姩姩洧悇
( 文摘《学前教育研究》 )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关注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一些国家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试图编制出一套评价工具或标准系统,作为相对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各种不同类型的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例如1984 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MAEYC)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的认证标准,这个标准以及作为这个标准的核心概念发展适宜性教育(DAP)在全世界影响相当广泛。在我国,80 年代末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制定颁布了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当地托幼机构进行分等定级的验收工作,开创了我国幼儿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先河。幼儿教育质量评价,是幼儿教育由理论到实践、从观念转化到行动转化的一座桥梁。它不仅对于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而且也反映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幼儿教育价值观的理论倾向和幼儿教育的研究水平。因此不应当把它仅仅视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一、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兴起的原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在各国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现以美国和我国为例加以说明。美国对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关注与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工作母亲和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强调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各种理论的出现以及美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资金注入大规模实施以贫穷儿童为对象的“提前开始计划”,使得托幼机构的数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在传统上,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主要是在家庭中受教育,母亲被看作是婴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倡导的是“炉边教育”;托幼机构历来主要是为贫民子女设立的,慈善济贫、重保轻教的性质相当明显。托幼机构在数量上的扩展,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这种现象在以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必然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论。它不仅带来了关于教育投资效益的评价问题,而且也带来了如何看待与评价集体保育制度对儿童发展的价值问题。所以,一直到70年代美国幼教界还在热衷于讨论“家庭以外的集体保育对儿童会有哪些不利的影响”的问题。这种争论,促使人们开始去研究托幼机构教育的效果与价值问题。随着对托幼机构的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知识爆炸”问题,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逐渐向学前教育阶段扩展,一些托幼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向幼儿进行早期的学业技能训练,以笔和练习纸的使用为特征的直接教学与训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这种情况使得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正视现实:作为一种社会需求,托幼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继续讨论“家庭以外的集体保育对儿童会有哪些影响 ”已经变得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为婴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他们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因此在80年代初开始了以发展适宜性教育为标志与核心概念的幼儿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与讨论。在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幼儿教育观念与体制双重变化与改革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20年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上可以80年代末为界,10年为一期划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末,我国托幼事业的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解决群众“入托难”的问题。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园,“入托难”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随着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入托难”的问题正逐渐演变为“入好园难”,一些历来被人们视为“好园”,尤其是教育部门办的示范园幼儿人满为患,不能满足家长追求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幼儿教育事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原先所具有的福利事业的性质逐渐淡化,幼儿园逐渐被推向市场,必然要产生“按质论价”、按市场供需规律办事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我国托幼机构面临的新的挑战。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成为托幼机构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拉开不同质量托幼机构的收费标准,已成为来自幼教从业人员的呼声与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管理理论的引进,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保证托幼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托幼机构工作更加规范,保教工作质量得到提高,一些地方开始制定并实施托幼机构分级分类标准,验收工作的意义逐渐为托幼机构从业人员所理解。从上述中美两国托幼机构教育评价兴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兴起的原因有所不同,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问题的提出的特殊时代背景,造成了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模式与标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对托幼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调查,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这种评价活动,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种差距评价模式,即首先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定出一套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的或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工作模式的比较一致的看法。然后依据这套标准去考察各个园所的工作,衡量或判断它们符合或偏离这套标准的程度。所以,所谓“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就是一种反映幼儿教育客观规律,为人们所认可的关于理想的幼儿园教育模式的构想。这种构想成为一种绝对标准,被用作判断不同托幼机构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或尺度。可见,制定一套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科学性的关键。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通常由以下四类标准构成:(1)从业人员素质标准。幼教机构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托幼机构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业人员的素质标准是从业人员承担或完成托幼机构教育工作任务的条件,通常包括就业资格、专业经验等。(2)工作人员的职责标准。 幼教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工作人员的职责标准是对工作人员履行所承担的任务的要求。例如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规定。这种职责标准是对幼教机构工作人员教育行为的规范,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是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3)效率标准。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根据。例如对场地、设备、器械的使用率、合理利用的情况以及保养状况等。(4)效果标准。效果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结果。由于托幼机构本身承担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入学作好准备、为家长服务和为社会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因此,人们往往以儿童发展、为家长服务、儿童入学适应情况等作为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结果的效标。在由不同的人或团体所制定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以上4 类评价标准的运用程度是不同的。例如美国NAEYC的认证标准以及Harms/Clifford 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ECERS)中主要使用的是职责标准和效率标准,而没有使用效果标准。我国一些地方的分类定级标准中则使用了效果标准,把“儿童发展”作为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效标。一套好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是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评价工具的有效性,即评价工具或评价标准本身是否能够反映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代表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质量标准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同时,又切合实际,适宜于本园或当地的具体情况。