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大海绵
高校行政管理路径探究
解决高校行政管理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突破现实瓶颈才是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才是谋求发展的唯一途径。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高校行政管理路径探究,希望能提供帮助。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发展方向的探索,以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方向为导向,引出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即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的理念,转变高校行政管理思维,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
1.引言
笔者在另一篇文章《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创新工作必要性探析》中已经详尽的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和未来的发展方面并未提及,而这些正是笔者进行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可以从“否定”(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发现的。从分析“否定”来推断出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寻找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路径,突破高校行政管理现实瓶颈,对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
笔者在《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创新工作必要性探析》中已经分析了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理念守旧,服务职能弱化;制度不完善,学校治理效果欠佳;机构 臃 肿,管理效率偏低;行政权力过度渗透,学术权力受掣肘;这些都是高校行政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否定”表现,而一直否定是不能让事物发展的,只有解决“否定”表现才能向前发展。
换言之,解决高校行政管理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突破现实瓶颈才是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才是谋求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确定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才能真正的促进其发展。毫无疑问,高校行政管理向前发展,必须追求理念的创新,服务职能的增强,制度的完善、治理效率的提高以及权力分配的合理性等,这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出路。
简而言之,未来高校行政管理必须朝着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推进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指引现实工作实际的路标,也是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启示。在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创新工作过程中,必须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朝着发展方向努力探索新路径。
3.高校行政管理的路径
3.1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的理念
更新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是改革高校行政管理、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方式的前提和基础,这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意义重大。以自我为中心的纯管理理念,或者所谓的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而只有采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先的理念才是正确的选择。
这里所指的“人” 是学校的师生,服务的对象也是师生,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以他们为中心,才能让整个高校获得更大的动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以服务为先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杜绝行政本位思想,必须围绕教学与科研开展各项工作;必须打破行政管理人员的旧观念,充分遵循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根本的原则,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1]。
3.2转变高校行政管理思维
虽然我国在十六大上就已经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但多年的实践表明依法治校工作效果并不明显,高校管理和治理工作仍然出现了与法治相违背或者偏离的情况。比如一些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遵从法治理念,没有体现决策的民主性,甚至没有建立民主参与决策的正常渠道,只是一味的追求决策的快速性和管理的高效率。
有的规章制度突破了固有的适用范围,且增加了调整手段,在一定范围内限制或者剥夺了被管理对象的正当权益;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的规章制度,仅仅因为出台时间和出台部门不同,而出现了相互冲突的现象,规章制度缺乏延续性和一致性。
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依据,高校规章制度出现的种种缺陷将给高校行政管理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偏离法治的另一种体现就是高校规章制度与教育相关法律不一致,行政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遇到纠纷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还比如,在作出与学校师生切身利益的决定或处罚时,不遵从应有的正当程序,在程序上违法法律。
比如在涉及学生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等问题时,现行法律明确规定要给予当事人对执行裁定的异议权,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2]因此,运用法治思维去处理高校的内部和外部的一些事物,让行政管理行为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决定决策都以合法为主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处理问题时的拖沓、无序;杜绝学校文件、决策违背法律规定。毫无疑问,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然的趋势。
3.3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方式
3.3.1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是高校管理层进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获取信息、信息公开、信息沟通等等都成为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不畅就相当于耳不聪目不明,导致处处受阻,一些高校行政管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更加注重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获取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公开学校信息,外部宣传等方面倾注更多精力。在获取信息方面,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讨论会、座谈会、听证会当面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校长信箱、校园信箱、网络平台等渠道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即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深入到学生当中、教师当中、科研及工作人员当中,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信息,为学校的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在公开信息方面,要重视校务公开工作,扩大校务公开的范围,提高校务公开的效率,强化信息推送机制,确保校外信息能收集、校务信息能公开。在强化信息手段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切实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逐步推广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校务工作中的应用,将学期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情况、学生考试成绩等数据信息及时录入到软件系统中,方便于各类数据信息的查找,最大程度简化了工作流程且提高了工作效率。[3]
3.3.2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操作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另一重要途径,规范化运行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规范化建设包括制度规范化、行为规范化、运行规则规范化。首先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高校行政管理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高校的各种管理制度,清理各种违规、违法、违反常规的制度和决定,依法制定各种相关制度,明确责、权、利,落实各项措施,严明校规校纪,推进依法治校、以规理校。
