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3

上海阿稀
首页 > 期刊论文 > 生态城市为主题的申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双双鱼儿

已采纳

浙江生态省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一、生态省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一)宏观背景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随着全球性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于1994年批准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是国际上率先采取行动的国家之一。进入新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予以高度关注;出口贸易也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挑战。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二)现实基础1.自然地理概况和生态环境现状。我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人口4647万,有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海域面积连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达26万平方公里,有3000多个岛屿,海洋资源丰富。省内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部高,东北部低,主要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地理环境相对独立。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15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集中在此;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其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充沛,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置多样,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年平均气温15~18℃,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钱塘江、苕溪、运河、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基本发源于本省,除苕溪汇入太湖、运河连通长江水系,其余均独流入海。我省人口稠密,陆域比较狭小。2001年末,全省共有耕地约160万公顷,人均耕地0.036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二分之一,世界人均耕地的七分之一。平原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8%,其中水田又占耕地的77.6%;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则以林为主。2001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9%。水土流失状况自1997年开始总体有所好转。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但总体质量欠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4%(含灌木林),居全国前列。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在全部林地面积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别占42.69%和41.36%,过熟林面积仅占0.66%。森林资源80%以上分布在浙南和浙北地区,沿海地区及杭嘉湖平原比重相对较小。全省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0.01%,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江河湖泊总体水质良好,大部分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但杭嘉湖等平原河网的水质则超标严重。全省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但沿海一些平原地区过度超采和不合理使用地下水,造成比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全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共有80.2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洋湿地约57.4万公顷,河流、湖泊湿地12.2万公顷,库塘10.6万公顷。河口和近岸海域资源丰富,但局部地区海域水体污染严重,时有赤潮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主要包括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物种、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等保护类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各级森林公园72个、地质公园3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较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至2002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园林绿地面积4.18万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为6.32平方米,污水厂处理能力209.52万吨/日。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16个省控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和酸雨发生频率较高。噪声污染处于轻度—中等污染水平,总体水平略有好转。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化肥施用量平均达443公斤/公顷,农药使用量平均达18.3公斤/公顷,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塑料农膜使用总量4.57万吨,覆盖耕地面积24.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3%。2000年全省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达8.68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10万吨,相当于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59%。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加剧。全省自然灾害以热带风暴(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梅汛期洪涝次之,农林病虫害、赤潮、冰雹、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尚需加强,矿区复垦还绿和破坏土地恢复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00元和4940元;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累计建成高标准海塘1280公里,高速公路1307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58个,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0多万千瓦。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也快速发展,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成效显著,建设生态省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九五”以来,全省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大中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杭州、宁波、绍兴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宁波、富阳被授予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杭州市还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绍兴、临安等6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奉化滕头村、绍兴夏履镇等4个村镇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称号。全省各地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村镇和绿色社区活动。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为主加快向质的提高转变。清洁生产广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逐步提高,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已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04个,面积14.1万公顷;建成53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约27.4万公顷;无公害生猪养殖规模达277万头。据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浙江省环保相关产业总产值已达297亿元,居全国前列。有15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0多只产品通过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我省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比较充分。政府行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城镇管理和社会保障、金融保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也不断加强。这些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将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公众参与能力不断增强。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十五”期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建立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都把环境保护有关指标列入目标管理,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全省11个设区市分别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目标,丽水、衢州两市和41个县(市、区)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全省深入开展“绿色浙江”主题宣传活动,全民生态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大批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促进了环境管理与社会监督机制的有效结合。生态省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浙江人口密度是全国的3.35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人均耕地不及全国的一半,且后备资源有限。传统工业化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人口规模过大,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相对于狭小的陆域面积,人口规模仍然偏大,人口素质不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9%左右,就业压力逐步增加,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水平不协调,难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和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自然灾害频发,局部区域污染继续加剧。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暴潮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部分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平原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全省流域性水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酸雨污染频率和强度未有大的消减。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海水污染加大,有些海域已成为赤潮多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地方配套性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一些地方执法不够有力,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三)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生态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建设生态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生态省,是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我省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日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态省建设是顺应国际潮流、适应WTO运行规则的有效手段,是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生态省,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如果不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分阶段、分区域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要求在全国率先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生态省,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使浙江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333 评论

可怜的tina

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征文优秀篇

人们要有个保护环境的意志的开始,要付出行动的决心的过程,要拥有一个美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的结束。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征文的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森林,是大地的绿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常州把绿色作为发展主色调,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常州市在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全力破解要素制约,持续推进城乡绿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鱼米之乡“平原造林”之路,由此,愈发宜居宜业、宜游宜商。

尤其是市*、市政府2014年发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令以来,市民齐参与、共圆梦,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江苏省常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完成40项指标达标建设,规划实施全部到位。其中,3年造林15万亩,平均每年占市域面积0.76%。

