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6

sugar糖果君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世新论文范文资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那右怎样

已采纳

一.企业最爱大学生总排名 2004年排名 学 校 名 称1 成功大学2 台湾大学3 交通大学4 清华大学 5 政治大学 6 台北科技大学 7 台湾科技大学8 中山大学9 中央大学10 淡江大学二.国立大学专任教师具博士学位比例TOP10(%)--------------------------------------------------------1.中正大学94.82.东华大学91.93.清华大学90.84.暨南国际大学90.55.中山大学89.46.台湾科技大学87.67.中央大学85.18.交通大学84.69.高雄第一科技大学(*)83.810.台湾大学 79.9三.2002年国内各大学、技职校院、专科论文发表统计摘要表学校名称SCI+SSCI篇数统计 EI排名 总篇数 排名 总篇数国立台湾大学 1 2721 1 823国立成功大学 2 1362 2 779国立清华大学3 914 4 390长庚大学 4 874 16 64国立交通大学5 803 3 585国立阳明大学6 665 31 22 国立中央大学7 555 5 310 国立中山大学8 490 6 291国立中兴大学9 398 9 151高雄医学大学10 374 25 31中国医药学院11 343 27 28国立台湾科技大学12 279 8 203四.教育部认同的研究型大学台大清大交大成大中央中山阳明这七所...五.企业最爱大学生总排名 2004年排名 学 校 名 称 1997 1 成功大学 1 1 1 1 1 1 1 2 台湾大学 2 2 2 2 2 2 3 3 交通大学3 3 3 4 9 10 7 4 清华大学 4 4 4 3 11 8 6 5 政治大学 5 6 7 7 3 3 5 6 台北科技大学 7 8 5 8 8 5 3 7 台湾科技大学 6 5 6 12 7 6 4 8 中山大学 11 15 NA 15 16 14 19 9 中央大学 14 15 NA 17 16 NA NA 10 淡江大学 8 7 8 6 4 7 9 11 逢甲大学 10 10 NA 9 6 12 8 12 中兴大学 13 12 10 5 5 4 10 13 中原大学 9 9 9 13 13 13 12 14 东吴大学 15 11 NA 10 10 11 16 15 台北大学 NA NA NA NA NA NA NA 六.企业最爱(理学院)毕业生 2004年排名 学 校 名 称 1 清华大学 2 交通大学 3 台湾大学 4 成功大学 5 中山大学 6 中央大学 7 中原大学 8 中兴大学 9 政治大学 10 中正大学七.企业最爱(工学院)毕业生 2004年排名 学 校 名 称 1 交通大学 2 成功大学 3 清华大学 4 台湾大学 5 台湾科技大学 6 台北科技大学 7 中山大学 8 中央大学 9 中原大学 10 大同大学 八.转录Career杂志:一般高科技公司对学校的认知,大致分为四级:第一级是台成清交,有的会加入中央,台科大.北科大等知名国立大学第二级是中央,中山,中兴,中正等传统大学,以及淡江,中原,辅大,逢甲,东吴等老牌私立大学,而近几年即起直追的元智大学也被列入其中第三级是像云科大,屏科大等资源充裕的国立科大第四级才是其他升格的大学 九.亚洲大学排名 (2000亚洲周刊) 排名 校名 得分 去年排名12 台湾大学 ( 台湾 )* 69.57 516 成功 大学 ( 台湾 )* 68.08 1218 清华 大学 ( 台湾 )* 67.13 1720 中山 大学 ( 台湾 ) 65.14 2224 中央大学( 台湾 )* 63.24 2128 交通大学 ( 台湾 )* 61.87 2437 台湾师范大学( 台湾 ) * 58.24 3144 政治大学 ( 台湾 )* 56.35 5465 中兴大学( 台湾 )* 48.17 5870 辅仁大学 ( 台湾 ) 44.49 63十.1000大企业最爱大学排行榜~私立普通大学优质大学1~15名大学院校:1.淡江大学2.中原大学3.逢甲大学4.辅仁大学5.东海大学5.元智大学7.东吴大学8.中国文化大学9.铭传大学10.义守大学10.静宜大学12.长庚大学13.大同大学14.实践大学15.大叶大学1~15名前段著显示为企业对该校学生有较高的评价!

