无法体会到其所宣传 “自信、创新、分享、团队”。所以,即使从主观效用方面来讲,联通也远无法与移动相匹敌。所以,联通唯一能以价格来与移动抗衡的短信优惠所带来的效用已无法弥补增值业务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动的服务越来越好,更为移动用户增添了无形中的满足感。表现在无差异曲线群(不同的收入或支出水平,就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反映在坐标图上就形成了无差异曲线群。其中,离原点越远表示效用越大。)上,则u1代表移动业务的效用u2为联通,u1>u2。接下来,我们只需考虑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而我们无论选择移动还是联通,都必须在预算约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预算约束线是由收入和商品价格两方面决定,收入增加价格不变或是价格降低收入不变都会使同学们的消费水平提高,表现在预算约束线上就是使MN外移到EF。由于现在大学生能支配的资金增加,同时移动通讯的价格一直在降,两方面因素都导致了预算约束线的外移,与u2相切于B时得到消费者选择的均衡点,取得最大效用。(2)机会成本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机会成本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个经济学小故事,它讲的是:乔丹能用2小时修剪完自家草坪,而他的邻居女孩珍妮用4小时修剪完他家的草坪,所以乔丹在这件事上有绝对优势。那么,乔丹应该为自己家修剪草坪吗?若他自己修剪,那么他就会失去这两小时参加广告代言或是球赛所带来的收益。这说明:从事任何活动,要得到任何东西,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原理呢?因为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所谓机会成本,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用途时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动感地带”早“up新势力”几年进入大学生市场,已凭借初期的优惠短信业务占据九成的学生用户,而且为与小灵通、联通竞争,移动更是不惜做出大量优惠,因此,若有同学考虑转网,一是要冒者金钱的损失,即使是转向较为便宜的联通,也还要冒着同学、朋友间联系的减少的风险。在“Up新势力”在校园进行推广时就经常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况:一个同学在促销人员的苦苦劝说下终于同意转网,但是他周围的同学都会以不再发短信给他相威胁,因为网间的短信价格要高的多。这样,联系的减少,无形中就转变成联通用户的潜在的机会成本之一。同时,由于联通在时尚业务和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不及移动,所以对于追赶时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无法享受的活动和业务就成为另一部分机会成本。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早期就使用“up新势力”还是现在选择转网,对同学们来说,其机会成本都是巨大的,导致我们使用联通的总成本加大,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3) 攀比效应攀比效应是一种连带外部正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消费者往往希望可以拥有一件几乎人人都有的产品,对自己有多大用处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够落后,它是和流行和潮流联系在一起的。攀比效应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小到孩子的小玩具,如芭比娃娃,大到如今仍十分红火的汽车业。而由于整个市场的需求是多个个体消费者需求之和,所以攀比效应在影响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同时,也对整个市场需求的分配产生了影响。本文所谈到的大学生选择“动感地带”的原因,我想应该也包括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攀比效应吧。因为“动感地带”早期在大学校园市场的成功,使九成的学生成为其用户,加上移动邀请周杰伦作为其代言人,赞助“音乐盛典”、举办“街舞大赛”等,成功的让使用移动的“动感地带”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谈论各种时尚的数据业务更是一个流行话题。正因如此,使后期同学们在选择移动通讯业务时,由于不愿被人认为是落后一族而更倾向于使用人数大大占优的“动感地带”而放弃了联通的“up新势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很有利于移动的循环,使得在后期消费者的争夺中,移动凭借这样一种效应占据了用户的心理偏好,从而抢占了大学生市场的绝大部分需求。与之相比,联通一方面因为进入较晚而失了先机,另一方面更由于宣传与推广上的不力导致同学们心理上有了一种使用联通是一种不够时尚的表现,从而更陷入一种不利循环之中,进而丧失竞争的优势。三 价格歧视作为移动通讯的三巨头之一,移动公司无疑具有影响市场的能力,所以具有在MC之上定价的市场势力,再加上在网络建好后,每增加一个用户,其边际成本MC几乎为零,使得移动公司的定价有了更充足的空间。1)首先,提出消费达到不同的数量就给予不同的优惠,如预存100送360元等活动。这样就实现了二级价格差别,即对于相同的商品和服务,根据消费量的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等级。2)各种业务都有不同的制定组合,同时即使对学生来说,也有“动感地带”、“神州行游子卡”等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业务,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了三级价格歧视。移动公司成功运用了二级和三级价格差别,从而占据了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而且也使不同需求的同学更好的得到满足。四 建议1首先,对于移动公司来说,继续采取这些成功的措施来保持市场占有率上的领先地位,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与联通竞争低端用户,可以考虑把价格再降一下,因为对其来说网络一旦建好,每增加一个用户其MC=0。2 我们主要还是从中学习其成功经验,从而增强像联通这样的较为乏力的市场挑战者的竞争力,推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打破某一家强大的垄断。所以,以上部分,本文尝试从效用曲线、机会成本、攀比效应等几方面来对“动感地带”压制“up新势力”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据此对联通的企业、品牌的市场推广作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同学们所考虑的无论是机会成本还是攀比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联通公司给消费者的效用不够,无法作到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改善这种劣势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提高效用。第一 就是突破技术障碍,提高两网尤其是GSM网的质量,推出更多能与移动相抗衡的业务,同时努力降低CDMA手机的成本,促进普及,使用户可以追求到更多实用价值,从而实现客观效用的提高。第二 考虑增加主观满意度。这首先建立在客观效用提高的基础上,除此之外,更多的时尚校园文化活动和更贴心的服务也是很重要的。其次,通过加强宣传运用广告和搭售手段,一方面使更多的同学接受其 “创新、自信、分享、团队”理念,同时通过捆绑来增加销售量,当然售机价格上必须比移动公司有更大的优惠才行。最后,我们也不可以忽视价格对于需求的重要影响。所以,应当继续保持资费便宜10%的现状,应用需求的交叉弹性,凭借其对移动部分业务的替代性来抢占低端用户,这样,至少可以在近期内吸引一部分学生,减少转网情况的发生。
论文要多少字呀?
