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5

缘来是你69
首页 > 期刊论文 > 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今天属于1

已采纳

社会心理学论文论个性差异原理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同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差异主要是就是个性的差异,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戴的假面具,心理学沿用了其含义,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态度、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之间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能力差异。掌握个性差异原理,对科学选择职业着密切联系和重要的意义。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特别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及言语动作的速度等方面。 1、气质的类型 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心理学上叫气质类型,而每种有各自的特点: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表现为情感变化迅速,对人对事易发生情绪反应。但情绪不稳定,心境变换较快,随意反应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他们举止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强,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情感外露,但体验不深刻。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粗心浮躁。办事多凭兴趣,富于幻想,缺乏忍耐力和毅力,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胆汁质。其特征表现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情绪体验强烈而持久,表现为情绪产生迅速、且带有爆发式特点。属于胆汁质类型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外倾明显。日常生活中为积极热情,易于激动,情感深刻而稳定,性情直率,精力旺盛,坚韧不拔,持久不渝,言语明确,富于表情,处理问题迅速而坚决。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有时会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粘液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较低,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强。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感不易变化和暴露,不易激动。但当情绪一旦被引起,就变得稳固而深刻。他们行动稳定迟缓,说话慢且言语不多。遇事谨慎,三思而行。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埋头苦干,有耐久力。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容易固执拘谨。 抑郁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低但体验深刻,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具有刻板性、内倾性等特点。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少而微弱,多以心境的方式出现。沉静、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遇事缺乏果断和信心,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工作易疲劳,疲劳后也不易恢复。 2、气质类型与工作安排 气质无所谓好坏,也无善恶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每一种职业领域都可以找出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作出突出的贡献。 多血质的人适合外交工作、管理工作、驾驶员、服务员、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侦察员、干警等等。不适宜做过细的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粘液质的人容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保育员、话务员、会计、播音员、调节员等是他们适宜的工作 。胆汁质的人喜欢不断有新活动、新高潮出现,喜欢热闹。适合的工作如导游员、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员、外事接待人员、监督员等。但对长期安坐、细心检查的工作很难胜任。 抑郁质的人可以很好地胜任胆汁质者难以胜任的工作。 比如校对、打字、排版、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雕刻、剌绣工作者、保管员、机关秘书等等都是他们理想的工作。 3、气质差异应用原则 组织中不同岗位的活动性质是不同的,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气质的各种特性可以起到互相弥补的作用。如有人对优秀纺织女工研究发现,属于粘液质的女工,她稳定的注意力能及时发现断头的故障,克服注意力不易于转移的缺陷;属于多血质的女工,注意力易于转移,这种灵活性弥补了注意力分散的缺陷。她们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同样质量的工作要求。 实际上,组织的中的每个工作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工作,工作起来也会咸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工作就比较困难,工作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二、性格差异与应用 有的人诚实、正直、谦逊;有的人活泼、好动、善交际;有的人则悲观、孤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在情绪特征上,有稳定型的,也有激动型的,在适应工作方面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被动。个体之间的差异,除了相貌、体形不同外,性格特征上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 1、性格差异表现。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吻合。性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性格类型上,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而且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及对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的标志,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是束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否主动的约束自己,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能否迅速、准确地做出抉择,以及能否以顽强的毅力把做出的决定贯彻到底。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独立性、纪律性、组织性、主动性、自制力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通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就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类型与工作安排 性格与工作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安排工作岗位要考虑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使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性格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6�1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6�1霍兰德把职业类型和人格类型分成六大类: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并与相应的六大类职业相对应: 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特征主要是指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即西方被称为“兰领”的职业。如木匠、铁匠、电工、车工、建筑工人、驾驶员、汽车修理等。 调研型——这类人喜欢智力、抽象的、逻辑的定向任务,大都喜欢独立的工作,不愿受人督促,也不愿督促别人,不喜欢戒律严明的环境和重复性的活动。其职业范围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主要是指各科学研究人员。 艺术型——这类人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喜欢求异、希望通过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这类职业主要指艺术创作工作,使用语言、音响、动作、色彩、造型等创造艺术作品。典型的职业如文学家、诗人、音乐工作者、演员、记者等。 社会型——这类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席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重友谊,愿意为别人服务,容易和人相处,但往往缺乏机械能力。相应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思想教育工作者等。 企业型——这类人性格外向、自信、精力旺盛、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科研能力。相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及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等。 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喜欢整洁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这类人往往缺乏艺术创作能力。典型的职业是办公室工作,如办公室的办事员,图书管理员、打字员等 三、能力差异与应用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证。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1.能力的类型 人的能力有各种类型,通过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一般能力的五种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起着各自的特殊作用。特殊能力也称职业能力,是对一般能力而言的,指在从事某种特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管理能力等。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又将特殊能力分为11个方面:一般学习能力(Q)、语言能力(V)、算术能力(N)、空间判断能力(S)、形态知觉能力(P)、职员能力(K)、眼-手协调能力(K)、手指灵活度(F)、手的灵巧度(M)、颜色分辨能力(C)、眼-手-足协调能力(K)。

