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0

后知后觉付
首页 > 期刊论文 > 但丁神曲论文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thermatthaus

已采纳

吴靖

窃以为,围绕但丁的《神曲》,存在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两极化现象。那就是,很少有人通读过全本的《神曲》(长达一万四千多行),但又很少人没有被它的遗韵所熏陶过。时至今日,这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愈加明显。去欧洲旅行的游客有机会驻足欣赏波提切利为《神曲》所作的一百幅插图,或是被罗丹的雕塑杰作《地狱之门》深深震撼;喜欢浪漫主义音乐的人们可以在李斯特或柴可夫斯基的标题音乐作品中反复聆听到但丁《神曲》中的主题,体验诗歌与音乐的二重奏;无数的电影爱好者则在大卫·芬奇《七宗罪》、朗·霍华德《但丁密码》等悬疑佳作中思考、回味《神曲》的机关与奥秘。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一部诗歌,乃至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像但丁《神曲》那般,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阿根廷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这样评价道:“文学以及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

波提切利绘但丁像

《神曲》与美术

自古以来,文学与美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而在横跨两者的跨艺术传播领域,《神曲》几乎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绝佳典范,无论是插图、绘画和雕塑等各科目,都留下了无数与之相关的传世杰作,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早在14世纪,当但丁的《神曲》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时,就有艺术家或出于自身喜爱或受命权贵为《神曲》作插图。其后,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为《神曲》插图的艺术家,其中包括15世纪意大利画家古列尔莫·吉拉尔迪、博蒂切利、米开朗琪罗,18世纪意大利画家萨巴泰利、皮内利,19世纪瑞士画家富利斯、德国画家科赫、法国画家多雷,20世纪西班牙画家达利、英国画家巴滕等。在所有这些为但丁《神曲》作插图的画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19世纪法国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古斯塔夫·多雷。他被出版商邀请为多部世界名著作画,成为享誉欧洲的插图画家。

《神曲》(多雷插图本)

时至今日,多雷的插图与但丁的《神曲》依然珠联璧合,被全世界的读者和评论家视为“黄金组合”。作为多雷最早问世的文学插图经典,其《神曲》插图完成于1855年,基本由黑白两色构成,层次分明,对照鲜明,质感强烈。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细部的个体描绘,他都偏爱使用极细的线条来编织物象的表面和体块,并善于以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色调,从而造就极强的光感和立体感。更为重要的是,多雷的《神曲》插图作品极大地引发了法国文坛对但丁的浓厚兴趣,并导致其后出现多种版本的《神曲》的法文译本、批评著作、专题杂志,以及相关绘画作品的迅猛增长。

《但丁与贝雅特丽齐》

在绘画领域,但丁《神曲》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它在壁画、木刻、水彩、油画等多个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了绝佳素材。英国著名拉菲尔前派画家亨利·霍利迪(Henry Holiday)于1884年所创作的油画《但丁与贝雅特丽齐》,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画中所描写的是但丁与贝雅特丽齐在佛罗伦萨圣三一桥边的一次偶然相逢(这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两次相逢之一)。贝雅特丽齐身穿白色服装,娴雅端庄,与女友同行,而但丁站在一旁,竭力掩饰着内心的激情,并且还因为贝雅特丽齐故意的冷漠而显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画面中的整个情景,正如但丁在《新生》中的描述: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

她的可爱,使人眼睛一眨不眨,

一股甜蜜通过眼睛流进心里,

你绝不能体会,若不曾尝过它:

从她樱唇间,似乎在微微散发

一种饱含爱情的柔和的灵气,

它叩着你的心扉命令道:“叹息吧!”

《但丁之梦》

这一时期,同为拉斐尔前派的英国画家但丁·罗塞蒂(Dante Rossetti)同样痴迷于但丁主题,并创作了众多让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名作《但丁之梦》中,主要意象突出了《神曲》的天堂境界,以及贝雅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天堂的著名典故。在画中,罗赛蒂用复杂的象征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画中贝雅特丽齐的两位女仆所穿的绿色衣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希望,而画面前方的一朵朵鲜花,以及画面中央的天使之吻,无疑具有圣洁的象征,画面右方出现的红色的鸽子则象征着爱情。

罗丹《地狱之门》

在雕塑领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大师罗丹的创作(罗丹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恰如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根据《神曲·地狱篇》,罗丹花费长达37年创作了著名雕塑群《地狱之门》。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他分别雕塑了186个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自我折磨的形象。其中,既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另一件举世闻名的雕塑杰作《吻》同样出自《神曲》的情节——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了弗兰切斯卡和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由此,罗丹塑造了一对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使得在幽会中热烈拥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细细观摩这一雕塑,人体雕像的皮肤极为光滑柔软,与他们坐的表面粗糙的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生命的激情经由一个热吻流遍了两人的全身,并让观者产生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震颤效果。