坚持生态建设一盘棋、城乡绿化一体化,形成“森林进城、生态文化进万家”建设格局。全市集中力量,重点组织实施森林生态屏障、城乡绿色家园、生态景观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绿城建设等“六大工程”,充分拓展生态空间。市*书记阎立、市长费高云任“创森”工作指挥部双指挥长,实行“一月一督查、两月一例会、三月一点评”督查推进机制。市财政设立“创森”专项资金,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70亿元。目前,常州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4.9%提升到37.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3.8平方米。

绿地、林地、湿地三地同建,经济、生态、景观三效益兼顾。3年来,常州市完成环湖健康绿道建设1万亩,实施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4万亩,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水岸生态廊道2.5万亩。完成9个中心镇的城镇森林建设,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230个,生态绿城建设实现增绿4万亩、连网590公里。江苏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授牌,长荡湖湿地公园、天目湖湿地公园分别获准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42.1万亩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

林水相依、长廊吐翠。沿长江、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湖周边,建起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景观林;溧阳南山北山、金坛茅山及太湖岸线保护区内,形成稳定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郁郁葱葱;茅东林场、龙潭林场、瓦屋山林场、小黄山等地,抚育改造20万亩,有效维护了森林健康;高铁高速、环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提升建设为生态景观廊道;西太湖、曹山慢城等地绿量和人气持续增长……

青山有情化金银。全市去年林业总产值达387亿元,花卉苗木产业呈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复合型花木产业基地。夏溪花木市场制定全国“花木价格指数”,年交易额170亿元。横林镇作为国内最大的强化木地板生产和出口基地,占全国地板出口量65%以上。第八届中国花博会、首届中国家庭花卉园艺展览会、中国(夏溪)花木节等成功举办,溧阳茶叶节、天目湖旅游节、茅山道教文化艺术节等影响日益广泛,全市森林旅游产值突破280亿元。

大绿贮城乡。全市“创森”工作支持率和满意度目前均超过95%。从市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到个人踊跃认养树木;从乡镇盘活闲置地块绿化,到社会资本投资造林;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到市、区成立森林警察机构;从“八大花展”全年绽放,到古树名木保护率100%;从国际爱鸟周、森林文化月集中宣传,到“创森有我、绿色健行”、文明社区天天乐等活动……全市上下以实际行动,凝聚“创森”共识,建设生态文明。

从市区出发,沿着205国道驶出城市的南大门,可分别到达芜湖、南陵两县。过去,因为城市扩张、开发建设的无序,出城的道路两侧的脏乱差、土地裸露现象明显。最近几年,经过道路改建、周边整治和绿化建设,不仅路变阔了,环境也变了样——道路两侧裸露的土地全部穿上了“绿衣”。这些挺拔的行道树,成了每天迎送往来人流的一道靓丽风景,而穿插在其间的一个个景观层次丰富的生态组团绿地,则更好地装扮了城市的容颜,让人感慨城市生态变化的日新月异。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绿化品质的提升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对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和重视。省第九次党*会确立经济、文化和生态“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2012年9月,省委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决定开展森林城镇创建等绿化提升活动。

在我省各城市中,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但土地、森林等资源总量较小,生态支撑能力相对不足。面对这一市情,我市树立起生态立市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林业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入开展“森林增长工程”和“城乡大绿化”建设,积极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氛围。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绿染”江城大地

近年来,我市对照省下达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目标任务,把森林增长工程纳入到对各县、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都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层级负责工作机制。各级林业部门普遍实行了领导包片,中层干部包乡(镇),工程技术人员包山头、地块的工作机制,既包任务,又包质量,使我市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森林长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以强化森林管理为保障,通过植树造林、吸引社会资本办林业、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森林火灾防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创新林业科技、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建设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面对造林空间日益趋紧,全省任务调减的形势,市政府坚定决心,自我加压,坚持力度不降、任务不减、目标不变。为高质量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我市在全省率先相继完成了《森林长廊绿化规划》、《全市域绿化空间控制规划》,并经市规委会批准“固化”操作,有序按规划、按标准实施。

为调动各类主体参与森林增长工程的积极性,我市在省财政专项奖补的基础上,对森林增长工程设立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专项补助,并按照10/亩安排工作经费。此外,我市还提出“不栽无主树”“树随地走、谁栽谁有”“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用市场化思路、产业化办法,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造林大户及社会各界人士承包造林。各县区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组,采用政府征用、企业租用、农业结构调整等多种模式,解决森林增长与城乡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之间的矛盾。

实施“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是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市坚持将“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作为森林增长工程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线”补绿扩带、不断促进“三边”增量提质,努力打造精品绿化提升风景线、生态文明景观带,全力助推生态芜湖建设。

