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4

尚同家园
首页 > 期刊论文 > 自动控制原理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七木瓜

已采纳

课程设计是什么东东

148 评论

李李路路

我在一个论坛发现一些资料,也许对你有用,分要记得给我,1. PLC电镀行车控制系统设计 2. 机械手模型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3. PLC在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 基于PLC控制的纸皮压缩机 5. 基于松下系列PLC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6. 基于PLC的自动门电控部分设计 7. 基于PLC的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8. 基于PLC的细纱机电控部分设计 9. 燃气锅炉温度的PLC控制系统 10. 交流提升系统PLC操作控制台 11. 基于PLC铝带分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2. 高层建筑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13. 转炉气化冷却控制系统 14. 高炉上料卷扬系统 15. 调速配料自动控制系统 16. 基于PLC的砌块成型机的电气系统设计 17. PLC在停车场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应用 18. PLC 在冷冻干燥机的应用 19.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 20. 电器装配线PLC控制系统 21.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 22. 基于PLC的伺服电机试验系统设计 23. 陶瓷压砖机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24. 多工位组合机床的PLC控制系统 25. 基于PLC的车床数字化控制系统设计 26. PLC实现自动重合闸装置的设计 27. 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设计 28. 基于PLC控制的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 29. 基于PLC的化学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30. S7-300 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 31. 模糊算法在线优化PI控制器参数的PLC设计 32. 神经网络在线优化PI参数的PLC及组态设计 33. 模糊算法优化PI参数的PLC实现及组态设计 34. BP算法在线优化PI控制器参数的PLC实现 35. 推钢炉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6. 焦炉电机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37. 基于PLC的锅炉控制系统设计 38. 热量计的硬件电路设计 39. 高层建筑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40. 材料分拣PLC控制系统设计 41. 基于PLC控制的调压调速电梯拖动系统设计 42. 基于PLC的七层交流变频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43. 五层交流双速电梯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4. 四层交流双速电梯的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5. 三层楼交流双速电梯的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46. PLC在恒温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47. 变频器在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8. 基于西门子PLC的Z3040型摇臂钻床改造 49. 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50. 油库上位机计量系统设计 51. 三层楼电梯的PLC自控系统的设计 52. 基于PCS-2000B过程实验装置的模糊解耦控制系统设53. 深孔钻机床的PLC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54. 基于PLC的多台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 55. 多层住宅楼电梯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56. 城市主干道十字路口交通灯PLC控制系统 57. PLC在变电所备用电源的应用 58. 基于松下PLC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 59. 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交通灯监控系统的设计 60. 变频器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 61. 变频器在自动配料系统中的应用 62.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变频器plc 毕业论文 63. 自动输送与分拣系统 64. 液体包装机电器系统的PLC控制系统 65. 知识竞赛抢答器PLC设计 66. 基于PLC的给煤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67. 基于S7-200和VB高炉上料控制系统设计 68. 基于S7-300PLC的污水处理PH值中和实验系统 69. 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远程测控系统的设计 70. 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多泵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设计 71. 基于PLC与人机界面的工业伺服自动控制系统 72. 仓储堆垛机PLC控制系统的实现 73. PLC水压试验控制系统 74. PLC实现十字路信号灯自动控制 75. 基于FXON系列PLC的六层电梯控制设计 76. 基于PLC的教学挖土机的控制研究 77. 基于变频调速在泵站控制系统中应用的研究 78. 基于PLC的异步电机变频器控制研究 79. 西门子S7-300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80. 变频器在卷扬机上的应用 81. 模块化培训系统分类站的设计 82. 