微观上来说,应该从学校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科研、财务、后勤、基建等入手开展调研,把好的建议征集上来,把其他国家高校的良好经验借鉴过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其次是规范行政管理者的行为,管理者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规矩意识,所有管理行为必须依据规章制度来进行,杜绝任何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行为。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法律”,就是一切行为的准绳,是学校管理的规则,人人都必须遵守规则,破坏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最后是运行规则规范化,这里强调的运行规则就是与高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高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逐步使高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3.3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建设
科学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意味着低成本高效率,科学的行政管理必须是激励引导的管理。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很多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 痼 疾顽症都必须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管理效率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有关,工作能力可以通过人员培训来提高,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须通过更加科学的绩效管理和人事制度来激励引导。
在人事制度方面,必须确保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不断推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录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充分运用轮岗轮训、挂职锻炼、人员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挖掘和发现人才,针对不同岗位重新配置对应的人员。在绩效考核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要充分体现考核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被考核人员的自身价值感;要体现考核的公正公平,进一步营造良性竞争环境;要体现考核的现实意义,引入奖励机制,运用薪酬奖励、职位晋升等方式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现管理者个体发展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统一。[4]
3.3.4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研究生管理等方面专业性都很强,非专业人员很难应付过来,一般的工作方法也不能解决这些专业性问题。
这就要求从事这些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既具备一般性管理能力(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教材的选用、科研成果的评价、图书资料的甄别和购置以及实验器材等相关工作)。[5]在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力度和培训人员范围,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陈贺.高校行政管理现状浅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11).
[2]卫扬中.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
[3]黄育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7).
[4]王宏.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J].文山学院学报,2011(02).
[5]王珏.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界,2009(4).
wangwei8689
文山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云南省属普通高等学校,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文山学院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47年由云南昭通南迁至文山的国立西南师范学校。1955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立西南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云南文山师范学校。1958年在文山师范学校内开办文山人民大学,招收师专和医专各一个班。1977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在文山师范学校附设师专班。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1992年更名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文山州是“老、少、边、山、穷、战”地区,南与越南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438公里,是建国后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民族自治地区。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文山州8个县(市)均属革命老区。20世纪50年代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越自卫还击和“两山”防御作战,文山州长期处在支前参战的前沿,改革开放比全国整整晚了14年,全州8县(市)均属国家级贫困县。
学校立足“老、少、边、山、穷、战”地区办学,努力践行和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师资和基层工作人才,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尤其是2009年升本以来,学校依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硬件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促进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师范教育向综合教育的“两个转变”,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77.25亩,校舍面积25.76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74.17万册,电子图书118.8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58.9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12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59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38人。现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5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校卓越青年教师特殊培养项目对象3人。
学校设有11个教学部门,48个本专科专业(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12个),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云南省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
学校设有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文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3个学术科研机构,建有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三七农业工程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三七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综合性学术期刊《文山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升本以来,学校教师获各级各类课题立项304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28项),出版学术专著32部(其中个人专著25部、合著7部),主编、参编教材45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5项、地厅级科研奖26项,发表学术论文2870篇,其中核心期刊243篇,SCI、EI、CPCI等收录59篇。
学校现有云南省支撑产业升级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1个、应用技术型高校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1个、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项目1个、校园创业平台1个。
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256人(本科生6868人、专科生2292人、本科预科生96人)。办学以来,已向社会输送3000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和10000余名成人本专科学生,培训各级各类学员40000余人次,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外审一般3个月,录用结果如果不打回修改的话半年能出来。我们实验室发地球物理学报的基本都是这个时间。外审如果遇到拒审的话可以让导师协调推荐审稿人。
1.论文内容及投稿方式《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种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
《黄山学院学报》还不错的,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找轻风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轻风论文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
可以联系编辑进行修改。泰山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自1958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
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煤炭转化煤炭方面科技核心只有这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