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9

北条真理
首页 > 期刊论文 > 有关蚯蚓的本科毕业论文实验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iyiqinww

已采纳

以下是关于蚯蚓再生的试验报告:(蚯蚓再生也是有限制的,懒的打字,所以复制了一个网上的给你) 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结果发现蚯蚓从头到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不同体节长度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其中尾部的再生能力最强,再生速度最快,中间体段次之,头部的最差.还观察到按不同体节数剪切对蚯蚓的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所剩体节数与存活率成正比关系. 关键词:"太平二号"蚯蚓;再生;存活率 再生(regeneration)是生物个体或器官对非自然丢失部位的修补和复原,被认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人们很早就发现折断损伤后的蚯蚓具有再生恢复的能力.200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三位专家(齐莉萍,戈峰,周晓东)在《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上发表《蚯蚓再生能力的研究》,并指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切割部位有关以及存活率与体节数正相关等观点,丰富了人们对蚯蚓再生能力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深入研究蚯蚓的再生机制提供了基础. "大平2号"蚯蚓在以牛粪为饲料,温度23℃~24℃,相对温度为60%的条件下饲养,卵期为14~18天;幼蚓期为40~45天,从具有繁殖节到产卵为5~7天."大平2号"的繁殖能力非常强,适合于做长期的实验;切割后,一般不会出现坏死和死亡现象,为实验提供了保证.本实验通过对蚯蚓不同体节的切割和对不同体节数切割对存活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蚯蚓再生的机制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太平二号"于深圳市华强北鱼饵店购买,在直径9cm培养皿培养,以苹果皮为饲料. 1.2 培养与观察 解剖镜下"太平二号"的形态学观察:总体节数为85—110节,生殖环为三节,位于体节的前端,生殖环后约2/3体节数.按照不同要求切割蚯蚓后,放入直径9厘米的培养皿,在暗处培养,每天补充少量水分,隔日喂养苹果皮,并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一次,记录蚯蚓的死亡数.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并对再生现象明显的拍下照片. 1.3 研究方法 1.3.1 二段分组 (1)取5条蚯蚓,分别平分头尾2段;(2)取5条蚯蚓,分别在距离尾端四分之一体长的地方切成头尾2段;(3)取5条蚯蚓,以环带为界限,而后分切成头尾2段,使含头的那一段为无环带;(4)取5条蚯蚓,以环带为界限,而后分切成头尾2段,使含头的那一段为有环带 (5) 取5条蚯蚓,分别平分头尾2段,不切断;(6) 把上面(1)-(4)所切成的蚯蚓片段,分别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1.3.2 三段分组 (1) 取5条蚯蚓,把其等分长三段;(2) 取5条蚯蚓,以环带为界限,将环带和头部作为一节,以距离尾端四分之一体长作为一节,中间为一节;(3) 取5条蚯蚓,以环带为界限,使含头的那一段为无环带,以距离尾端四分之一体长作为一节,中间包括环带的为一节;(4) 取5条蚯蚓,把其等分长三段,不切断;(5) 把上面(1)-(4)所切成的蚯蚓片段,分别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1.3.3 四段分组 取5条蚯蚓,把其等分成四段,分别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1.3.4 五段分组 取5条蚯蚓,把其等分成五段,分别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1.3.5 空白对照组 取5条蚯蚓,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1.3.6 混和培养组 取5条完好蚯蚓和5条二等分的蚯蚓,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2. 结果 2.1 不同体节不同程度的再生情况 结果表明不同切法所得的蚯蚓的不同体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再生现象,其中尾部的再生能力最强,再生速度最快,中间体段次之,头部的最差. 图1-1 1-2的再生情况; 图1-2,图1-4 1-3的再生情况; 图1-3 1-4的再生情况; 图1-5 1-5的愈合情况; 图1-6 刚切割的蚯蚓对照图 2.2不同体节的存活率 对蚯蚓不同体节的13种切割的存活率分析(图2)表明,1-3,1-5的存活率最高,第4组的存活率最低,大体趋势为切割的段数越多,存活率就越低.但明显有一组例外(1-2),可能是外界环境如湿度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体节越多的存活率越高,有头无尾的比有无头有尾的再生能力强,无头无尾的存活率最低,再生能力也最弱. 图2 不同切法的存活率图示 2.3体节数和存活率的关系 通过对蚯蚓存活率与其体节数的分析(图3),发现蚯蚓的存活率与其体节树正相关,即体节数越多,蚯蚓的存活率越高. 图3 体节数和存活率的关系 3讨论 3.1实验的整体进展情况 蚯蚓从切割开始,每天给少量水分补给,隔天喂食苹果皮,生活生长情况良好,从第7天开始出现再生,先是在伤口出现形成一个颜色浅淡的环节,然后环节变粗颜色边暗,与此同时,伤口愈合初长出嫩黄色的小牙,如图1和图四.以后小牙变长变粗,漫漫形成了原来剪切掉的部位.实验进行了二十天,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以前有很多师兄师姐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失败了.当我们确定题名的时候,老师们严肃的告诉我们,这个实验不好做,以前很多人做都失败了.当时我们听了也怀疑,但我们不放弃,诚恳请教了老师和师兄师姐,最后我们一致认为造成蚯蚓大量死亡而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蚯蚓的培养过程.以前多是在无土培养条件实验的,很可能蚯蚓因不适应这种新环境而死亡.鉴于此,我们做有土培养,并定时补充水分,尽量保持蚯蚓原来的生态环境,果然,蚯蚓存活率大大上升.我们由此意识到,做实验要胆大心细,敢于创新,迎难而上. 3.2不同切割蚯蚓的再生能力 不同切割对蚯蚓的影响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切的段数越少,蚯蚓的存活率相对越高.实验中还观察到,切断尾部的再生能力最强,切掉头部的再生不如切掉尾部的明显,而切掉两段的再生不强,多表现为愈合.对此,我提出了疑问,再生强的尾部是不是该处储存的营养物质丰富 还是尾部的细胞的分化程度低 机体又是如何意识到缺失的部位并组织再生的 这些问题,在实验中没找到答案,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其说法不一,希望今后对实验进一部完善,最终揭开蚯蚓再生的神秘机制. 3.3剪切后体节数和存活率的关系 由图3可以看出,剪切后的蚯蚓的存活率随体节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即体节越短,死亡率越高,这可能和蚯蚓体节长其抗逆能力强及所储存的营养物质多有关,但剪切后蚯蚓体段是否有头或有尾与蚯蚓的存活率无关.

