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94

Icecream0513
首页 > 论文问答 >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李秋实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张小天11

已采纳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310 评论

张小电1301

337 评论

乖乖邓子

写作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徒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后又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原文近四千字。作者在原文中,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小学的三位教师:凶狠无情的柴老师、温柔和蔼的蔡老师和严厉粗暴的宋老师,抒写了自己对蔡老师的挚爱,对柴老师、宋老师的畏惧。对比之中,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正如魏巍所说:“假如没有这样的心,那么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进方法,对党负责,编制教案,如此等等也就成为形式!”课文节选了以蔡老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那一部分。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尤其是写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他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作者要写出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他说:“在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当时一个孩子的一些甘苦。而这些甘苦,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因为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节选自【魏巍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2原文蔡芸芝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从此,我就和我们的蔡老师分别了。(此文被选入苏教版初一年、七年级下册第三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3作者简介魏巍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完了平民小学、高小,并上了简易师范。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到延安军政大学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除散失的诗作外,都编入了诗集《黎明风景》。魏巍早期的诗歌热情、深沉,充满战斗精神。1950年冬, 他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特别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严谨、开掘深刻,深深地打动了人们,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热情。从1954年起,他还创作了不少散文和杂文,分别编成《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和《春天漫笔》两个集子。1958年志愿军凯旋时,他写下了抒情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凯歌声里》,1963年又发表了文艺随笔《路标》。这篇佳作思想深刻、感情浓烈、文字洗练,标志着他创作的新阶段。197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4揭示中心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在较详细地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衬托了蔡老师的伟大的人格。在叙述“梦中寻师”之后,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老师强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适时地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方法进行抒情议论,能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教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热爱老师的感情。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这篇课文15个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由此展开对蔡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叙述七件事,显示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抒写了“我”敬爱、感激、依恋老师的情怀。第一层(第2—8自然段)写了五件事,由课内写到课间,由校内写到校外,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第二层(第9—14自然段)详写了排除小纠纷、梦里寻师两件事,写出了爱戴老师、依恋老师的深情。第三部分(第15段)呼应开头,再次流露出思念老师之情。《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256 评论

地火燎原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骂的就是梁实秋。

277 评论

靓掣魅影

2005年6月,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在广州公出之际,前往暨南大学前副校长、老盟员王越家中看望,引出了一段非常有意义的回忆。 王越是国内大学中目前唯一在世的"百岁校长"。生于1903年,广东兴宁人。1921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师从陶行知。1933年春,王越进入中山大学教育系任教,1937年夏离校,1946年再次回到中大,1952年起担任教务长,直至1958年秋。同年受陶铸委托组建暨南大学,并被任命为第一副校长。 王老家客厅正面墙上的显著位置处挂着一幅苍劲的题字,录的是杜甫晚年思归故乡的诗。落款竟是在海峡两岸都非常知名的"梁实秋",话题转到这幅难得的题字上后,王老神色凝重,说起了一段还不被人们广泛知晓的统战往事。 王老说:1946年我重返中山大学,1948年,时值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当时是全国解放的关键时期,国民党政府也搬到了广州,梁实秋也在这段时间前后来到了中山大学,和我一同在中大中文系和外文系教书,我们兴趣相投,交谈甚欢,互相引为相知。当时,国民党政府将中大教授员工的薪水囤积起来,3个月不发工资。后来,全校文、理、工、农、医、法、师范7个学院统一罢教罢课,大家推举我当主持。中山大学的师生也积极响应,经过数月奋斗,校方被迫同意给大家补发工资,7个学院的教职员工的3个月工资要用几辆汽车来装,其实都是一堆废纸! 面对此景,梁实秋也很不满意,对我说;国民党将在大陆失败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 但是,一日他向我提出不久将准备移居香港,我很感意外,劝他留下来和我一同欢庆新中国的到来。梁实秋委婉地说道:越兄,你和我不同,我是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的人,当年鲁迅要打的"丧家狗"、"资本家的走狗"指的就是我,新中国成立了,怎么样对待我,实在心中无底。我还是先到香港看看再说。 左联和新月社当年水火不容的笔战,我是知道的,粱实秋是新月社的主将之一。他的话和忧虑不无道理,我知道实在难以挽留,就没有再勉强。但是,相约有了机会一定再相见。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北京人,祖籍浙江余杭,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15年至1923年就学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4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任教于东南大学。为新月社主要成员。梁实秋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在海峡两岸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关于梁实秋的学术讨论会"梁实秋与中西文化暨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00多位学者及梁实秋先生的弟子参加了本次大会。季羡林先生为本次会议发来了贺信。) 喝了几口茶,王老接着回忆道:1949年粱实秋又从香港转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创立台湾英语教学中心和英语研究所。他对英国文学很有研究,著有《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由他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深受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梁实秋晚年,曾准备移居美国,并取得长期居留证,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美国籍。爱国思乡的情怀,使他放弃了美国的"绿卡",回到了台北安度晚年。此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故乡的散文,以表达他对大陆的眷恋之情。 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不多几年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直深爱着生他养他的大陆热土的粱实秋对中国的新气象怎么可能不知道。改革开放不久,我就与粱实秋取得了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他便写信给我,表达了想回大陆来看看,有可能就留在大陆不走了的心情。叶落归根是人之长情,更何况是文人气质甚浓的粱实秋。在我们通信中,粱实秋给我寄来了他晚年的笔墨,就是我家墙上的这首杜甫的诗: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为这事我先后找了中山大学、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直至中央统战部。因为当时的联系不如现在这么便捷,加上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非常快,统战工作十分繁杂,还没有等全部统筹落实下来,粱实秋的身体就出现了新问题,更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梁先生就离开了人世!老先生晚年的思乡情非常浓!他生在北京,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新月》杂志也是逞一时之风云,他的成名与扬名天下都是在大陆,他能舍弃这一切吗,他怎么可能忘了这一切,可惜回大陆的念头竟成了他永生遗憾,我也抱憾终生!参考资料:-/html/article/1201/htm