320 评论

与口水长流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名字来源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我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三叠纪——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属于中生代中期。中生代第二个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二叠系之上、白垩系之下。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来源】 侏罗纪之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则将下部黑色泥灰岩称黑侏罗,中部棕色含铁灰岩称棕侏罗,上部白色泥灰岩称白侏罗。侏罗纪分早、中、晚3个世。 【地层】 海相侏罗纪地层富含化石,特别是菊石类特征明显,保存完全。据此,1815年,英国的W.史密斯提出利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见解。1842年,法国的A.C.多比尼提出比统更小的年代地层单位阶,并命名了侏罗纪大部分阶名。1856年德国的A.奥佩尔则提出较详细的菊石带划分。侏罗纪地层正式划分为3统、11阶和74菊石带。下侏罗统(里阿斯统)分为赫唐阶、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赫阶和托尔阶;中侏罗统(道格统)分为阿林阶、巴柔阶、巴通阶、卡洛阶;上侏罗统(麻姆统分为牛津阶、基末里阶、提唐阶(伏尔加阶)、贝利阿斯阶。详细的菊石分带为全球范围海相侏罗系的划分、对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海相侏罗系顶界和统的划分方面,目前国际上仍未统一。中国的侏罗纪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由于陆生生物演化速度和分布广度都不及菊石,所以陆相侏罗系的研究精度相对较低。【地质及生物事件】 侏罗纪时发生过一些明显的地质、生物事件。最大海侵事件发生于晚侏罗世基末里期,与联合古陆分裂和新海洋扩张速率增强事件相吻合。环太平洋带的内华达运动也发生于基末里期,这可能显示联合古陆增强分裂与古太平洋板块加速俯冲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晚基末里期起,海生动物中出现特提斯大区和北方大区的明显分开,反映古气候分带和古地理隔离程度的加强。中侏罗世末的降温事件在欧亚大陆许多地方均有反映。近年来在波兰、西班牙中、上侏罗统界线层中发现了地内罕见的铱、锇异常,有人认为是地外小星体撞击地球的结果。【古气候和矿产】 这时候全球各地的飞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卫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的食物。在他们的上空飞翔最早的小型鸟类;这些鸟类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龙演化而来。海洋则是由大型、会游泳的新爬行类和已具[现代]线条的硬骨鱼类所共享。 气候较现代温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别。早、中侏罗世以蒸发岩、风成沙丘为代表的干旱气候带出现于联合古陆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晚侏罗世时扩展到亚洲中南部。中国南部,早侏罗世时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中晚侏罗世逐渐变为炎热干旱环境;中国北部,早、中侏罗世气候温暖潮湿,晚侏罗世温暖潮湿地区缩小。