319 评论

小囡1234

世界各地都有蚯蚓分布,种类达到3000种以上。根据蚯蚓所栖息的生态环境,可以将它们分为陆生蚯蚓和水栖蚯蚓两大类。但是,入们一般所讲的蚯蚓多指的是陆生蚯蚓。 我们国家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关于蚯蚓的记载。后来,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著作中都有记述。19世纪以后入们对蚯蚓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著名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于1881年10月,在72岁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本著作《蚯蚓的习性和它对植物土壤的作用》。这是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他的又一个独创性的发现,并在全世界引起广泛重视。 目前,入们越来越认识到蚯蚓在农业、林业、牧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和对环境保护的特殊作用。据调查我国每公顷土地内大约有蚯蚓15万~180万条。由于蚯蚓的掘地性和杂食性,每年每公顷土地内的蚯蚓排出的蚓粪就可以达到几十吨至几百吨。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蚯蚓的活动还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恢复和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此外,蚯蚓在处理垃圾中的有机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为入类提供蛋白质新来源等方面都日益受到入们的重视。 通过对蚯蚓的解剖和观察,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环节动物的重要形态特征,如动物进化到了环节动物时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和发达的真体腔;由于有了发达的真体腔,环节动物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器官系统。同时,通过观察和解剖,认识动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并学会使用解剖无脊椎动物的工具和一般解剖方法。 一、实验准备 蚯蚓的体形大小相差很大,长度小于30mm的为小型,在30~100mm以之间的称中型蚯蚓,大于100mm的为大型蚯蚓。一般大型蚯蚓适宜用来解剖。我国大型蚯蚓主要有链胃蚓科、正蚓科和巨蚯科的蚯蚓。其中分布最广泛、种类最多的是巨蚓科中的环毛蚓属的蚯蚓。环毛蚓属蚯蚓的特征是刚毛环生;环带在第14~16节;雄性生殖孔位于第18节,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砂囊一个,位于第7和8节之间至第10和11节之间,我国已经发现了133种环毛蚓属的蚯蚓。另外我国养殖最多的蚯蚓是赤子爱胜蚓,属于正蚓科,爱胜蚓属。这种蚯蚓刚毛对生,每节只有4对刚毛,位于腹部两侧,每侧两对;环带马鞍形,在第25~33节,共占9节;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15节两侧,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这两类蚯蚓都可以作为解剖材料,但以大型环毛蚓为好。 温带地区蚯蚓在低温时进入休眠状态,到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回升蚯蚓开始活动。一般说来每年4~5月及8~12月是蚯蚓最活跃的时期。北京地区4月底可以见到环毛蚓解除休眠,从6月底进入雨季后,直到11月初皆为蚯蚓的活动时期。即使在我国南方蚯蚓的活动也有季节性,例如,云南地区的蚯蚓在5~10月的雨季最为活跃,当土壤含水量降到7%以下时,蚯蚓也要休眠。蚯蚓的活动温度一般为5~30℃,最适温度是20℃左右。 (一)采集和饲养 采集蚯蚓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温暖和雨后的晚上或者清晨,在蚯蚓排泄物附近挖取。