此外,我市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实行兴林富民,把经济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花木基地、森林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作为森林城市建设和引导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改善。

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亿元大关,苗木花卉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特色林业种植产业等亮点纷呈。规范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坚持依法治林,提升森林安全保障能力。全市已完成新一轮森林资源“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和湿地调查工作,实行严格的林地定额管理,有效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建立起专业森林消防队伍9支,队员226人,半专业队伍55支,队员610人。新建214km集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通道、森林防火消防水池为一体的综合防火体系,修建定点焚烧池210个。建立了60个市级美国白蛾监测点、40个市级食叶害虫监测点、48个松褐天牛监测点和2个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试验区,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成灾率控制在2.8‰,防治率达92.3%。

绿化提升行动 “添彩”美丽芜湖

“十二五”期间,市*、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高位推动,高瞻远瞩,规划建绿,凡土必绿,应绿尽绿,各级各部门大力协同,积极推进“八大工程”、“三项创建”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完成造林57.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24个,森林村庄177个,新建森林长廊示范段365.7公里,森林覆盖率由14.8%提高到18.8%,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根基。

为纵深推进森林增长工程,我市创新推进城乡绿化转型升级,着力“将森林引向城市、引向城镇”,大力组织开展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和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两大工程。

通过引森林入城,我市深入推进谋划组团式、开敞型、现代化大城市空间的绿化发展模式,拓宽绿色发展空间,发挥森林增长工程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建设有纵深感、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绿地,着力打造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大绿量、大色块的高品质城市生态园。

目前完成城市生态绿地3000余亩,打造了鸠江区长江大桥北岸两侧地块、弋江区三环路与利民东路西南侧地块、镜湖区芜申运河荆西段大环境绿化等生态绿地23块,总面积2633亩。今年全市将继续开建生态绿地30处,面积约2734亩,实现森林进城入区,有力提升了城区绿化品质,为城市镶嵌一颗颗夺目的“绿色翡翠”。

通过打造城乡绿网,我市全面开展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工程,以“增加绿量,丰富季相和层次,提升品位”为重点,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提质升档,彰显特色,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及江河沿线和快速通道两侧林带进行拓宽改造和完善提升,实现“让通道成林、让景观成廊”,形成贯通城乡,展示美丽芜湖新形象的“绿飘带”。

目前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质量提升工程1.5万亩,全市已高标准建成了京福高铁无为县段、省道无六路两侧各100米宽的森林长廊,芜宣高速、芜雁高速、合巢芜高速和芜马高速芜湖段两侧各50米宽的森林长廊示范段。2016年新建林带建设面积5138亩,补植林带株数20万株,一条条愈加浓密的城市绿网正在加密编织之中。

城市融入大自然,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这是我市的真实写照。“以前想要赏花拍照,要等到花展,或者去周边农村”,市民沈佳是个爱花的人,让她高兴的是,在全市绿化提升的大背景下,小区内、街道边、公园里的绿植、鲜花越来越多。“每天上班路上,几步一景,几百米一园,随处都可以赏景。”她说。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开启绿化“升级”新征程

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我市在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核心指标上有一定差距,其中,我市森林面积161975.04hm2,自然湿地面积61096.41hm2,自然湿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2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8.53%,距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仍有6.47个百分点的差距。繁昌县、南陵县的森林覆盖率超过35%,分别为45.15%、39.06%,无为县为26.57%,芜湖县、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和三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均不足22%。至2015年底,我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38.48%、各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未达到40%。南陵县和无为县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9.64m2和10.04m2,未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指标。

市林业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森林增长工程,常规造林空间已很有限,而且受土地资源制约,林业发展空间已不多,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我市必须把寻找造林空间的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坚持‘全市域、全社会、全口径’的理念,统筹城乡,‘山水田路村城游四旁’八路并进,让更多的森林进城、环村、上路、沿水,进一步改善芜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城市宜居度。”

为此,我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分析我市本底资源、生态建设现状、指标差距、绿化潜力等基础上,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市城市森林建设方向,从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城市森林产业体系、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和城市森林支撑体系四方面着手,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健康稳定、覆盖城乡、造福市民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西南部的生态屏障和皖江生态明珠。建设期限为2016年-2025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

根据全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分异性,以及森林城市建设与发展对绿色空间的拓展性、趋同存异等要求,提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为“一核携四星、一廊串多点、三网连三区”。其中,“一核”,指以中心城区为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的核心区域。“四星”,指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和无为县的城市建成区。“一廊”,为沿长江形成的皖江绿色生态廊道。“多点”,指市域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片区、风景名胜区、苗木基地、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三网”,指以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所构成的森林网络体系。“三区”,指中部沿江城市森林提质区、东西部平原水网建设区和南部丘陵水源涵养保护区。