模块化培训系统提取站的设计 83. PLC在机床中的应用设计 84. 基于西门子802S系统改造 C6132普通车床 85. 基于PLC的三层电梯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86. 基于MCGS和THPLC-D型PLC实训装置的交通灯模拟控87. 基于PLC控制的火力发电厂输灰系统的设计 88. PLC在火电厂石子煤系统上设计及改造方案 89. 基于废水处理PLC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90. 双面钻孔组合机床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91. PLC在工业机械手中的应用 92. 基于PLC的电梯系统设计 93. 基于PLC的三相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 94. 基于PLC变频器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95. 用PLC对十字路口交通灯进行控制模拟 96. 造纸机电气传动控制系统设计 97. 基于PLC的流量监控系统设计 98. 基于欧姆龙PLC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设计 99. 纸机传动系统方案选择与程序设计 100. 锅炉输煤PLC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 101. 三菱FX2N PLC在冷冻干燥机中的应用 102. 基于西门子PLC的中央空调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103. 铜铝管焊机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104. PLC在自动验瓶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05. PLC在6刀自动刀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106. 基于PLC的摇臂钻床控制系统设计 107. PLC在板式过滤器中的应用 108. 基于PLC的智能交通灯监控系统设计 109. 基于PLC的贮料罐控制系统设计 110. PLC在粮食存储物流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111. 变频调速式疲劳试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112. 基于PLC的霓虹灯控制系统 113. PLC在砂光机控制系统上的应用 114. 磨石粉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115. 自动药片装瓶机PLC控制设计 116. 装卸料小车多方式运行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117. PLC控制的自动罐装机系统 118. 基于CPLD的可控硅中频电源 119. 贮丝生产线PLC控制的系统 120. 景观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 121. PLC在电梯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122. 基于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 123. 基于PLC的自动售货机的设计 124. PLC控制的行车自动化控制系统 125. PLC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126. 自动铣床PLC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127. 组态控制交通灯 128. 组态控制皮带运输机系统设计 济 129. 组态控制抢答器系统设计 130. 数控技术中进给系统开发设计 131. PLC控制的升降横移式自动化立体车库 132. PLC在电动单梁天车中的应用 133. PLC在液体混合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34. 智能组合秤控制系统设计 135. 自动送料装车系统PLC控制设计 136. PLC在数控技术中进给系统的开发中的应用 137. PLC在船用牵引控制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138. 基于PLC的组合机床控制系统设计 139. S7-200PLC在数控车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40. PLC在改造z-3040型摇臂钻床中的应用 141. PLC控制自动门设计 142. PLC控制锅炉输煤系统 143. 机械手PLC控制设计 144. 基于西门子PLC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仿真设计

267 评论

霸气Annie姐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条件,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自动化装置无所不在,自动控制系统无所不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典型、常见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或者是研究分析。一个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是很复杂的。通常都由给定系统输入量的给定元件、产生偏差信号的比较元件、对偏差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元件、直接对被控对象起作用的执行元件、对系统进行补偿的校正元件及检测被控对象的测量元件等典型环节组成。而控制系统设计则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完成工作的必要的组成控制系统的环节,确定环节的参数、确定控制方式、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校正使其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根据生产工艺对系统的稳、快、准等具体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元件。原理分析1.1 信号流图信号流图是表示线性代数方程的示图。采用信号流图可以直接对代数方程组求解。在控制工程中,信号流图和结构图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系统的结构和变量传递过程中的数学关系。所以,信号流图也是控制系统的一种用图形表示的数学模型。由于它的符号简单,便于绘制,而且可以通过梅森公式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因而特别适用于结构复杂的系统的分析。信号流图可以根据微分方程绘制,也可以从系统结构图按照对应的关系得到。