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7

单色的星空
首页 > 期刊论文 > 叙事研究论文事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贪吃的懒妞

已采纳

如何叙述事例(一) 议论文系列训练回顾:(1) 材料作文如何引用材料(2)议论文的立意与开篇;(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二) 议论文如何叙述事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分析: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 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提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事例,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三)叙述事例要求:一、叙述的事例要与论点一致:议论文中的记叙,要受观点的制约。记叙的事例要与论点一致,为论点服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体会其成功之处: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小结〗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二、叙例简明扼要,用概叙,不用描述。议论文的“叙”不同于记叙文的“叙”。它具有论证性功能,是运用现有的已被证实了的材料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可靠。它没有叙写事物,塑造形象的任务,所以不必像记叙文那样具体翔实。“叙例”是为了“喻理”。 议论文中的记叙,总体来说,都是简略的。哪些可以省略,哪些必须交代清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读者不熟悉的内容,就要交代清楚。如果这个材料读者比较熟悉,就可从略,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例如:蔺相如义正词严,秦廷上怒斥秦王,令完璧终归赵国;晏子唇枪舌剑,楚国中巧对楚王,使楚王自讨其辱;樊哙人微言重,鸿门下严责项王,保主公脱离虎口。这些人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用满腔热血凝聚忠诚之言,维护伟大人格和国格。——三句一例,大致成排比形式叙事。按照“分说+总结、议论评析”结构形式组织材料 三、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记叙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记叙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突出某个侧面,而不是完整地、面面俱到地叙述事实。 以“薛谭学讴”的故事为例进行叙例。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响遏行云》)。 论点一:骄傲自满。 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薛谭所犯的错误就是骄傲自满。 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技艺没学到手便要离开。秦青没有指责他,只是在饯行宴上高歌一曲。歌声响遏行云,使薛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主动要求继续跟老师学习。秦青之所以能留住薛谭,关键就在于他的“身教”。 (四) 小试牛刀:请以“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为题,用例证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示例1: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对小节的处理,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态度。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势必关注小节,着眼于细微之处,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苏联选拔的第一批宇航员中,加加林并不是最优秀的一个。可是最后,他却成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当那个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出事后,加加林立刻被负责人选中,成为候补宇航员。)当被问及原因时,苏联宇航局负责人说:“只有加加林在每次进入飞船前脱下自己的鞋子。”脱鞋,多么小的一件事,可是却只有加加林一个人关注了。于是加加林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为世人所敬仰。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例)示例2: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周恩来关注小节,所以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时,周恩来特意脱掉手套再与外宾握手。在机场送别西哈努克亲王时,周恩来一直目送对方,伫立良久。当外宾登上飞机,众人准备回去时,周恩来却命令站在原地不动。事后周恩来解释道:“如果外宾看见我们早早离去,前面的外交工作就白做了!”正因为周恩来一次次地注意小节,才铸就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伟大成就。(正例)示例3:成大事关键在于关注细节。熟透的苹果坠地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牛顿却能从中提出深刻的问题,从而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小小磁针的微微转动不曾有人注意,奥斯特却能深入探究转动的原因,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板图边缘的参差错落很不起眼,魏格纳却能发现惊人的重合,从而提出大陆漂移说。他们之所以名载史册,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关注细枝末节。关注细节才能发现问题,关注细节才会深入思考,关注细节方能成就大事.(一句一正例)示例4: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确,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几个世纪以前,英国国王查理三世与伯爵亨利争夺王位从而引发著名的波斯战役。战前,查理三世让铁匠为自己的战马打马掌,当钉到第三个马掌时却恰巧少了两枚铁钉,而此时,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于是查理毫不犹豫地牵着没有钉牢马掌的战马出战,当两军交战到最关键的时刻,马掌却脱落了,将查理锨翻在地,成为俘虏,而查理也因为那个马掌失了国家。倘若他注意到马掌对于战马的重要性,坚持钉上马掌或换一匹战马,那么历史也许会改写。可见,小节往往决定着成败,成功者需关注小节。(反例)示例5: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假如苏联航天局没有忽略小数点的计算错误,也许航天飞船也不会星落平原,机毁人亡;假如肯德基关注优惠券问题,也许就不会深陷无效优惠券事件,假如谷歌注意遵守中国的相关规定,也许就不会灰溜溜地退出中国市场。一个计算数据是小节,但它决定了一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一张优惠券是小节,但忽视它却能导致名誉受损;遵守规定是小节,如果刻意违反也会让自己损失惨重。(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中外,没有人能够在不注重小节的情况下成功的。小节就是成功的基石,如果连基石都铺不好,何谈成功之道?)(一句一反例)示例6:成大事者需关注小节。张飞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英勇善战,结果却因为对待下属态度恶劣而被下属杀死;前苏联的工程师因小数点标错了一位,使航天员丧生;丰田汽车因一块小小的“刹车片”而名声扫地。他们都没有关注小节,导致失败的结局。相反,海尔集团不放过任何一件存在质量问题的电器,成就了世界名牌;肯德基关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菜单上加上了牛肉卷饼、豆浆、油条等,这使它很受国人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失败与成功之间,在于“小节”二字,得小节者得“天下”。(正例反例对举)