据了解,我市将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因地制宜,以地带性植被为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体,适当引进适于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植物,结合树种特性因地制宜地营造林,实现造林树种乡土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林种搭配合理化,形成稳定、高效的近自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通过道路绿化、水系绿化、乡村绿化、退耕还林、四旁造林等全面带动郊区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之间有机协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成果惠民普适化。

重视森林生态文化的基础建设,弘扬和宣传绿色文明、森林生态文化,让绿色文明、生态文化内涵融入城市森林建设的全过程。注重突出亮点、特色,打造精品,建设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森林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树立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逐步带动百姓创收致富,让城市森林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供绿色福祉。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各级财政,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市场经济带动森林城市建设稳步发展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到2018年共造林2.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68%。到2025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18%,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3%、人均公园绿地稳定维持在16m2,逐步在市域范围内构建起结构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城市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和健全的城市森林支撑体系,形成景观优美、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记者从市创森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这是离芜湖人不远的绿色未来。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区和郊区各类森林板块与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涵盖5大类41项内容,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2/3以上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从2004年起步,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国家林业局为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生态建设的一种实践创新,旨在围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切实做好“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截至2016年,我国已成功举办了13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工作会议)”,并授予118座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

168 评论

那一年里

目 录前言(1)■第一章政治类范文(2)近年政治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2)近年政治类真题(范文)的命题趋势特点(3)【范文1】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主题(4)坚持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基(4)【范文2】 政治道德主题(5)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6)【范文3】 行政伦理主题(7)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以其身正率其必从(8)【范文4】 执政能力主题(9)扬清风正气 塑恢弘器宇(10)【范文5】 领导干部阅读主题(12)领导干部要做全民阅读的模范(12)【范文6】 提高青年干部素质主题(14)提高青年干部素质 放飞新时代的雄鹰(14)【范文7】 政绩考核机制主题(16)扭转考核机制龙头 校正官员从政方向(16)【范文8】 问责制度建设主题(18)完善问责制度 构建责任政府(18)【范文9】 转变政府职能主题(20)免检制度理应废除 政府责任不容放弃(20)【范文10】 服务型政府主题(22)改进政府行政方式 打造服务型政府(22)【范文11】 诚信型政府主题(24)人以信立 政以诚兴(24)【范文12】 节约型政府主题(26)政府带头厉行节约 团结民众共克时艰(26)【范文13】 科学决策与市政建设主题(28)政府科学规划 统筹市政建设(28)【范文14】 政策制定与执行主题(29)从政策的法、理、情谈起(29)【范文15】 依法行政主题(31)斩断钓鱼之钩 严格依法行政(31)【范文16】 文明执法主题(33)文明执法要讲求“内外兼修”(33)【范文17】 规范执法主题(35)摒弃刑讯逼供 促进执法规范(35)【范文18】 处置突发事件主题(37)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37)【范文19】 政府与媒体关系主题(39)政府要善于以媒体为镜(39)【范文20】 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舆论监督主题 (41)以网络舆论监督促反腐倡廉(41)第二章 经济类范文(43)近年经济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43)【范文1】 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主题(45)扬科学发展之帆 航持久发展之船(45)【范文2】 调整经济结构主题(47)以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47)【范文3】 优化产业结构主题(49)优化产业结构 抑制产能过剩(49)【范文4】 产业转移升级主题(50)让产业转移与升级双翼齐飞(51)【范文5】 新兴产业主题(52)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53)【范文6】 绿色经济主题(54)构筑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55)【范文7】 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主题(56)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57)【范文8】 统筹区域发展主题(58)统筹区域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59)【范文9】 发展县域经济主题(60)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细胞元(60)【范文10】 城乡一体化发展主题(62)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62)【范文11】 农村经济发展主题(64)百计兴农活水源 稳粮增收促发展(64)【范文12】 土地经营权流转主题(66)让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为农村发展活力的源泉(66)【范文13】 乡村旅游产业主题(68)打造乡村旅游亮点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68)【范文14】 垄断行业改革主题(69)改革创新破垄断 释放活力促公平(70)【范文15】 治理潜规则主题(71)消除行业潜规则 政府应积极作为(72)【范文16】 企业社会责任主题(73)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提升产品质量安全(74)【范文17】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主题(75)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76)【范文18】 物联网产业主题(78)加强自主创新 助推物联网进入快车道(78)【范文19】 “走出去”战略主题(80)讲究策略走出去 海外并购开新天(80)【范文20】 抗旱减灾主题(82)发展资源水利 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82)第三章 社会类范文(84)近年社会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84)【范文1】 法制与和谐社会主题(86)强化法律监督 促进社会和谐(86)【范文2】 社会公平主题(88)让和谐社会永沐公平正义的阳光(88)【范文3】 住房公平主题(89)先天下之‘优’而‘优’ 先天下之乐而乐(90)【范文4】 抑制高房价主题(91)强调控重保障 使居者有其屋(92)【范文5】 公租房主题(94)借力公租房 保障低收入者住有所居(94)【范文6】 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主题(96)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逐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96)【范文7】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主题(97)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98)【范文8】 