信度是指测量的稳定性。一套好的评价标准应当是指标具体,不笼统抽象,容易使人理解掌握,具有可操作性,不致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或不致造成不同的人来使用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的现象。要编制一套正确、合理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首先要求编制人员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例如对保育和教育的关系,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使用,师生互动的合理方式,环境与材料的作用,游戏与上课之间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与态度,因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本身正是教育价值观的反映。教育价值观不同,对于“质量”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例如美国NAEYC 制定的认证标.准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主张过多的直接教学,反对小学化的用纸、笔进行的学业技能训练。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与促进幼儿与环境的积极的互相作用。而Harms/Clifford的托幼机构环境量表则比较注重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预先设计与结构,以及教师的直接教学与指导,因此被人认为是以行为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评价量表。由于我国的国情,我国托幼机构分类定级的验收标准,一般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把握与理解文件、法规中所概述的教育原则的意义,和这些教育原则所传导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评价标准的效度与信度问题。三、编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步骤与要求编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过程就是描述一所好的或高质量的幼儿园在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应如何”,确立一套“共同同意的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明确影响低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人际关系(包括成人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儿童之间的关系等)、成人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模式、课程、物质环境、作息制度、营养与膳食、卫生保健、管理工作、家园关系等等。在列出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哪些因素是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支持因素。明确这些因素的作用及互相关系,可以为确定评价工作的重点和评价的权重提供依据。比如说,托幼机构的管理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管理能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但是管理工作本身只是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因素,而不是结构因素。有效的管理应当体现在结构因素中,例如反映在人际关系中、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对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因素的关系分析,直接制约着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是以园所为基本评价单位还是以班级为基本评价单位;是以园所管理工作的评价为重点还是以班级教育工作的评价为重点。一般来说,在托幼机构中以成人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班级应当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单位,教师的教育行为是评价的中心内容。2.确定评价各种因素的质量标准。在明确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评价这些因素的质量标准。例如在教育过程中,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模式是“好的”,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这种质量标准直接反映标准制定者的教育价值观。3.分析达到所制定的质量标准所需的条件(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等),并进一步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关于师生比例的标准。这里应当考虑本地区托幼机构资源的实际情况,使所制定的标准有一定的可行性。这里主要使用素质标准与效率标准等作为评价标准。4.分析达到所制定的质量标准工作人员所需进行的活动,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工作人员应当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在这里主要使用职责标准作为评价标准。5.分析在所制定的质量标准的指导下教育工作可能产生的结果,并选择恰当的效果评价标准。这里的主要问题是选择恰当的、与作为指导思想的价值观相一致的效果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例如,如果我们以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而不是以死记硬背某些知识、概念作为评价指标,那么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影响质量评价标准的效度与内部的一致性。最后,对所确定的各种评价标准进行技术处理,结构评价量表。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由确定评价标准与程序、搜集资料 、形成判断和反馈调整等环节构成。要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正性,还需要有对评价工作的评价,以保证评价工作在每一环节上的科学、合理与公正。例如,对已制定的评价标准本身要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建立协调监控机构,来协调评价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意见等。四、我国托幼机构分类定级验收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托幼机构分类定级验收工作自80年代末开展以来,不仅使园所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促进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使我国幼儿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推动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评价标准的时代性、先进性以及评价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以改进。由于我国托幼机构分类定级验收标准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当时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及托幼机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于什么是幼儿园教育的真正“质量”,哪些教育行为是适宜的,哪些教育行为是不适宜的,迄今没有展开过明确、充分、广泛的讨论。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了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1.评价标准过于抽象笼统,可操作性差。一些地方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简单套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教育原则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标准,没有把教育原则转化为可观察的教育行为,或可评价的标准等。这种简单套用、生吞活剥“文件”的作法,实质上反映了对于作为指导思想的教育价值观的意义以及与这种价值观相适应的教育行为表现还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评价标准的这种抽象笼统,极易造成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的歧义现象,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结果,影响评价工作的信度与效度以及客观公正性。2.重园所管理评价,轻班级教育工作评价。一些地方制定的验收标准中园所管理部分的评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对园所管理工作的评价,着重于文件、档案、记录、规章制度的检查,忽视在班级工作中观察园所管理的工作实效,带有文牍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存在,说明对于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把握不够。3.在办园条件上,往往不注重使用效率标准,只罗列应当“有什么”,不注意考察实际使用的情况。4.缺乏对评价工作的调节监控机制。5.缺乏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参与。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研究人员的重视与注意。要保证我国幼儿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必须开展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工作。面向21世纪,我国的幼儿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应更上一个台阶,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从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爱情左面右面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 教育 观念的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狭隘的幼儿教师技能观已日益为人们所摈弃。为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用无私的爱与付出赢得幼儿的充分信任与尊重;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教育活动吸引幼儿;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做事做人;用深入细致的成长档案记录幼儿的点滴进步;用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打动家长,形成家园合力。
[关键词]教育技能;专业发展;幼儿教师。