319 评论

减肥大胃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176 评论

JojoYang1231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三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1.1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 市场营销 等方面。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性别与 领导力 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 cliffs)理论。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例如邦德(Bond)和德保罗(DePaulo)在2008年做的关于判别谎言的个体差异研究,以及格拉尔茨(Geraerts)等人2007年做的关于恢复性记忆的研究。此外,市场营销在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热点 ,Ivanic等人(2014)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广播员的口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对听众评估电台 广告 的可信度、听众对广播员的态度和听众购买广告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的影响作用,Malhotra等人(2007)则通过在英国四个呼叫中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内在或外在奖励与员工情感性、规范性和持久性承诺之间的联系,Osman等人(2015)同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态度、情感评价和习惯养成对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兴起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例如哈蒙?琼斯(Harmon-Jones)关于失调和减少失调时脑活动差异的实验。 纵览近5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研究成为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愈发受到重视与推崇。但大量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诸多的缺陷。早在20世纪末,Aroldo Rodrigues和Robert V.Levine(1999)就发表了“反思实验社会心理学发展的100年”的文章,并对实验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1.2 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例,2010年至今,国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260多篇,2014年出现明显激增,从2013年的48篇到2014年的89篇,以乐国安、张世富和俞国良、叶浩生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国内并没有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刊物,就近5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看,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支持、情绪情感、性别角色、主观幸福感、从众行为、学习或职业倦怠、网络成瘾和压力等,7成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大学生。国内社会心理研究多使用相关法和实验法,其中,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 尽管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但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迅速扩展,国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虽有部分理论和测量工具方面的创新,但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足,研究对象局限,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内容多照搬国外研究,研究结果信效度存在质疑(例如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此外,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 其它 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研究工具,以及教学科研体系不完善等。可以说,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 2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2.1 研究对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员在对象的选择上都倾向于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其中,大学生最受青睐。为了取样的便利性,研究人员通常会通过相熟的老师或同学将某一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类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心理学本科大学生中最为普遍。这种做法不仅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还会面临伦理问题,如被试参与实验可能是迫于压力而非自愿、保密性和匿名性受到威胁、被试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目的等(高华, 2009)。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会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应用价值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发展。 2.2 研究方法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度强调实证主义,实验研究泛滥。主流的社会心理学为了量化社会行为的研究,把社会行为孤立在实验室中,观察环境变量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社会心理现象实则难以数量化和操作化,例如幽默、攻击和顺从等。这些社会行为的定义随文化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本无法精确的测量(叶浩生,2004)。其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人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结论只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是相对的。其三,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是很困难的,而且一些因素往往成为其他因素或行为的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刘长江,2007)。面临着方法上的窘境,国外社会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并尝试探索新的研究之路。而国内远远没有跟上这一步伐,大多是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与批判。 2.3 研究内容 对比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稳固的本土化理论根基和理论框架。许波认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佛三家思想相拒而相和,儒家又久居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学派之位,拥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家心理学也就成为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主要的思想和理论根基(许波,2005)。而彭艳琴则认为,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佛教专门研究的就是如何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彭彦琴,201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道家文化对于缓解人们心理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慧和陈萍,2005)。在关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找出各家思想中一切与心理学相关之处,而这种做法实则非常盲目,且很可能陷入重复做工的境地。 从古至今,中国思想学术流派何其多,每个派别又有各自繁杂的理论观点。但这些观点并非完全独立,以儒、佛、道三教为例,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三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相互融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想层面上开始了深层的、广泛的、有机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格局(张玉璞,2011)。因此,在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之前,若先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则会事半功倍,研究的系统性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4 研究工具及评价体系 发展至今,仍有不在少数的心理学家们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量表直接移植到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之中,或是只对西方量表进行本土化的修订或制作。而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区别于西方心理学,其人文性质更为浓厚,其中许多观点都带有极强的价值规范性和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急于用问卷和量表来证明研究假设的做法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原理、策略、工具到评价标准都仍未摆脱西方的定量思维的桎梏。因此,推进西方量表的本土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测量工具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2.5 学科建设 在当前的教学科研体系中,我国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从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到人才培养目标,整个中国心理学体系仍是以西方心理学为主导(汪新建和柴民权,2014)。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缺乏了解和兴趣,从而间接阻碍了本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要推动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科研体系的现状,推进教材的编制、改变原有的课程和科研基金项目设置,并培养和引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人才。 3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3.1 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比较高,这主要源自于其应用价值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实际贡献。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意识非常强烈,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也非常高,因此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拥护。而国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则一直未摆脱西方思想的限制,也未形成基于我国本土特色的、稳固的理论基础,而多是将国外已有的研究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国内。因此,从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出发,对中国百家的思想理论进行归纳、整合和提炼,推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必然而紧迫的。而就近5年的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更多地从现实问题入手,为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努力。 3.2 研究方法的变革及大数据的使用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通常基于问卷、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分析心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真实、准确、及时的大数据样本将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带来崭新机遇。借助大数据,社会心理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实体实验室的依赖,最大限度、最为高效地扩充潜在的研究对象,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小样本或问卷调查采集的随机样本,从而面向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趋近于总体的样本,这就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化、异质化的样本,并使研究者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尽可能避免社会期许效应,最大程度规避研究对象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复杂、无关干扰。 在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投身大数据的洪流,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蔡华俭教授创建了“云端心理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基于大数据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带动中国社会心理学朝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3.3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为了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近年来,社会心理学愈发趋向于吸纳其他学科的观点,例如社会认同理论中对群体冲突的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社会类化理论中对群体偏见等研究则运用了政治学和法学理论,以及创新性地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建立在神经机制的解释上而形成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不同的理论之间相互碰撞、交织、融合,逐渐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并推进了社会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包括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整合,以及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整合(黄雪娜,金盛华,& 盛瑞鑫,2010)。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试图靠拢自然科学,建立具有普世性的理论模型,超越时间、历史、文化,而适用于一切人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类深层的心理学结构。未来的社会心理研究会更为关注社会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文化视角将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研究中。 猜你喜欢: 1.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3.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

    宁静雨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社会心理学论文期刊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探新》《应用心理学》

    钱川同学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社会心理学论文包括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

    一个老神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社会心理学归因论文

    网上应该会有很多这样的论文吧~你可以多看下呗~像(心理学进展),多下载些论文下来参考学习下~总能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的

    苏州齐惠壮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态度的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篇三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1 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 1.1 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

    爱吃爱玩00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