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4

好好在一起吧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读书杂志是谁写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llo,umi酱!

已采纳
范用,出版家。  192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告急,范用中断学业去武汉投奔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成了一名练习生。1939年,年仅16岁的范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范用赴桂林用“新光书店”店招牌重建桂林分社。三年后,日本人打到桂林,范用又回到重庆。1946年,被调往上海。在上海的三年时间,党组织派范用调查国民党的书店、印刷厂、出版社的情况,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就按调查的材料去接收。1949年8月,范用被调至北平的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离休前,范用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并于1985年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  20世纪80年代初,范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当时缺少两种刊物:一是交流和搜集全国社科信息、反映新观念的杂志,一是推荐和评介好书,有分析地传播新观念的杂志。于是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中国一流的刊物。以后刮起的“文摘风”,开风气之先者,正是范用。他还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  ☆ 读书无禁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用和原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原商务印书馆社长陈原一道,被扣上“陈范集团”的帽子送往干校劳动。在干校里,几个出版人有感于全国人民几乎无书可看的境况,彼此商定,出去以后还是要办和书有关的杂志。陈翰伯提出,杂志的名字就叫《读书》,简单明快。1978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范用等人就马上开始筹备酝酿已久的《读书》杂志。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但这个宗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十分敏感,范用提出,《读书》杂志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来办。为此,范用向党组立下军令状:万一《读书》出了问题,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  《读书》于1979年4月正式创刊,其创刊号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李洪林的作者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直言“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由于文章观点激进,加之李洪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的微妙身份,有关部门就来过问此事。但此文一出,引起书界震动,《读书》因此名声大噪。  ☆ 我只知道这书非常好  1979年,傅雷的右派问题还未彻底改正,傅聪还带着“叛国”帽子,暂时还不能回国,范用已在为《傅雷家书》的出版奔波了。几十年前,范用还在读书出版社当学徒时,便把刚买到的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弥盖朗琪罗传》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对傅雷的文笔非常崇拜。1983年《傅雷家书》得以出版,至今已行销两百多万册。  1994年8月陈白尘去世。范用得知,陈白尘去世前,曾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留下的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编选出“五七干校”部分,取名《牛棚日记》,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被退回。听到这一消息,已经离休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就在范用约好与陈虹见面的那天上午,他不幸被自行车撞断了腿。  业余时间,范用经常作些封面设计和书籍装帧的工作,风格清新、细腻、朴实。张中行说:在书的版式、装帧设计方面,非专业的,我最佩服两个人,南方是钟叔河,北方是范用。关于装帧设计,范用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一本:巴金的《随想录》。  ☆ 干出版就是干革命  1937年,日本人打到镇江,范用拿着外婆给的八块银圆外出逃难,去武汉寻找舅公。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的舅公去世。范用的舅公原来做事的书局二楼是读书生活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了范用,他成为当时出版社里最小的员工。人虽小,但任务重。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开展工作。1941年,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被国民党查封,组织上派他到桂林,改头换面后,书店又开张营业了。在桂林、重庆时,社里所有的工作他都干过,做邮购工作时,多次收到毛主席的秘书李六如从延安寄来的信,为毛主席购书。1946年,范用被调往上海,在那里,范用因为搞地下工作,曾经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8月,一份电报把范用调到了北平,调入了中宣部出版委员会。  194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与读书、新知出版社在香港合并成立了三联书店,解放前十一年的“三联”生活,范用称它为“我的大学”。  ☆ 我不大愿意借书  从读书生活出版社一名普通的练习生,到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范用一生为人出了无数书,退下来以后他才出了自己生平惟一的一本书——《我爱穆源》。穆源是当年范用就读的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位于江苏镇江市的老城区,1906年由地方名士发起,动员当地回民出钱创办的,范用是该校1936年的毕业生。  范用没有上过中学和大学,在他的心中,穆源是惟一的校园,也是他心中圣洁的宫殿。在那里,他曾经联合其他学校的同学自己办文学刊物,组织儿童剧社,上演陈白尘先生的独幕剧《父子兄弟》,以及师生们自己编写的话剧《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等,到处演出,还有演讲、唱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宫殿,在他离开学校一年之后被日本飞机的炸弹彻底摧毁了。失去的穆源小学让范用魂牵梦绕,1972年他谁也没惊扰,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穆源小学,旧时的校舍已片瓦无存,旧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回京后他竟依循着记忆,用硬纸片制作了当年穆源的模型,而后郑重地把模型赠送给镇江市穆源小学,把模型安放在了该校的新大楼里。
163 评论

张小电1301

213 评论

xuzhenying

沈昌文是《读书》杂志的主编,他延续了他们那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他编写的《读书》对学术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又不失大众轻松的风格,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的粉丝读者。

120 评论

五爷威武

早在1970年,被打成“陈范集团”的陈翰伯、陈原和范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谈起办刊物,设想待日后海晏河清,要办一本读书杂志。八年后,他们的理想初现曙光。书禁初开,“二陈一范”也分别从干校回来,入主出版界几大机构。其中陈翰伯任文化部新闻出版局代局长,陈原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范用则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范用提出由他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主办《读书》杂志。1979年4月,《读书》创刊号面市。第一篇就是李洪林的文章,原名为“打破读书的禁区”,后由范用改为“读书无禁区”,简洁、坚定,像发刊词一样,举起了一面读书人的旗帜。《读书》创刊号印刷5万册,几天内就发完了,马上加印5万册也销光。开篇宏文“读书无禁区”激起无数回响。《读书》编辑部接到大量反对的来信。反对的言论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担忧没人把关,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将会被垃圾文学污染;二是担忧是禁门大开,封资修将从此占领我们的文化舞台。类似的论辩也在党的思想中枢中宣部内进行。李洪林后来被胡耀邦调入中宣部,任理论局副局长。有同事当着他的面争论:小学生能看《金瓶梅》吗?1980年,沈昌文任《读书》主编,“读书无禁区”激起的波澜仍未平息。“我几乎天天要同这一件事打交道,这也才知道它真正的份量。”沈昌文曾多次代表《读书》杂志就“读书无禁区”一文做检讨。1981年4月,《读书》两周年,沈昌文向陈翰伯报告了“读书无禁区”发表后的反应,希望他能就此文表个态。于是, 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在我们的当代史中,人人尽知,确实发生过史无前例的禁书狂飙。‘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对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此文归纳了读者的反映,一是《读书》不怕顶头逆风,不信歪门邪道,坚持解放思想。二是不登打棍子的文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三是《读书》博采中外,掇拾古今,提供知识。四是文风可喜,一般没有废话、空话,八股文那套起承转合,不知所云的东西也比较少。

277 评论

Ares填词人

《读书》这本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在他的贡献下,《读书》笼络了一批时下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读书杂志是谁写的

    范用,出版家。  192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告急,范用中断学业去武汉投奔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

    好好在一起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读者杂志谁写的

    在线字体生成

    芒果小丸子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读者杂志是谁题写的刊名

    《读者》封面的“读者”二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写。《读者》原来是四个字---《读者文摘》,因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弄出了版权官司,所以杂志改名为《读者

    后知后觉付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读者杂志的作者是谁

    就一句话 好杂志

    易买易得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读写杂志是什么书

    《读写算》杂志创办于1985年2月,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用以指导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权威性期刊,也是全国第一家以培养初中和小学生读写算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散光女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