价格与供求是双向制约的关系,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会下跌;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会上涨。另外价格也会制约供求:价格上涨,高于价值时,生产者将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同时,需求量将减小;价格下降,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将缩小生产,减小供给,同时,需求量将增大。现实世界中,价格高的时候必然对应少供给量,价格低的时候必然对应多供给量。价格高,必然引起供给量增加,这样一般会导致价格下降,但只要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依然会增加供给量。当供给量增加过多时,会导致价格变得很低,此时供给量会减少,如果供给量减少幅度不是很多,价格一般不会上升很大,供给量依然会继续减少,价格会继续上升。供给量与价格相互影响,导致不同时期价格与供给量不同。市场供求关系种类1.供不应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落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这时候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卖方处于有利的地位。2.供大于求。说的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大于(超出)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物质资料生活所需要产品的总额。这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这时候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3.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达到了理想的对等状态,即供给刚好满足需求。这种平衡只是种趋势,只能是相对的平衡,这需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处于对等关系,双方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稳定的。
哈哈!正在写呢!老师给了些题目,给你参考下了!房地产论文选题方向1、房地产市场研究以**市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选取住宅市场、二手房市场或商用零售物业市场其中之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市场供求状况、价格走势,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在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或规范市场发展的对策(重点在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建议、对策)可拟题目:A**市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B**市住宅市场发展潜力研究C**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D规范**市二手房市场发展的对策研究E规避二手房市场交易风险的对策建议。。。2、土地市场研究分析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互动关系(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土地出让制度(包括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土地管理政策(如对闲置土地的处理新规定)和土地税收政策(征收土地增值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意义可拟题目:A地价与房价互动关系研究B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南宁市为例C土地增值税清算后的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3、物业管理领域分析物权法颁布后对物业管理领域的影响,或者对物业管理企业管理作风的影响、物业管理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可拟题目:A当前物业管理纠纷的焦点问题研究(物业公共产权问题、业主委员会的权利问题等)B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4、小产权房的问题集体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已是一种趋势,各大城市房价高涨,工薪阶层纷纷选择购买不受法律保障的小产权房,引发了很多问题,所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究竟能否享有真正意义上的产权?还涉及政府如何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难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可拟题目:A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可能性、障碍及对策研究B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C小产权房的土地产权问题研究D开放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拓宽土地一级市场的对策研究E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缓解住房保障压力的可行性、障碍与对策研究。。。。5、住房保障方面的题目:A构建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的现实障碍与对策研究B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C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渠道和对策研究。。。6、房地产开发领域A、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前景分析B、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战略探讨论文选题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以房地产市场研究为例)首先,确定研究方向,选择一个具体的市场来研究,不要笼统的以“房地产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其次,确定研究的范围。商品住宅市场是研究的最大热点,要注意联系当前的住房保障政策来分析,也不能忽视住房市场的层次性,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分别面向不同收入阶层,要明确所分析的是哪个层次的住房市场。再次,确定研究的立场。如果以分析市场趋势为主,就需要站在房地产市场咨询者的角度,那就写成研究报告一类的文章,这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也可以研究市场存在的问题,包括国家政策的影响、市场监管秩序、交易风险防范等,站在为政府建言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来我想写估价的,结果老师不是估价方面的!估计你可以写几种估价方法的改进和应用呀!哎,论文啊!烦得很!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 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 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 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 这两类需求很难区分。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因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与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这是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跌。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 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在收入效应作用下, 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四、结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 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房地产方面的论文题材有: 1。 利率上升对 房地产业的影响, 2。对**地区 房地产泡沫的分析, 3。浅谈 房地产与全民居住, 4。对住宅性能认定方法的探讨, 5。对现今房地产业问题的分析及建议,等等。。。。。。 怎么写才写得好呢?举例说明: 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摘要】央行采取连续的提升利率举措后,引起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极大关注。文章以利率上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为出发点,从房地产投资、开发商的行为选择、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关键词】利率上升 房地产价格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及以上存贷款利率全部上调0.25个百分点,至此,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升至2.50%、5.56%,五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达到6.14%。对于央行连续的提高利率的举措,有人说是针对房地产市场,有人说其初衷并不是针对房地产市场,其实对广大购房自用者、投机者、房产商而言,初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率提高后对房地产价格有何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可能影响的程度。 一、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影响 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集中表现,用于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金多数来源于银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成本及其利润。而利率的变动作为外部因素,势必对资金投入巨大的房地产投资的影响很大,因此,利率的变动可以对房地产价格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利率上升通过抑制房地产投资影响房价。(1)导致房地产投资的机会成本加大。利率的高低反映房地产投资的机会成本水平。利率上升,加大了房地产投资的机会成本,因而在存、贷款利率均上升的情况下会对房地产投资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反,如果银行利率越低,则表明房地产投资的机会成本越小,进而刺激了对房地产的投资。因此,此次银行利率上升加大了房地产投资的机会成本,从而最终抑制房地产投资。(2)抑制房地产投资主体的投资。对一般购房者而言,他们购房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利率上升后,这类购房者的还贷数额肯定会有所增加,但增加的贷款数额非常有限,就当前的利率水平而言,对购房者几乎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也不足以影响购房自用的主流购买力。那些迫切需要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人还会到市场上寻求经济适用房,利率上升对其的抑制作用较小。对买房投机者而言,利率上升后,其融资成本提高,使买房投机者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期发生改变,房价的涨幅必须极高才能确保其收回投资本金。更甚者,由于持续加息的预期对房地产泡沫有抑制作用,投机者极易改变其对房价走势的预期,进而改变他们的资金投向。如果他们因为房价下跌预期而大量撤出房地产投资的话,会导致房地产的大量空置,影响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变化,进而导致房价的变动。对开发商而言,贷款利率的上升使开发商面临市场风险。首先,对投资者而言,贷款利率的上升致使房地产投资的融资成本提高,相当于投资利润的下降。这样很可能导致投资者转移投资方向,减少其对房地产的投资。其次,利率上升导致民众对房地产的购买力下降,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下降,进而引发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及时回笼资金,增加其开发成本,使其盈利减少甚至亏损,将使房地产行业开始新一轮的结构改革和调整。 2、利率上升通过房地产开发商行为选择影响房价。