178 评论

xian蝦米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李秋实平生最爱听最喜欢唱的一支歌。这首饱含着对党的无限深情的歌曲,强烈地抒发了孤儿出身的秋实对党的感激之情。在光荣院,她和那些孤儿们有饭吃、有衣穿,还和有父母的孩子一样背起书包有学上,有书读,平时看电影和理发全都免费。光荣院当时的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她:“这个小孩儿非常懂事,很要强,啥活都帮着干,经常给老人们洗头、洗衣服。”在学校,秋实以最高的票数当选为班委会成员。班主任老师却建议她担任生活委员,因为在老师的印象中,她很自立,不怕吃苦。1963年,党组织又把她保送进本溪市卫生学校,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在卫校读书期间,她加入了团组织。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和事业都是党给的,学生时代的她曾经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誓言:“雷锋是一名孤儿,我也是一名孤儿,我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人民、交给党。”过早失去亲人的秋实,不知道自己具体是哪月哪日出生的,于是,为了表达对党的深情,她把自己的生日定为7月1日。这个日子后来她又选定为结婚的日子。1962年,本溪县民政科颁发给她一个《本溪市烈军属优待证》。里面是这样登记的:“姓名:李秋实;属别:烈士遗孤;家庭人口:1人;住址:本溪县田师付镇。”当年,她就用这个小红本按月领取生活补贴,上面一笔笔记载着政府每月发给她的救济金额。这个已经皱裂得快散成碎片的小红本本,她纸包纸裹地精心珍藏保存了30多年。在本溪卫生学校读书时,大家都知道秋实是个孤儿。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十分关爱。她平时在学校住读,寒暑假就回光荣院。有一年春节,她没有回桓仁,学校全都放假了,但专门安排了一个炊事员给她做饭;有个单身的女教师还特意留下来陪着她。大年三十这天,女教师回家过除夕了。卫校党委书记把李秋实找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其他教师也都给她送来了饺子、水果和糖块等各种各样好吃的。过早过多地体验到人生艰辛和人间真情的秋实,被这些关怀感动得热泪盈眶。多年之后,她每当想起这些,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回到光荣院,她像个快乐的小天使一样在老人们身边跑来跑去,给寂寞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们的单调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失去亲人的她,就把这里的老人们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党看作是自己的再生爹娘。她看到老人们的衣服脏了,让老人换下后,抱起来就往河边跑;她看到谁手头有活,就连忙跑去帮着做。有个长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经常把大便便在裤子里。秋实要他换下裤子,可老人说啥也不肯。她硬是帮老人把裤子换下来,擦净了身子,再把拉了粪便的裤子洗干净,在火上渐渐烘干。老人感动得将脑袋蒙在了被子里,哭了。还不到20岁的秋实哄着他说“俺不是你闺女吗?”光荣院的老人们都亲切地夸秋实是个“好闺女”。1967年,李秋实从本溪卫生学校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到桓仁最偏僻的乡镇医院—八里甸子医院当医生。在那工作的三年里,她背着个医药箱,骑自行车,坐老乡的毛驴车,常常是以步代车,跑遍了那里的沟沟岔岔。在缺医少药的大山深处,她这个“赤脚医生”不仅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老乡诊治疾病,更带去了党和社会主义的温暖。老百姓都称她是“大山沟里的白衣天使”。她朴素的为人,谦和爽快的性格,使她与那些偏僻山村的老百姓相处得热热乎乎的。在乡民们心中,李秋实是个好医生,更是个贴心人、大好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大家庭亲,这是留在李秋实童年和少年时的深刻烙印。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党是我的再生母亲,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永远牢记您的恩情,永做您的忠实儿女,永远为您奋斗终生”。对党的敬仰和感激,使她一直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的组织,成为它的先进的一员。