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6
浏览数
305
哆啦瞄瞄
俺是陆军PLA
1.近20年日本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状况述评、图书馆学刊,1983(6)2.打开古代诗文集资料宝库的钥匙.文史知识,1884(10)3.二十五史的续补与考订──《二十五史补编》.文史知识,1985(9)4.论乾嘉目录学.北京大学学报,1986(4)5.谈谈有关中文工具书课程的几个问题.四川电大,1987(6)6.秘书监的士族官僚化与官修目录的衰落.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4)7.品评人物之风大盛与传录体目录的勃兴.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4)8.关于中国传统目录结构体系的论纲.贵图学刊,1991(3)9.论中国传统目录结构体系的哲学基础.北京大学学报,1991(4)10.关于《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图书馆杂志,1991(2)11.年鉴与其他类型工具书编纂方法的比较研究.年鉴工作与研究,1992(2)12.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图书馆,1992(1)13.编译百科全书的条目编排问题.辞书研究,1993(5)14.文化品性:古典目录深层内涵的展现.图书馆,1993(1)15.论年鉴体.年鉴工作与研究,1993(3)16.社会需求与传统类书的现代化.辞书研究,1994(1)17.论年鉴的栏目与栏目化.载: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18.保存古代典籍,研究传统文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1)19.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5)20.日本的年鉴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系专刊,199721.日本的综合数据库型年鉴.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1)22.疾贪讲评.中华活页文选,1998(10)23.刘国钧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纪念衡如师百年诞辰.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6).与孟昭晋、王锦贵合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编《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一书收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4.文史研究与计算机文字处理(上)25.文史研究与计算机文字处理(下)26.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与信息表示27.计算机的文件组织、操作及病毒防治28.计算机中资料信息的管理和查找29.文史研究与利用计算机编制索引30.文史研究与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31.文史研究中常用的特殊编辑处理方法32.计算机化文史工具书的利用33.文史研究与Internet利用(上)34.文史研究与Internet利用(下)/24~34为“文史研究与计算机应用”系列,共11篇(与陈文广合作),发表于《文史知识》,1999年(1)-(9),(11)-(12)35.论图书馆的法治环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中国图书馆学会编《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一书收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36.一个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国际性观念:为利用者保守秘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37.日本的“图书馆自由”述论.图书馆,2000(4)38.日本“图书馆自由”案例研究.图书馆,2001(4)/《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12)全文收载39.中国图书馆立法:思路、基础与对策.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4)40.图书馆相关法的边际与内容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1(6)/《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全文收载41.关于中国图书馆立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全文收载42.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图书馆,2002(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5)全文收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收载43.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1)44.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年卷全文收载/《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4)全文收载45.图书馆服务与利用者权益保护.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4)/《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全文收载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全文收载47.现代图书馆观念的确立与本土化.河南图书馆季刊,2003(4)48.法治精神、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与特色.中国文化报,2003年5月28日第4版49.《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突破和问题.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50.日本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员伦理纲领(译文).载: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51.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上).图书馆建设,2004(1)/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52.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下).图书馆建设,2004(2)/《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53.核心期刊、社会影响力与《文史知识》.文史知识,2004(10)54.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载: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5.立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百年大势——历久弥新.科学出版社,200456.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图书馆建设,2005(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4)全文收载57.图书馆在著作权问题上的理念、权利与行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58.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图书馆,2005(2)59.知识被利用才显示出力量.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5月5日B3版60.日本图书馆员专业职务制度.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11)全文收载61.信息传播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新华网北京频道,2005年8月25日62.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共赢的著作权保护局面.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0月5日B4版6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将会给图书馆带来积极影响.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0月21日64.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图书馆,2005(6)65.国际图书馆界有关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立场.图书馆论坛,2005(6)66.基本保障的实现 馆长水平的提升 服务效益的改善 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2月5日B13版67.推动图书馆事业走向社会——就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接受新华书目报记者采访.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2月5日B4版68.基层图书馆现状勘忧(《光明日报》专家视点).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4日69.图书馆制度 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第16版70.凝聚力量 重点突破 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图书馆立法提供支撑.图书与情报,2006(1)71.和谐的著作权有利于每一个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3)72.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的组建与工作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73.无传播就无权利——图书馆界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呼声与行动.图书情报工作,2006(7)74.