受房地产开发商行为选择的影响,利率上升后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贷款利率的上升,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息成本。而这些新增的利息成本的承担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房地产开发商自己承担。这样,财务成本的增加可能迫使开发商考虑缩短房地产开发的周转期,通过增快房地产的变现速度来消化因利率上升而带来的增加成本。在开发商自己承担增加的成本的情况下,为了消化这部分成本,就要加快房产的周转速度,供给随之增加,若维持价格不变,则有效需求不足,房产闲置,开发商为了收回资金必然降价,消费者受益。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开发商利润降低,部分开发商退出该行业。另一种则是将新增的利息成本与风险转移给购房者,并通过提高房地产价格转移新增利息成本,进而弥补贷款利率上升造成的利润损失。在这种情形下,房地产价格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持续上涨。这与我们理论上推断的“贷款利率的上升降低了购房者对房地产的购买需求,从而致使房地产价格下降”是相反的。2004年央行将贷款利率提高了0.27个百分点,随着利率的上升,与房地产关联度高的企业——土地、建材行业等费用提高,房地产成本随之提高,成本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不难看出,国家通过提高银行利率,使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成本上升,房地产开发商若“自我消化”新增成本,必然采用“薄利多销”的数量型策略,将使房地产供给增加,影响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变化,进而导致房价下降。在成熟或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房价最终由供求关系而不是供给方的成本来决定,即上升的开发成本很难直接传导到房价上。但对中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此种情形出现的可能性不大。相反,房地产开发商如果拒绝为新增成本“埋单”,为确保收回投资本金,必须推高房价的涨幅,加之地方政府出于某种利益也会为高房价推波助澜,因此,房价在一定时期内会持续上涨。二、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间接影响 利率是借贷资本的使用报酬,因此,利率的升降对金融资本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会改变资金在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流向,进而影响资金对实业界的流入。 1、利率上升通过外汇市场进而影响房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货币利率上升会吸引外部金融资本流入,在外汇市场上形成对该国货币的需求,推动高利率货币的汇率上升。当代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国际游资,这些资金对利率的变动极为敏感,这些国际资金的流入将推动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经济状况好,能创造更多投资机会,且有较高的收益。国外投资者会预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大量短期投机性资金将涌入我国,而房地产市场无疑将成为这些资金的集中场所。特别是我国放松了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限制后,大量国外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加大了对房产的需求预期,使房产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有关资料表明,当房价上涨5%,人民币升值5%的情况下,国外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就提高10.3%;当房价上涨15%,人民币升值5%的情况下,国外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提高20.8%;当房价上涨15%,人民币升值15%时,国外投资者收益率提高到32.3%。目前,最可能对国内房地产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海外“热钱”,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或者保持升值的良好预期,按照资本逐利的本性,大量“热钱”将会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推动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2、利率上升通过证券市场进而影响房价。利率上升通过证券投资进而影响房价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证券价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利率上升会使证券价格上升,获利降低,从而使得房地产商的直接融资成本过高,不能得到直接融资的有效支持,从而制约房地产开发商从证券市场获取资金支持能力,使得房产供给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的上升,从事证券投资的投资者获利日渐减少,他们会把闲置资金转投向有升值潜力的领域,房地产就是他们眼中的“潜力股”。作为不动产,房地产的价值相对稳定,一般不会贬值,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房地产的价值预期只升不降,投资者会选择将资金投 房地产市场,此举将加强对房地产的投机,使得房产需求增加,间接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两种力量通过作用于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双方进而影响房价。 央行提高利率从理论上讲可以使房地产价格下降,然而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利率仅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一个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可以使房产商成本提高,进而影响供给与需求,有可能引起房价的下降。但价格不完全由成本决定,而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决定的,所以利率上升能否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尚不能断定。以上我们只讨论了央行提高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对于其它因素对房地产需求价格的影响以及提高利率对房地产供给价格的影响并没有涉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方式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导致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口的不断到如何城市空间的不断增长,最终会导致住房需求、住房存量的上升,所以对于央行提高利率是否能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很难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房地产方面的论文,这面可大了,从房屋风水、国人情怀、国家政策、资金政策、金融行业、投资环境和前景、房价周期到房屋装修、工程造价、材料选择....这里面的分类太多太多了。如果只是大面的话,感觉写房价周期性变化、国人对“家”的情怀(中国人就是买了房才算有个真正的家)这两个方面写最好,一是比较容易,二也可以结合自身,不用网上搜集太多的东西,摘多了就是抄袭了。有问题,可以私信。
期刊, 可以Q 我哦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 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 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 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 这两类需求很难区分。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因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与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这是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跌。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 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在收入效应作用下, 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四、结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 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朱岑郁.国内户外音乐节运营问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2]左康秀.我国在线音乐产业的价值链[J].经营与管理.2014(06)
[3]孙武军,陆璐.交叉网络外部性与双边市场的倾斜式定价[J].中国经济问题.2013(06)
[4]余家辉.歌曲翻唱的版权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4
[5]李泉.双边市场价格理论及其产业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6]于霞.基于Hotelling模型的零售平台企业定价[J].统计与决策.2013(19)
[7]盛利.网络音乐有偿下载模式及其国内建设[J].音乐传播.2013(03)
[8]袁楠.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培养与训练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9]徐天维.黄山市屯溪区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的可行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0]周加海.观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比赛有感[D].河南大学2014
[11]武立强.山西交响乐演出市场调查与营销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2]尹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媒体广告价格调整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13]王小芳,纪汉霖.双边市场的识别与界定:争论及最新进展[J].产业经济评论.2013(03)
[14]张鲁晶.大学生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15]郑桂凤.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6]张效辉.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
[17]刘文婷.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18]王娜仁图雅.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关系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19]侯琳琦,郑晓慧.三网融合带给中国数字音乐的机遇和挑战[J].人民音乐.2013(09)
[20]JeanJ.Gabszewicz,XavierY.Wauthy.Vertical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wo-sidedmarkets[J].EconomicsLetters.2014(1)
[21]AtipAsvanund,KarenClay,RamayyaKrishnan,MichaelD.Smith.AnEmpiricalAnalysisofNetworkExternalitiesinPeer-to-PeerMusic-SharingNetwork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4(2)
[22]JAYPILCHOI.TYINGINTWO‐SIDEDMARKETSWITHMULTI‐HOMING[J].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2010(3)
[1]房婷,蒋达.音乐可视化研究[J].电影评介.2013(05)
[2]付一超,张宏,林高雅,胡志强,赵瑞瑞.音乐播放中RGB-LED混光呈现匹配研究与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4(06)
[3]翟明超.浅谈色彩音乐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24)
[4]张宏,田春伟,林高雅,李小进,刘露.基于音频信号频谱分析的混合光效设计与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3(06)