环太平洋带的强烈构造变动与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伴随着构造运动的强烈岩浆活动形成钨、锡、钼、铅、锌、铜、铁等矿产,成为太平洋金属成矿带主体部分。【陆地上的生物】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动物有原龙脚类和鸟盘目恐龙,以及类似哺乳类的小型爬行类。但晚期,巨大的龙脚类恐龙占了优势。这些动物可以同时吃到高与低处的植物;龙脚类主要靠吞下的石头来磨碎食物。 大型的兽脚类猎食草食性动物;而小型的兽脚类,如空骨龙类和细颚龙类等则追捕小型猎物,也可能以腐肉为食。 【空中的生物】 具有皮质翅膀的翼龙类是空中的优势生物。早期的鸟类也出现、最著名的就是始组鸟,拥有与小型兽脚类相似的骨骷、牙齿和爪子,但也有长�羽毛的翅膀和尾巴,并且能驹飞翔。 【侏罗纪——恐龙时代】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鸟类】 鸟类的出现则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代表;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羽毛的起源、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 【昆虫】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产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植物】 智利松的近亲-针叶林,突出于树蕨、棕榈状拟苏铁类和苏铁类所组成的大层林。地面上长满了蕨类和木贼所构成的浓密植袚。 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 【水中的生物】 伪龙类和板齿龙类都绝种,但鱼龙存活了下来,生活在浅海中的动物还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鳍形肢的海鳄类和硬骨鱼类。其他的海洋生物还有蛇颈龙和短龙。到了晚期,鱼龙和海鳄类逐渐步向衰亡。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7亿年,结束于距今67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代表符号为“K”。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的动物类群。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后期地势低平发生了广泛的海侵。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陆上占优势,是植物界的一大变革。动物界在白垩纪末才发生重大变化,恐龙、菊石和其他许多生物类群大量灭绝,预示着新生代即将开始。对引起这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近年来在国际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颇为流行的“地外事件”学说认为,地球上一些地方,白垩-第三系界线上的粘土岩中铱元素异常高含量,是宇宙中一颗巨大的流星碰撞地球产生的类似核冬天效应的结果,据此,在世界各地确定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铱异常就是一条重要原则。但是,对“地外事件”持怀疑和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白垩纪末生物大规模灭绝是逐渐发生的,是生态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次简单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所引起的灾难。白垩纪末期陆块逐渐形成今日模样。