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5

微凉菇凉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后来后来510

已采纳
不让贴 留下邮箱呀,发给你
357 评论

张小电1301

153 评论

UPSILON宇普西龙

好办,翻译是双语,双文,双文化的产物。因此,好的翻译只能脱裤子放屁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技能。比如物理学,在中国物理大学毕业,还要在美国达到物理大学毕业水平,也只能翻译英中/中英的物理大学毕业水平以下的资料,硕士/博士级别的,根本就别想了!是不是一个重要的题目?

108 评论

A.灰~白~黑~

奈达的译学思惟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公布“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奈达学术观点的这一变化无疑会给我们目前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尺度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惟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一、 奈达思惟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由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先容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先容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尺度;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尺度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尺度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准确的方向。本论文由大家网收拾整顿提供海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定的道路。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仍是在对待翻译学的立场上。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光鲜地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以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明显、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公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抛却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惟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奈达的思惟转变作以具体的分析,找出造成奈达本人抛却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就即是后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本来这样一项工作应由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做,不外笔者迫不及待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当前的一些恍惚熟悉,还恳请译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正。二、 奈达思惟转变的原因 对翻译理论作用的熟悉偏差在《笔谈》中,奈达屡次提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门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者所使用”、“很难运用一般原理解决详细题目”等。好像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还有很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以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脱节现象,进而否定翻译理论的意义)。从一般哲学角度看,理论来源于实践,上述说法没有什么错误。但不要健忘翻译流动本身的特殊性质。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或是纯理论)是通过对翻译实践流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修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流动的效果,而并非像奈达以为的那样,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译学理论来详细分析一下。在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中,翻译学被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他以为,“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用于解释和猜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在他看来,理论是用来“解释和猜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西文翻译理论家图瑞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以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改造世界”。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显然指的是指导翻译实践流动。由此可以看出,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论”枢纽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岂非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来解决“详细题目”吗?众所周知,当今天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中也有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其中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本论文由大家网收拾整顿提供但对详细的实践流动就无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详细题目”,它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天然科学尚且如斯,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翻译学更是如斯。另外,“奈达在阐述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时,较少涉及详细的翻译技巧题目,而较多的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学、风格学和修辞学题目。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对翻译的普遍原理作进一步的探索”。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详细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阔别实践。因此他现在过多的夸大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好像有悖于他的初衷的。 屡次夸大单一的翻译准则奈达最初的研究以为,翻译研究应“采用描写性而不是规范性方法”(谭载喜,1983:51)。通过描写得出的原则本身就应是开放性的。而非规范性。但在《笔谈中,奈达却一再以为别人所说的准则都是规范性的,如他说“……大多数专业译者屡屡违背理论家们定下的很多规矩……”、“……非严格遵守不可的规矩。”显然这与他最初设定的翻译准则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翻译尺度本身的描写性质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描写现象范围的限制,用描写方法总结出的理论或尺度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注重的是听众或读者的接受情况,追求交际的效果,所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为达到这一目的,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是符合其原则的。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人们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换成白如霜或白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章,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也就说明任何准则都有其特定的合用范围,寻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是错误的。