[5]黄玉豪.STC89C58RD+单片机在MP3播放器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13(06)
[6]何谐.FAT32文件系统在Cortex-M3音乐播放器中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3(06)
[7]翁斌.嵌入式系统中USB总线的应用[J].电子质量.2013(01)
[8]Zoranovic,AleksandarL,Stojanovic,GoranM,Malbasa,VeljkoD.DevelopmentofanMP3playerusinganMP3hardwaredecoder[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icalEngineeringEducation.2010(3)
[9]PeterG.Grossenbacher,ChristopherT.Lovelace.Mechanismsofsynesthesia:cognitiveandphysiologicalconstraints[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2001(1)
[10]李书宇.WSN在农业温室监测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11]李欣欣.基于MPI的层次聚类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12]林钦.基于LotusDomino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福州大学2010
[13]张雪芳.浅谈音乐心理治疗[J].北方音乐.2011(11)
[14]张龙.基于S2SH+ExtJS的市级卫生防疫部门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福州大学2010
[15]胡远涛.基于中职学校“构、分、破、锁”的多边形建模和有关渲染技术的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6]符运河.基于AX2010解码芯片的嵌入式MP3播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冯昕.智能手机美食应用信息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2]王兆,胡锦.从用户需求分析如何初步定义产品功能[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2)
[3]聂大安,李彦,麻广林,马涛.基于用户需求分类的同步多产品设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06)
[4]郁宁亚.LTE基站系统安全性算法及接口的FPGA设计与实现[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5
[5]庄小芳.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算法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1
[6]王昆鹏.基于文化因子的互联网产品满意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1
[7]石曦.手持移动设备的界面设计模式和框架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5
[8]熊子鉴.老年消费者高端养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9]陈颖.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任务分配算法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1
[10]王钦.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0
[11]周昱含.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适应压缩传感重构算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2]张沙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13]黄文涛.基于用户研究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及评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14]于晓燕.智能手机游戏界面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15]殷佳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互联网产品界面视觉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4
[16]彭佳.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智能手机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17]赵文政.不同终端的互联网产品移植中的差异化设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3
[18]程求江.基于NGID-DBSCAN算法与最小包围圆模型的基站位置分析[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5
[19]聂波,王绪刚,王宏安,王纲.手持移动设备中多通道交互的通用开发框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09)
[20]CermakLS,WongBM.Theeffectsofdividedattentionduringencodingandretrievalonamnesicpatients'memoryperformance.Cortex;ajournaldevotedtothestudyofthenervoussystemandbehavior.1999
[21]GoodwinKim.Gettingfromresearchtopersonas:harnessingthepowerofdata..2002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摘要 本文首先对北京市的 2001-2009年得水资源短缺状况进行了调查,在综合考虑系统属性等风险过程后,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对北京市各缺水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基于致险因子承险因子及损害程度等影响因子构建了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评价指标及模型:该指标体系由 4 层次共 20 个指标构成,能更好的表征风险的产生和构成;该模型包括参数计算与风险分级,能简便计算风险级别的划分。其次,本文在综合考虑水资源呈现能力后得出结论,北京市能应对水资源系统风险,但是仍受约束性风险限制,可通过开源节流,调整产业结构及规划水资源管理来应付.然后我们对北京市 2001-2009年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调查。运用 Matlab 处理系统对历年降水量进行了拟合,用 origin 处理系统对万元 GDP 水耗做出了拟合由此得出了缺水量波动性较大的结论。最后本文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升级及完善,采用灰色模型的建立改进方法,通过对无偏 GM(1,1)模型的求解,得出 2010 年和 2011 年度致险率(RBI)、承险率(RSI)、脆弱性(CI)以及风险(ωDRi)、风险损失(DI)的值,并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未来两年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分别为 28.40%和 30.50%,正在呈上升趋势,逐年增高,不过基本上还在约束性风险级别内,为此建议管理机构还是要约束水资源使用来防范风险,通过推荐高效水资源系统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进程等途径来促进水资源系统恢复,有效地减弱风险发生及潜在损害。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水资源短缺风险 多元回归 拟合 无偏 GM(1,1) 2 1. 问题的重述 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够不断更新的天然水体。主要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近年来,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资源成为焦点话题。水资源系统风险是由于天然来水的波动、地下水持续保障能力不足、供水条件落后以及水资源社会经济承载负担过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社会、经济、环境存在潜在损害。目前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 300m3,为全国人均的 1/8,世界人均的 1/30,属重度缺水地区,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风险始终存在。如何对水资源风险的主要因子进行识别,对风险造成的危害等级进行划分,对不同风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或减少其造成的危害,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北京 2009 统计年鉴》及市政统计资料提供了北京市水资源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资料和我们自己获得的其他资料,讨论得知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现在主要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供应小于水资源需求的矛盾,而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影响因子来着手,所以问题细分为: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子是什么? 各因子对于风险程度的贡献是多少? 北京市已经到什么样的风险程度了? 针对于主要因子我们怎样应对才能降低风险,从而做到有效调控? 北京是未来几年又将面临什么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又该如何应对呢? 最后,通过建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分析检验并得出结论,且向北京市主管部门写一份建议报告。 2. 问题的分析 北京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缺水成为北京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近几年每年缺水均在 4 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资源开采量逐年剧增,尽管目前对地下水开采进行了限制,地下水位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的超采会形成漏斗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以朝阳区为中心,西到石景山、东至顺义、南至南苑、北到昌平约 1600 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由于水位不断下降,致使井越打越深,形成恶性循环。为应对这种情况,多年来,北京通过各种方式保证供水安全,除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节水力度,多次提高水价,强力推行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关、停、转移高耗水企业外,还独创了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过境水、雨洪水和外调水的六水联调模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此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尽管方法尽施,可是但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北京市的如此现状呢,有没有什么原因呢,该怎样解决呢,经过本小组成员的查找资料和激烈的讨论,我们认为从水资源系统结构来看, 风险来源于系统属性和过程对潜在危害的抵抗乏力。系统本身的输入主体短缺、过程波动及输出脆弱程度是导致系统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他们是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致险因子; 水资源系统对致险因子进行反馈, 引导系统对潜在风险进行抵抗从而削减风险产生及危害, 我们将这一种反 3 馈及抵抗性质称为承险能力; 系统在致险与承险因子相互作用下, 当致险压力大于承险能力时, 风险就产生了。所以风险因子分为致险因子和承险因子,然后致险因子和承险因子又会细分为很多条。不同的因子给风险所能带来的贡献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可以通过建模的方式利用 Excel 或者 Matlab,origin 软件进行运算得出,之后通过制定一个风险等级将北京市的现状表现出来,并对作出巨大贡献的因子进行合理的调控。