97 评论

栗子酱89

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来阐发,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各行各业的人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和写作这种文体。一篇议论文,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议论文所阐发的思想观点;论据是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这三者的紧密关系,构成了一篇议论文的主体。

267 评论

沸腾的苦丁茶

★总论:使用事例论据要做到:1.紧扣论点,选择真实、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2.紧扣论点,对事例进行概括,突出精华和重点,与论点有机结合;3.紧扣论点,分析事例,使事例与论点结合紧密。★议论文事例论据的选择一、选取事例论据的原则1.论据要典型。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论据才有说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这样的事例。往往难以令人置信,缺乏说服力。2.论据要确切。事例论据要使人信服。其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切忌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不少学生因为材料记忆不准确,又懒得再去核实。就凭着记忆写作,结果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文章论证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3.论据要有针对性。有的事例内涵丰富,运用时需仔细斟酌。同时,即使是同一件事,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打“擦边球”。造成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因此,只有材料主旨与论点相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4.论据要新颖。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如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文章当然也就没了新鲜感,少了吸引力。诗文贵在创新,那些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无可读性的,因为它缺少了作者写作的灵气和个性。因此。选用材料应力求新颖。舍弃大家都用的角度。选用那些会令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新材料,如此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议论文事例论据的概括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事例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叙述事例。有的同学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引事例不能证明论点,或者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甚至严重脱离。有的同学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例的起因,一直到事例的结束都“搬”了进去。读其文,不禁会想,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简直就是四不像文体。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类: 一、过分地追求“简洁”,丢掉了“明了”。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有一部分同学因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又不会分析课文当中的论据是如何概括的,只是笼统地记得教师所说的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于是,在自己写作文时,便错误地认为只要字数少就行了,不管有没有将论据交代明确,从而导致需要重点交代的事情没有表达出来,致使行文平淡如水,叙事不明。也导致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论据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证的论点。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地认为写得越详细越好。在作文当中,一些同学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情趣横生、文采飞扬。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应对策略:怎样能避免出现上述弊端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议论文是为了“以理服人”,首先考虑的是说理的需要,所以议论中的记叙,常常写得相当概括,重在把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叙述清楚,其他关系不大的部分则从略。事例论据的叙述要遵循两个原则:1.概括性,论据叙述要简明。阅读下面的两则事例,比较一下,记叙同一件事情,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形式?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946年夏,西南联大解散,闻一多也想随师生北返清华,却苦于全家搬迁费用而滞留。这时国民党当局认为昆明民主力量削弱,又嚣张起来,于7月11日夜间用无声手枪暗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当时一些名学者跑到外国领事馆要求避难,市内又盛传黑名单下一个便是闻一多,地下党通知他暂时隐蔽。闻一多却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参加了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会上本没有安排他发言。当李夫人介绍丈夫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特务却叫嚷捣乱。闻一多忍无可忍,对着会场内的千名师生和嚣张的特务,发表了一生中著名的最后演讲,宣布自己“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会后他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五时许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便遭军用吉普车内冲锋枪扫射而死,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负重伤,凶手则驱车扬长而去。(王文《蓦然回首:闻一多以身殉志的诗人》)前一则例子中,叙述闻一多的表现是作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论据,只有一句话,语言简洁干净,没有具体的铺展,但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后一则事例中,非常具体地交代了闻一多先生被杀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叙述详尽、细致,是典型的记叙文写法。2.针对性,选取最能证明论点的角度进行概括。如果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每一件事本身蕴含的意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同一个事例可以产生多个角度的观点。而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论点,所以,我们在叙述事例时,就要有所侧重和取舍,要明确所叙事例中与论点联系最紧密的内容,从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方面去概述事例,删掉那些无关痛痒的要素,把相关内容简洁明了地概述出来,并灵活针对中心对事例进行强化与扩展。