罗丹《吻》

《神曲》与音乐

19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了崭新的浪漫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由此,从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灵感的标题音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自《神曲》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作曲家以此为主题或背景创作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李斯特,这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创作了众多文学主题的音乐杰作。

1837年圣诞节前夕,李斯特读到了《神曲·地狱篇》,他立马被但丁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吸引住了。此后,这些思想和幻想就一直萦绕在李斯特的脑海中,他竭力要将它们表达出来。终于,他在1849年完成了《但丁读后感:奏鸣曲式的幻想曲》(后世称为“但丁奏鸣曲”)。这是一首钢琴奏鸣曲,收录于《旅行年代·意大利篇》,是其中最后和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这首钢琴杰作以著名的三全音主题(这个音程被认为是“音乐中的魔鬼”)开始,作品没有去表现但丁对地狱之门的刻画,而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对这些受诅咒的灵魂们的祈祷,并让他们同他对话。李斯特运用高超的钢琴技艺,可与柏辽兹对于管弦乐队的运用相比拟:他用钢琴创造出了交响乐般的音响,堪称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作。

李斯特《但丁交响曲》

1850年,李斯特读完了整本《神曲》,在给理查德·瓦格纳的信中写道,“就像维吉尔和但丁一样,您向我展示了通向声音世界神秘领域的道路。我竭诚地告诉您,我将以永恒的爱为您献上一部作品。”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但丁交响曲》。1857年,李斯特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次公演。大概是被李斯特的深情所打动,瓦格纳后来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在《但丁交响曲》中,李斯特跟随但丁一同开启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奇幻之旅,同时也刻画出了自己的特点和属性,认同了自己的宗教和信仰,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自画像。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开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但丁交响曲》正是这一崭新音乐体裁的杰出代表。

和李斯特相仿,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同样是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尤其喜爱但丁和莎士比亚。因此,柴可夫斯基非常热衷于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他遵循了李斯特的创作特点,即不拘泥于情节的描写,而以体现戏剧的主题思想为宗旨。由此,老柴创作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哈姆雷特》等一系列交响诗杰作,而以但丁《神曲》为基础创作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交响幻想曲的形式与但丁《神曲》中的幻想气质高度吻合,作曲家以但丁式的“无限哀悯”描绘了悲剧的情境,为这部不朽的诗篇作了形象化的音乐插图。

1876年,沙皇专制压抑着俄罗斯大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阅读了《神曲》,这一动人心魄的悲剧引发了他的强烈共鸣,泉涌的乐思使作曲家很快写出了一部杰作。音乐在铜管和弦声升腾起的一阵寒云冷雾中开始,深重的气氛把人们带到阴森可怖的地狱门口。同时,低音弦乐和低音大管在一个下行装饰音之后,急奏出一个微弱的长音。它惊悚地聆听着铜管乐发出的地狱之声,立即又化为但丁在狱界中的悲哀叹息。之后,木管与弦乐断续奏出不协和的半音音列如此怪诞,仿佛地狱中“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哀号”。在这段规模庞大的序奏中,柴可夫斯基用高超的画技法描绘了但丁走向幽冥之国的所见所感。

柴可夫斯基《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

序幕落下,音乐进入了由三段作曲式构成的交响诗主体。第一部分名为“地狱的旋风”,灵感正来自于法国版画家居斯塔夫·多雷所作的版画插图《地狱旋风》,老柴在阅读《神曲》时看到了这幅令他过目难忘的插图。弦乐轻微的震颤中,旋风骤起,飞掠到尖锐呼啸的长笛声部。这时,低音弦乐与大管重复一个咄咄逼人的动机,地狱主宰者引导但丁步入惨淡的狱界幽乡。木管高音区遥遥传来痛苦的呼号:“地狱的风波永不停止,把许多幽魂飘荡着,玩弄着,颠倒着,有时挂在断崖绝壁之上,呼号痛哭”。

第二部分是“弗兰切斯卡的爱情之歌”,柔和的单簧管唱出里米尼小城少女的心声。这个主题蕴含了一对恋人对幸福往事的回忆。而后,这个动人的主题三次变奏,表达出弗兰切斯卡和保罗的爱情,时而柔情脉脉,时而热情奔放,正如少女所诉:“爱,一朝前起,就不容所爱者离去”。然而,所有的美好都被暴烈的全奏和弦所冲散,随着定音鼓猛烈的一击,管弦乐粗暴地奏出一个强音——暴君刀下,这对美丽的恋人倒下了。随着大号一声长长的叹息,悲哀的和声逐渐消逝在死亡的静寂之中……与《地狱篇》结尾不同的是,老柴在最后的尾声中没有晕倒在地,而是以有力的和弦替一对怨魂猛击地狱大门,要给他们以幸福与自由,全曲在强烈的抗争声中结束。