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依照党员的标准,争取着早日入党。1972年,这个崇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她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这时起,她将从前对党报恩的的朴素感情,已默默转化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入党时的庄严誓言。在八里甸子医院工作了三年后,李秋实被调到当地医疗设备及水平还较为落后的县人民医院。这时,她深感自己在卫校中专学到的知识远远适应不了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于是,她一边发奋钻研业务,一边寻找进修学习的机会,哪怕是短期培训,她也格外珍视。1971年,她被选派到本钢总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回来,成为桓仁县人民医院有史以来第一名耳鼻喉科的专业医生。县医院以她为主正式成立了耳鼻喉科,从而结束了桓仁地区无耳喉专业诊治的历史。地处山区的医院,经常会遇到异物进入气管的婴幼儿患者,受当时简陋的医疗条件所限,患者只好被迫转到省或市医院治疗。但是,对于这种危急情况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有时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在转院的途中发生意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秋实,暗暗发誓一定要攻克气管异物紧急症状处理这道难关。而处理这种病例一般需要做气管切开手术。为了尽快掌握这个技术,她查阅了大量的专业资料,自己掏钱购置了一些有关动物标本,一次次模拟演练。功夫不负苦心的李秋实,终于成功地掌握了气管切开术。相继有两名气管进入异物的孩子被李秋实果断地实施了气管切开手术后,他们才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看着永远留在孩子脖子上的刀疤,李秋实又感到很遗憾。如果不开刀也能取出异物多好啊!那样既没有难看的刀口,又使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1973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秋实从转诊回来的病人那里听到了沈阳医大几位名医的名字。虽然素不相识,但对医疗知识的渴求和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急切,使她大胆地给医大的名家写信,一封杳无音讯,再去一封,又再写一封……一连数封从大山里发出的来信,终于打动了沈阳医大的专家们,他们破例接纳了只有中专文化的这个山村医生来省里进修。李秋实非常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学习和工作。别人嫌累嫌脏嫌麻烦的事她抢着去做,别人管5张床,她负责11张床,每遇上有耳鼻喉等疑难杂症的手术,她都抢着去做助手。她格外珍惜在大医院里的煅炼实践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有一次,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李秋实主刀做了一例气管切开手术。娴熟的技术、专业的手法令这所全国闻名的大医院的专家和教授不禁感到很惊讶。从此,她在医大里如鱼得水,许多著名的专家和教授都乐于悉心辅导她,李秋实的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按规定,只有进修一年才有资格加评优,李秋实只进修半年就被评为医大的优秀进修生。刻苦钻研的秋实,也从一个普通的卫校毕业生,成为耳鼻喉专业的副主任医师和桓仁地区耳鼻喉诊治的技术权威。1974年7月1日,28岁的她与同自己志同道合的王志成结为夫妇。丈夫王志成多年以后还常想起他们确定恋爱关系后,秋实第一次把他领回自己的“娘家”—桓仁县敬老院时的情景。尽管王志成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很惊诧。那是怎样的“家”啊!一群垂暮之年的老人,一个个病弱的生命,空气中泛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李秋实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在未婚夫王志成的的注视下,神色自如地给这个抠抠耳朵、剪剪指甲,给那个抓会儿虱子,不一会儿又给别的老人擦起了大便……这个善良朴实的姑娘深深地打动了王志成的心。结婚前,他们只给王志成远在阜新他本乡的父母写了一封短信,但随即就双双踏进了家门,搞得两位老人一点准备都没有。