对这一目标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劳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熟悉到追求独一的万能的尺度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出了“翻译尺度多元互补论”,“翻译不确定性理论”。杨晓荣教授主张的“前提论”就是通过对翻译尺度不定性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她以为在不同的前提下对文章翻译尺度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每一条尺度都应有其合用和不合用的情况。目前还有一些人没有熟悉到这一点,因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实在假如将各自所研究的范围明确限定,很多争论就会不攻自破。 过多夸大和依靠语言学的作用《笔谈》中他讲道,“要想翻译好就得多学语言学,实在不然。”首先笔者不清晰奈达先生说的“翻译好”指的是“翻译理论好”仍是“翻译实践好”。不外无论是指哪一种,我们都要首先熟悉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凭语言学知识去搞翻译研究是不行的。“我国一位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由于翻译与语言除有紧密亲密关系的一方面,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译过程决不是单纯的语言流动,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奈达从描写语言学研究转到交际理论,提供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识到了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所以变换了研究的角度。但在《笔谈》中他仍以为其他人从事翻译理论研究非常依靠于语言学知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斯,当条件出的阐释学、目的论、结构主义及多元系统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客观地分析。这足以证实人们研究翻译理论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三、 重新熟悉翻译理论 准确熟悉翻译学的结构框架及翻译理论在其中的位置众多研究翻译学的学者几乎都谈过对其框架结构的构想。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个部门;金堤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理论、翻译学专项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自俭主张的翻译学包含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译学构想框架中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部门。范守义以为翻译学可由“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多视角研究”构成。威尔斯提出译学应由“普通翻译学、涉及两种详细语言的描写翻译学和涉及两种详细语言的应用翻译学”构成。(谭载喜,1991:283)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学者在构想译学框架时,固然用的术语不一致,但无一例外埠将理论与应用部门划分开来。在他们看来,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阔别实践部门;而详细指导实践流动的属于应用部门(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杨自俭(2000)说过,“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与应用部门界限清晰、自成体系,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我们当前的题目就是理论与应用界限恍惚,经常有人将理论与应用搅浑起来,看不到理论的作用,进而引出“理论无用论”的说法。本论文由大家网收拾整顿提供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理论的抽象概括还差得良多。霍姆斯也说过,“翻译研究各分支之间缺少一个清楚的界线是阻碍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杨自俭(2000)说,“理论核心抽象度高,独立性强,是学科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为早日建成翻译学,我们还必需鼎力加强这方面的描写与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形象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先画一个简图:翻译实践部门应用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在此借用一下霍姆斯的词汇)首先我们看到最外围的是详细翻译实践部门,它直接与应用翻译理论相接触,翻译理论则处于整个简图的中央位置。翻译理论直接作用于应用理论,进而通过应用理论来指导详细的翻译实践流动。应用翻译理论充当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流动之间的桥梁作用。好比说指导译者决议计划的是“功能对等理论”,那么它在应用理论部门就会主要从读者接受角度去考虑题目,就会尽量转变原文中的句式结构或格局以适应译文读者的需要。这说明翻译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流动。同时我们发现在简图中,本论文由大家网收拾整顿提供有一部门翻译理论是直接和翻译实践部门相连的。这部门理论可从宏观角度去指导实践流动,同时也可在实践流动中直接去影响译者的决议计划(如文化形象的翻译题目)。将翻译研究与语言学研究作以类比,我们会发现,核心语言学同样也不能直接指导教授教养实践,它们之间是通过应用语言学来连接的。对于翻译而言,同样应由应用理论来连接。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因为翻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译品的批评与赏析。通过对译本好与坏的分析及评价,探求其深层次原因,亦可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这样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意义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存在就有意义”。直接把这一观点作为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理由,好像有些强词夺理。但回顾从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到现在的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说明理论有它自身的意义,有它自身的价值。翻译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熟悉了翻译流动本身,从最初仅限于译本(或原文与译文)的研究到对译文读者的研究,再到现在对译者本人翻译策略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心理的分析,人们已经从简朴的翻译现象(或表象)研究深入到了对人脑中“黑匣子”的研究。同时,翻译理论研究的兴旺也促进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翻译流动。目前仍有人持“能写作则写作,不能写作则翻译,不能翻译则写译论”这样的观点。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写作的经历,懂得写作的不易,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翻译中的种种难题。他们常简朴以为会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做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事实远非这么简朴。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了翻译并不是简朴地搬一两本字典就能做的。早在1951年,董秋斯就曾指出两种反对翻译理论的意见(以为翻译是艺术和以为翻译是一种技术的观点),“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不外日用而不知罢了”,“题目是,此乃不准确的理论。‘这种理论严峻地妨碍了中国翻译工作的提高’”。跟着外语教授教养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正视翻译流动,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地进步。这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功不可没。四、 尾语奈达先生的理论倾向转变对我们的翻译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并不能根据他的一家之言就改变我们的理论研究。从他的转变中我们要吸取些经验教训,首先要明白翻译理论的真正作用,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研究流动;熟悉到翻译理论的研究是开放式的,同时理论研究不能拘泥于某一家某一派的方法,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描写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提高,不断向前发展。

278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