《神曲》与电影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将戏剧、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于一身,成为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1911年由吉奥塞普执导的无声电影《地狱》问世以来,根据但丁《神曲》创作和改编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经典之作《七宗罪》(1995)。毫不夸张的说,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但丁《神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就是通过这部电影。

电影《七宗罪》海报

七宗罪的概念源于天主教,最初由希腊神学修道士提出,是指人类的重大恶行,属于原罪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色欲(Lust)、暴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暴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电影中发生的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原罪之人。但在接二连三的凶杀案发生之后,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饰)和血气方刚的新人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饰)却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之中,知道沙摩塞前往图书馆阅读但丁的《神曲》(同样是多雷插图本),了解到天主教的“七宗罪”概念后,凶手的作案意图在渐渐浮出水面。伴着巴赫舒缓悠扬的“G弦上的咏叹调”,沙摩塞走过一排排庄严的书架,仿佛在与凶手暗中较量,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多少年过去了,这个经典的桥段依然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

当然,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其精妙的结尾功不可没。凶手约翰因为“妒忌”杀死了米尔斯的妻子(以及她腹中的婴儿),米尔斯也因为自己的愤怒(冲动)得到了惩罚,愤怒的原罪影响了他的情绪,最终不得不为杀人而承担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神曲》中对七宗罪的严重性程度作了排序,愤怒和妒忌是仅次于傲慢的两大原罪,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在电影中两者也是纠结缠绕。整部电影,从开头的原罪构建,到最后的七宗罪的完成,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环形结构。连续七天的雨,连续七天的杀人案,以及七桩原罪,注解了影片的灰暗色调。结尾处,沙摩塞的独白令人印象深刻:“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同样是但丁的超级粉丝,根据他的小说《但丁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2016)再度将人们的视线锁定在但丁和《神曲》上。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ferno”,即“地狱”,来自但丁《神曲·地狱篇》。影片中的激进科学家为了让人类能长久生存下去,不惜发动一场瘟疫,通过瘟疫“消灭”地球上大多数人类,从而确保一小部分幸存者能继续将人类这一物种延续得更久。这个理论的依据正是《神曲》,被瘟疫祸害的人间就是地狱,人类只有通过地狱才能到达最后的天堂。

电影《但丁密码》海报

作为一部悬疑类电影,解密当然是核心。在此,我们跟随着摄像机在欧洲 历史 文化气息最浓郁的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和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等名著间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兰登教授(汤姆·汉克斯饰)用冷知识一步步解开谜底。其中,波提切利的一幅画作在《但丁密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地狱图》。这幅画完全依照但丁《神曲》中对地狱的文字描述,它的整体构图就像一个上宽下窄的大蜂巢,里面画满了受罪的小人儿。影片中,兰登博士非常熟悉这幅画,通过图画中一些细微的差异,解开了隐藏着的重要谜语。

熟悉但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曾因政治搞得无家可归,但却是一个硬骨头,而且有着一流文艺人士的 历史 敏感性。他很漂亮地拒绝了军头的条件,表示绝不屈辱地还乡。但丁写道:“我应当作为诗人回归,在我受洗的地方戴上桂冠……” 于是《但丁密码》就把这句话作为谜面,兰登博士通过它找到了但丁受洗的地方——圣乔瓦尼洗礼池。但丁死后,只允许死像可以回到故乡。他的死像放在著名景点“佛罗伦萨旧宫”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细节在电影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无论是美术、音乐或电影,都无法代替但丁《神曲》的原文。但如果能经由这些各有妙处的艺术形式对但丁产生兴趣,并由此进入《神曲》博大精深的幻想世界,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经典的途径。

