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淘唯一
从待遇上看,理论上说,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正式编制强于非编的太多。工资标准/福利标准都执行不同的规定。这点在退休后的待遇就会更明显。而在实际上,很多单位因为工作需要,特别是混合使用不同编制人员的单位,往往把待遇搞成一样,以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但这只是单位的搞法,换个领导也可以更改,或者有关领导机关要求改正也可以轻易地就改变了这种状况。如果你想调动到另一个事业单位,你的企业编制肯定就不行了,当然,你不在编制的临时工就更不行了。当然,现在事业单位也搞聘用制,是签合同的。但不管怎么说,人事局管的就是事业编制的人员及他们的待遇(包括退休)。 最后,说说档案,目前多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对新进的人员,包括事业编制的人员已经在审查档案后,交给人才中心保管了。所以,档案的保管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关键是身份完全不同,待遇从道理上是不同的。 一项调查表明,“体制外”人才(也就是非编制员工)普遍压抑感强、压力大,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由于传统体制观念作怪,“体制外”员工的地位不高,相应地“体制外”人才就有压抑感。机关事业单位中“不在编”的群体,在目睹本单位的“在编人员”一个个有了自己的房子,升职或被授予重任、外派学习,虽然自己能力与之不相伯仲甚至更强,但却因为不在“体制内”而不能享受。不稳定感、漂泊感油然而生,也可能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乏干劲的同时,却也因缺乏可预期的上升通道而动力不足。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针对体制内、外的职工实行差别待遇、“内外有别”、对劳动者不能一视同仁的制度性歧视一直而且普遍存在。 基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关系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内的职工;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大量的体制外职工出现了,如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企业为了降低这部分员工的用工成本,对其实行差别待遇。后来各地还制定了许多针对这些体制外职工的规定,从而巩固了这种制度性歧视。根据我国《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所有的劳动者都应当平等的适用劳动法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劳动者不能得到平等保护,受到各种制度性歧视、非制度性歧视待遇。
owenwoohyuk
目前国企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以主动找人,不能主动辞退。目前我见过的国企,很多都是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待遇如何是跟企业利润挂钩的。大部分国企的工资其实很低。远低于民营企业。很多人觉得国企稳定,一些人甚至花几万元找关系进国企,最后工资只有1-2千元。现在都市场经济了,不存在铁饭碗了。国企工资高,进。工资低,谁稀罕。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国企了。进去就可以安稳一辈子。现在国企也有下岗了,国企也有倒闭了。跟民企没啥区别。
参考下:我有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上班时间是早8:30--下午5:30,工资2000左右,有饭补、车补,福利还可以。其他出版社也差不多这样,不过英文编辑或专业摄影的
两三千到一万多不等,看你学历和工作经验,和在几线城市工作
我朋友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做校对,合同工,底薪六千多加稿费,每月税后到手一万到一万五之间。早八点半晚四点半,双休,很少加班。偶尔加班的话工资也加不少。以上字字属实,
作者是需要支付版面费用的。核心SCI等 要求特别高,自行投稿录取率很低。
3000左右吧
优质论文问答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