改善民生主题(99)解决民生历史欠帐正当时(100)【范文9】 大学生就业主题(101)在象牙塔和商海间连线 助大学生画出人生彩虹(102)【范文10】 大学生村官主题(104)历练与使命(104)【范文11】 新生代农民工主题(105)民工易老 城市难留(106)【范文12】 和谐劳资关系主题(107)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打造和谐劳资关系(108)【范文13】 职业病防治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主题(109)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10)【范文14】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题(111)坚持以人为本 确保农民病有所医(111)【范文15】 农村社会保障主题(113)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13)【范文16】 社会养老主题(114)谈社会养老的政府责任(115)【范文17】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题(116)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发展助推器(116)【范文18】 校园安全与社会暴力事件主题(118)理性面对校园暴力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118)【范文19】 交通安全主题(120)加强交通安全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120)【范文20】 安全监管主题(122)政府重监管 保驾护发展(122)第四章 文化类范文(124)近年文化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124)【范文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12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126)【范文2】 青年价值观与社会责任主题(128)勇担重任 让青春在眉头闪光(128)【范文3】 干部精神状态主题(130)守望精神高地(130)【范文4】 廉政文化主题(132)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32)【范文5】 提高国民素质主题(134)道之以德 律之以规(134)【范文6】 新闻职业道德主题(136)加强新闻工作者自律 做好公众灵魂的工程师(136)【范文7】 整顿低俗文化现象主题(138)整治低俗文化 共建社会主流价值(138)【范文8】 文化软实力主题(140)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加文化软实力(140)【范文9】 文化体制改革主题(142)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142)【范文10】 文化产业创新主题(144)借一股自主创新的劲风 打造文化产业强国(144)【范文11】 文化创意产业主题(146)以创意为突破口 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146)【范文12】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主题(148)传节日精髓 续民族血脉(148)【范文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150)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150)【范文14】 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主题(151)以正确的政绩观看待名人故里之争(152)【范文15】 阅读文化经典主题(153)阅读经典 传承文明(154)【范文16】 红色文化旅游主题(155)发展“三位一体”的红色旅游 让革命遗产再放异彩(155)【范文17】 互联网健康发展主题(157)绿色上网 利国利民(157)【范文18】 手机文化主题(159)让手机文化多一些健康的因子(159)【范文19】 知识产权保护主题(16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挺起中国创造脊梁(161)【范文20】 对外文化交流主题(16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163)第五章 生态环境类范文(165)近年生态环境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165)【范文1】 生态环境与协调发展主题(166)科学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66)【范文2】 应对气候变化主题(167)后天的拷问(168)【范文3】 海洋开发与保护主题(170)硬币的两面(170)【范文4】 水价调整主题(171)水的价格(172)【范文5】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主题(173)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174)【范文6】 低碳社会主题(175)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175)【范文7】 海洋低碳经济主题(177)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177)【范文8】 节能环保产业主题(179)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步伐(179)【范文9】 新能源发电主题(181)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电源结构(181)【范文10】 西部生态环境主题(183)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183)【范文11】 农村生态环境主题(184)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185)【范文12】 小城镇生态环境主题(186)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生态保护(187)【范文13】 生态城市主题(188)打造生态城市 把握健康发展方向(189)【范文14】 生态示范区主题(190)创建良好生态示范区(190)【范文15】 生态旅游主题(192)科学发展生态旅游(192)【范文16】 现代林业与森林保护主题(194)保护森林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194)【范文17】 防治沙尘暴主题(196)重视生态 科学治沙(196)【范文18】 治理光污染主题(198)树立节能观 根治光污染(198)【范文19】 治理建筑垃圾主题(200)减量化 资源化 让建筑垃圾“消失”(200)【范文20】 生物多样性主题(201)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构建人与自然的共同家园(202)■第六章 写作题未来发展趋势——公文应用文(205)公文、应用文将成为未来写作题的发展主流(205)【范文1】 通知(206)关于贯彻两会精神、做好本省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6)【范文2】 请示(207)关于设立专款安置非正常外来流动人员的请示(207)【范文3】 答复(208)对某学报C主编意见的答复(209)【范文4】 情况报告(210)关于兰州牛肉面限价事件的情况报告(210)【范文5】 情况综述(211)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情况综述(211)【范文6】 情况通报(213)关于“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情况通报(213)【范文7】 调查报告(215)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215)【范文8】 讲话稿(216)让保护“非遗”的火炬在掌心传递(217)【范文9】 演讲稿(219)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社会和谐(219)【范文10】 发言提纲(221)关于一个真实“中国制造”的发言提纲(221)【范文11】 新闻发布稿(222)关于“三鹿”牌受污染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的新闻发布稿(222)【范文12】 公开信(224)致广大网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225)【范文13】 倡议书(226)关于拒绝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倡议(227)【范文14】 建议信(228)关于保证贫困学生就读大学问题的建议信(229)【范文15】 责任书(230)××乡(镇)2009年环保目标责任书(231)【范文16】 规划(233)某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233)【范文17】 计划(234)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计划(235)【范文18】 总结(237)关于全国防治禽流感疫情工作情况的总结(237)【范文19】 意见(239)关于落实温总理批示、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意见(240)【范文20】 会议纪要(241)关于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会议纪要(241)第七章 申论文章写作备战策略(243)第一节 文章立意(243)第二节 文章拟题(245)第三节 文章结构(247)第四节 文章写作(249)第五节 文章论证(251)第六节 文章语言(252)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53)中公教育·2011年独家权威公务员笔试课程介绍(255)中公教育·中公远程教育简介(257)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强大图书体系(258)