至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未来两年的预测,我们可以用回归的思想,再用灰色理论进一步改进,即可对北京市进行预测了。 3. 模型的假设与符号说明 假设 1:收集的北京市水资源各个数据都实际数值相差不大; 假设 2:各个影响因素不会因突发事件发生突变; 假设 3:建模收集数据真实可靠; 假设 4:建模中涉及主观分析的结论基本与事实相符; aij ——1—9 标度理论得出的第i 项较第 j 项的相对重要值 μij ——测度判断值 ωD ——准则层 D 下的相对权向量 CI —— 脆弱性 ωSi ——系统风险的发生及传递对系统损害率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上的指标权重 的重分配值 Pi——风险潜在发生概率 Ri——系统风险因子的指标值 DI——风险损失 RBI ——致险率 RSI——承险率 ωDRi——风险 b——回归系数; bint——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 r——残差; rint ——置信区间; stats——用于检验回归模型的统计量,有三个数值:相关系数r2、F值、与F对 应的概率 p。其中相关系数r2 越接近 1,说明回归方程越显著; F > F1-α(k,n-k-1)时拒绝 H0,F 越大,说明回归方程越显著;与 F对应的概率 p α < 时拒绝H0,回归模型成立。 α ——显著性水平,一般为 0.05或 0.01,本论文中为 0.05. 4. 模型建立与求解 4.1 针对于问题 1: 我们对北京市全年水资源总量与全年供水(用水)总量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如表 1 所示。 4 表1[7]-[9] 全年水资源总量 19.2 16.1 18.4 21.4 23.2 24.5 23.8 34.2 21.8全年供水(用水)总量 38.9 34.6 35.8 34.6 34.5 34.3 34.8 35.1 35.5北京市全年水资源总量与全年供水(用水)总量的比较19.216.118.421.4 23.2 24.5 23.834.221.838.9 34.6 35.8 34.6 34.5 34.3 34.835.1 35.5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01 2008 2009全年水资源总量全年供水(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利用 Origin 软件处理的三位直观图如图 1。 图1 5 如图所示北京市全年供水总量均高于水资源总量,由于 2008 年北京市举办奥运会,为了保证北京市水资源能够及时供应,所以产生了供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相差不大的局面。其余年份数据反映北京市各年均呈缺水事态。 我们通过具体的系统属性,系统潜在损害指标来对系统表征层进行表征。通过对水文水资源循环机理的研究,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风险产生和传递机制,经过层层挑选,从而得到一下 20 个评价指标(如图 2)[1]。 图 2 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图 6 说明: A 代表目标层,即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价要达到的目标, 即水资源系统风险求算。 B 代表风险属性层,即表征潜在危害排除系统承险能力而产生和传递的过程。风险属性层有短缺性、波动性、脆弱性及承险性。系统承险能力通过水资源系统的承险性来表征. C 代表风险属性系统表征层,即水资源系统面临风险的综合表征层, 但不能明确地表征系统的风险, 因此需要通过系统潜在风险损害可能及损害程度来细化表征。本指标系统将风险属性层通过12个指标来体现。 D 代表评价指标层,即通过具体的系统属性、系统潜在损害指标来对系统表征层进行表征。通过对水文水资源循环机理的研究, 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风险产生和传递机制, 经过层层挑选, 从而得到以下20个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不但从水量、水质方面对水资源系统风险进行了表征, 还兼顾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效应, 并综合考虑了人对风险的积极适应以及人的应急性处理等主观能动的作用。 我们认为从水资源系统结构来看, 风险来源于系统属性和过程对潜在危害的抵抗乏力。Kaplans 等从定量角度对风险进行了定义[2],系统本身的输入主体短缺、过程波动及输出脆弱程度是导致系统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他们是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致险因子; 水资源系统对致险因子进行反馈, 引导系统对潜在风险进行抵抗从而削减风险产生及危害, 我们将这一种反馈及抵抗性质称为承险能力; 系统在致险与承险因子相互作用下, 当致险压力大于承险能力时, 风险就产生了。水资源系统风险的要素还包括损害程度, 致险压力、承险能力及损害程度,综合作用下的风险过程, 如图 3 所示[1]。 图3 水资源系统风险过程及属性表征 7 系统风险因子(如图2所示)可归结为致险因子和承险因子, 前者是指引起系统变化的因子, 包括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外界干扰, 致使风险发生的概率为致险率; 而后者是指系统充分反馈或在历史事故后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而达到的能够应对危害的要素, 系统对风险削减能力为承险率。下面对致险因子以及承险因子进行展开讨论。 水资源系统致险因子: ① 短缺性: 指水资源系统在自身运行过程中输入主体容易受到损害的性质, 表征系统输入主体抵抗风险的不完备性。短缺性体现在系统运行的供需不满足性以及系统已经受到损害的程度。具体来看, 水资源系统的短缺性体现在使用短缺性、蓄水短缺性和环境短缺性三个方面, 即水资源缺水率、地下水超采和水体污染造成损害性。 ② 波动性: 相对于水资源系统多年正常运作的稳定程度, 波动性是指水资源系统因为系统波动或要素波动造成的系统不平衡运作的性质。系统波动性来源于系统多年的不平衡性和系统输入输出的变动性。波动可以用平均状态和极值差异来表征, 同时系统输入输出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 因此, 水资源系统波动性由多年波动、极值波动和水源波动来表征。 ③ 脆弱性: 表征系统面临风险的潜在损害度, 即系统潜在输出抵抗风险的脆弱程度。 脆弱性指标能够衡量因风险产生而引起的损害程度, 体现在水资源- 社会经济耦合系统中, 主要是引起社会、经济、生态应对风险能力的下降。社会损失体现在人均潜在利用能力的损失, 经济损失表征对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害, 而生态损害体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上。 水资源系统承险因子: 水资源系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能通过自身的反馈调节来应对风险, 系统本身形成了一套承担风险发生和阻止风险破坏的承险因子体系。水资源系统本身的资源禀赋、系统内部对风险事件形成的适应性以及风险发生时通过人为调度的应急性, 都是系统应对风险的有力保障, 是水资源系统承险因子。资源禀赋体现在水资源系统本身具有的资源条件, 如水资源保障度、水资源再生条件等; 适应性指人类在长时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应对风险的措施、方法手段等, 包括节水措施及节水意识的形成, 以及水资源优化管理及效率提高等方面的尝试; 而应急性是人类形成的专门应对风险发生的应急管理调度措施的能力[1]。 综上所述,我们判定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风险因子包含致险因子和承险因子, 水资源系统的致险因子体现在使用,蓄水和环境三个方面, 即水资源缺水率、地下水超采和水体污染造成损害性。承险因子体现在系统本身的资源禀赋、系统内部对风险事件形成的适应性以及风险发生时通过人为调度的应急性。 4.2 针对于问题二: 我们认为,为了区分缺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有针对性地对北京市进行规划和治理,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模型(Analytic HierarchiealModel,AHM)是AHP的简化和改进。相对来说,AHP对一致性的要求较高些。AHM的核心环节是将AHP方法中的比例标度判断矩阵(aij)n*n转换为测度判断矩阵(μij)n*n。转换公式为 : 8 式中:aij是按照1—9标度理论得出的第i项较第j项的相对重要值;一般取β=2。AHM法确定权重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 根据 1~9 标度理论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A=(μij)n*n ② 根据转换公式,构造 AHM的测度判断矩阵,并逐行检验一致性。 ③ 属性AHM 复制法:对于n个指标 Dj(j=1,2,…n),比较其相对重要性并确定每个指标权重,可通过构造相对属性测度判断矩阵来实现。令μij 表示第 i 个指标相对于第 j 个指标的重要性;μji 表示第 j 个指标相对于第 i 个指标的重要性. μii表示第 i 个指标自身的比较。按属性数学的要求,规定:μii=0,μij+μji=1.构造如下AHM 模型。其中间的 n*n 个元素μij 构成相对属性测度评判矩阵(μij)n*n。 ④ 将测度判断矩阵的每一列正规化: ⑤ 求出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各元素之和: ⑥ 对应向量的正规化: 则ωi即为该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某要素的相对权重。在具体应用时,在某准则D下元素间的相对权向量表示为: D ω =( 1fω , 2fω ,…, fn ω ) 其中[1]: 9 风险的传递遵循系统科学的传递原则[3]:并联系统的传递函数为两个子系统传递函数之和, 即 ωs= ωs1 ﹢ωs2 式中ωs1,ωs2分别为子系统1,2。 我们结合风险函数即上式,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建立基于系统属性及传递的致险率(RBI)、承险率(RSI)、脆弱性(CI)及风险损害(DI)的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价参数。 Tobin和Montz提出利用风险概率(Pi)与系统脆弱性的乘积来度量风险, 本文模型构建中发现这一风险结果是对风险损害的重要体现, 由此沿用这一方法, 通过构建综合风险损害参数DI表示风险, 如下式所示: 通过指标体系, 将体现系统面临致险因子和承险因子对系统作用程度的致险率(RBI ) 及承险率(RSI)分别计算如下: 141Di iiRBI R ω==∑ 2015Di iiRSI R ω==∑ 经计算得出系统风险因子的指标值Ri (见表2),系统风险因子对于系统的贡献大小,即对系统风险权重ωD(见表3)。 表2 2001—2009北京市水资源系统风险指标值(Ri) 指标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Ri 1.0000 0.3500 0.1175 1.0000 0.4929 1.0000 0.1917 0.6923 0.7300 0.4857指标 D11 D12 D13 D14 D15 D16 D17 D18 D19 D20Ri 0.1039 0.0493 0.7586 0.4020 0.6684 0.2131 0.1086 0.8700 0.2354 0.3000 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 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因子既代表对引起风险发生的致险因子, 又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损害程度, 由此, 在表征损害程度属性时, 需要构建区别于致险率表征的损害性表征参数, 即脆弱性(CI), 指标权重(ωS)区别于致险承险体系的指标权重 ωD。 10 149Si iiCI R ω==∑ 式中: ωSi 表示系统风险的发生及传递对系统损害率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上的指标权重的重分配值(见表3的ωS)。 表3 北京市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指标权值 指标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ωD 0.2440 0.6609 0.1567 0.0267 0.0457 0.0770 0.0164 0.0710 0.0468 0.0300ωS 0.2606 0.0963指标 D11 D12 D13 D14 D15 D16 D17 D18 D19 D20ωD 0.1090 0.1690 0.0130 0.0890 0.3880 0.1935 0.2576 0.0515 0.0910 0.0191ωS 0.2541 0.0958 0.0715 0.2214 在对风险的计算中, 采用风险潜在发生概率(Pi)与脆弱性(CI)的乘积的算数平方根ωDRi(风险指数)来表征风险[1]: 000DiDI DIRDIω > = ≤ 结合北京市水资源系统状况, 得到北京市水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指标的2001- 2009年指标值, 从而利用上式,借助Excel软件得到北京市水资源系统的致险率(RBI )、承险率(RSI)、脆弱性(CI)、风险(ωDRi)、风险损失(DI )分别为57.63% 、40.05%、42.46% 、27.3%、7.46% 。 参考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82)[4]中提供的定性分析方法,根据本文风险定义及风险属性,充分考虑系统的致险因子与承险能力的相互关系,将水资源系统风险划分为5级,表征不同的风险级别,见表4.
