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安宝贝
中西方酒文化论文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那么,中西方酒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
人们的宗教信仰和酒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教义影响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另一方面,人们的许多宗教活动又都离不开酒。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较为广泛。
佛教的五条戒律中就有“不饮酒”这一条。
很多中国人信奉佛教的教戒,尽可能地不饮酒或控制饮酒;再加上中国的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的。
所以,人们对于饮酒持的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认为喝酒只要达到一种微醺之境即可,当一个飘飘然的“酒仙”,而不愿当一个喝酒喝到失去常态的“酒鬼”。
可以这么说,佛教戒律对人们的饮酒行为影响很大,甚至起支配作用。
然而,西方人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葡萄酒在《圣经》里多次被提到。
耶稣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其目的在于要人们记住他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
因此,基督教徒视葡萄酒为圣血———耶稣的血液。
他们在做弥撒的时侯喝圣血、吃圣体,视酒为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认为人喝了酒就能与上帝的心灵相通,从而得到仁慈上帝的佑护。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怀着一种喜爱、敬仰的心情,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看作是他们的份内事。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分食象征着基督血与肉的葡萄酒和面包,旨在继承基督精神。
在举行酒神祭祀的时侯,人们结队游荡,组成合唱表演队唱酒神颂歌,载歌载舞,在树林里或者在荒野里喝酒纵情狂欢,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全地释放。
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酒文化典型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依靠、合作,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
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
在喝酒时,中国人常常敬酒、劝酒,遇上喜庆节日的时侯还会有一些活动,比如划拳、行酒令、做游戏等来活跃饮酒气氛。
劝酒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与他们的集体主义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一群中国人喝酒要比一群西方人喝酒更热闹、更有趣。
除非是借酒消愁的或者是嗜酒如命的,否则很少看得到独自饮酒作乐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使得他们视酒为交际工具,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联络感情的需要。
在中国酒被赋予了很多感情色彩,酒是联系中国人感情的纽带、润滑剂。
人们喝的是酒,饮的是感情,重视的是饮酒人,劝对方多喝是为了表示友好、诚意。
夸张点讲,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喝出来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交往中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酒不成席”、“无酒情不厚,无酒礼不真”,以酒寄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中国人还注重“以人为本”,认为酒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不管是繁多的酒器、敬酒的次序还是在饮酒者座位的安排上,无不体现出了中国酒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然而,西方的酒文化则是个人主义的体现,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点。
尽管他们也会有群聚而饮,但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对酒的浅尝独酌。
西方人强调个人民主自由,从不干涉、强迫别人,所以他们在喝酒的时候全凭个人自由自主,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无需客套。
西方人的这种个人主义也使得他们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甚至包括自己的亲属。
他们之间这种关系决定了酒只能扮演艺术品的角色,是聚会的附属品。
西方这种个人主义的松散社会结构使得他们把酒看作是艺术品,他们是为欣赏美酒而饮酒。
西方人也讲究尊重个人隐私,互不干涉彼此,所以他们在酒桌上互相不敬酒、不劝酒,也不兴做游戏如划拳、猜数等。
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他们才会一同举杯。
西方人还注重“以物为本”,无论是酒礼、选择酒器时、还是在品饮的顺序上,他们都会认真考虑每一种酒的性质、味道,力求将不同酒的不同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
酒文化也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的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饮酒行为。
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的有规律的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的,反映了人们一定的精神意志,人们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等,也常会反映出人们心理上的一些积淀。
它们在酒的作用下,就会在一定适宜的时间、场合、气氛中迸发出来。
这些也就构成了饮酒心理,它是酒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其中的核心。
中国人常常赋予酒很多感情色彩,他们的饮酒心理更多地趋向于精神层面。
①表现人格和个性的心理,通过饮酒就表现得更加充分具体了。
比如唐代的李白,对酒的爱好以及他独特的饮酒神态反映了他酷爱自由、不受拘束的个性。
②反映动机和需要的心理。
中国人饮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比如通过喝白酒来抵御寒冷,喝药酒来强身健体或治病。
③显示观念和理想的心理。
人们对某些观念的崇尚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也常会蕴含在酒文化活动中。
比如在中国有不少民族都有“三杯酒”的习俗。
敬三杯酒,罚三杯酒,其中“三”这一数字就包含追求圆满的意思。
④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心理。
适量饮酒能刺激人们的思维能力,激发灵感,使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为了激发诗兴而饮酒,像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他们在酒后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此意。
⑤升华情绪和情感的心理。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
所以,人一般在饮酒的时侯更容易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
而西方人更多地视酒为个人愉悦感官、舒缓精神的一种物质。
正如他们选择酒器是为了更好地来品酒一样,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赋予酒很多东西,利用酒来传情达意。