308 评论

黑马胖子666

(一)生态功能区划1.生态功能分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我省生态环境特点,全省划分为6个生态区、15个生态亚区。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含钱塘江河口生态亚区、宁绍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和杭嘉湖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包括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的20多个县(市、区),是我省最大的平原区,该区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10米以下,分布有少量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孤丘和丘陵。区内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城镇密集的生态经济区,同时兼有泄水排涝和湿地的功能。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环境破坏;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洪涝、渍害和酸雨比较严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河口治理力度,净化河湖水体,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超采,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古文化遗址和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和农区林网建设。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含天目山脉森林生态亚区,千岛湖流域森林、湿地生态亚区和钱塘江中游森林生态亚区)包括湖州市、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绍兴市的近20个县(市、区)。天目山脉和千里岗山脉展布全区,中山环绕,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水系有钱塘江水系的富春江、新安江、分水江和太湖水系的东、西苕溪。该区是杭嘉湖地区水源供给地和浙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省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和“黄金旅游”之地。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易使下游发生洪涝灾害;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重,滑坡灾害多发。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千岛湖水质,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旅游。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含浙中丘陵农业生态亚区和金衢盆地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包括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宁波市、衢州市的近30个县(市、区),是我省最大的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区。区内有钱塘江水系的衢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等,椒江水系,甬江水系的奉化江等;丘陵起伏平缓,底部开阔,由河谷中部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分布。该区是我省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商品基地。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东阳江、浦阳江和曹娥江下游污染较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建立水系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搞好水库配套工程、农田灌溉设施和标准防洪堤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实施“沃土工程”,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设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推进城市化。浙西南山地生态区(含乌溪江流域农林生态亚区、瓯江流域森林生态亚区和飞云江流域森林生态亚区)包括衢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台州市、温州市的近30个县(市、区),是我省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个山区,为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水系的发源地,也是钱塘江支流乌溪江、江山港、武义江的发源地。该区是我省的主要林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并拥有为数众多的名贵动植物资源。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持水土。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较差,洪涝、干旱和山体滑坡等突发性灾害频发;一些地方食用菌的不当发展,破坏了阔叶林资源,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坡地、陡坡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针阔混交和常绿阔叶林比重,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强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速生菇木林的营造,调整农林牧业生产结构;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搞好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山区水电资源;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含浙东沿海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和浙东滨海湿地生态亚区)包括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的近20个县(市、区),地势低平,海拔多在300米以下。区内有温瑞平原和温黄平原,有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五大入海河流的河口和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滩涂资源比较丰富。该区南部有我国最北的红树林分布点,北部杭州湾两岸的湿地是大量候鸟迁徙的中途栖息地,是我省加工制造业和农林、水产等的重点产区。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河口、港湾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环境污染较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丘陵坡地过度开发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入海陆源污染物增加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威胁河口、港湾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大力削减二氧化硫和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农区防护网和城镇公共绿地;加强各入海河口的综合整治和滩涂、港湾的合理开发利用,协调好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浙东近海及岛屿生态区(含浙东北海洋生态亚区和浙东南海洋生态亚区)包括舟山市、台州市和温州市6个海岛县(区)在内的所有海域和岛屿。所在海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台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区内海岛礁石众多,形成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全区港口航道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资源丰富。该区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淡水资源短缺;台风、暴潮灾害时有发生。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加大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建设标准海塘和海岸防护林体系;加强海域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发展港口航运、船舶修造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新兴海洋产业;建立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大放流增殖,建设人工鱼礁,推进渔业农牧化;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供蓄水能力;积极推进重点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见附件2。(二)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区域生态功能,遵循生态功能区划所反映的生态规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推进城市化,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模式,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有序地向环杭州湾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甬台温沿海的城镇集聚,增强城镇的集聚力和带动力。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把中心镇、中心村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增强农村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2.强化杭州湾地区的龙头作用。杭州湾地区紧邻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基础设施系统比较完善,对外开放度大,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本区主要位于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和近海与岛屿生态区,在建设生态省、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通过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农业,形成全省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物流、航运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地区,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增强温台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功能。温台地区以其特定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纽带、民营经济为主体、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区域特色经济,并显示出特有的活力,成为我省又一个重要增长极。本区主要位于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在建设生态省、发展区域生态经济过程中,要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整合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极功能。4.