一般大雨后常常有较多的蚯蚓出现,采集到的蚯蚓可以放入容器内饲养。只要保持容器内的蚯蚓密度不要过分拥挤,并保持一走的湿度和投以树叶或菜叶,或者投以猪、牛、羊的粪都可以使采到的蚯蚓正常生存。如果要进行蚯蚓的大量繁殖,可以参考有关书籍介绍的方法进行。 (二)购买 在没有条件采集和饲养蚯蚓的地区,可以采取向标本厂购买的方式准备解剖用的蚯蚓。最好从南方邮购,并注明要买环毛蚓。邮购的蚯蚓一般是用塑料袋包装经过甲醛处理的,买回后应该将蚯蚓取出,放入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液中保存。 (三)实验用标本的制备 可以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第一册(下)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即让生活状态的蚯蚓在制备前24h或更长的时间内停止进食,待排出粪便后喂质量分数为10%的琼脂(洋莱),再进行麻醉,也可以直接麻醉。麻醉时将蚯蚓洗干净,放入清水中,逐滴加入酒精或白酒,在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10%左右时,静置1~2 h待蚯蚓麻醉后,用水洗去蚯蚓体表的黏液,直接用于解剖。如果没有酒精或白酒,也可以逐渐给放有蚯蚓的清水加温,使蚯蚓慢慢进入热麻痹状态,然后进行解剖。如果要长期保存标本,则应该用注射器将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等量混合液向蚯蚓的体腔内注射,如果没有酒精,只用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注射也可以。然后将10条左右的蚯蚓平铺在一张比蚯蚓略长的纸上,不要使蚯蚓身体弯曲,把纸卷起来,外面用线轻轻地捆扎好,放入质量分数为5%的甲醛液中保存。在上述过程中,不管是购买的还是自备的蚯蚓都应该尽量使蚯蚓垂直存放,不要让蚯蚓身体弯曲,避免存放过程中将蚯蚓的身体压扁,影响将来学生解剖。 (四)解剖用具 双筒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解剖蜡盘。 二、方法步骤 蚯蚓种类很多,形态结构不尽相同,此处以环毛蚓为例介绍蚯蚓的观察和解剖方法。环毛蚓是环节动物门、巨蚓科、环毛蚓属蚯蚓的统称。环毛蚓一般个体较大,因体表刚毛环生得名。环带位于第14~16节间,在第18节处有雄性生殖孔1对,第14节处有雌性生殖孔1个,第3~9节间有受精囊孔1~6对,是陆栖大型蚯蚓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一)实验中的技巧 1.解剖后插大头针前,应该先将解剖好的蚯蚓靠近蜡盘长端放置,然后再插大头针。因为这样可以在用双筒解剖镜观察蚯蚓内部结构时,被观察的结构不会在视野之外。否则将难以用双筒解剖镜观察。 2.在蜡盘上用大头针固定解剖好的蚯蚓时,大头针要以大约45度斜插在蜡盘上,大头针倾斜的方向要与蚯蚓纵轴垂直。这样可以插得牢固,同时又可以使蚯蚓身体两侧的大头针之间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3.插大头针时要先从环带正中开始。这样就可以保证针是插在第15体节,然后再向前每5节插一根大头针。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蚯蚓的很多内部结构与体节的位置相关,解剖后可以根据大头针的位置准确快速地判断体节数,有利于尽快找到要看的结构。 4.解剖时和插大头针时不要加清水,待插完大头针后再加清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操作。万一蚯蚓的消化道被戳破,不会使消化道内的泥土在水中扩散,影响以后的观察。 5.蚯蚓的循环系统是相对难观察的,但是可以从颜色上判断。蚯蚓的血液中有血红蛋白,经甲醛固定后血管内呈紫黑色。根据颜色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循环系统。 6.插针和计算体节时要注意节间沟与体环的区别,不要把第一节误计为两节。节间沟是体节与体节之间的深沟,而体环是体节上的较浅的凹环。 (二)外部形态的观察 1.将一条浸制的环毛蚓放在清水中洗去甲醛液,置于蜡盘中,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外形,首先认出前、后端和背、腹面。性成熟的环毛蚓前端一般有环带。环毛蚓的身体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 2.