1 引言 供水系统在人们生活和工业应用当中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供水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供水系统的要求。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出现以前,有以下供水方式:(1) 单台恒定转速泵的供水系统这种供水方式是水泵从蓄水池中抽水加压直接送往用户,严重影响了城市公用水管管网压力的稳定,水泵整日不停运转。这种系统简单、造价最低,但耗电严重,水压不稳,供水质量极差。(2) 恒定转速泵加水塔(或高位水箱)的供水系统这种供水方式是由水泵先向水塔供水,再由水塔向用户供水。水塔注满水后水泵停止工作,水塔水位低于某一高度时水泵启动,水泵处于断续工作状态中。这种方式比前一种省电,供水压力比较稳定,但基建设备投资大,占地面积大,水压不可调,供水质量差。(3)恒定转速泵加气压罐的供水系统这种供水方式是利用封闭的气压罐代替水塔蓄水,通过检测罐内压力来控制水泵的开与停。当罐中压力降到压力下限时,水泵启动;当罐中压力升到压力上限时,水泵停止。这种方式,设备的成本比水塔要低很多。但是电机起动频繁,易造成电机的损坏,能耗大。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不仅克服了过去供水系统的缺点,而且有其自身的优点。此系统采用了先进的s7-200plc和变频器mm440,s7-200具有低廉的价格和强大的指令,可以满足多种多样的小规模的控制要求,变频器mm440具有很高的运行可靠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全面而完善的控制功能。这种供水方式不仅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实现水泵的无级调速,使供水压力能够跟踪系统所需水压,提高了供水质量。同时变频器对水泵采取软启动,启动时冲击电流很小,启动能耗小。2 供水系统的基本特性供水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水泵在某一转速下扬程h与流量q之间的关系曲线f (q),前提是供水系统管路中的阀门开度不变。扬程特性所反映的是扬程h与用水流量q之间的关系。由图1的扬程特性表明,流量q越大,扬程h越小。在阀门开度和水泵转速都不变的情况下,流量q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用户的用水情况。管阻特性是以水泵的转速不变为前提,阀门在某一开度下,扬程h与流量q之间的关系h=f (q)。管阻特性反映了水泵转动的能量用来克服水泵系统的水位及压力差、液体在管道中流动阻力的变化规律。由图1可知,在同一阀门开度下,扬程h越大,流量q也越大,流量q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的供水能力。扬程特性曲线和管阻特性曲线的交点,称为供水系统的平衡工作点,如图1中a点。在这一点,用户的用水流量和供水系统的供水流量达到平衡状态,供水系统既满足了扬程特性,也符合了管阻特性,系统稳定运行。当用水流量和供水流量达到平衡时,扬程ha稳定,供水系统的压力也保持恒定。 图1 供水系统的基本特性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3.1 系统的构成变频恒压供水系统采用西门子的s7-200 plc作为控制器,变频器mm440是频率调节器,交流接触器和电动机作为执行机构,压力传感器作为控制的反馈元件。s7-200 plc选用内部控制模块cpu224,模拟量2路输入通用模块、模拟量2路输出通用模块和pid模块。cpu224有14路输入/10路输出,对于小型的控制系统而言够用。pid模块使用方便,在软件中只需要配置pid的每个参数。三相交流电与mm440的电源输入口连接,经过变频器变频后的交流电接异步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带动水泵转动。s7-200数字输出口输出控制信号到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两端连接的是工频或变频的三相交流电,主要起接通或断开三相交流电与异步电动机。s7-200的模拟输出口输出控制电压信号给mm440的模拟电压输入口ain1+和ain1-,该控制电压主要调节交流电的频率。压力传感器从供水网络中反馈压力信号,压力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后输入给s7-200的模拟输入口。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总体框图3.2 系统的工作原理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是由三相异步电动机带动水泵旋转来供水,通过变频器调节输入交流电的频率而调节异步电动机的转速,从而改变水泵的出水流量来调节供水系统的压力。因此,供水系统变频的实质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通过改变定子供电频率来改变同步转速而实现调速的。异步电机的转速为: 其中: n0为异步电机同步转速;n为异步电机转子转速;f为异步电机的定子输入交流电的频率;s为异步电机的转差率;p为异步电机的极对数。由上式可知,当异步电机的极对数p不变时,电机转子转速n与定子输入交流电频率f成正比。当系统启动,运行在自动模式时,此时手动模式无效。系统按照给定的水压进行设定,plc根据给定的水压自动调节交流电的频率,精确跟踪给定的供水压力。在用水量高峰时期,系统的用水量猛增,扬程降低,供水量不足,供水水压下降,1#电机输入交流电的频率会升高,以提高供水水压。当交流电的频率达到最大频率,供水水压仍然小于设定的水压时,1#电机会自动切换到工频状态下,同时2#电机启动并工作在变频状态。在夜间,系统的用水量递减,扬程升高,供水量过大,2#电机会退出变频状态,1#电机由工频切换到变频状态,并不断调节交流电频率,系统最终要维持供水的设定压力。当系统运行在手动模式时,自动模式无效。在自动模式出现问题或系统在维护期间时,系统才会采用手动模式。用户根据需要,可以从plc的输入开关输入信号,选择1#电机或2#电机运行在工频状态。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功能要求:系统的供水压力能够准确跟踪给定供水压力(稳态误差在5%内);可以自动进行自动模式/手动模式切换。系统的控制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压力传感器从供水管网反馈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后送到s7-200的模拟输入口,与给定的供水压力信号比较形成压力偏差信号,经过plc(s7-200)pid模块pi调节后发出控制电压信号,送到变频器mm440的模拟输入调节端口。送到变频器mm440的模拟电压信号与连接到变频器mm440的三相交流电的频率一一对应,调节控制电压信号就可以调节三相交流电的频率。系统是以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为控制对象而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其设计是按照两个电机就可以完全满足供水要求。 图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控制原理框图4 硬件电路设计4.1 主电路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就是利用异步电机拖动水泵的。系统的主电路由电源开关q、熔断器fu、交流接触器km、热继电器kr等组成,采用了一台变频器切换控制两台电机,1#电机和2#电机可以在工频和变频状态下进行切换,交流接触器的通断由s7-200的输出口控制。主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系统主电路图4.2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主要由plc(s7-200)、变频器mm440等组成,plc外围电路接线图如图5所示。总电源开关为q,sb0为plc的程序启动按钮,与plc的i0.0输入口相连接,当按下sb0时,i0.0为“1”,plc程序启动。k1为系统的自动模式开关,当k1接通时,i0.1为“1”,交流接触器km1闭合,系统自动运行。当变频器的频率达到上限频率时,i0.5为“1”,1#泵和电机切换到工频状态下,2#泵和电机变频启动。当变频器的频率达到下限频率时,i0.6为“1”,2#电机停止运行,1#电机由工频切换到变频状态下。i0.5和i0.6的状态由变频器输入。k2为系统的手动模式开关,当k2接通时,i0.2为“1”,交流接触器km1断开,系统不能自动运行,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接通k3或k4来选取1#电机或2#电机工频运行。km1为控制1#电机和2#电机在自动模式下运行的交流接触器,km2为控制1#电机在变频下运行的交流接触器,km3为控制1#电机在工频下运行的交流接触器,km4为控制2#电机在变频下运行的交流接触器,km5为控制2#电机在工频下运行的交流接触器。 图5 plc外围接线图5 程序设计5.1 plc程序设计plc程序设计的主要流程如图6所示。合上开关q,按下起动按钮sb0,plc程序复位。当合上开关k1,i0.1为“1”,系统在自动模式下运行,交流接触器km1接通,系统将根据程序跟踪设定供水压力。 图6 主程序流程图当用户用水量递增,变频器达到频率50hz,供水压力还没有达到设定的供水压力时,mm440输出高电平到i0.5。此时,q0.1为“0”, q0.2为“1”,交流接触器km2断开,km3接通,1#电机由变频切换到工频。定时器计时3s,变频器停止,变频器的频率由最高频率50hz逐渐下降,3s后q0.3为“1”,2#电机接到变频器开始变频运行。设置延迟时间主要原因是让变频器的频率下降,软启动静止的2#电机,减小电机启动电流,避免电机烧毁。当用户用水量减小,变频器达到下限频率30hz,供水压力还是高于设定的供水压力时,mm440输出高电平到i0.6。此时,q0.4为“0”,km2断开,2#电机退出变频并逐渐停止。同时q0.1为“1”,q0.2为“0”,交流接触器km2接通,km3断开,1#电机由工频切换到变频。下限频率设定在30hz主要原因:在供水系统中,转速过低时会出现水泵的全扬程小于基本扬程(实际扬程)形成水泵“空转”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下限频率应定为30hz~35hz。当合上开关k2,系统在手动模式下运行,交流接触器km1断开。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上开关k3,交流接触器km3接通,选择1#电机在工频下运行。合上开关k4,交流接触器km5接通,选择2#电机在工频下运行。5.2 变频器mm440的参数配置变频器mm440主要使用的是模拟输入口ain1+和ain1-,模拟电压信号输入后通过a/d转换器得到数字信号。由plc模拟输出口输出模拟控制电压信号,输入到变频器的模拟口,变频器的频率和控制电压一一对应。系统使用变频器的模拟端口,最高频率应该设置为50hz,最低频率为30hz。mm440的参数配置如附表所示。附表 mm440的参数配置 6 结束语应用西门子plc(s7-200)内部的pid模块和变频器mm440的无极调速控制恒压供水系统,高效节能,调速供水效果突出,抗干扰能力强。同时采用变频器对电机实行软起动,减少了设备损耗,延长了水泵、电机设备的使用寿命。以供水水压为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稳态误差小,动态响应快,运行稳定。实验效果表明,采用plc(s7-200)和变频器mm440构成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体现了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的技术优势,为供水领域开辟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1] 李光,谢欢,王直杰. 高压变频器模拟量控制电路及功能设计[j]. 电气传动自动化,2008,38(7):63-68.[2] 彭旭昀. 一种基于变频器pid功能的plc控制恒压供水系统[j]. 机电工程技术,2005,34(10):54-56.[3] 陈新恩,王永祥. 基于s7-200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j]. 制造业电气,2006,25(6):37-39.[4] 朱玉堂.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根据国内外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的研究对比,应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研究体系。将水资源与供水安全理论创新、水资源开发利用观念进行转变进入可持续水管理阶段。