校对:栾梦

113 评论

上海二当家

主要是一种发泄,特殊的幽默性,还有人们的好奇心

180 评论

candyfloss365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娅特丽丝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而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封建主暴虐无能使生灵涂炭的情景,更令他痛心疾首:呜呼,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因此,但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以约束和驾驭互相敌对的城邦和封建诸侯,保障意大利成为一个统一的、富强的国家,“使世纪获得稳固的和平,使雅诺的庙门关闭”。当时,意大利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帝国的皇帝通常从德意志诸侯中产生,仅仅在名义上行使对意大利的统治。但丁抨击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伯特一世父子只热衷于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权力,使意大利实际上陷于政治分裂状态,“帝国的花园荒芜了”。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他进一步发挥在《帝制论》中阐述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并针对中世纪神学宣扬的“日月说”,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太阳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政权和教权是分别照耀尘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两个太阳,它们之间应当是独立平等、分工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从属、争斗的关系,更不可合而为一。而如今呢? 但丁无限感慨地指出: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教权入侵政权的结果,使两者互相制约、监督的职能丧失了,世界由此“遭了殃”,连教会也“跌入泥潭,玷污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因此,但丁对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表示了异常强烈的憎恨。他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恶的行为,“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他们沉湎于金钱的淫秽污臭,“到处断绝上帝赐给人民的面包”,树立了导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坏榜样”。但丁指出,背弃《圣经》教义的僧侣,把圣保罗、圣彼得抛到九霄云外,把罗马教廷变为“污血的沟,垃圾的堆”,“圣殿变成了兽窟,法衣也变为装满罪恶面粉的麻袋”。耐人寻味的是,但丁把贪婪的教皇、主教、教士置于第4层接受惩罚,并把当时还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预告打入地狱第8层,头脚倒栽在深穴里,接受火刑。但丁借用中世纪处置政治谋杀犯的酷刑,严厉惩罚朋尼法斯八世,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他在《神曲》中强调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赠品”。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你随我(按:指象征理性的诗人维吉尔)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诗中热烈歌颂历史上具有伟大理想和坚强意志的英雄豪杰,希望世人以他们为榜样,振奋精神,避开怠惰,战胜一切艰险,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在但丁看来,坐在绒垫上或者睡在被子里,是不会成名的;只能是虚度一生。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这种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活价值的观念,同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思想,同宗教神学宣扬的来世主义,都是针锋相对的。《神曲》还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但丁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他更是推崇备至。他在诗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他热情洋溢地讴歌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离开家庭,抛弃个人幸福,历尽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去探险的事迹,并通过奥德修斯指出:你们生来不是为了走兽一样生活,而是为着追求美德和知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状,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难能可贵的是,但丁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贪图私利,追逐金钱,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予以严厉的谴责。他指出,市民阶级暴发户充满了“骄狂傲慢和放荡无度之风”,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因为骄傲、嫉妒和贪婪是三颗星火,使人心燃烧起来。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地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例如,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娅特丽丝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但丁对奥德修斯远航探险的英雄业绩的描绘,是《神曲》中最光彩夺目的诗章之一,奥德修斯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也已成为至理名言传留下来。而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神曲》中抒写的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痴情恋人的悲剧性遭遇,凄楚动人,但丁因听到他们的哭诉而极度痛苦,以致昏厥。后世无数的画家、诗人、音乐家以这则故事为素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但是但丁又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把这对青年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地狱接受惩戒。他还把苦行禁欲派始祖圣芳济谷置于荣耀的天堂。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既摒斥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的矛盾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出来。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义愤填膺地谴责,说意大利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意大利所有的城市,到处充斥着暴君”。在《神曲》中,他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的国王查理一世以及法国国王腓力普四世的罪行是痛加鞭挞的。但在但丁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他在《神曲》中时常提到亨利七世,认为只有这位皇帝才是能够使意大利这艘在暴风雨中漂荡的“孤舟”拨正航向,顺流而进的“舵手”,并在《神曲·天堂》里给他预告保留了一个光荣的位置。这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弱小的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的反映。为了对抗专横恣肆的教会,最初的人文主义者不得不谋求王权的支持和保护。《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吉尔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数笔,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各有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计14233行。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共有9层。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这种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是建立于数字3和10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的意义上的。《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这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使用韵律的技巧很成熟。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品。凡此种种都表明但丁摆脱了中世纪文学传统的羁绊,力图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因此,它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

226 评论

瑶瑶然然

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阿利盖利·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亚德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撒旦掌握漏斗顶端,他们从魔王的尾巴爬过地心,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灵魂在这里忏悔涤罪,山分七层象征着七大罪,每上升一层就会消除一种罪过,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为九层,越往上的灵魂越高尚,直到越过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灵魂所在,经圣母允许,就能一窥三位一体的上帝。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阿利盖利·但丁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有些详细情况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是他自己发明的,但也符合逻辑。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对世界的看法。经过长期酝酿和构思,但丁开始创作《神曲》。《神曲》写作的准确年月难以确定,根据文学史家们的考证,大约始于1307年前后,《地狱》、《炼狱》大约完成于1313年左右,《天堂》在但丁逝世前不久脱稿,历时10余年。《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35岁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他正一步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里奇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炼狱(又称净界)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傲慢、忌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雅特里奇出现。贝雅特里奇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雅特里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33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丁甘仁治疗神志医案研究论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去的优秀翘楚不胜其数,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近因为采访接触到的一个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雪茜老师 王雪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CC陈四斤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艺术歌曲论文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小猪妖嘴巴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戏曲论文文献

    如果楼主觉得多,可以自己删。戏剧起源关于戏剧起源,有九种说法。在此,我们只详细讨论各种关于戏剧起源的歌舞说的观点。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三种:(1)宫廷乐舞说,清

    JACK赵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粤曲论文参考文献

    古今都一样。使用修辞用典或引用。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萌萌小妹纸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曲克芦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

    么里斯古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