例如 “小马过河”1、证明的是有关“实践”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小马”的角度去解说分析——原来万事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千万不能听他人一说,就贸然作结。2、证明“教育孩子”的观点,那就应从“马妈妈”的角度补充解说——马妈妈深懂教育之道。她明白,河的深浅与否只能让小马自己去寻找答案。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代孩子走路,而是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如何走路。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生路尽可能顺利,从而减少人生的迷失。3、证明“做事要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应该从“牛大伯小松鼠”的角度作议——说话做事不能只从自我角度出发,而要多从对方的实际考虑,这样,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练习:请先阅读下面一则事例,看看这个事例中包含哪些观点?要突出各个观点,应怎样处理材料?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难病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这一事例中包含多个观点:1、 要立志高远。2、 要有献身事业的精神。3、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突出各个观点,就要选取与观点联系最紧密的内容加以强化突出。1、要突出立志高远:应着重写李时珍从小救死扶伤的志向以及重新编写《本草纲目》的决心。例:李时珍出生在行医世家,看到父亲救死扶伤,年幼的李时珍立下了为穷人治病的志愿。尽管当时行医受人鄙视,他的志向不受父亲支持,但是李时珍毫不动摇,发奋学习医学知识,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当发现药书有不少致命的错误后,年轻的李时珍更立下志向,决心重新编写科学的药物学著作。经过27年的研究,“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诞生了。(159字)2、要突出献身事业的精神,应侧重写李时珍跋山涉水,亲尝百草。例:李时珍为了能完成编写《本草纲目》的伟大事业,不怕毒蛇险崖,不怕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走遍了产药的名山。有时为了能科学地测出各种药的药性,他竟然亲自尝草药,就算中毒也无所畏惧。李时珍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草药的事业,最终成就大业,写出了“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129字)3、 要突出持之以恒的精神,应强调他用了27年的时光。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124字)★议论文略例排比的写作如果所选的事例是名人名事,我们还可以采用略例排比的方法叙述事例。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证明论点,常常需要一组同类事实论据(一般是名人名事),因为这些材料多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常见材料,不必详述,每个事例只需用一句话概括列举出来就行了。运用概括列举法。既简明扼要,节省笔墨,又组成排比。气势如虹,能使立论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这就是略例排比的方法。如果说文中那些具体、生动新鲜的详例剖析是“点”,那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相对典型的略例排比就是“面”,点面结合既能使论据数量充足,也不会因论据增多而使文章臃肿。注意:略例排比之后要对这一系列例子进行一个总的议论。例1: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例:2:是啊,怎么才能天下安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是禁烟斗士林则徐的修身铭文吧?“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维新勇士谭嗣同的慷慨高歌吧?“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反清义士林觉民的悲愤绝笔吧?“天下为公”,这是革命志士孙逸仙的毕生追求吧?怎么办?先觉们为之前赴后继,但悲壮的事实宣告了这种种求安之法的失败。★议论文事例论据的议论分析议论就是讲道理,要使自己的道理使人信服,所以在事例论证中,必须在概述事例后,对事例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才能让文章深刻有内涵,更好地突出论点(即“简洁事例+深入议论”)。但有些同学在对论据进行议论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1.堆砌论据:只有论据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2.不会分析:就例论例,分析表层化,不够深入。3.油水分离:论据不当,论据与论点结合不够紧密,或分析论据脱离中心论点。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让议论文更上一个等级呢?我们要掌握因果分析、条件分析、反向假设分析、内涵分析、引申类比、综合分析等几种议论分析的方法:一、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在概述事例后,通过分析事例(果)与论点(因)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事例中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论点。这样,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分析示例:论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事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124字)议论(因果分析法):指出事例中的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论点。李时珍为什么能花上27年完成一本《本草纲目》(果——事例的结果)?因为他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论点),在漫长的艰辛研究中,他始终能坚持认真研究,从不松懈,更别说放弃。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精神,李时珍终于写成了高水平的药书,造福了后人。(113字)再如《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靠奋斗是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的。不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就遭遇过被“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议论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的观点。二、条件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常用关联词有:只有……才……;只要……就……分析示例:事例: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进步极快,商品极度丰富,文化多元发展,各种价值观纷呈而至,高雅的,低俗的,积极的,颓废的;钱的刺激,商品的招摇,情色的诱惑,青少年面对着一个充满复杂的花花世界。违法犯罪,泥足深陷,失足成恨的人不在少数。(110字)议论(条件分析法):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说明好坏。只有明辨,才不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只有明辨,才能保持本性的纯洁与质朴。这样无论这个社会怎样的复杂,我们都可以稳稳地把握住自己。