地壳不断运动,引发全球的火山活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持续了数百年,地表满是喷发物,大气充满有毒气体与灰尘,荒凉的地球仍由恐龙统治,它们称霸了一亿六千万年,但是如今气数已近,地球生物开始窒息死亡。 恐龙统治的最后两百年出现了最凶暴的掠食者。肉食的暴龙有5吨重,13公尺高,这是一只公暴龙,它受食物吸引来到火山脚下。这个地区布满地热泉,空气中充满了硫磺的烟气,但是还有另一种气味,在某个小山谷里散发着阵阵尸臭。暴龙失察,掉入自然陷阱,火山口喷发有毒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比空气重,因此累积在地表附近。 暴龙低头吃尸体,就会受到一氧化碳的影响。它要是跌倒就会永远倒地不起。幸亏它体型高大才得救。当它叼着食物起身,头部正好高过毒气层。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很主要的就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就是在6500万年,恐龙灭绝这个时期,地球上有很大规模的火山的爆发,熔岩流的岩石是分布的,比如说印度德干有个火山岩的熔岩流,面积非常非常大,而这个时间正好和恐龙大规模的灭绝是吻合的。” 贫瘠的熔岩流中仍有绿地点缀,白垩纪末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开始转变,阔叶木取代了针叶木,显花植物的演化是这场无声革命的功臣。关键在于花朵与昆虫的亲密关系,有些花如今只能靠昆虫传粉,有些昆虫,像蝴蝶只能靠花朵维生。鸟类在阔叶林中繁生,林中鸟鸣,不绝于耳。而这些美丽的植物却极有可能成为杀死恐龙的罪魁祸首。 “阔叶植物的出现对恐龙可能也是有影响的,比如它的植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恐龙的食性可能没有跟上植物发展的速度,可能它的进化上,因为恐龙进化像神龙进化一样的,它要适应环境,它没有跟得上它有滞后,也是灭绝的原因。” 经过树百万年演化,恐龙之间亦发展出亲密关系,掠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尤其微妙。奇妙的甲龙擅长防御,它们变得能对抗暴龙等大型掠食者。甲龙重达七吨,全身布满坚甲,甚至连眼皮也硬化了。假如这样威力仍然不够,甲龙还有致命的尾棒伺候。可惜甲龙再强,也不是致命环境的对手。暴龙巢穴就在附近,母龙通常极力保护恐龙蛋,不过这是个废弃的巢,儿齿兽设法钻了进去,恐龙在地面产卵挡不住儿齿兽的掠夺。不过暴龙蛋很大,儿齿兽不容易搬动它。哺乳类的时代即将来临,往后体型也会变大,但白垩纪的哺乳类顶多十公斤重。暴龙蛋内的胚胎已经死了。另一只儿齿兽循着气味而来。白垩纪末期地球环境恶劣,许多恐龙胚胎无法存活,酸性污染导致蛋壳发育不全。 母暴龙呼唤求偶,暴龙地盘广达数百平方公里,它得设法吸引游荡的公暴龙,爱的呼唤可能持续数周。母暴龙的呼唤传遍火山坡地,它的呼叫终于有了回应。公暴龙杀了一只小三角龙,它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准备送礼。母暴龙较大,攻击性较强,公暴龙送食物示好,免得遭母暴龙攻击。母暴龙出现了,它心存警戒,大嘴是暴龙的主要武器。暴龙前肢短小,嘴巴大,以后腿保持平衡。它一口能咬碎骨头,撕开70公斤的肉。公暴龙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它们当晚进行交配,这只是第一回合的交配,只要母暴龙允许,公暴龙将继续停留,防止其他公暴龙靠近。 三天之后,三角龙已经尸骨无存。母暴龙开始下逐客令,公暴龙识相的离开。