用手从环毛蚓的前端向后摸,然后再用手从后端向前摸,可以感觉到刚毛着生方向的不同。环毛蚓的刚毛在体节上向后生长,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每一体节中部生有一圈刚毛。如果将活的环毛蚓放在纸上,可以听到蚯蚓运动时刚毛与纸的摩擦声。 3.性成熟的环毛蚓在第14~16体节间有一个环带,也叫生殖带。 4.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蚯蚓体表有一些孔。环带的第一节,即第14节的腹面中央有一开孔,称为雌性生殖孔。第18节腹面两侧各有一个乳突状的雄性生殖孔。背中线的节间位置还有背孔,可以用纱布将蚯蚓身体擦于,然后用手指轻轻捏身体两侧,会有液体自背孔流出。 (三)内部结构的解剖 1.以左手中指和食指夹住蚯蚓前端,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段,让蚯蚓的身体背面向上。用右手持解剖剪,在拇指与无名指夹住的部位略偏背中线的右侧,将解剖剪插入蚯蚓体壁并稍向上挑,向前剪开体壁。剪到前2~4节时要特别注意,以免破坏脑神经节。 2.从刚才下剪处向后用同样的方法剪开体壁后端。 3.将剪好的蚯蚓放在蜡盘中,先找到环带的位置,将虫体靠近蜡盘长端,用大头针以45度向外倾斜插住环带正中的一侧于蜡盘上。用同样的方法插住另一侧。环带正中是第15节,这时一边用解剖刀划开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一边向前每5节的两侧各插一根大头针,插到前面的14节左右时节间隔膜越来越厚,肌肉很多,需用剪子将隔膜和肌肉剪开,再插大头针。插完前端后,以同样的方法向后每10节或每20节两侧各插一根大头针,直至肛门。 4.完成上述步骤后,将清水加入到蜡盘内,水量以浸没蚯蚓为宜。 (四)内部器官的观察 1.消化系统 环毛蚓的消化系统是一条直管,从前向后依次为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盲肠、肛门 2.循环系统 蚯蚓是闭管式循环系统。解剖参环毛蚓可以看到一条背血管、一条腹血管和连接背腹血管的8对大血管弧,血管弧分别位于身体第5、6、7、10(两对)、l1、12和13体节。一般称其中4对血管弧(环状血管)为心脏。不同种的环毛蚓心脏个数和位置可能有所不同。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中线上,腹血管位于消化道之下,腹神经链之上,背血管和腹血管都是纵贯身体前后的血管。环状的心脏连接背、腹血管,用镊子向一侧掀起砂囊即可看见。 3.生殖系统 蚯蚓为雌雄同体,在观察完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后,用镊子和剪刀小心地将食道至第20节之间的消化道去除,但要保留隔膜。这时可以看到雄性生殖器官,包括储精囊、椭圆形的精巢囊、很细的输精管、第18体节腹面的一对雄性生殖孔和花瓣状的一对前列腺。还可以看到雌性生殖器官,包括:一对位于第13体节前隔膜后壁上的一对很小的卵巢;第13体节后隔膜上的两个喇叭状的卵漏斗;卵漏斗后接两个很短的输卵管,输卵管穿过隔膜进入第14体节,在第14体节腹神经索下方会合,开口于第14体节的雌性生殖孔。属于雌性生殖器官的还有2~3对受精囊,每一个受精囊由一个盲管和一个囊组成,共同开口于前一节的受精囊孔。 4.神经系统 蚯蚓的链状神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用解剖针和镊子小心剥除咽部附近的肌肉,就可以看到第3节咽的上部有一个白色的咽上神经节,两侧有围咽神经绕过咽,连接到腹面。用解剖剪将咽上神经节前的口腔管剪断,用解剖针小心剥离咽上神经节与咽的粘连,然后从后端将咽抽出,若将后面的消化系统全部去掉,就可以看到完整的神经系统。在腹神经索上,每个体节都有一个膨大的神经节,由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支通到体壁和内脏器官。 三、教学建议 应该在解剖前向学生讲清楚实验中要注意的技巧,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解剖时最好同步进行,这样有利于教师统一检查和辅导。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将解剖好的蚯蚓保留完整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交给教师评分。