西方人以生命的欢畅为主题。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就是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整天忙忙碌碌,面对生活的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无常,只有在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能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能得以片刻的解脱。
总之,酒作为一种饮品得到了很多中外人士的喜爱,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人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心理因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
随着当今中西方交流的扩大,了解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人们理解酒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的文化、民族意义,能够更好地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库2011
一、综述酒的文化内涵。酒,这个词引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会意。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1]这是对于酒的最表层的释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2] 酒是恶因,酒可致亡国败家,可致淫乱杀伤,这是《说文》对于酒的的解释,当然这是从负面角度谈酒是古代的一项荒唐的发明。还有许多典籍论述了酒的意义和功效。如酒曰清酌——《礼记·曲礼》;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总之古代对于酒的的话题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在当代给人的印象很可能是负面的,如酗酒、酒鬼……这些不文明的粗狂的词汇确实令人陷入一种尴尬的维谷。但是,当我们真正回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不难发现,酒在华夏沃土上酝酿珍藏,早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明——酒文化。任何对于就的误读和偏见都是不可取的。二、关于酒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都会归咎于神仙所为。“酒”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酒是液体,多黄白色,或辣或清香,给人带来火感受,遇火即明,未开化的古人不知其所以然,便认为酒神所为。古代流传“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人类造酒的起源最早追溯于距今约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造酒实属偶然,经粮食、水果自然发酵所得,工具简陋,酿造的多数低度米酒和水酒。(如左:西汉酿酒图)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逢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岁末除夕,“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出生酒、生日酒、婚丧酒、升学酒、晋升酒。总之,酒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袭承下来。三、 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情结。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中关于情爱、离愁类的作品居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酒”“泪”液体,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酒文化与文学的渊源可从如下几方面一一做理会。1.酒可以避政,明哲保身。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谓文之豪杰,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或谈禅或饮酒,酒后大醉,一醉不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七贤之首阮籍,性嗜酒,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贿赂曾大醉60天从而躲避了曹氏集团的灾祸。2.酒是文人创作的畅饮伴侣。文人相聚饮酒是盛事,月下独酌更是雅兴之至。酒可以刺激神经、活血兴奋,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作诗多有美酒相伴。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可谓诗之上作。一箪食,一瓢饮,自然是饮酒,就到了诗人的仙境。“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酒可以张扬个性,抒发自由之感。诗仙李白不仅诗作得浪漫飘渺,其酒量可谓“量能扛鼎”,素有酒仙美称。李白的诗歌多半是在酒后大醉创作的。如描写杨贵妃的佳句,正因李白的酒兴衬托诗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试问能有此大气磅礴的阵容者能有几人?3.酒之最美不在酒味而在意境。 “兴观群怨,物我两忘”[5]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文人的诗歌亦多以酒为题材。周代的《诗经·鹿鸣》“嗷嗷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周代的宴请诗生动的记录了宴饮的热闹场面。《鹿鸣》等十二首风雅诗曲被文人士大夫称作“乡饮酒礼”。[6]唐代盛世为文人饮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李杜诗篇百分之十五左右都是以酒行诗作赋的。酒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一分飒爽英姿和人生豪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慰藉人的情感,李清照宋代的巾帼女诗人,一洒热血,一咏菊酒,“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的萧索落寞。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好一个“诗酒趁年华”的豪放派巨匠。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放荡不羁的柳永更与酒结缘,留迹于青楼曼舞的他与歌舞酒影相随,有雅致即兴诵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出了诗中含酒,酒中酿情的风韵。4.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不少文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酿出绚丽的诗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浩瀚,喷涌勃发,好似一股酒泉涌向滕王阁的高栏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是酒兴勃发,怀才感伤的忧国忧民之作,被后人耳熟能详。“酒的欢乐”,“酒的悲哀”,酒和文人的文学创作共同辉煌灿烂。四、 对于酒文化的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如没有一成不变的酒文化。酒文化预示着一定的人生意蕴。酒虽然不能消除痛苦,但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暂时的愉悦。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批判吸收的视角继承酒文化的辉煌传统,虽不能如古代文人豪气冲天,斟酒耽佳句,我们可以解酒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聊以自娱,得以自乐。