这种场面发生的几率在白垩纪晚期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雌性恐龙的存活几率越来越小,这可能直接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现在的爬行动物海龟和鳄鱼,温度一发生变化,它孵化出来的雄性和雌性比例就发生严重的失调同时爬行动物的恐龙,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以后,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要么全是雄性的,要么全是雌性的,要么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环境是有的,在中生代时期,大量的火山爆发或者在白垩纪末期这次大的卫星撞击以后,环境发生变化,火山爆发都会导致温度升高很多,或者降低很多,这个情况下,恐龙孵化出来的幼崽要么是雄性的要么是雌性的,或者比例严重失调,这种失调的比例,就是雄性的找不到雌性的,雌性的找不到雄性的。” 风神翼龙自海岸滑翔而来,前来觅食,这幅景象当时极为罕见。近两千万年来,翼龙逐渐凋零,现在只剩下13公尺长的风神翼龙存活。 这里并不安全,湖中有一吨重的鳄鱼,可轻易将风神翼龙拖下水咬死,翼龙将会绝种,天空将属于强势的鸟类。 交配后数个月,母暴龙筑了新巢,隐藏于林中,母暴龙随时监视。 由于孵化期长达两个月,母龙不离巢也不进食,恐龙蛋是奔龙等食腐动物的最爱。暴龙望着步步逼近的奔龙,暴龙双眼朝前能准确判断攻击距离。 日落后,母龙还面对另一波的威胁,食物渐少,哺乳类铤而走险。母龙查看巢穴确认没有漏网之鱼。然后便继续巡视。 数周后,在灿烂的日落景观中,天空暗藏着警讯,预告大灾难即将来临,流星雨飞散,是超级彗星撞地球的预警。 星空下的恐龙并未察觉异象,牛角龙继续觅食,幼龙害怕掠食者夜袭,向成年恐龙寻求保护。两只奔龙趁夜行动,试图扰乱牛角龙群,孤立一只幼龙。朝阳升起,显露了昨夜的战况,小牛角龙遭到奔龙的杀害,严重打击了牛角龙群。 环境污染严重,新生代数目太少。儿齿兽已经守在尸体旁,投机的儿齿兽大概是惟一兴旺的动物。恐龙长期统治地球,如今却将遭受一连串的致命冲击。 到“白垩纪”末期的时候,恐龙已经非常特化了,个体非常大,霸王龙、压寨龙、个体非常大,这时候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已经减弱了,像这样庞大的个体,它的食性结构等等,所以它要求非常高的,地球上稍微发生一些环境的变化,对它的影响也是致命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恐龙的绝灭也是它自身进化的一个结果,物极必反,因为你进化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肯定要有一些系的物种代替它,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很难和个体小的生物,比如说哺乳动物和其它的一些动物相抗衡,相竞争一个新的生态空间,所以恐龙的灭绝也是它自身进化的一个结果。” 恐龙一群大鹅龙长途跋涉,横越荒漠,聚在死水池旁,饮水觅食。它们有多组大颊齿,可以加速消化植物。 水边有掠食者,不宜久留。大鹅龙感到危险,随即散开。母暴龙结束禁食,大开杀戒。为了附近树丛里的新生命,它急着觅食,三只小暴龙等着吃,12个蛋只孵化了3个,它们听见母暴龙狩猎,便开始讨食物。母暴龙带来一块大鹅龙肉。 小暴龙才四周大,不到一公尺,手足间却已经开始竞争,一只小暴龙受到另外两只的排挤。它们还需要母暴龙保护两个月以上,之后母子就分道扬镳,否则搞不好它还会吃掉小暴龙。 落单的小暴龙恐怕来日不多了。过没几天,母龙在作日光浴,却不见落单小暴龙的踪影,它可能已经惨遭手足的杀害。 吵闹的小暴龙乐得离开母龙,探索四周。母暴龙意外撞见甲龙,甲龙头壳硬,脑容量小,遭遇危险,全靠本能反应猛烈攻击。暴龙通常会撤退,但是母暴龙不肯抛下幼龙,母暴龙被击中股骨,内脏破裂,它痛苦狼狈的离去,夜里母龙垂死哀号。天亮时,它横尸炙热的荒漠。小暴龙站在母龙尸体旁等候。数小时后,小暴龙还不肯离去,但是它们的宿命和白垩纪其他恐龙一样。 一颗大彗星坠落于今天的墨西哥湾,撞击发出强光,转为寂静,震波随后传来。接着狂风大作,最后黑暗天空降下熔岩雨,这次撞击的威力相当于一百亿颗广岛原子弹。全球气候骤变,造成65%的生物灭亡。 这次撞击被今天的众多学者认为是造成恐龙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在此之前,恐龙已经走向了灭亡之路。