培育浙西南山区和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合理开发利用山区和海洋资源,充分发挥山区广袤、海域辽阔优势,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浙西南山区水资源、农林资源、非金属矿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较好。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加强交通建设和流域治理,开发水电资源,全面提高区域产业层次,并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和人口“外迁内聚”战略,加快山区人口转移和特色产业发展。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很大。要加快建设以宁波、舟山为重点的沿海港口体系,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船舶修造业和临港型工业;加强沿海地区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和重要的连岛工程;坚持科技兴海,调整海洋渔业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努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特色旅游。(三)重点建设和保护区域1、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和浙西南山地生态区是我省重要的江河源头保护区和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要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以自然为主恢复退化的草、灌、林植被或生态系统,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建立严格保护区域,设立禁挖区、禁采区、禁伐区,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公益林,开展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重视林相改造,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搞好生态产业示范,培育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建设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速生菇木林工程等。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部分海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合计面积已达86.4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8.5%。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博物馆、水族馆、标本室、物种基因库等设施建设;加强保护区中各类活动的环境监督,防止生态破坏;保护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与集中分布区;保护鱼虾类繁育区和鱼虾贝藻类养殖场的生态环境;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高度重视湿地保护,认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建立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涉及世界濒危鸟类栖息地的重要湿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围垦规划和围垦方法,严禁随意开发湿地;严格控制和削减污染,改善水交换条件,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过度捕捞和污染环境的水产养殖。2.河网平原和河口港湾的整治与建设。搞好杭嘉湖河网平原生态亚区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控制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治理工程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实施平原地区引水工程和饮用水源建设、钱塘江标准江堤和河口治理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搞好渠系配套,减轻洪涝渍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加强河口港湾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按照《浙江省河口综合规划》,加大河口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控制河道采砂,科学围垦滩涂,妥善保护湿地。实施《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协调港口、航运、围垦、养殖、旅游和临海工业等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防止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严格保护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回游通道,加快人工鱼礁和海洋农牧化建设,推广生态渔业生产方式,建设滨海生态经济带。(一)生态功能区划1.生态功能分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我省生态环境特点,全省划分为6个生态区、15个生态亚区。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含钱塘江河口生态亚区、宁绍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和杭嘉湖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包括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的20多个县(市、区),是我省最大的平原区,该区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10米以下,分布有少量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孤丘和丘陵。区内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城镇密集的生态经济区,同时兼有泄水排涝和湿地的功能。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环境破坏;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洪涝、渍害和酸雨比较严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河口治理力度,净化河湖水体,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超采,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古文化遗址和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和农区林网建设。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含天目山脉森林生态亚区,千岛湖流域森林、湿地生态亚区和钱塘江中游森林生态亚区)包括湖州市、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绍兴市的近20个县(市、区)。天目山脉和千里岗山脉展布全区,中山环绕,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水系有钱塘江水系的富春江、新安江、分水江和太湖水系的东、西苕溪。该区是杭嘉湖地区水源供给地和浙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省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和“黄金旅游”之地。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易使下游发生洪涝灾害;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重,滑坡灾害多发。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千岛湖水质,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旅游。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含浙中丘陵农业生态亚区和金衢盆地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包括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宁波市、衢州市的近30个县(市、区),是我省最大的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区。区内有钱塘江水系的衢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等,椒江水系,甬江水系的奉化江等;丘陵起伏平缓,底部开阔,由河谷中部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分布。该区是我省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商品基地。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东阳江、浦阳江和曹娥江下游污染较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建立水系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搞好水库配套工程、农田灌溉设施和标准防洪堤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实施“沃土工程”,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设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推进城市化。浙西南山地生态区(含乌溪江流域农林生态亚区、瓯江流域森林生态亚区和飞云江流域森林生态亚区)包括衢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台州市、温州市的近30个县(市、区),是我省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个山区,为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水系的发源地,也是钱塘江支流乌溪江、江山港、武义江的发源地。该区是我省的主要林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并拥有为数众多的名贵动植物资源。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持水土。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较差,洪涝、干旱和山体滑坡等突发性灾害频发;一些地方食用菌的不当发展,破坏了阔叶林资源,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坡地、陡坡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针阔混交和常绿阔叶林比重,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强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速生菇木林的营造,调整农林牧业生产结构;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搞好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山区水电资源;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含浙东沿海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和浙东滨海湿地生态亚区)包括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的近20个县(市、区),地势低平,海拔多在300米以下。区内有温瑞平原和温黄平原,有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五大入海河流的河口和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滩涂资源比较丰富。该区南部有我国最北的红树林分布点,北部杭州湾两岸的湿地是大量候鸟迁徙的中途栖息地,是我省加工制造业和农林、水产等的重点产区。