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猪的面团
唐杰忠老师人很好,憨态可掬,从各类节目中也能感觉到老人与人和善,对于老人的去世很惋惜。
但这不是问表演地位么,单论相声的表演地位,唐杰忠就确实不算很高了。虽然是师出名门,但是没太继承刘宝瑞的高水准,以捧哏为主,腻缝不是很严实,活路也不宽,声音洪亮清脆但是节奏不够鲜明。有一种和相声表演方式不太合拍的感觉。
但是艺术这东西,一人一个看法,有的人就非常喜欢唐杰忠老师的表演,认为是最好的捧哏,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也很正常。
我把唐杰忠老师称为“可爱的小老头”,是因为他的相声,实在是给我没有什么娱乐方式的少年青春期,带来了太多的欢乐。
那时候,我在工地上打工,休息的时候,那部小小的收音机是工友们争夺的对象。后来工地上有了黑白电视机,看到了真人的样子,而这个小老头戴着眼镜,乐呵呵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声就是让大家欢乐的,能逗大家笑的相声就是观众心中的好相声,至于什么艺术性、教育性,那时候的人们又有多少人懂呢?当然,如果能在相声中得到一些浅显的道理,也就算是有额外的收获了。普通观众的评价,永远都是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而扎根于普通群众的相声,要的也是普通观众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艺术理论。
即使是专业的文艺评论家,也很难真正做到客观评价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而对于唐杰忠这样表演对象本来就是“下里巴人”的相声来说,评价的标准更应属于广大普通观众。观众的“主观”感受就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客观”评价。
在那个父亲节的夜晚,可能是上帝想听相声了,但愿他在天堂同样无忧无虑,说着自己喜欢的相声,让自己快乐!
飘飘飞雪
1995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联合主办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唐杰忠荣获“侯宝林金像奖”,他荣获的此项金奖,是群众在历时一年的“你最喜爱的8位当代著名相声演员”的投票活动中产生的。除演出外,还参与文学创作。除相声《柳堡的故事》外,单口相声《神兵天降》及相声《重庆之最》、《广州之最》(两“最”均与马季合作),还有一些评论、笑话及小相声的创作,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1982年、1984年、1988年,分别与马季、郝爱民、姜昆搭档赴香港演出。1986年,与姜昆共任新加坡“相声大赛”评委。1987年、1989年,再度赴新加坡公演。1990年9月与台北汉霖说唱团合演于香港。同年10月,再度与台北汉霖说唱团及星、马相声演员合作于马来西亚,参加国际相声汇演和文化节活动。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笑星。1992年,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赴西欧法、意等十几个国家演出相声,获轰动效应。1993年,随中国广播说唱艺术团赴台北演出,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85年至1991年,连续七年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里演出节目,并多次担任文艺晚会的节目主持人。人物事迹唐杰忠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贫寒之家,1949年1月29日,这个17岁的高中生在北京解放的时候当了兵,算起来唐杰忠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老革命。 他到部队先当文艺兵,打打快板,做鼓动宣传工作。在战友们眼里,唐杰忠性格宽厚,工作任劳任怨。那时文艺战士号称“革命靠腿不靠嘴”,1949年4月至10月,他们曾从天津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广州,途中还要打仗。脚上打了泡,就跟女同志要根头发,用针穿上,把泡穿破,把水挤出来,第二天接着走,直到最后泡底下又打泡,长了茧子。在江西过九连山,7天7夜都在下雨,路只有一尺半宽,这边是山涧,那边是高山,大家都要扒着山走,十分危险,而唐杰忠还牵着一匹马,马上驮着他从天津出发时买的幕布。下山的时候更是艰难,空手走都很吃力,唐杰忠还得在马后拽着马,一步一步地挪。到了广州,幕布一点没湿,保存完好,唐杰忠为此立了大功,相当于现行的一等功。在路上,唐杰忠还随时都能编出顺口溜。眼睛看什么就能说什么,听什么就能讲什么。比如在行军过程中,他见到一个挑担子的炊事员,他就说:“这个同志真能干,一根扁担两头颤,中间夹着英雄汉。”起到了很好的鼓劲作用。到连队给战士教歌,唐杰忠教得特别有感染力,好学好记,非常受战士的欢迎。拜师刘宝瑞20世纪50年代初,唐杰忠从电影上看到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的曲艺,非常喜爱。后来部队派唐杰忠到北京学习,他就到高元钧家里拜访。高元钧虽然没有收他为徒,但是他热情地给唐杰忠介绍了自己的把兄弟——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刘宝瑞不仅倾囊相授,甚至还一度给唐杰忠捧哏,捧着徒弟往前走。唐杰忠认为,高、刘两位先生不仅引导自己走上了相声的道路,还教导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事。“刘老师教我,除了传艺以外,我没有付任何报酬,也不交学费,也没有什么回报。他的心胸非常宽广,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所以后来唐杰忠也向刘宝瑞学习,和自己的徒弟既是师徒,又是父子,还是朋友。