李秋实管公婆叫了声“爸”、“妈”,她就成了王家的儿媳妇了。小住7天后,小夫妻俩便回到了桓仁。1975年,快做母亲的李秋实临产前来到阜新婆婆家。女儿王悦出生后才一个多月,她就果断决定断奶,将孩子公婆照看。亲友们都指责她“才50多天的孩子,你可真舍得。”“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秋实何尝不爱自己的女儿呵!但在她的心目中,事业永远高于一切。她给女儿吃完最后一口奶后,便头也不回,连夜乘车赶回了桓仁,回到她挚爱的工作岗位上。孩子一“扔”就是7年!这7年,她们母女只匆匆见上几回面。桓仁到阜新,并不太遥远,但她实在抽不出闲暇时间去看看想得揪心的女儿。实在太想了,就把随时带在身上的孩子的小照片拿出来看两眼,偷偷抹把泪就放下。有一回,她正好到锦县参加全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会议。这里离阜新很近,组织上特意批准她在会议结束后顺便去看看孩子。可她急着回县里落实省会议精神,开完会就立即赶回了桓仁。7年的母爱空白,使女儿王悦对她的感情非常生疏,偶尔见到一回妈妈,也躲得远远的。她留给女儿幼时的记忆也是照片上的妈妈是穿白大褂的大夫。以至有一次跟爷爷回桓仁,在街上遇见了穿白大褂的就喊“妈妈”。等真的见到妈妈,又陌生得连跟妈妈一起睡都不肯。女儿7岁以后才到桓仁,正式与父母一起生活。但在女儿“公布”的家庭排名中,奶奶名列第一,爸爸第二,妈妈排在了最后……李秋实的丈夫王志成是60年代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的大学生,有知识,懂专业。曾担任过桓仁县药检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对药理颇有研究。凭他的药学专业,完全可以发财致富,使全家过上另一种生活。但李秋实的品格和价值观念也无形中影响了他。夫妇俩都淡泊名利,甘于平常,却乐善好施,热心助人。他也一次次随秋实到敬老院去探望老人,秋实诊病,他就负责上山采药;过年时,他们全家都到光荣院与老人共度除夕。妻子将流浪在社会上的一个弃儿领回家中,他就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煮饭熬汤、洗洗涮涮,甘当“家庭妇男”。王志成最引以为荣的是秋实走后,总有人对他说:“你媳妇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李秋实始终牢记这一点。她曾说过:“我是桓仁人民养大的,我要用一生来报答他们。”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生,光有副热心肠不行,还必须有高超过硬的医术。为此,她曾先后三次到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学习,虚心地向医学权威请教。每次在京进修期间,她的身边总时常跟着一群操东北乡村口音的患者。她像个“义务导诊员”一样,一会儿领这个上耳鼻喉科,一会儿就将那个送进病房,替这些离开她就辨不清医院方向的老乡一次次求那些教授诊病。桓仁人干脆当她是“桓仁驻京办事处”的“负责人”,谁进京看病什么的,准能想到她。在大市场卖鱼的有个叫邱淑珍的大娘,在喉咙里面长了一块息肉,难受得说不出话来。到县医院来看,一时难以治好。医院的人告诉邱大娘:“你快去医大,李院长在那进修呢”。邱大娘到北京后,在李秋实的精心安排下得到了及时医治。1973年7月29日中午,桓仁雅河乡荒沟甸子村的朝鲜族小姑娘金花,不慎将一颗芸豆粒卡在了气管里。憋得她嘴唇青紫,呼吸十分困难。李秋实饭都没吃就赶到医院,但由于芸豆粒卡得太深,专用仪器也取不出来,转诊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做气管切开手术。可此前这类手术李秋实还从未做过,只在动物的器官上做过多次试验练习。为了孩子的生命,她已顾不得自己如果手术失败,可能将影响她一生的行医声誉。这些她来不及去考虑,在外科的同志帮忙配合下,手术终于成功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听说这件事后,还编演了一段评书,在群众中广为流传。1985年,李秋实由于长期工作劳累患上了乙肝。她只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就又去上班了。像平时一样,忙完一周的工作,星期日还要出半天义务诊。用她身边同事的话说:“李大夫有看病的瘾。无论做医生,还是当院长,她走到哪里,听诊器和耳镜就带到哪里。”走到哪里,都会围上来一群认识不认识的老百姓,向她咨询这打听那。在她的身体还尚未恢复期间,有一天晚上,从桓仁铅矿转来一个叫咸海冒的喉梗阻小患者,呼吸十分困难,随时都有憋死的危险,焦急万分的家属见到李秋实大夫像见到了救星一样。秋实抱病守在这个孩子的身边,一边实施抢救治疗一边密切观察,整整一夜,正患乙肝的李秋实一眼未闭。