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河口、港湾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环境污染较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丘陵坡地过度开发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入海陆源污染物增加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威胁河口、港湾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大力削减二氧化硫和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农区防护网和城镇公共绿地;加强各入海河口的综合整治和滩涂、港湾的合理开发利用,协调好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浙东近海及岛屿生态区(含浙东北海洋生态亚区和浙东南海洋生态亚区)包括舟山市、台州市和温州市6个海岛县(区)在内的所有海域和岛屿。所在海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台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区内海岛礁石众多,形成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全区港口航道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资源丰富。该区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淡水资源短缺;台风、暴潮灾害时有发生。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加大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建设标准海塘和海岸防护林体系;加强海域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发展港口航运、船舶修造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新兴海洋产业;建立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大放流增殖,建设人工鱼礁,推进渔业农牧化;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供蓄水能力;积极推进重点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见附件2。(二)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区域生态功能,遵循生态功能区划所反映的生态规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推进城市化,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强化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模式,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有序地向环杭州湾地区和高速公路沿线、甬台温沿海的城镇集聚,增强城镇的集聚力和带动力。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把中心镇、中心村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增强农村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2.强化杭州湾地区的龙头作用。杭州湾地区紧邻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基础设施系统比较完善,对外开放度大,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本区主要位于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和近海与岛屿生态区,在建设生态省、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通过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农业,形成全省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物流、航运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地区,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3.增强温台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功能。温台地区以其特定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纽带、民营经济为主体、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区域特色经济,并显示出特有的活力,成为我省又一个重要增长极。本区主要位于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在建设生态省、发展区域生态经济过程中,要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整合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极功能。4.培育浙西南山区和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合理开发利用山区和海洋资源,充分发挥山区广袤、海域辽阔优势,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浙西南山区水资源、农林资源、非金属矿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较好。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加强交通建设和流域治理,开发水电资源,全面提高区域产业层次,并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和人口“外迁内聚”战略,加快山区人口转移和特色产业发展。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很大。要加快建设以宁波、舟山为重点的沿海港口体系,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船舶修造业和临港型工业;加强沿海地区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和重要的连岛工程;坚持科技兴海,调整海洋渔业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努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特色旅游。(三)重点建设和保护区域1、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和浙西南山地生态区是我省重要的江河源头保护区和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要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以自然为主恢复退化的草、灌、林植被或生态系统,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建立严格保护区域,设立禁挖区、禁采区、禁伐区,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公益林,开展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重视林相改造,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搞好生态产业示范,培育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建设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改梯”工程、速生菇木林工程等。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部分海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合计面积已达86.4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8.5%。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博物馆、水族馆、标本室、物种基因库等设施建设;加强保护区中各类活动的环境监督,防止生态破坏;保护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与集中分布区;保护鱼虾类繁育区和鱼虾贝藻类养殖场的生态环境;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高度重视湿地保护,认真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建立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涉及世界濒危鸟类栖息地的重要湿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围垦规划和围垦方法,严禁随意开发湿地;严格控制和削减污染,改善水交换条件,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过度捕捞和污染环境的水产养殖。2.河网平原和河口港湾的整治与建设。搞好杭嘉湖河网平原生态亚区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控制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治理工程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实施平原地区引水工程和饮用水源建设、钱塘江标准江堤和河口治理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搞好渠系配套,减轻洪涝渍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加强河口港湾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按照《浙江省河口综合规划》,加大河口综合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控制河道采砂,科学围垦滩涂,妥善保护湿地。实施《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协调港口、航运、围垦、养殖、旅游和临海工业等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防止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严格保护鱼虾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回游通道,加快人工鱼礁和海洋农牧化建设,推广生态渔业生产方式,建设滨海生态经济带。

336 评论

相关问答

  • 长治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论文

    一、环境危机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开化程度日渐提高。“技术已给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在

    Ares填词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城市生态旅游论文3000字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绿色家园演讲稿。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

    小胶带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论文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

    独酌邀明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小议论文

    建设文明城市星期天,天气暖洋洋的,天空碧蓝如洗,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呀!今天刚写完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小区中心花园里玩。在花园里,我正玩得非常高兴,在花

    apples008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以生态为主题的1500字论文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如何加强?应该保护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文明建设等等

    两小酒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