改变水资源理念,即不仅注重水的消费价值,同时重视水的非消费价值; 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注重世世代代可持续利用; 不仅重视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重视生态系统其他要素变化对水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指导,坚持以“维护健康水源,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思路,确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保 “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维系优良生态的战略任务的完成。
一、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从水源开发来看,日本的生活用水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用水,其水源主要依赖于河流、水库等地表水。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对从水库等工程手段获得水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有数据表明,1960 年时水库取水和河流取水分别占 19% 和 50%,到2000 年,水库取水 率 大于 河流 取水 率。因此,水 库 取水 越 来 越重要。
从水源的多元化来看,无论是通过调水还是通过新型水源开发以确保供水,无一不体现着工程的作用,而稳定的供水和污水的高度处理也是依靠工程手段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工程手段是保证稳定供水、确保饮水安全的根本。日本的饮水安全是在饱尝公害苦果后历经几十年的整治得来的。从客观的角度看,日本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其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强大的法制建设,使水质和水环境得以治理,这一点体现在以下过程中。
日本进入工业复兴期后,伴随而来的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不断扩大的水质污染。水俣病出现后,日本于1958年制定并颁布了《水质保护法》和《限制工业排污法》(合称“水质二法”),各地方政府也加紧制定相关条例。但是“水质二法”限定的地区和内容有限,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公害问题更为突出,相继出现了被称为第二水俣病的阿贺野川水银污染和痛痛病等公害病。为此,1967年日本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特别是1970年内阁通过了加强公害对策法律制度建设的提议,在水质管理方面,制定了《水质污染防止法》以取代“水质二法”。1971年设立环境省,以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承担起水质保护的行政责任。在附近,由于人口和工业较为集中,引起水质污染、赤潮多发,为此,1973年制定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并于1978年使该法永久化。为解决水质改善未果的湖泊水质问题,1984年又制定了《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
鉴于封闭性水域水质改善见效慢、有害化学物质污染显著等问题,为防止有害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1989年和1990年分别就防止有害物质对地下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污染对《水质污染防止法》进行了修订;年,为防止新的有害化学物质对公共水域的污染,在大规模强化环境标准健康项目的同时,又增加了25项需检测项目。1996年《水质污染防止法》再次修订,纳入了地下水污染净化措施的内容,并于1997年设定了与地下水水质污染相关的环境标准。从上面的演进过程可见,日本水质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根据水质保护需要不断完善的,水源从地表水到地下水,限制范围从水源地、河流到封闭性水域,措施也从浓度控制到部分采用总量控制。总之,法律建设在保障水质安全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制建设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
日本自来水的高度普及,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国家对自来水工程既有“国库补助”,又有“特别优惠政策”。国库补助是国家在预算范围内根据政令规定,对经营自来水工程和供水工程的地方公共团体给予的部分补助。而特别优惠政策则是国家对新建或新增、改造或灾后修复的自来水设施工程所需资金进行提供。
尽管日本已在确保水量供给和水质方面达到相当的程度,但是日本仍不满足现状,自加压力,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1999年,日本主管自来水的厚生劳动省召集自来水业的有识之士召开了研究自来水问题的研讨会,并整理出了“21世纪自来水及自来水行政的方向”的政策建议,该建议的某些条款被2001年《水道法》修订所采纳。2003年6月,由有识之士组成的“自来水发展蓝图研究会”成立,并于2004年6月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成为世界自来水领域的领跑者。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今后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
(1)要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好严重缺水区的水资源供应。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北方地区缺水严重。为解决地区性的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应考虑适当地进行区域调水。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已就区域调水问题提出一些设想,比如,为解决辽河中下游缺水问题,提出了引松(松花江)入辽方案;为解决乌鲁木齐等地区的缺水问题,有人提出了新疆“北水南调”工程;为解决华北、西北等地用水问题,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西线和东线工程的设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进入运作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应当更多地考虑区域性的水资源调配问题,使有限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用水,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节水灌溉。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浪费还很严重。因此,解决好水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节约用水。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在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领域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国家要将发展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作为节水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对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各级财政应给予适当的补助。
(3)要解决好水污染问题,做好污水、废水的循环利用。近年,我国对淮河、海河、辽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等水域的水污染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并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水污染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要把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废水的处理与利用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长期不懈地抓下去。
(4)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尽快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协调好江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实行取水、用水的定额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对用水的调节作用。
二、对我国水资源研究的启示
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守旧意味着水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利用没有得到充分保证且不可持续,经济增长不理想,社会紧张加剧。国家、地方政府、流域机构及水用户协会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进行必要的水利改革,这些改革包括:①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②向农村及城市贫困人群提供充足的供水及卫生服务;③水能的开发利用;④在水管理决策中考虑环境和生态系统需要;⑤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改革可提高针对参与水行业各方面的激励效果,包括水用户、政府官员、水服务提供者、投资者。只有提高激励效果,才能增加资金流向水行业,增加投资回报,改进管理者和水用户的行为。主要激励作用来自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水用户要支付的水价及其对拥有水资源和水服务权利的认识,以及执法情况。政府官员对投资和管理财政资源作出最佳决策。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无法为所有人有效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为了重新建立平衡,需要改变消费模式,对水资源要进行重新分配,可能要减少部分使用者的用水量。必须优先考虑重新分配机制。同样,在供水和卫生方面,通常只有当目前的水使用者尤其是用水条件较好的使用者支付较高的水费后,才能够实现水厂的长期可持续性,并将服务扩大到计划外的社会群体。如果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得到考虑,即使变更在短时间内会使他们遭受损失,他们也极可能同意改善管理。因此,透明度、了解信息、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决策的放权等均是改革进程的重要步骤,均有助于改革的成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供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尽管在水资源总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可用水资源却列于100名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几乎每年都受到缺水的威胁。沿海城市,如大连、天津、青岛、烟台等,更是经常发生水荒。