酒文化依然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课写作之中,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酒文化,淹没不了文人对于酒的钟爱与偏嗜。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丢,批判扬弃,丰富创新才能有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健康是福83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酒的发明者到底是谁,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仪狄,一说杜康,但无论是谁发明的造酒,他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酒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富于魅力的饮品,它渗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其独特的功能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无论喜宴、庆功、接风、饯别,还是祭奠、祈福、消悉、解闷,甚至医疗、养生、健美、长寿、烹饪,几乎都离不开酒。中国酒醇厚无比,味美无比。中国酒文化同样十分发达,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活土中。中国人的饮酒,通过对饮人、饮时、饮地、饮趣等选求,揉合了诗歌、书画、风俗、游戏等方式,把物质享乐的酒升华为更高级的精神享乐,通过饮酒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感情行为、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了颇具浪漫色彩的生活意境和文化氛围。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文学与酒紧密相联。文学与酒的联系,直接说就是文学家与酒的联系。个性的魏晋竹林七贤、陷居田园的诗人陶渊明、诗仙李白、诗圣村甫、风流才子苏东坡、多才多艺的曹雪芹等等中国古代文人名士,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联。这各关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它是文化人充分活跃于政治舞台与文酒社会和文化被文化人所垄断的历史结果;是历史文化在封建所留有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的结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就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而这一切,都紧紧地沉淀在酒杯中。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时月,对影成三人。②
不得志的诗仙酒仙李太白,一生颠沛流离,却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日酒后在江中,李白追逐着江面上的月影,那月影一会儿是一轮银盘,当李白俯下身去捞时,又变成了碎银。可起身再看,又变成银血。李白又俯下身体去捞,突然一阵狂风骤起,小船被掀翻,待江面风平浪静,李白却不知了去向。一代文豪郭沫若曾说李白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可见,说李白的酒名与诗名同样得到后找的仰慕是毫不夸张的。酒能壮阔李白的诗兴,同样,酒也造就了千古名作《兰亭序》。“千古书对”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夏历三月三日,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西南之兰亭,行“修禊”之事。名士们列坐于溪水之旁,“虽无丝行管弦之盛,一觞一咏,变足以畅叙幽情。”1600余年,成为后世书法家神往的圣地。中国古代,努力将酒营造成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并于其中品味适意,不仅满足于酒趣的感觉,更借着酒力创造出了丰硕的文学艺术作品。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诗文世界中去品味由美酒激发出来的珍品吧。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好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悉”!一切愁苦,一切悲郁,全部都弥消在了酒里。纵然终生抑郁、坎坷,却丝毫不能顿挫这位青莲大居士李太白的天生豪放和飘逸.人生又算得了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只要杯中还有酒,那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是产生于山西杏花村的汾酒。杏桦村内有俗称“神井”的古井一口,井上有一亭,名为“申明亭”。井水味道好似醴露,甘馨清洌,用来酿酒,其味馥郁芬芳。用“神井”井水制作的名酒“汾酒”以及“竹叶青”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名酒。有一年清明,村牧外出遇到雨,当时很想找一个小酒店来躲躲雨,歇歇脚,小饮几杯,以缓解这个料峭的春寒,但是到哪里支找酒家呢?这时,杜牧看见一个放牧的小孩在那里玩,便走上前去问路:“小家伙,你知道哪里有酒家吗?牧童用手向前一指,露出一家小酒店,在静静地告假着雨中赶路的客人,那里,就是流传至今的杏花村。----这就是这首《清明》的由来。酒好,诗也好。但也不知是此诗使杏花村的酒闻名久远于世,还是这杏花村的酒使此诗世代流传、家喻户晓。酒与文学在中国古代的渊源,是那么的奇妙和特殊。以上只是就文学与酒的联系做了些简单的陈述。当然,酒并非与全部的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关联,但在事实上不能否认的是,酒,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方面上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陶渊明存诗142篇,写到酒的有56篇;李白存诗1000多篇,写到酒的有210篇;杜甫存诗1400篇,写到酒的有300多篇;白居易存诗2800篇,写到酒的有800篇,陆游存诗10000篇,写到酒的诗达3800多篇……另外还有书圣王羲之,狂草名家张旭、怀素和尚,画家郑板桥,他们的许多传世名作都是缘于酒醉。当然,凡事有利变有弊。酒,也是一把又刃剑。古今中外,喝酒误事之事有之,酒后闹事之事有之,酗酒伤身之事甚至性命之事有之,沉醉于酒一蹶不振之事有之,因酒丧家误国之事变有之。酒,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对于现代人来讲,小酌小饮可以增添生活情趣,偶尔狂饮也可算作是一种豪迈,但我们必须看清酒所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用正当方法饮酒不仅可以保健,还会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但若饮用不当,小则误事乱事,大则损己害人甚至危害社会。这是现代人必须注意的。瑕不掩瑜,酒,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终究是必不可缺的。谷,年复一年地收;酒,年复一年的流。数千年来,在偌大的国土上,几乎可以说,无处不酿酒,无人不饮酒。酿了数千年的酒,饮了数千年的酒。能读透一部酒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的整体梗概也就差不多一览无余了.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呵呵~中国古代服饰的总体特点是:以长、整、宽为主,重视神韵而略形体,有等级制度和礼仪性,体现儒家及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秦汉两朝服装凝重,唐代由于中原地区与外来民族文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豫剧起源于我国河南地区,早期伴奏多使用枣木梆子,所以称为河南梆子,又因豫剧演员多以本嗓演唱,在起腔和收腔时为翻高尾音,带有假声“讴”,称为“河南讴”。豫剧是我国
中西方酒文化论文 人的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与构成。那么,中西方酒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 人们的宗教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