博弈和制衡未有穷期——留在我国第一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实施之际的历史记录.图书情报工作,2006(7)75.图书馆活动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7月18日B42版76.图书馆的职业责任与社会使命: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的图书馆服务.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7月18日B45版77.中国图书馆法治环境构建:法律保障与行业自律.图书馆建设,2006(5)78.1980年~2004年中国图书馆法治研究述评.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4)79.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到数字利用的重要桥梁.图书馆论坛,2006(6)80.图书馆自由宣言(译文).日本図书馆协会図书馆の自由委员会编.図书馆の自由に関する宣言1979年改订-日韩中英.日本図书馆协会, 200681.50年耕耘开拓 50年桃李芬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继续教育50年.载:王锦贵主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继续教育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2006(3)83.入门之向导 创新之思考——《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读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5)84.论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改革——围绕图书馆立法的制度设计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8)全文收载85.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若干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7)全文收载86.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天津),2007(4),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主办)33卷1期(两刊物协议,互选文章同时刊发)87.立法保障是最根本的保障(纪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一周年笔谈).图书与情报,2007(5)
幸福顺延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中华书局 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的出版机构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13年设编辑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1915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自办印刷所,增设发行所;翌年资本增至一百六十万元,职工达千余人,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17年,因资金周转不灵,几至停业。经多方设法,营业重获发展。此后,除编印出版教科书和各种图书杂志外,还于1929年创办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制造教学文具仪器;1932年扩充印刷所,1933年在九龙新建印刷分厂,1935年在上海澳门路建成印刷总厂,购置先进印刷设备,既印本版图书,也承印地图、邮票、香烟壳子以及政府的有价证券、钞票、公债券等。到1937年春,资本扩充至四百万元,在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开设四十余个分局,年营业额约一千万元,进入全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费逵赴香港,成立驻港办事处,掌握全局重要事务;上海方面由常务董事舒新城等主持日常事务,设在公共租界的印刷总厂以“美商永宁公司”的名义维持营业。1941年7月9日,陆费逵在九龙病逝。随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核心内迁,在重庆设立总管理处。此间,仍然印制教科书,编辑出版各种图书杂志。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印制教科书的业务虽迅速恢复,但图书杂志出版业务逐渐陷入困境。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等重要译著,以及几十种杂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Candy00321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元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建局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建局不久,中华书局的出版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国内出版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于右任、范源濂、马君武、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徐志摩、钱歌川、陈伯吹、张相、舒新城等,并陆续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颇有影响的书籍,编辑出版了《大中华》、《新中华》、《学衡》、《中华学生界》、《中华小说界》、《小朋友》、《中华故事》等2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从建局到1949年,中华书局共出书5800余种,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重要古籍、少儿读物等多种门类。在全国各地设立了50多个分支局,1000多家分销处还在,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相继设立分局,业务遍及全国并海外发展。是当时中国仅有的几家大型综合出版企业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公司迁至北京,同时在上海留有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同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被指定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图书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承担着国家级古籍整理的基本项目。历经20年时间,组织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继编辑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经典文献。陆续推出的重点丛书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道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学术笔记丛刊”、“古逸丛书三编”、“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梁启超、王国维、顾颉刚、陈垣、王力、钱钟书等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文史类期刊《文史》、《文学遗产》、《书品》等,在学术界、读书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华书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出版了《左传译文》、《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白话《续资治通鉴》、《通鉴故事百篇》、《新编千家诗》、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简体横排增订本《全唐诗》、《全宋词》,以及1981年创刊的《文史知识》、1998年复刊《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学版)等,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一份力。 在传统学术和古籍整理方面,中华书局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已故著名专家学者如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杨伯峻、马宗霍、金灿然、赵守俨等,在中华书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现有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7%,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人,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学术研究上均卓有建树。中华书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编辑出版人才和高质量的出版物享誉海内外,是最能代表中国古籍、学术著作出版水准的出版社。 21世纪,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在汉语的世界化方面,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中华书局将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肥胖卷的肥蛋卷
选上海古籍或中华书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建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
国家级期刊,主办: 中华书局
直接到您家附近的邮局订阅记住邮发代号2-143填写订阅单,您的地址,所订杂志名称,邮发代号,以及订阅时间时间一般以季度为单位支付钱款到时候就直接送到家里了
中华书局 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的出版机构之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初系合资经营,资本二万五千元,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
青年文摘 读者
2 上面,想购买就找语文月刊编辑部。 QQ120156131你也可以到那里留言啊。会有人和你联系的。
优质论文问答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