过去,人们衡量一位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标准就是看这位教师弹琴、 唱歌 、跳舞、说普通话、绘画的技能如何。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教育技能观越来越为实践所淘汰。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了更深入与开阔的理解。[1]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应善于抓住情、趣、恒、细、诚等关键点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在建立师幼关系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情”字。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幼关系是 儿童 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前提,[2]而要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就需要教师像父母那样付出真诚的爱,才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为此,教师每天都应高高兴兴地、面带微笑地接待每一个孩子,蹲下身来摸摸孩子的头,亲亲、抱抱他们,平时用温和、亲切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即使孩子们做错了事,也不大声责备、训斥,而是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找找错误的原因。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教师更要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照顾。如入园前,力邀家长带孩子到幼儿园来试读,参加亲子活动,开展游戏活动,玩玩具等;正式入园编班后,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和各种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给他们擦鼻涕,帮他们提裤子,为他们梳头发,替他们剪指甲,午睡时拍拍那些难入睡的幼儿,并来回不停地巡视,给他们盖被子等,让孩子们真实而充分地感受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以此改变孩子们不安的心理状态,稳定情绪,因为依恋教师而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在组织教育活动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趣”字。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师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将对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充满趣味的环境,[3]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数学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通常是很枯燥、抽象的,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游戏的形式,使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用找伙伴的游戏学习比较数的大小,用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学习区分各种图形,用小猫钓鱼的游戏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孩子们就能很快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并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数概念体系。
为给予孩子们轻松、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教师还应善于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共同创设适宜的富有趣味的活动区。如小班孩子恋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设置“电话亭”“娃娃家”等活动区,满足他们与家庭联系的心理需要。大班幼儿的生活比较丰富,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小超市”的活动区,根据孩子能力和水平为他们提供具有不同难度的趣味操作材料,并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以促使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培养儿童常规上应善于抓住一个“恒”字。
幼儿每天在园时间通常比较长,要使幼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生活得充实、愉快,并且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除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外,良好的常规是有力的保证。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具有好模仿、易学、易忘等特点,为此教师首先应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引导幼儿理解这些要求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其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时时提醒幼儿遵守各项规则,对常规教育常抓不懈,使幼儿知道什么时侯做什么,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从而保证各项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教师应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与独立性的发展,使常规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要求与行为,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良好常规,并发展独立做事、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特别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在争取家长理解与配合的前提下,坚持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让幼儿从小坚持自己吃饭、擦嘴、漱口,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自己喝水、盥洗、大小便等,以促进幼儿独立自主性的良好发展,同时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四、在观察评估上应善于抓住一个“细”字。
观察评估幼儿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均衡发展。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内心想法常常通过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察记录必须是深入细致的,才有可能是准确的。为此,教师应重视每天的观察记录,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随时系统地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不断变化教育对策,以有效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重视天天观察记录。
为了如实地记录幼儿成长中有价值的事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可随身携带照相机,以便随时拍下幼儿精彩的瞬间和有趣的现象,下班后再追记为文字。由于班上幼儿人数多,不可能同时对每一位幼儿做详细记录,教师可以每个月选择6名有代表性的幼儿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并保证每月对这6名儿童分别记录4次,其他幼儿做一般记录。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如他们在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如何,对教师的引导有何反应等,同时对幼儿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以此分析和判断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记录幼儿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可记下自己的 反思 或与幼儿的讨论,以改进自己的教育 方法 、途径或策略等。 (二)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
为确保对所有幼儿都进行了一定量的观察与评估,教师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小天使档案”。为此,教师首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拟定观察目标及评判标准,设计观察记录表格,并印刷成册。观察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学习、生活、生长发育,然后再确定每个领域的具体指标,及每项指标的水平等级,从而方便教师确定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补救 措施 或补充策略,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均衡全面发展。这种高度个别化的、内容丰富综合的幼儿成长档案也有助于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发展变化,从而促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
五、在家长工作上应善于抓住一个“诚”字。
