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夏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列宁全集》(第1版)《列宁选集》(第1版)列宁著,《进一步,退一步:我们党内的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述摘录和论点索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杨耕著,《“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何新著,《危机与反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王庆瑜著,《危机理论、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五南,2001年。[美]乔治·索罗斯著,刘恩盼译,《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加]迈克尔·D·沃特金斯著,胡平、张磊译,《未雨绸缪——可预见的危机及其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美]托马斯·潘恩著,柯岚编译,《美国危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H.C.G.Matthew Harvie著,《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关梦觉,《经济危机论初步》,生活书店,1940年。[英] J·温特尼兹等著,刘思慕等译,《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论》,上海:世界知识社,1950年。宋承先著,《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苏] A·门德尔逊著著,斯竹等译,《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三联书店,1977年。[美]J·科尔科著,陆力译,《美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吴大琨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陈特安著,《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经济危机的历史、现状及新特点》,北京:长征出版社,1991年。[美]保罗·克鲁格曼著,朱文晖、王玉清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健生著,《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日]林直道著,江瑞平等译,《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对日、美及东亚经济衰退的剖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涛著,《罗斯福新政——积极的反危机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董崇山著,《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齐高岱等编译,《中东局势与能源危机——欧佩克30年的发展和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美]戴维·古德斯坦著,王乃粒译,《石油危机——人类文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浩君编著,《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吕古贤、曾绍金等著,《我国主要金属矿产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吴连喜著,《家园的危机——土地资源与土壤污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郑通汉著,《中国水危机:制度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杨树清著,《21世纪中国和世界水危机及对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高前兆、李小燕、苏德荣编著,《水资源危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2年。[英]朱莉·斯托弗著,张康生、韩建国译,《水危机——寻找解决淡水污染的方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马军著,《中国水危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美]威廉o恩道尔著,赵刚等译,《粮食危机——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霍华德·T·奥德姆、伊丽莎白·C·奥德姆著,严茂超、毛志峰译,《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加]马克·德维利耶著,严维明译,《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苏]阿·艾捷里南特著,中国人民大学编译室译,《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资产阶级的货币、信用与财政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美]享利·赫兹里特著,段承璞译,《通货膨胀危机》,北京:时事出版社,1981年。周先平著,《共生危机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共生现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郞晓龙著,《货币危机与资本管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陆前进著,《货币危机的理论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梅远谋著,张卫宁译,《中国的货币危机——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的货币改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美]罗伯特·特里芬著,陈尚霖、雷达译,《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美]理查德德·邓肯著,王靖国等译,《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王凤京著,《俄罗斯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剖析与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杨国庆著,《危机与霸权——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赵静梅著,《金融危机救济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美]戴维·德罗萨著,朱剑锋、谢士强译,《金融危机真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安佳著,《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多米尼克·巴顿、罗伯托·纽威尔、格雷戈里·威尔逊著,徐志宏等译,《险象环生的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美]帕德玛·德塞著,王远林、王立元、徐占东译,《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姚国庆著,《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陈江生著,《国际金融危机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美]查尔斯·R·莫里斯著,周晟译,《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滇庆著,《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刘力臻著,《国际金融危机四重分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德祥著,《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建军、田光宁著,《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杨玉清著,《国际政治之危机》,亚东图书馆,1934年。[日]田中仁着,赵永东等译校,《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治史:中国共产党的危机与再生》,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澳]约翰·伯顿著,谭朝洁、马学印译,《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赵子聿、贤峰礼著,《国家安全危机决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韦正翔著,《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许蔓舒著,《国际危机预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陈东晓译,《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P·亨廷顿、[日]绵贯让治著,马殿军等译,《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美]克莱·G·瑞恩著,程农译,《道德自负的美国——民主的危机和霸权的图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李伯超著,《宪政危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美]克里斯·华莱士著,程克雄译,《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日本评论社编,《日本的军费膨胀与财政危机》,南京:日本评论社,1933年。吕福新等著,《危机与反危机——中国物价、财政实证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张金岭著,《晚宋时期财政危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贾康、刘尚希主编,《公共财政与公共危机——“非典”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符勇编著,《帝国危机》,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年。陈文德著,《北宋帝国危机生存》,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6年。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高鸿志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1637-1912》,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著,谢新洲、王宇、鲁秋莲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茂涛著,《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肖鹏英编著,《危机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邹蓝著,《经济安全与公共危机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阎梁、翟昆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刘福森著,《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发展的合理性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李程伟主编,瞿旭彤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日]大前研一著,刘锦秀、江裕真译,《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庄希泉、余佩臬著,《南洋英属华侨教育之危机》,上海:南洋教育社,1925年。[美]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美]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黄白兰编著,《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冉云飞著,《沉疴——中国传统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邬大光、林莉著,《危机与转机——WTO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现平著,《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帕克·罗斯曼著,范怡红主译,《未来的研究——解决全球危机任重而道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永明主编,《教育危机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WTO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以TRIPs协议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余潇枫著,柯岚编译,《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胡秋原著,《西方文化危机与二十世纪思潮》,台北:学术出版社,1981年。