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6

中暑山庄产橘子
首页 > 期刊论文 > 高校体育大学生心理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阿奔好运来

已采纳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互制约影响,相互制约。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意志,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有那些影响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校教育的体育锻炼 1.1体育教育、心理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现代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材, 就更应该积极投身于这种健身时尚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体能技巧, 增强自己的体质水平, 保障自己的学习精力, 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康投资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这种投资的回报将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成功的希望、生活的信心, 并让投资者受益终身, 无所畏惧。毛泽东当年在武汉以七十岁高龄毅然横渡长江, 这一方面说明了他重视自己的体育锻炼, 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锻炼贵在坚持, 不可一曝十寒。有的人由于不能经常性进行锻炼, 对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不能进行合理调节, 造成透支, 从而酿成大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有的人为了应付考试, 没日没夜的复习、背诵, 也不注重锻炼和营养供给, 最后昏昏沉沉地上了考场, 成绩自然可想而知。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有力补充延伸, 也是锻炼身体经常化、程序化上的一个象征, 多样性、趣味性使同学的健康意识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升华。 1.2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方能有利心理健康 不同的运动级别之间的压力具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压力源级别之间的压力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运动级别和压力源级别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运动级别对学生的压力大小有显著的相关,运动量大,则所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反之,则感受到的压力大。这表明了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中等运动量与小运动量有显著差异,而与大运动量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能缓解压力。压力源的多少与大学生的压力大小也呈显著的相关,压力生活事件越多,则所感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所以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做到适度,这样才能对心理健康其积极作用,才不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做好安排.学校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增强体质水平,保障学习精力,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学生人格。 1.3量力而行,适宜运动负荷 坚持体育锻炼是构建健康大厦的奠基石,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就能达到健康。想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更应该注意运动的适度原则。在进行自己特别爱好的运动时,往往会出现兴趣大而导致运动过度现象。有人可能一跳起健美操或踢起球来就会忘掉一切,搞得筋疲力尽方肯罢休。这样的“发泄、忘我式”的锻炼,对健康是不利的。对常人而言,在进行锻炼时以中等负荷强度为宜,在运动中脉搏保持140—150/分钟的运动量对身体健康为最佳。 二、学生的心理现状 2.1学生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如今, 心理健康成为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性的增强, 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 导致在校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这部分学生在精神上感到疲惫, 心理上感到沮丧, 不能在教学时间里有效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特别严重, 学习效率低下; 反映在生活中则胃口不好, 经常失眠, 噩梦连连,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在学校, 一切都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 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 感到无所适从, 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 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 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 学习压力增大, 导致一些同学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学生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 感到沟通困难, 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 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 就易形成学生中孤僻、孤傲、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这些学生成功期望值过高, 生活不幸(家庭变故)和挫折打击都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现实的深渊中, 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 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 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 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 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如果没人及时疏导, 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 3.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3.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 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3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 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 ) 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 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3.4 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治疗心理疾病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助精神,这些效应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是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暖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理性疾病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 3.5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观, 就往往使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 就能应付自如地对待人生中的大风大浪和艰难险阻。生命质量和学习质量、工作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自己的生命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 才能为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体育锻炼可以锤炼与强化学生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精神。精神必须依赖于物质才能存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是一个人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理性反映。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缺乏自信的倾向, 还有的人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中保持应有的自尊, 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一个人在逆境中只有自强自立, 才能使自己重新崛起,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挫折和苦难, 只会怨天尤人, 情绪郁闷, 就为精神疾患的产生酿下了病灶。民族的精神从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中得到体现,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需要培养一代人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的精神。猜你喜欢 1. 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2.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 3.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4. 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论文 5.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200 评论

张祝君1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希望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近年来高校扩招速度加快,大学生的人数成倍增加,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有希望也有压力,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未来的生活既有很多选择又有更多迷茫,因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焦虑、抑郁、早恋、自卑、自杀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呈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占17.56%;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不难发现,对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激烈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 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背负着就业、生存等社会问题,促使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增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担时,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鉴于此,作为家庭和学校,应当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在生活和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三、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四)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五)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体育锻炼对于人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

[2] 姒刚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 ,(3) :58 -62。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 , (4) :42 - 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心理素质是衡量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论文,希

    人参娃娃小辫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高校体育文化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探析论文 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发展不断的深入,针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当前更加重视体育文化在其中的展现,加强并提高大学体育课程

    小草儿嬢嬢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略论教育论文 [摘要] 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要在更广视域、更高平台和更深层思考自身的发展,真正形成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高

    左边ior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学校体育教育研究论文

    未来体育运动发展趋势与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论文 体育运动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够满足人们对身体活动的基本需要,通过体能和精力的宣泄、运动技能的充分表现以求得身心的

    慧心永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高校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

    很多呀,我就分享几篇心理学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文标题吧: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社会排斥后的行为反应研究综述、从“完全理性”到

    雨田里得麦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