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取得高效而高质的教育效果。为此,在开展家长工作时,教师应特别注重一个“诚”字,即用诚心打动家长,赢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当今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入园之前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备受祖辈与父辈的宠爱与呵护,因此大大加剧了当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难度,他们在入园初期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上幼儿园很抵触,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一回家就好了的怪现象。不知其根源的家长,特别是祖父母通常难以接受这种局面,甚至会将幼儿的生病归罪于教师照顾不周。此时,教师就必须能换位思考,不计较家长的猜疑与不信任,一如既往地无私细致地照顾幼儿,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与方式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同时鼓励孩子坚持上幼儿园。通过这样诚心诚意的交流与沟通,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逐渐认可和支持教师与幼儿园的工作,并愿意配合教师的要求,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为更好地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如在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园地里设立“育儿妙招”的小栏目,由教师根据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育儿困惑,给予解答。一封又一封说理而又传情的书信一定会深深打动家长们的心;在教室门口,教师可以设立家长信箱,鼓励家长向教师反馈有关儿童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任何意见与建议;每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开办家长座谈会,举办家教讲坛;通过《家园联系册》建立日常性家园联系等。无论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都应态度诚恳,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总之,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改善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育技能作为教师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行为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的磨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应根据本园条件与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研讨方式与途径,[4]促进全园教师对教育技能的深刻认识,在相互交流成功 经验 中促进自身教育技能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
[2]黄慧兰。要加强对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
[3]金艳。幼儿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9)
[4]石艳,潘虹岚,于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园本教研管理。学前教育研究,2010,(4)
摘要:幼儿素质发展代表着未来国民的整体水平,要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张扬儿童心理”的游戏 童谣 法、“看得见、学得上”的榜样示范法、“源于生活”的情境体验法、“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训练法、“潜移默化”的标记提示法,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好习惯,提升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有效方法
礼仪是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反映个体的知识和教养水平、人们的行为习惯如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 三八妇女节 、 五一劳动节 、 元旦 、六一 儿童节 等节日礼仪。
2.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 自我介绍 、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 春节 等节日礼仪教育。
3.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有所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 电话礼仪 、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 拜访 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 教师节 、 重阳节 、 中秋节 、春节、 元宵节 、 清明 节、 母亲节 、 端午节 、 父亲节 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张扬儿童心理”的游戏童谣法
童谣语言明快、生动,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对于孩子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如: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干净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
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横穿马路离不了“……琅琅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能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成了幼儿园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看得见、学得上”的榜样示范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榜样示范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
四、“源于生活”的情境体验法
情境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中班开展“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大班幼儿表演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后,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的学习。
五、“示范——演习——指导”的行为训练法
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不良的行为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来纠正。如:小班幼儿搬动椅子有时喜欢拖着走或将椅子高举过头,这些行为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们在“小椅子笑了”的活动中,通过 故事 的形式,教师正确示范,幼儿模仿练习,反复提醒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正确搬动椅子的方法,促进了幼儿轻拿轻放椅子的良好行为的养成。
六、“潜移默化”的标记提示法
标记是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共同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规范,不影响和干扰他人;提示图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某些能力和技能。如:活动室的玩具柜和筐都贴上图形或编号等对应的整理标签,让幼儿懂得物归原处,从而规范幼儿整理的习惯。幼儿一旦在幼儿园生活中形成了看标记和提示做事情的习惯,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寻找便捷的生活方法。
开展 文明礼仪 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寻求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将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为幼儿的后续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德育教育;良好品质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园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使幼儿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大事,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实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幼儿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1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 种植 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
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 贺卡 ”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3实施家园共建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建是幼儿成长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实施家园共建的形式,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家园联系卡,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在园的情况互相交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透明化,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矫正幼儿的德育问题。这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苗,徐远火.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品牌.2015(06)
[2]林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
[3]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1.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2. 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3.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4. 论幼儿教育与儿童天性论文
5.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儿童未来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同时也与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发展迅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论文2000
幼儿园素质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望子成龙”的心理要求迫切了,对教育重
《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摘 要】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
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儿童未来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同时也与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发展迅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论文2000
( 文摘《学前教育研究》 )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关注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一些国家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试图编制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