牟宗三等著译,周阳山编,《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文化传统的重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李小兵著,《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与危机——当代人本主义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美]戴仁柱著,刘晓译,《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邓佑玲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美]斯坦利·罗迈·霍珀著,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美]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秦越存著,《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美]阿瑟·克莱曼著,方筱丽译,《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李英明著,《文化意识型态的危机——苏联、东欧、中共的转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2年。房德邻著,《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周孝正著,《人口危机》,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丁文广、陈发虎、南忠仁著,《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美]詹姆斯·吉斯塔夫·史伯斯著,李燕姝、沈素芹、朱琳翻译,《朝霞似火——美国与全球环境危机-公民的行动议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红颜一笑吧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其他的资料: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回顾和归纳了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然后结合我国金融体系中可能诱发危机产生的因素,对我国预防和抵御金融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提出建议。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验与教训 现实思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一、理论综述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1.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金融市场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到1998年5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股市陷入危机,卢布遭受严重的贬值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综合反映 ,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国际收支恶化,财政税收减少。但究其根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体系不健全,外债结构不合理则是深层次的原因。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1999年 1月 7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该州因财源枯竭,90天内无力偿还欠联邦政府的 154亿美元的债务。这导致当日巴西股市重挫 6%左右,巴西政府债券价格也暴跌4 4%,雷亚尔持续走弱,央行行长在三周内两度易人。雷亚尔对美元的汇价接连下挫,股市接连下跌。“桑巴旋风”迅即向亚洲、欧洲及北美吹开,直接冲击了拉美国家,欧洲、亚洲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巴西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而其内部原因则是公共债务和公共赤字日益扩大,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其实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各国头上,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候降落在不同国家头上而已。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几乎年年都有。事实上,2001年再度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频繁性。20世纪以来典型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2).突然性;(3).破坏性;(4).频繁性。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金融体系内部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观经济结构失调,僵硬的汇率制度,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合理的外债结构往往成为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也是导致这几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二)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大致有以下几点: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大致可以选择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和由央行干预的固定汇率。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央行明确承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却使得央行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然而实施固定汇率制却并非意味着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而应当动态调整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主动的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就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2.对于国际救援宁可不可抱有期望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恢复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其实又是两次危机缓解时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甚至会以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为代价,并且附带着漫长的讨价还价时间,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而这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宁愿过贫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事实上,外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上述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短期资金几乎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东亚奇迹”正为世人所瞩目之际,因此,其中缘由更值得沉思。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三、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帐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IMF曾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作了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鼓励各国政府实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2.由国际结算银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鼓励新兴市场遵守这些标准;3.在IMF建立自动生效的援助机制,当符合标准的国家在遇到金融危机时,自动给予援助;4.IMF积极鼓励新兴市场使用价格手段来限制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5.注意力从限制短期贷款的发放转移到确实让放贷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除了IMF所归纳的这五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中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并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1.加强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Le Fort,1989)。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管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和义务。2. 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优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两种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对一国而言,选择那一种模式更多地应当从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3.改革低效的国有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帐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此外,我国应当引入民营银行,形成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4.谨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绩效却相差甚远。许多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现实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为金融自由化创造有利的初始条件,谨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5.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参考文献:[1] Demirg- 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Enric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2] 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3] 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4]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 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年3期[6] 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留个脚印,下次回来看看
金融市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可以起到情报检索与文献计量研究作用。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金融市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
金融类杂志核心期刊有:1.金融研究2.国际金融研究3.金融论坛4.金融理论与实践5.保险研究6.证券市场导报7.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9.上海金融10.金融与经济
给你个思路吧 首先写写理论 导出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特点 危害 影响等等 进而提出分析解决的办法 在这里插入三个例子 最后收尾不是太难写 先确定好例子 再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