274 评论

新艺能门窗公司

世新 台湾排名为17名 国际排名为519 铭传 台湾 27 国际 755中原 台湾 34 国际 882台湾总共有 170多所 在国际排名里的差不多156所左右 你自己衡量一下 呵呵 想了解更多资讯 可以百度HI我 至于选择学校 我也能帮你做个参考

256 评论

已然晕菜

其实没有甚麼权威排名,没有一个排名是绝对准确,个人手边有台湾远见杂志与天下杂志的毕业生排名,如淡江大学赢过台湾的国立中央、中山、中兴、中正四所中字辈大学.远见的排名甚至连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都输淡江,但没人会因为这样放弃台清交四中去念淡江大学,老实说毕业校友的势力影响排名很大.还有一些排名是偏重学术研究,跟大学生其实也没有很大的关系.若喜欢排名还不如看我手边整理的台湾考试分数线,基本上那就代表这所学校学生的素质了,看有没有邮箱再寄给你吧.台湾的高中生长久以来选择私立学校前三所的话.文科的选择几乎就是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淡江大学,理科为长庚大学、元智大学、中原大学.但长庚、东吴不招陆生的.

150 评论

满天星RF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连线新闻资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因此,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由于新闻记者的年龄和阅历等不同,写出的新闻报道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角度选择的不同,产生的新闻宣传效果就不一样,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要打破常规,从新闻的本质看问题,从中选择新颖耐看的角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百姓的角度去看新闻,选择他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新闻媒体是党和 *** 的喉舌,在县级台的新闻报道中,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报道必不可少,但每天都说领导在干什么,各部门的成绩怎么样,这就成了学舌鹦鹉,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将事件重新回放,既不是领导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百姓想看的,甚至被人诟病假大空,长此以往,这样的新闻也就失去了阵地,也没有感染力,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新闻报道的角度,从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出发,找到其中人民群众企盼、关心和呼吁,从百姓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炼主题,就能吸引观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在绥芬河市的日常新闻报道中,自牡绥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因其所处的绥芬河口岸是黑龙江省对俄重要的贸易口岸,是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积极响应号召,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而备受各级领导的关注,那么怎样做好这样的新闻,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进展,还是挖掘新闻人物,从重要节点事件入手,选择好的新闻报道角度,吸引观众的注意,显然后者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因此绥芬河电视台在《绥芬河新闻》节目中,总是从牡绥电气化铁路改造专案中,挖掘新闻事件的主角,并前后跟踪一对八零后小夫妻,在这条铁路上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从而带出这条铁路的工作进展,这样平民化的视角,更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也更愿意看到这样的新闻事件,所以,这样的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才是成功的。 其次,新闻报道角度选择要紧扣新闻的价值,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事物是复杂的,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侧面,而同一新闻也有不同的价值,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报道。另外,现象和本质是提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人们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当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立意,写出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例如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这是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一个新闻,这就是其新闻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不仅要将当前弃管楼的现象和危害报道出来,以其中的一户居民或者一栋楼的居民,对弃管楼的认所受到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弃管楼产生的根本原因,各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以及今后如何防止弃管楼的出现,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从弃管楼产生的本质角度去报道,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 再次,要创新思维,从工作所需去选择报道角度。以超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又能经得起检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不加选择千篇一律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很难给受众留下好印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报道者有了创新思维,就能从新的角度发掘新闻价值,使受众看到新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产生新鲜感,能够进一步吸引受众观看。 总之,好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会使同一个新闻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新闻报道所选的角度必须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写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在接到新闻采访时,最好能将这个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进行挖掘,摆在观众面前一道不一样的新闻事件大餐,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让人铭记于心。 篇2 浅析台湾与大陆传播学教育异同 【摘要】在当代,传播学教育对于台湾和大陆来说,都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台湾对于传播学的高等教育与大陆存在着相同于不同之处,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台湾世新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来对比著看两地的差异。通过比较,对于大陆的传播学教育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对于不足的要进行指出与改善。从而,探究出一条适合大陆新闻传播学教育更好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播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传播学是一门起源于美国的学科,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需要,美国开始了这门学科的教育。台湾于美国各大高校之后引进了传播学的教育,大陆地区也随后开展了传播学教育。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对于大陆和台湾的传播教育界而言,无疑都是个充满速度和 *** 的时期。大陆传播教育界在这十年里亲历了两次本学科地位的提升,目击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在文中,会结合世新大学的传播学教育,来对传播学教育进行点面的分析。