218 评论

超级飞侠包警长

湖北环毛蚓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陆生动物,1,800余种,尤指正蚓属(Lumbricus)的种。在美国有17个本地种及13个从欧洲引进的种,其中陆正蚓(L.terrestris)最为常见。亦称钓鱼虫(angleworm)。蚯蚓几乎见世界各地所有湿度合适并含足够有机物质的土壤。一种澳大利亚蚯蚓可长达3.3公尺(约11呎)。陆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无脊椎动物。陆正蚓长约25公分(10吋),浅红褐色,之所以带浅红色,是因为血中含血红素。某些蚯蚓(如原产英国的浅黄绿并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为绿色。0蚯蚓的躯体分为多数体节(陆正蚓多达150节)。某些内脏器官(如排泄器官)见於每一体节。第32~37节稍粗,无节间沟,色稍浅,在生殖季节能分泌黏稠物质,形成蚓茧,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躯体前後两端渐细,尾端稍钝。蚯蚓无视觉及听觉器官,但能感受光线及震动。以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进食同时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据估计,蚯蚓每日的进食量及排遗量与其体重相等。0蚯蚓为雌雄同体但需行异体受精。交配时两条蚯蚓互抱,并分泌黏液使双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输入对方受精囊内。交配後两个个体分开,形成蚓茧,蚯蚓自蚓茧向後退出,它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的,属于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茧前移至第14体节时成熟的卵落入,经过第9~10体节时,受精囊内来自对方的精子逸出,使蚓茧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时,蚓茧从蚯蚓的头端脱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体後微小的幼体自蚓茧钻出。60~90天后性成熟,约一年後发育完成。0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层,但於气候干旱时或冬季可钻入2公尺(7呎)深处。有一个亚洲种於暴雨後能爬树以防淹溺。蚯蚓为多种鸟兽的食物,又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疏松土壤利於通气和排水,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从而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蚯蚓又可作为鱼饵,故俗称钓鱼虫。