在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不仅总体水量不足,而且有限的水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水质很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势必引发供水形势的进一步紧张。城乡供水问题,是影响我国总体国力快速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跨流域调水是一种解决经济发达地区供水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是,工程建设成本昂贵、地缘关系敏感、环境影响突出、运行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该措施的应用。提高水价,用经济杠杆调节用水量,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势必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内陆城市应主要着眼于就地解决供水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的平均年降水量约500mm,面积约16808km2。假定平均有效径流系数为0.2,则每年可利用的地表水的理论值为16.8×108m3,即每人每年约有168m3的水可供支配。美国人目前人均日用水量约为0.265m3,即每年97m3。可见,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很值得研究。坦帕湾地区除了上面谈到的修建平原水库、废水利用、雨水处理塘、修建透水停车场、透水马路外,当地水源的开发利用还包括修建地下水库和屋顶雨水直接回收。地下水库的修建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意义重大。地下水库的缺点是工程造价较高,但它有许多优点:不占地、水体不易被污染、断了蚊子的产卵源。如果能够利用某些闲置的地下工程,则工程造价也会大大降低。屋顶雨水直接回收是一项新的技术,目前美国已在一些小城镇推广。其主要思路是:将屋顶的雨水通过一套专用系统直接汇集到地下水库或其他汇水设施,而不是排入城市排水系统中。由于屋顶的不透水性,其径流系数基本可达100%。屋顶雨水中除鸟类排泄物之外一般没有其他污染源,水质经轻微处理后即可达到生活用水标准。屋顶雨水的直接回收还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减轻了雨水对建筑物基础的冲刷;二是减轻了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压力,从而降低了排水系统的成本。大连地区沿海岛屿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雨水集水池方式,缓解了部分散居岛民用水的问题。对于沿海城市,尤其是北方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海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质易控制,不受降水影响的水资源。目前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建有海水淡化厂,包括美国这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提到海水淡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其高昂的成本,从而望而却步。实际上,如果设计得当,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相对于跨流域调水,其成本不但不高,而且还会低一些。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优势更加突出。
还是以美国坦帕湾地区为例。该地区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三座大型海水淡化厂的取水口将直接利用已建的三座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的取水口。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大大降低了海水淡化厂的建设成本;其次,一般而言,火力发电厂冷却水的取水口的选定已经过严格论证,水质易达要求,因此省去了大笔科研经费。再次,排放出来的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的盐度一般低于原海水的盐度,而海水淡化厂的排放水的盐度却大大高于原海水的盐度。两种排放水的混合大大减少了高盐度污染。而这种污染会导致一些鱼类的死亡。最后,海水淡化厂是用电大户,紧靠电厂建设可有效节省输电成本。
针对世界和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作用不断增强的态势,产生水资源约束力的概念。研究认为:
(1)水资源约束力是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于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约束作用。在缺水地区,它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的关键制动力之一。它具有时空内涵、社会经济内涵、生态内涵三种基本内涵。
(2)水资源约束力研究是我国和世界21世纪水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水资源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不仅着眼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突出的水问题,而且丰富了水资源科学研究的框架和理论体系。
(3)在水资源压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约束力,可以完整地揭示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对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具有主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当前应尽快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约束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加强水资源约束力的基本理论、量化方法和实证研究。重点加强区域水资源约束力的产生、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变化规律、调控途径等的研究;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加强水资源约束力与水资源科学其他领域的集成研究。
对于供水安全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补偿机制。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水市场,真正让水价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让水市场起到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再次,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由资源成本、工程成本、环境成本构成的节水型水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城市水价及收费的管理办法,既要保护用水户利益,又要促进城市水产业的健康发展。转变观念,加强水利法制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努力建立健全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水务活动、维护水务秩序的水法制体系,保障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建立追究制度。此外,我国各大城市目前还应不断完善水危机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防洪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作为未来制定水安全法的过渡。只有构筑完整而严密的法律体系,才能使城市水安全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才能防范城市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重大的群众生命安全损失,维护社会稳定。鉴于当前我国与水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水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应当构建一个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反应快速、联合行动的城市水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完善城市预警机制,提升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在发生各种水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调度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物质资源,快速高效地化解各种危机。国家应当从水源、供水、排水、防洪等环节的相互衔接着手,增强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制定包括水安全突发事件在内的应急预案,展开对每个存在环境安全风险的企业、供水等设施污染的可能性的调查。此外,通过增加城市战略性储备水源,加强河流治理,保护水源,增加缓冲水库等措施,保证水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而城市供水因其居民必需的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性更强。在这个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充分引导和利用公众的参与来解决问题,将是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具有迅速通告与反馈功能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其成为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处理突发性水事件,必然会提高水问题在社会中的关注度,提高政府乃至全民对水资源战略属性的认识,从而对公众水安全意识的提高及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淡水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存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环境和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淡水资源是战略性资源。翻开人类历史,水一直是引起国家和地区间争端甚至战争的主要问题。早在4500年前,为争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水源,当地民族暴发了战争。之后,围绕着争夺世界各大江河水资源战争不断。印度和孟加拉为恒河水而争;埃及、苏丹及埃塞俄比亚为尼罗河水而争;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为欧科范果河水而争,甚至将状纸交到海牙国际法庭;美国和墨西哥为科罗拉多河和格兰德河水而争,曾于19世纪爆发战争;欧洲一些国家曾为多瑙河水而争;中东因为是极端贫水地区,该地区的几次战争也与争夺水源有关,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预言:“今后某些地区的战争将不是政治的战争,而是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