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了,她刚有好转的病情却加重了,转氨酶一下超过了300多单位。以前桓仁县医院没有CT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患者到外地诊查都得花三、五百元雇车去,不算治疗,仅路途往返就得一千多元。昂贵的花费使本来就忧心忡忡的重患本人及家属更加感到雪上加霜。李秋实以自己多次出席省、市党代会和人代会,以及1十余次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全国卫生系统表彰的特殊身份,一次次跑市里、上省里,多次提议案打报告,争取一切可能为山区人民解决急需的CT仪器。当她拒绝对方开口就几十万的巨额回扣,拒绝去日本考察的“优惠”条件,以最低廉的价格购进那台CT机“落户”县医院后,秋实的心里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之后,她又多方筹措资金,为医院购置了彩超、血磁治疗仪、高压氧仓等设备,大大提高了这个县医院的科学诊治水平,极大地方便了山区患者。目前,这个医院已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为人民服务,孤儿出身的李秋实对这句话牢记在心。她常对医院的职工讲:“我们是人民医院,不是‘人民币医院’。老百姓生活多困难哪!他们手中的钱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挣来的。办医院,眼睛不要盯着老百姓的钱包,而要帮着他们解除病痛。”她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医疗改革方案:中层干部实行职务聘任;热点和重点岗位实行竞聘;新上岗职工实行合同聘任;并狠狠整治了收患者礼物和吃请风。她还根据山区群众的生活特点制定作息时间,取消节假日和双休日,严禁“红包”,365日天天开诊。义务导诊、家庭病房,送药上门、定期议诊等措施,极大地方便了山乡群众。良好的医德医风,使桓仁县人民医院真正成为桓仁广大群众心目中的“人民医院”。医院的退休职工吴大爷没有亲人,退休后没有去处。李秋实就安排他住在医院,丈夫的衣服她也来拿来给老人穿,平时家里吃啥她上班时都给老人捎上一口;老人生虱子的衬衣她下班拿回家烫洗;吴大爷有病,从小失去双亲的她以女儿般的情怀跑前跑后,有时甚至把丈夫从家里叫来护理老人。那天早晨,李秋实上班给吴大爷带了一饭盒饺子,却发现老人已经去世了。她又大包大揽地包办了吴大爷的丧事。她一次次把自己的钱慷慨地给家中有急事的同志送去,一次次掏钱为大山里生活困难的患者付药费。女儿王悦结婚时,好多人都想趁此机会偿还一下欠李院长的人情,但是,她跟谁也没打招呼,悄悄地在异地阜新把女儿的婚事就办了。过后有人送去礼钱,也都被她全都一一退还给本人。县医院职工王兴凤和马丰年是对夫妇,有一年王兴凤患肾结石到外地看病时,李秋实将身上的180元钱硬塞给他们。王悦生孩子时,王兴凤送去了一封恭喜李秋实当姥姥的信,信中夹了200元钱。没想到,李秋实也用一封信夹着这200元钱退给王兴凤,信上写着:“好同志,信收下,深情收下;钱退回。”待患如亲的李秋实,经常会有老乡给她送山鸡山货等东西,她从来都不肯收下。有一回勉强收下了一袋子辣椒面,还到市场买了一筐梨让老乡带回去。就在她去世的前两天,还有人遇到一个农村老汉蹲在西关市场卖野鸡,价格便宜得惊人。问他为什么卖这么贱?实在的老乡实打实地说,这对野鸡本来是送给李秋实院长,感谢她救命之恩的,可她说啥也不肯收下,老人为了赶紧回家,只好便宜点尽快把野鸡卖了。她的丈夫到医院做彩超检查,要照规定交钱;女儿怀孕后来医院做B超检查,同样依照规定交钱;她心脏不好做动态监控心电图,也严格按规定交了200元钱。女婿到沈阳买家俱,用了一次医院的车,她按照规定交付了油钱。她家原住县医院的职工住宅,后来因动迁,搬到较偏远的一处小平房。县委考虑到她是省市劳动模范,责成财政拿出一万元做补贴,给她调了一个50平米的双室住房,这套普通的房子她一直住到去世。县里专门批给她的购房款,也都被她分给了住房困难的职工。每年大年三十,她不是回敬老院,就准保是到单位陪值班人员一起度过。除夕夜里,她在电话中分别给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劳动模范拜年,向他们送去诚挚的祝福,然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去团圆。医院职工的孩子在外地读书或工作,她出差时总不忘顺路去看望一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工作,为家长争光,为县医院和家乡桓仁争光。孤苦的身世,使李秋实格外同情那些生活缺少温暖和爱护的人们,不论贫富贵贱,她都尽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关爱他们……1985年的春节前夕,李秋实偶然遇到了一个到处流浪,曾5次被送进收留所的小女孩。那年,这个孩子才9岁,跟自己的女儿王悦差不多一般大小。