中国传媒大学是大陆以传媒为特色的高校,所以,在本文中,会对这两所高校进行分析与比较。 大陆与台湾的传播学教育存在这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将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对比,即分析大陆和台湾传播学教育的差异。下面,就将以台湾以传播学为特色的台湾世新大学,与大陆以传媒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来进行具体的比较。 台湾世新大学是由台湾著名新闻人成舍我先生创办,以新闻传播为特色,自创校以来,以“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校训为指导,秉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读书而来”的办学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成校长凭著勤俭稳健办学的方针,使世新在台湾高等教育界中站稳脚根,并逐步发展到今日的规模。 台湾与大陆的传播学教育有着一些不同,同时,这与两岸的传播学教育大环境与两岸的高等教育的不同也有关。大陆自1980年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起,传播的学院教育已经走过了近30年春秋,而自1997年教育部把传播学升格为二级学科,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设立传播学博士点1998年为开端,至今全国已有10所大学拥有传播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中国的博士教育也走过了10个春秋。 台湾世新大学对于传播学的专业设定非常细致,比如图文传播暨数位出版学系、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口语传播学系、资讯传播学系、数位多媒体设计学系、传播管理学系。法学院的智慧财产研究所也可以看做是为传播学服务的,因为电视、电影、图书等都需要许多的智慧财产权保护,所以设立这个系也可以使世新自己的研究得到保护。 中国传媒大学与世新大学的系所设定有重叠之处。比如,他们都有电视与新闻方向,广告方向,播音与主持等。但是,也有不同,世新大学对于广告方向设定的系所是公关关系暨广告学系,然而,中国传媒大学设定的只有广告,没有公关。从这边可以看出,中国传媒大学较为看重广告,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台湾的公关领域有着很多的公关需求,所以学校也会比较重视。在世新大学,公共关系的老师请过世新的学姐来进行讲座,有好几位,她们现在在台湾的公关领域都发展地非常不错,无论是对活动的策划或是对公关的策划都比较专业。 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传统的学院,如新闻、播音主持等,台湾世新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区别不是很大。然而,在一些比较新的方向,如广告与公关,世新大学把公关与广告齐名,然而,中国传媒大学还只是比较强调广告。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台湾的传播学教育比大陆要先进一些。然而,中国传媒大学也有其优势,它与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高阶教育培训学院。凤凰学院整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在影视媒介教育方面的优势和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在业界的品牌资源优势,以传媒教育和高阶培训为核心业务,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阶复合型人才和华语传媒精英为宗旨。 台湾的传播学教育比较偏向欧美化,也不逊色于欧美,首先在于中国台湾地区的教师虽然主要受教于欧美,但是在研究与教学上绝对不是追随,追随是永远不会超越前人的。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机械复制技术的成熟,高等教育学府逐渐迷失于后现份丛林中的社会机制。学术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理论化,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的普世性universal。与艺术创作一样,学术观点既然已经超越国籍、文化的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计较独立、平等精神,更无需区分其源头为何。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先锋性就在于它融合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教育模式与思想,却按照社会实践不断去融合与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学术上区分西方或东方、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理论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台湾世新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对比,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专业的传播学研究方向,有着优秀的传媒装置与实习机会。但是,从师资来讲,中国传媒大学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也使得传播学学术国际化程度受制约。可以通过让老师出去交换学习的方式来取经。 如果这个比较困难,在国内,也要多了解国际上传播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并且了解先进并更以人为本的传播学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在学生测评时,分数也要按照一半理论,一半实践来进行分配,这个实践要亲身去体验,比如通过校内校外的传媒学习。因为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发掘新意。同时,也要让学生增加外语水平,及时了解国外的传媒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近十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视野[J].新闻大学,20072. [2]胡春阳.美国传播学博士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闻大学,20103. [3]蒋晓丽.中国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教育之先锋性研究[J].西南民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4]崔江宁.中国传播学教育现状研究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95.

15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世事一盘棋论文范文资料

    【内容提要】传统的“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学生装进令人生厌的条条框框,给学生的思想戴上了无形的“套子”。 新

    西角阿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角度看世界论文范文资料

    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在规规矩矩地高兴与伤心着。有时,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不得算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像切苹果一样,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更美好。有人说“如果拿橘子比喻

    大头妹Angelia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尘世论文范文资料

    以下《1000字议论文范文》由我为您提供,希望对您写作有所帮助! 金戈铁马,迢遥乱世,曲曲离殇,我爱独坐崇山峻岭间,一盏清茶,几抹书影,抚袖添香。

    生命若尘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世界博览会论文范文资料

    推荐一个提供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的网站给你,里面有几篇关于这两个题目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喵喵咩咩喔喔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新书论文范文资料

    想交朋友,不如去读书,以书会友。想结交聪明的,就去看哲学书;想结交好学的,就去看外语书;上上有一切你想要知道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素材,希望可以

    赤影妖妖艾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