214 评论

深海R蔚蓝

虽然我的可能太长,但是你可以简便一些省略一些蚯蚓也称“地龙”、“曲蟮”。我们常见的蚯蚓是环毛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柔软,长而圆,由多个体节组成,体表富有粘液。体节上生有刚毛,蚯蚓就是靠刚毛钉住地面以及体壁肌肉的舒缩,身体波浪式的向前蠕动... 探索蚯蚓的秘密 周艳 我们首先去采集蚯蚓。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在干燥无腐殖质的土壤中挖。一组在阴湿腐殖质多的肥沃土壤中挖。结果第一组没有采集到蚯蚓,第二组采集到了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笑而不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索。我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对蚯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蚯蚓的生活习性 我们在一个长方形的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了一堆干燥的泥土和一堆湿润的泥土,然后取一条蚯蚓放在两堆土之间。一会儿,蚯蚓爬向并钻入湿润的泥土里。 我们又在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干燥的细纱和食盐,取一条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既不愿爬向食盐,也不敢到干燥的细沙中去安家。 为了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我们还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在瓷盘底铺上一层湿纸,将一个无盖的小黑纸盒反扣在瓷盘的一头,把蚯蚓放在另一头,用一强光灯照射蚯蚓,结果蚯蚓爬到了黑纸盒里。另一个是在上述铺有湿纸的瓷盘两端,分别放上盛有开水和冰棒的烧杯,把蚯蚓放在瓷盘中间,结果发现蚯蚓爬向装有开水的烧杯,但它并没有接近杯子,只在杯子周围爬动。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蚯蚓对环境有一事实上的选择能力,对环境感觉灵敏,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也弄清了第一组为什么没有采到蚯蚓的原因。 蚯蚓的呼吸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用滤纸把一条蚯蚓卷起,吸干蚯蚓皮肤上的水分,然后将滤纸展开,发现蚯蚓全身痉挛。我们马上用清水滴在它的皮肤上,让它的体表完全湿润,蚯蚓恢复了常态。 我们又把蚯蚓放在研碎的干土粉末上滚动一圈,使其皮肤略为干燥,蚯蚓也发生了痉挛,滴水使它的皮肤湿润,痉挛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翻找了资料后发现,原来蚯蚓体内没有呼吸器官,是靠皮肤接触水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运动 我们把蚯蚓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观察蚯蚓的运动,只见它的身体时而变得细长,时而变得短粗,呈波浪式向前蠕动。我们用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去听,还能听到沙沙声。然后,我们把蚯蚓放在玻璃片上,发现蚯蚓一动也不动,赶它也不走。在玻璃上铺一张白纸,它又能爬行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叫我们拿放大镜观察一下,结果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 我们终于知道了蚯蚓不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动的原因,原来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行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后部不能移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长;接着身体前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前部不能移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部身体就向前缩短。像这样一伸一缩,蚯蚓就前进了 你也可以去下面这个网站上看看~~~ 有好多好多有关蚯蚓的介绍和内容 下面是养殖技术: 希望对你有帮助~~

26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蚯蚓的论文参考文献

    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相比,要复杂得多。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

    奇文文13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实验的本科毕业论文

    医学研究广博深繁,医学论文自然也就深奥广达。所以,拟定医学论文题目要精心琢磨,表意精确。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本科生医学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

    美酱老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蚯蚓出土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雨天过后,土壤里的水分增多,空气浓度不够,湿度也太大,蚯蚓就会爬出来呼吸新鲜的空气啦~等空气里的湿度小了,它就会爬回土里去啦~

    美洋洋童装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做实验的

    如果能有实验这一方面的材料,那么你的论文更具有说服力,当然是好的,如果没有根据自己的推算和预测也能得到一定的结论,这个结果也是不错的。

    糖仔食糖仔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本科毕业论文实验范文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

    susyweswes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