李秋实把她领回了自己的家,给她洗澡,穿干净的衣服,每天跟王悦一起上学、放学,同样接受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这个孩子原本姓李,小小年纪却自作主张,改名叫王星,意同“王悦”为姐妹俩,她似乎已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一天,这个孩子发自内心地跟李秋实阿姨叫了一声:“妈—”!半年多过去了,这个孩子的母亲被李秋实的精神打动了,主动来把孩子领回了家。1985年,15岁的兰岩松成了孤儿。他的母亲因煤气中毒去世了。妈妈在世时,娘俩就没少受到李秋实阿姨的接济和照料,几件衣服、三五元钱或一袋玉米面。失去母亲后,他在李姨那里得到了很多母亲般的关爱。没了娘的兰岩松不肯再去念书,整天在外面疯跑。一天晚上,跑累了也跑饿了的他回到家时,一进门就看见李姨坐在炕上,正捧着那口漏锅掉泪呢。李秋实见兰岩松回来了,塞给他50元钱,给他留下好吃的,又再三叮嘱他千万别在外面惹祸,这才往家走。可是,兰岩松还是闯了祸。李秋实在沈阳“医大”进修那段时间,他因打架被送进了少管所。李秋实听说后马上赶去看他,一见面,她抱着兰岩松就哭了。于是一封封鼓励他积极改造、做好人务正业的信寄到少管所,一些好吃的东西和零用钱李秋实也不时寄来。当他出来后,李秋实又到处求人说小话,把他安排在医院做临时工,后来又转为正式工作。1987年,家住雅河的赵振新患了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长了个碗口那么大的包,疼得整天叫唤。李秋实看到后,对她的母亲说:“如果不马上治会并发脑膜炎,危及生命。”赵振新的母亲一听,不由为难地说:“我带的300元钱还都是借的,交押金都不够”。李秋实二话没说,拉着她的手用自己的钱为孩子办了住院手续,又端来吃的。住院第二天,赵振新的脓包就破了,绿色的脓水散发出一阵阵恶臭味,病房的人都捂着鼻子跑出来了,连她的妈妈也熏得跑了出去。护士们擦几下就跑到卫生间哇哇呕吐起来。赵振新伤心得哭了。李秋实进来后,一边安慰她“脓包破了就好了”,一边仔细耐心地给她擦脓水,忙了足足半小时才算擦净,累得李秋实满头大汗。感动得赵振新激动地说:“李姨,你比我妈还好”!此后,李秋实又从家中拿来一大包衣服和新买的一套衣服送给将出院回家的小振新。那年秋天,省医大的专家来桓仁临时坐诊指导,秋实专门请人捎信让赵振新快过来做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可赵振新的妈妈心里又惦记着秋收的事,秋实就对她说:“你先回去吧,我来照顾她”。于是,她又成了陪护。白天一日三餐,晚上她还要陪到深夜才回家。病好后的赵振新,日夜思念李阿姨,隔三差五就往县城跑。翻过几座岭,再过一条江,黄胶鞋都走破了。李秋实心疼得马上给她买了双新鞋。她母亲常常红着眼圈说:“治病的钱都是李大夫拿的,你可不要忘了恩人哪!”已长大成家的赵振新,日子过得很好。她为了报答李秋实的恩情,花200元钱买了条18K金项链,要送给李秋实。她多次怀揣着项链来到李秋实的面前,都没敢拿出来。她几次诚恳地来请李院长到自己家里去住几天,李秋实总说:“我太忙了,真的没时间啊”。她还想与李院长照相,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李院长匆匆就走了,闻讯赶来的赵振新哭着说:“李姨啊,我几天没来看你,你就走了。你救治的患者成千上万,每人给你一口气,也能让你活下去呀……”为了了却从前的那个愿望,她捧着李秋实的遗像照了一张令人心碎的合影。一个她尽心竭力抢救过来的患者来到李秋实的灵前,扑通跪在地上,这个七尺男儿望着秋实的遗像哭着说:“我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李大姐,我今天给你磕三个响头!”他那80多岁的老父亲听说秋实去世的噩耗后,执意要去参加追悼会,被家人硬给拦住。老人实在拗不过了,慢慢站起身来,面朝县医院的方向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秋实去世后,有的患者在大年三十晚上,将煮好后捞出的第一盘饺子和所有的好菜摆在秋实墓地的方向,全家人向那个方向流着泪鞠了三个躬。光荣院里几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拄着拐棍,互相搀扶着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秋实的灵前,看着秋实遗像上那大家熟悉的笑容,几个老人泣不成声:“秋实啊,你不是说过要给我们养老送终吗?为什么你先走了啊?”……绵绵的泪水,深深的思念,表达不尽桓仁大山里的人民对李秋实院长的无尽的怀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将“行医为人谋福,廉洁为己求乐”做为一生座右铭的李秋实,生前深受人民的拥戴,死后仍活在人们的心中。桓仁的一个诗人在《怀念李秋实》一诗中这样写道:“你用言行详尽诠释了/党性的含义/想一想你的名字/泪水就准备出发/私心就不敢抬头/精神就拔节长大/活着时该怎样做人/离去时该留下什么/在怀念你的日子/人们在重新列解/不能草率交卷的/这份古今难题。”

