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仔滴麻麻
【摘要】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关键词】传统节日;春节;文化习俗【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历新年,俗称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二、春节的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慌失色,狼狈而逃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三、春节的习俗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迎接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活动有感恩祈福、合家团聚、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二)祭祖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春节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五)爆竹“爆竹声声辞旧岁”说的就是过春节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六)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传统的习俗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 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四、春节的食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吃,到了节庆那就更注重了,春节时的食物就更要精心准备了,而且丰富多样、寓意很多。比如: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齐聚一堂,早早地就开始忙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上,端上丰盛的美味佳肴,大家相聚一起守岁酣饮,送旧迎新。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雾都下的吃货
文从节日文化这个角度对中西文化做了介绍及比较,说明了节日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节 参考文献 ⑴ Lineal Davi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M],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 2005⑵ 周叔麟. C.W.Pollard June Almes. 新编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⑶ 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⑷ 姜守明. 洪霞,中西文化史[M].科学出版社,2004 ⑸ 李露露. 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⑹ 李念培. 孙正达.英国[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⑺ 王娟. 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⑻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休闲星星仔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由民间约定俗成的,是广大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中国文化“贵人伦,重亲情”,所以,节日里具有浓厚的家庭伦理色彩。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有祭祖活动,而除夕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七夕乞巧,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都是以家庭为核心,以合家团圆为主题进行的。中国文化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农业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以二十四节气日为线索,反映农业生产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总之,从中国传统节日里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它们影响之深。西方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大的不同,它通常大部分受宗教的影响。这些节日都隆重纪念最有意义或最受尊敬人物的日子。在西方文化中,不像中国文化那样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主要体现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精神。所以这种观念就体现在节日中,在节日中并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农业精神,也没有体现人与人的家庭伦理。还有一个就是西方文化中宗教占了一部分,所以大部分节日中都有宗教色彩。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
内容推荐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中关键的内容之一,如何撰写条理清晰和规范的文献综述是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本书通过对近二十篇文献综述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在文献综述过
中外传统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研究建筑群落关系、建筑物的形态、建筑景观、建筑的区域性构造、建筑小品以及建筑物的装饰各方面,它涵盖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
酒店管理论文是考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掌握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写作酒店管理论文前,我们要先确定好一个论文的题目,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
旅游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范例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