任何线性方程都可以用信号流图表示,但含有微分或积分的线性方程,一般应通过拉氏变换,将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变换为s的代数方程后再画信号流图。绘制信号流图时,首先要对系统的每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并按照系统中的变量的因果关系,从左到右顺序排列;然后,用表明支路增益的支路,根据数学方程式将各节点变量正确连接,便得到系统的信号流图。在结构图中,由于传递的信号标记在信号线上,方框则是对变量进行变换或运算的算子。因此,从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时,只需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的传递信号,便得到节点;用标有传递函数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便得到支路,于是,结构图也就变换为相应的信号流图了。1.2 传递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由控制系统的结构图通过等效变换(或简化)可以方便地求取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或系统输出量的响应。实际上,这个过程对应于由元部件运动方程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传递函数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图,其方框间的连接必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方框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因此结构图简化的一般方法是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交换比较点,进行方框运算将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合并。在简化过程中应遵循变换前后关系保持等效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变换前后前向通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应保持不变。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传递函数分别为G1(s) 和G2(s) 的两个方框,若G1(s) 的输出量作为G2(s) 的输入量,则G1(s) 与G2(s) 称为串联连接,见图1 – 1 。图1 – 1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1.3.2 并联方框的简化(等效)传递函数分别为G1(s) 和G2(s) 的两个方框,如果他们有相同的输入量,而输出量等于两个方框输出量的代数和,则G1(s) 与G2(s) 称为并联连接,见图1 – 2 。图1 – 2 串联方框的简化(等效)1.3.3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等效)若传递函数分别为G1(s) 和G2(s) 的两个方框,如图1 – 3 形式连接,则称为反馈连接。“ + ”号为正反馈,表示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相加;“ — ”则表示相减,是负反馈。图1-3 反馈连接方框的简化(等效 )Ф(s)表示闭环传递函数,负反馈时, Ф(s)的分母为1+回路传递函数,分子是前向通路传递函数。正反馈时, Ф(s)的分母为1-回路传递函数,分子为前向通路传递函数。单位负反馈时, 1.4稳定裕度控制系统稳定与否是绝对稳定性的问题。而对一个稳定的系统而言,还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程度的问题。系统的稳定程度则是相对稳定的概念。相对稳定性与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一个控制系统时,不仅要求它是绝对稳定的,而且还应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程度,即具备适当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不致因建立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计算中的某些简化处理,或因系统参数变化而导致系统不稳定。对于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中没有虚轴右侧零、极点的最小相位系统而论,G K ( jω ) 曲线越靠近 (- 1,j 0)点,系统阶跃相应的震荡就越强烈,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就越差。因此,可用G K ( jω ) 曲线对(- 1,j 0)点的靠近程度来表示系统的相对稳定程度。通常,这种靠近程度是以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来表示的。1.4.1 相角裕度设ωc 为系统的截止频率,A ( ωc ) = | G ( jωc ) H( jω c) | = 1 ,定义相角裕度为γ =180° +∠G ( jωc ) H( jω c)相角裕度γ的含义是,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开环相频特性再滞后γ度后,则系统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1.4.2 幅值裕度设ωx为系统的穿越频率 , φ( ωx ) = ∠ G ( jωx ) H( jω x ) = ( 2k + 1 ) π ; k = 0 , ± 1 , ± 2 ……定义幅值裕度为 h = 1 /|G(jωx)H(jωx)|幅值裕度h的含义是,对于闭环稳定系统,如果系统开环幅频特性再增大h倍,则系统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复平面中γ和h的表示如图1-4 所示 图1-4 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1.5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基于一个控制系统可视为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当被控对象确定后,对系统的设计实际上归结为对控制器的设计,这项工作称为对控制系统的校正。按照校正系统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1.5.1 串联校正串联校正装置一般接在系统误差测量点之后和放大器之间,串接于系统前向通路之中,如图1 – 5 。串联校正装置有源参数可调整。 图1 – 5 串联校正1.5.2 反馈校正反馈校正装着接在系统反馈通路之中。如图1 – 6 。反馈校正不需要放大器,可消除系统原有部分参数波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图1 – 6 反馈校正1.5.3 前馈校正前馈校正又称顺馈校正,是在系统主反馈回路之外采用的校正方式。