223 评论

大大大华哥呢

1 谈起我敬佩的人,有爸爸妈妈,有叔叔阿姨,也有我的同学,不过,最使我尊敬的要属我们的数学老师——曾老师了。 曾老师是个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她在给我们上课时,总是面带微笑,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的眼睛总是从厚厚的镜片里流露出慈爱的光芒,那一架眼镜不正是曾老师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的写照吗? 曾老师的课讲得很棒,我们每个同学都喜欢上她的课。她讲起课来生动形象,总是启发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鼓励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勇于发言。最初的时候,我对数学就不怎么爱发言,在曾老师的不断鼓励下,现在我每次上课的时候,都积极举手发言,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觉得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不少,我也越来越喜欢上曾老师的课了。 曾老师是个十分负责任的老师,以前,有的同学作业没完成或者上课不注意听讲,曾老师总会跟家长联系。现在,上她的课,没有一个同学敢在抽屉里做小动作,大家都坐得整整齐齐的听讲,至于成绩,当然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曾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十分严格,不管是谁,只要是她布置的作业,哪怕有一点点错误,她都要让这个同学把作业改到正确为止,起初,大家都感到很不理解,不过,久而久之,大家也都明白了,毕竟,大家都知道,曾老师是在为大家着想,是为了我们每一个同学,渐渐地,同学就没有再抱怨了,也越来越敬佩曾老师了。 曾老师在生活上对我们也非常关心。记得有一次,上学的路上,曾老师看见我,微笑着对我说:“龙城,要不要我来载你。”我说:“不用”,虽然我还是没跳上去让曾老师载,但此刻,我感觉曾老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我的心里有一种数不出的温暖,感觉曾老师就向妈妈一样,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曾老师的事还有许许多多,就像满天的星斗数也数不尽,说也说不完,不过,在大家眼里,曾老师永远是一个十分负责任的老师,你说是不是!2我的老师 “师者父母也”。说到老师,那在讲台上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形象,总是让学生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畏惧感。但今天我要说的欧老师,却一点也没上面的“高大”形象,甚至有点反其道而行之。 身为本班的最高统帅,欧老师本应霸气十足,不怒自威。可他却偏偏和我们的同学称兄道弟,说笑玩乐,十足一个孩子王,教人又好笑时又亲近。每天早上,我们一踏进校园,总能看到一个“鹤立鸡群”的身影在本班男同学的追逐中左冲右突,时而大笑,时而狂呼,引人注目。我不说他是谁,你们都应知道那就是在我们班男同学中一呼百应的欧老师在踢足球。每每这个时候,我们班的女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为观众,为这难得的校园一景欢呼加油。每每这一时候,我们的欧老师就会越发的得洋忘形,还不时向我们挥手、欢呼,十足球场上的足球明星。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后来他却变本加厉,竟要求我们女生每天早上都要跑步五圈,还美其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这一举动,自然让我们这些家中弱不禁风的“大小姐”们吃尽了苦头,在抗议的浪潮下,我们的欧老师最后不得不承诺:他将身先士卒,加跑五圈。看到我们的班老师冲锋在前,苦不堪言的样子,一种苟由自取的喜愉才使这一次“跑步”事件宣告平息。说来也怪,从此我这个负责登记病假的班干部就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空职。 3我在第二实验小学上学,那是我家附近,那是很大的学校,有着一百多位老师。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中等身材,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又斯文又和气,充满慈爱。你可别以为老师会对我们很松懈,老师对我们可严格了。尽管这样,同学们还是很喜欢她,因为她像妈妈那样呵护着我们。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张荣源上午放学后,趁四年二班的同学不在,拿起他的球到操场上玩起来。球的主人知道后,大发雷霆。本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变成了“武打大战”。张荣源的饭盒也被扔到了地上,饭菜洒了一地。李老师知道后,立马让我带两位同学到办公室,问清了事情的起因,和蔼地对他们说:“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应该互相谅解、互相帮助,有了错误应勇于认错,这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了,你们说是这个道理吗?”两人心服口服,都向对方诚恳地承认了错误。这时,李老师拿出5块钱,对张荣源说:“快去买盒饭吧,别饿坏了肚子。” 我的肠胃不好,经常肚子痛。有一天,我的肚子又痛了,趴在桌子上,脸色苍白。李老师见我那样,知道我又闹肚子痛了,赶快叫一位同学扶我到卫生室。不巧,当班的校医请假了,我只好又捂着肚子回到教室。见此情景,李老师赶紧带我到办公室,倒了杯水给我喝,可我马上吐了出来。没办法,李老师只好打电话让姥姥来接我。在等姥姥的时候,李老师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焦急地看看手表……过了好久,还不见姥姥来,李老师说:“算了,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送你回家吧!”说着搀护着我回家了。 半路上,我止不住热泪满眶。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也要做一名老师,像李老师那样不但教学生知识,更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他们。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步入高中,老师你还好吗?三年前的金秋季节,您给我们的那一丝微笑,那一句“相信自己,你能行”给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注入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我还能清楚地记得,那天,您第一次迎来了我们这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您那和蔼的笑容,我至今仍旧记忆犹新。 你习惯课上眉飞色舞,课下神采飞扬,使我们不得不爱上你的数学课堂。你习惯在圣诞节。,给同学们每人发鲜红的圣诞帽,毕业后阔绰的请我们吃饭,无论经济是否剩余,你总会习惯说“兄弟姐妹像雪花”可我们拐个弯笑你土的要掉渣。 课下的你课下幽吟的吟起了伤感的粤语歌,邻班同学说她经历了什么,我们便小心的询问了语文老师,原来是你上了东北师大毕业后,为了供弟,妹考上大学,就放弃了学校保送继续求徒的机会,心甘情愿的当上了中学教师,我们有人说你傻,有人说你伟大,可你却又习惯的说兄弟姐妹像雪花。 经历了这些的你却依然在课上风采依旧,板书有板有眼,思路清晰的透彻的样子,使我们超越了难以跨越的数学领域。粉末飞扬中,时日三年,你的弟,妹们,早已走入了理想的大学。你常对我们说,希望我们能像她的弟妹一样实现我们的理想,还说,兄弟姐妹本是天生的雪花,落到地上,化成水,就再也分不开了。