做回真正的我、本来的我、纯洁的我。(92字)三、反向假设分析法反向假设分析法,就是举典型事例后,假设出一种与事例相反的情况,从相反方向进行议论。所举的是正面事例就从反面假设,所举的是反面事例就从正面假设。得出结论体现出论点的正确性。分析示例1: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议论分析: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分析示例2:司马迁受了腐刑之后,虽然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受到一些人的耻笑,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议论分析:“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内涵分析深刻地揭示事例的内涵,让读者明白事例和结果的关联 。分析示例:事例: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懒的年青人邂逅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但老僧冲泡的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荡漾开来;议论分析: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的醉人浓香,年轻人心灵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茶越香醇,“冲泡”次数就须越多,如此,方可将茶之精髓一点点滤出。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须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的郁积的愁眉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脸上,从此奋发向上。上述语段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其最后“满载而归,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但为什么会“满载而归,奋发向上”?这中间年轻人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而这心理活动我们如果能填补解说出来,不但文气贯通了,而且年轻人从消沉到发奋的原因也揭示出来了。这样,“理”就透了,读者也就“信服”了。五、引申类比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事例: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引申类比: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六、综合分析法。 有时候,光用一种方法分析事例,议论不够深入,为了能深入议论,使内容更丰富、充实,对一个事例可以用几种分析法结合分析。例: 论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分析示例:事例:李时珍为了能写出一本科学的药物学著作,从青年时代起,遍访名医,远涉深山旷野,经历了无数艰辛,甚至在亲尝草药的过程中中毒,但这些并没有中断他的研究工作,经历了27年的漫长时光,“东方药学巨典”——《本草纲目》终于诞生了。这一年,李时珍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了。议论分析(综合分析法):李时珍能写成药学巨著,完全是因为他27年来持之以恒的研究(因果分析法),假如在漫长的艰辛研究中,他不能坚持下来,松懈放弃,今天我们就不能看到令人惊叹的《本草纲目》了(反向假设分析法)。可见,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艰苦中造就成功(条件分析法)。(103字)★举一反三 学会道理论证道理论证也是议论,没有例子我们可以围绕观点讲道理进行议论,这就是道理论证。我们可以借鉴以上所讲的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反向假设分析法或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进行议论。道理论证示例:观点: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造就成功。在缺乏事例的情况下(假设没积累到李时珍的例子),我们可以进行道理论证: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轻易成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翻越那一座座人生高峰;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会错失许多风雨后的彩虹(反向假设分析法,运用了排比)。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才能在艰苦中造就成功(条件分析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果分析法)。(125字)(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进行道理论证,都可以采用排比的手法把道理拓展开去,增强说理和文采,还可以达到字数要求。如上文“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轻易成功;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不会翻越那一座座人生高峰;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会错失许多风雨后的彩虹”。)小结:掌握了写作的规律将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从容面对作文,只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重视写作,那么,在高考考场上,作文将能帮助我们轻松拿下半壁江山!

123 评论

郁敏0729

多的是呢!写童年趣事、难忘的事、深刻的教训等等都行难道你没有经历过吗?

202 评论

相关问答

  • 幼儿园叙事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学叙事的感悟范文7篇 教育随笔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写到,作为幼儿园小班教师常需在教育随笔中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而写教育随笔能及时记下美好的的记忆、智慧的

    宝贝baby99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影像类型叙事研究论文

    我们已身处动态影像时代:微电影、微动漫、短视频、自拍秀、动态图片等等随着世界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到互联网上,这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菜菜~小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叙事研究范式论文

    议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范式跨学科研究必要性 【论文摘要】 当前技术学主流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对其分析思考后,提出教育技术学有必要

    密果儿小Y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叙事研究论文事例

    如何叙述事例(一) 议论文系列训练回顾:(1) 材料作文如何引用材料(2)议论文的立意与开篇;(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二)

    单色的星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教育叙事研究论文范文

    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在 教育 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 教育叙事 案例,

    南南南南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