前馈校正装置接在系统给定值之后及主反馈作用点之前的前向通路上,如图1 – 7 所示,这种校正方式的作用相当于给定值信号进行整形或滤波后,再送入反馈系统;另一种前馈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可测扰动作用点与误差测量点之间,对扰动信号进行直接或间接测量,并经变换后接入系统,形成一条附加的对扰动影响进行补偿的通道,如图1 – 8 所示。 图1 – 7 前馈校正1 图1 – 8 前馈校正21.5.4 复合校正复合校正方式是在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校正通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 – 9 所示。 图1 – 9 复合校正1.6 期望对数频率特性设计方法期望特性设计方法是在对数频率特性上进行的,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性能指标绘制出所期望的对数幅频特性。而常用的期望对数频率特性又有二阶期望特性、三阶期望特性及四阶期望特性之分。1.6.1 基本概念系统经串联校正后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G0(s)是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Gc(s)是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显然,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c(s) G0(s)取频率特性,有G(jω) = Gc(jω) G0(jω)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幅频特性,则L(ω) =Lc(ω) + L0(ω)式中,L0(ω)为系统固有部分的对数幅频特性; Lc(ω)为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 L(ω)为系统校正后的所期望得到的对数幅频特性,称为期望对数幅频特性。上式表明:一旦绘制出期望对数幅频特性L(ω),将它与固有特性L0(ω)相减,即可获得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Lc(ω)。在最小相位系统中,根据Lc(ω)的形状即可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进而用适当的网络加以实现,这就是期望频率特性设计法的大致过程。1.6.2 典型的期望对数频率特性通常用到的典型期望对数频率特性有如下几种;1.6.2.1 二阶期望特性校正后系统成为典型的二阶系统,又称为 Ⅰ 型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c(s) G0(s) = K /s (Ts +1 ) = ωn2 / s ( s + 2§ωn ) = ( ωn/( 2§))/(s(1/(2§ωn) s+1))式中,T = 1 / 2§ωn , 为时间常数;K = ωn/ 2§ ,为开环传递函数。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是G ( jω ) = ( ωn/( 2§))/(jω(1/(2§ωn) jω+1))按上式给出的二阶期望对数频率特性如图 1 – 10 所示,其截止频率ωc = K =ωn/ 2§转折频率ω2 = 1 / T = 2§ωn 。 两者之比为ω2 /ωc = 4 § 2工程上常以 § = 0.707 时的二阶期望特性作为二阶工程最佳特性。此时,二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为σ % = 4.3 %ts = 4.144 T由渐进特性 :ωc =ω2 / 2 , γ = 63.4° ;由准确特性 :ω2 = 0.455ω2 ,γ = 65.53° 图 1 – 10 二阶期望对数频率特性1.6.2.2 三阶期望特性校正后系统成为三阶系统,又称为 Ⅱ型三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K ( T1 s + 1 ) / s2 (T2 s + 1 )式中,1 / T1 <√K < 1 / T2 。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为G ( jω ) = K ( jT1ω + 1 ) / (jω)2 (jT2ω + 1 )三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如图 1 – 11 所示。其中 ω 1 = 1 / T1 ,ω2 =1 / T2。由于三阶期望特性为Ⅱ型系统,故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 = ∞ ,而加速度误差系数Ka = K。三阶期望特性的瞬态性能和截止频率ωc 有关,又和中频段的宽度系数h有关。h = ω2 /ω1 = T1 / T2在h值一定的情况下,一般可按下列关系确定转折频率ω1和ω2:ω1 = 2ωc /h+1 , ω2 = 2hωc /h+1 图 1 – 11 三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1.6.2.3 四阶期望特性校正后系统成为三阶系统,又称为 Ⅱ型三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 K ( T2 s + 1 ) / s (T1 s + 1 ) (T3 s + 1 ) (T4 s + 1 )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为G(jω)= K (jT2 ω + 1 ) / jω(jT1 ω + 1 ) (jT3 ω + 1 ) (jT4 ω + 1 )对数幅频特性如图 1 – 12 所示。图 1 – 12 对数幅频特性其中截止频率ωc 、中频段宽度h可由要求的调节时间ts 和最大起调量σ% 确定,即ωc ≥ (6 ~ 8)/ts h ≥ σ+64 / σ- 16近似确定ω2 和ω3 如下:ω2 = 2ωc /h+1 , ω3 = 2hωc /h+1四阶期望对数幅频特性由若干段组成,各段特性的斜率依次为-20dB/dec、-40dB/dec、-20dB/dec、-40dB/dec、-60dB/dec。若以-20dB/dec作为1个斜率单位,则-40dB/dec可用2表示,-60dB/dec可用3表示。于是,各段的斜率依次为1、2、1、2、3,这就是工程上常见的所谓1-2-1-2-3型系统。其中:低频段:斜率为-20dB/dec,其高度由开环传递函数决定。中频段:斜率为-20dB/dec,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相对稳定性。低中频连接段、中高频连接段和高频段:这些对系统的性能不会产生终于影响。因此,在绘制时,为使校正装置易于实现,应尽可能考虑校正前原系统的特性。也就是说,在绘制期望特性曲线时,应使这些频段尽可能等于或平行于原系统的相应频段,连转折频率也应尽可能取未校正系统相应的数值。