我们相信,那是您的肺腑之言,说出的话分量是多么的沉重…… 路边高大的白杨,在风中晃动细碎的绿色树叶,发流水般清脆的声音。新鲜叶片在月光的映射下发出微弱的光泽。清凉的夜风呼啸着蔓延过来,让人感觉更够滑翔其中。散发着银白色深邃气息的泪珠悄无声息地滑落,落在神秘而深沉的夜,落在铺展着翅膀的青春年华,落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Time flies!光阴似箭,如今我已经迈入了吉大附中,当您再一次满怀深情地迎来了我们这群看你的孩子,您一定觉得那一张张脸庞不再带着稚气。对,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群爱哭爱笑爱打闹的孩子。幼苗吸收着阳光雨露,加上劳动者的辛苦栽培,怎能不发芽滋长呢,您的教导,我们不曾偏离过,三年,我们在您的包容中长大。但一次次在你生日时来看你的我们,总是心里为没有给您准备礼物而羞愧,但我知道“尊师不一定要送礼”。知心实话对您诉说,再深情地加上一句 “老师好!”您大概就已经很满足了,因为我相信,您从未向我们奢求过给您什么。 最后想对您说:“老师,相信我们,我们能行!” 欧老师还有一“怪”。每天中午,他总是在教室里忙得不亦乐乎。不要以为他在给我们补课,他从来就没那样勤力过。他是在教室摆下擂台阵,象棋、围棋、军棋……他常说:人生如棋,要我们永远怀有一颗进取的心,要勤思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可恶的是,他还自夸打遍班级无敌手。这话一出,引起极大的民愤,全班同学同仇敌忾,个个上阵。一时间,班级竟掀起下棋的热潮,连我们这些女同学也不甘后人,以打败老师为荣。日子一长,欧老师败下阵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的成功感也与日俱增。每每听着老师后生可畏的感慨,我们心里都不知有多高兴。说来也怪,欧老师的擂台一摆下,平时喜欢追追逐逐的男同学变得安静起来,连平时的破坏纪律大王也立心在棋盘上一展身手不再兴风作浪,我们这些文静的小女孩也乐于和男同学一较高下。 更怪的是欧老师布置的作业,别班同学的作业总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我们欧老师的作业却总是那样别出心栽,他会叫你自由组合每周搞一份手抄报,每周准备一次辩论比赛或者故事会;又会叫你到校园外搜集错别字,到社区搞一次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甚至叫你自己搞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选……天啊,在他眼中我们全都是画家、律师、环保人士……甚至大作家。可是也怪,同学们对这些作业却总是乐而不倦,连平时作业的“欠交”大户也时时出现在表现突出的光荣榜上。 虽然我们快要离开欧老师了,但是我们依然会惦记着他,因为他是我们最老师 4我的老师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们哺育了一棵又一棵稚嫩的幼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人才。在她们那精心呵护之下,我们健康、活泼的成长。在那么多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教了我半个学期的数学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中等身材,留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白净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仿佛能够看出我们同学的内心世界。但是,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那爱生如子的好品质。 记得有一次,我发了高烧,烧到了三十九度五。恰好爸爸出差了,妈妈又在值班,所以我没有去学校请假。陈老师知道后,立马来到我家看望我。她握着我的手,微笑着对我说:“孩子,你发烧了,高烧三十九度五呢!你想吃点什么,老师去给你买……”当时,我虽然高烧不退,但我神志很清醒。“陈老师,您来了。”我对陈老师说。“是的,孩子,老师来了。孩子,你感觉怎么样?”这时,我的眼睛湿乎乎的……第二天,我还是没有去学校上课,陈老师又来看望我了。她见我捧着语文书,便对我说:“孩子,你别太累了,等你病好后,我们都会帮你补课的,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休息……”我心中汹涌澎湃:陈老师,您每天忠于家务,忙于家务,现在我病了,您又来看望我……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在陈老师的关心下,我的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回到学校,我就参加了期中考试,由于这几天没有上课,我才考了70多分。这时候,陈老师又忙来安慰我:“孩子,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不怪你,来,我帮你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吧!这道题……”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期末考试,我终于取得了100分的好成绩。陈老师在“寄语表”上写到:“‘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祝贺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够代表未来,愿你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看完这张“寄语表”后,我多想对陈老师说:“陈老师,在我这100分里,有一半分是您的,谢谢您!”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虽然离开了陈老师,可我还是想对她说:“陈老师,您永远是我最尊敬、最爱戴的人!”

272 评论

相关问答

  •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社长

    1992年10月,入选“华萃杯”全国书画篆刻大奖赛《中国墨友书画精作集》、艺术传略载入《书画纵横人物录》(第二卷),加入海内外书画爱好者联谊会。 1993年7

    韵味八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海洋与渔业杂志社

    学术堂为大家整理了两个水产渔业类论文投稿期刊供大家参考:  国家级期刊推荐:《福建水产》  《福建水产》(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福建水产》创刊于1972年

    士多啤梨cake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海外杂志社官网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主管,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是正规的出版社。 没有网页的杂志社还有很多,一些非法出版的杂志反而有像模像样的网页。至于代理的价钱,就要看购进的价

    Charleswpf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海外英语杂志社官网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主管,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是正规的出版社。 没有网页的杂志社还有很多,一些非法出版的杂志反而有像模像样的网页。至于代理的价钱,就要看购进的价

    KING纠结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李秋实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Icecream051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