具体分析及计算过程2.1 画信号流图信号流图如图2 – 1 所示 G1 (s) = 4 ,G2 (s) = 10 ,G3 (s) = 2.0 / (0.0.25 s+1) , G4 (s) = 2.5 / s(0.1 s+1)图2 – 1 小功率随动系统信号流图2.2 求闭环传递函数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G1 (s) G2 (s) G3 (s) G4 (s) = 200 / s (0.025 s + 1 ) (0.1 s + 1)= 200 / ( 0.0025 s3 + 0.125 s2 + s )则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Ф = 200 / ( 0.0025 s3 + 0.125 s2 + s + 200 ) 求开环系统的截至频率G(s) = 200 / s (0.025 s + 1 ) (0.1 s + 1)相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为G(jω) = 200 / jω (0.025 jω + 1 ) (0.1 jω + 1)由|G(jω)|= 1 可得截止频率 ωc = 38 s-1 求相角裕度将ωc = 38 s-1带入G(jω),可得相角裕度γ= 180°+(0°- 90°- arctan1/0.95- arctan1/3.8)=-28.3° 求幅值裕度令G(jω)的虚部等于0.可得穿越频率ωx=20 s-1此时,G(jω)=A(ω)=0.0833,则幅值裕度h=1/ A(ω)=12 设计串联校正装置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程序如下num=200;den=[0.0025,0.125,1,0];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2 所示,其低频特性已满足期望特性要求 图2 – 2 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计算期望特性中频段的参数:ωc ≥ (6 ~ 8)/ts = (6 ~ 8)/ 0.5 = 12 ~ 16(rad s-1)h ≥ σ+64 / σ- 16 =25 + 64 / 25- 16 = 9.89取ωc = 20 rad s-1 ,h = 10。计算ω2 ,ω3 :ω2 = 2ωc /h+1=≅ 2ωc / h = 2×20 / 10 = 4 ω3 = 2hωc / h + 1 ≅ 2 × 20 = 40由此可画出期望特性的中频段,如图2 – 3所示。根据期望对数频率特性设计方法,可以画出期望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2 – 3。图2 – 3 期望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将L ( ω )减去L 0( ω )(纵坐标相减)即得L c( ω ),L c( ω )即为系统中所串进的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4 所示。图2 – 4 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根据其形状特点,可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c(s) = ( 0.25s + 1 ) ( 0.1s + 1 ) / ( 2.5s + 1 ) ( 0.01s + 1 )要获得上式所描述的传递函数,既可用无源校正网络实现,又可用有源校正网络实现。 采用无源滞后------超前网络无源滞后------超前网络如图2 – 5 图2 – 5 无源滞后------超前网络其传递函数Gc(s)=(( T1 s + 1 ) ( T2 s + 1 ))/(( T1 s / β + 1 ) ( βT2s + 1 ))比较上式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可得T2 s = R2 C2 = 0.25 , βT2 = 2.5T1 s = R1 C1 = 0.1 , T1 / β = 0.01如选C1 =0.33μF,C2=5μF,则可算得R1=0.1/0.33×10-6=3000kΩR2=0.25/5×10-6=50 kΩ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如图2 – 6 所示图2 – 6 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 采用有源校正网络由于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校正网络同时兼有校正和放大作用,故图2 – 7 中的电压放大和串联校正两个环节可以合并,且由单一的有源网络实现。如图2 – 7 所示的网络中,当R5≫R3时,导出的传递函数为G ( s ) = - Z2 ( Z2 + Z4 ) / Z1 Z4 )式中,Z 1 = R1 ;Z2 = R 5 + R 2 / R 2 C 1 s + R2Z 3 = R3 ;Z4 = R 4 + 1/ C 2 s再经一级倒相后,网络的传递函数可表示成G(s)=(R2+R5)/R1 (R2R5/(R2+R5) C1s+1)/(R2C1s+1) ((R3+R4)C2s+1)/(R4C2s+1) 图2 – 7 有源校正网络电压放大与校正环节合并后的传递函数为10 Gc(s)=10×( 0.25s + 1 ) ( 0.1s + 1 ) / ( 2.5s + 1 ) ( 0.01s + 1 )比较以上两式,并选C1=10μF, C2=20μF,则可求得校正网络的参数如下:R 2 C 1=2.5,故R 2=250kΩR 4 C 2=0.01,故R 4=500kΩ(R 3+ R 4)C2=0.1, 故R 3=4.5kΩR2R5/(R2+R5) C1= 0.25,故R 5=28kΩ(R2+R5)/R1=10,故R 1=28kΩ取R 0=R 1=28kΩ。则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如图2 – 8 所示。图2 – 8 系统校正后的结构图3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bode图3.1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2。程序如下num=200;den=[0.0025,0.125,1,0];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3.2 绘制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3 。程序如下num=[0.025,0.35,1];den=[0.025,2.51,1];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3.3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2 – 4 。程序如下:num=[50,200];den=[0.000625,0.08775,2.535,1,0];sys=tf(num,den);[mag,phase,w]=bode(num,den);[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margin(sys)总结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166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