比如对徒弟巩汉林,唐杰忠当年千方百计帮他托关系、找朋友到北京发展,还帮他在北京借了房子,后来看巩汉林演小品演得好,就从心眼儿里为他高兴,对他特别宽厚,尽管巩汉林小品演得越好,离相声专业就越远。巩汉林提起这事就说“感激师傅一辈子”。“偷偷地爱上了马季”1958年,唐杰忠调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成了专业的相声演员。第二年,他开始跟马季一起在刘宝瑞的教导下学习。唐杰忠笑着说,虽然马季比自己小,但是“当时我偷偷地爱上了马季”。他觉得马季就是“小侯宝林”,表演热情奔放,艺术上是顶尖的,而且马季特别爱相声,把相声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学习的这一年是马季给唐杰忠捧哏,他们还一起在中南海为毛主席表演相声小段《装小嘴》等,还跟毛主席握手。后来唐杰忠放弃了升任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副团长的好机会,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他和马季从1959年开始正式合作,一直到80年代。有人说,相声找搭档比找媳妇还难,两个人业务上要有默契,相互之间要能容忍。唐杰忠一辈子站在捧哏的位置上,也就是配角的位置上,但是这么多年来,唐杰忠说,自己心里从来没有觉得不舒服。“因为刘宝瑞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就说,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没有捧就没有逗,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节目。”马季先生去世前不久获得了中国曲艺终身成就奖,唐杰忠就和自己得了奖一样,非常激动,夜不能寐,半夜起来写了一首“唐诗”——唐杰忠的诗,恭贺马季荣获大奖。谦虚了一辈子的唐杰忠还说,自己跟马季的合作,等于秃子跟着月亮走——借了很大的光。给姜昆捧哏挑战自我经历了和郝爱民先生两年的合作后,唐杰忠迎来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大挑战——在姜昆的搭档李文华因病离开舞台后,与姜昆合作。姜昆说,“那个时候唐杰忠也是个著名捧哏演员了,也是我们大家心中的老师、前辈,可是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位置上,他站到了李文华曾经站的地方,只允许他好,不允许他坏。”开始唐杰忠是亦步亦趋地模仿李文华,按照录音一字不差地给姜昆捧哏,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后来大家一起研究,认为应该发挥唐杰忠自己的特点给姜昆捧哏。为了改变过去给观众造成的既定印象,唐杰忠还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比较文雅的形象:戴上了一个其实没有镜片的眼镜,这个道具使了20年。姜昆说,俩人一开始的合作,真是费了力气,也一直在摸路子,后来终于在《虎口遐想》这个段子上,俩人开始找到了感觉,“大家忘掉了李文华,相信了唐杰忠老师”。他们在一起共同合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虎口遐想》、《电梯风波》、《学唱歌》、《着急》、《重大新闻》等。尽管性格一动一静,大不相同,但在多年的合作中,两个人从没闹过矛盾、没吵过架。说起两人分开,姜昆挺感动的:“突然有一天,唐杰忠老师跟我说,‘姜昆,我觉得你得找一个新的搭档了,我跟不上你了,你节奏太快,一个月得跑十好几个地方,一会儿奔西藏,一会儿又出国了,一会儿又去‘老少边穷’地区了,事也很多。我要是老这么跟着你的话,估计得拖你的后腿,找个年轻人吧。”唐杰忠还主动给姜昆推荐了姜昆后来的搭档戴志诚。始终是个有心人马季曾经说过,虽然唐杰忠老把自己是“笨鸟先飞”挂在嘴边上,总跑在前头,“但是大家伙得注意了,他并不是‘笨鸟’,他是挺机灵的一个‘鸟’,他还飞在你前头。所以他无论是跟谁合作,在相声界他是稳稳当当的,他站在了一个革命的、前辈的、大捧哏的重要的位置。”唐杰忠在业务上确实是个有心人,早年的作品《友谊颂》有很多英语的段落,唐杰忠不懂英语,就学,用汉字注音,汉字写不出来,就用日语字母注音,一点点地学。至于生活上、工作中,就更是谦虚谨慎。和唐杰忠相识40多年的赵连甲说,虽然唐杰忠总说自己如何沾马季的光、如何学马季,其实,“可以说我跟马季一直拿他当老大哥,他是个相声坯子,也是个领导坯子。而且他热情,他组织能力强,什么事情我们都靠他。”唐杰忠曾多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办公室主任,演出队各种各样的活动安排,无论大事小事、正事杂事,唐杰忠准是站在最前边为大家服务。此外,“创作作品的时候都有唐杰忠,但是哪儿发表了,节目单上要印名字了,没有唐杰忠了,他不让。”唐杰忠有意地不争功。在家里是红花不是绿叶“说相声他是绿叶,在家里我是他的绿叶。”与唐杰忠结婚快50年的夫人金老师说。他们1957年经人介绍认识,唐杰忠给金老师的第一印象是“很爱出汗,也不太爱说话”,后来金老师听说他要说相声,还觉得他不是说相声的料。“真没想到他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唐杰忠其实也觉得对不起夫人:夫人生了3个孩子,自己都不在家,不但不在,回来以后也没有什么表示。夫人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除了她的工作,从不讲究吃、喝、穿、住,每天就讲劳动,有一次工作中把手砸坏了,缝了很多针,唐杰忠一直不知道。唐杰忠和金老师可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请大家放心,我们老两口现在是她帮助我,我帮助她;她怕我累着,我怕她累着;她希望她多干点活,我希望我多干点活。”唐杰忠说。据说,有人请唐杰忠吃饭的话,他一般都不去,实在推不了,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俩饭盒,到那儿以后,告诉人家多炒两个菜,然后端回来给老伴吃。大伙儿都笑称唐杰忠为“笑佛”,因为他永远会把笑脸给他的观众、给他的朋友。其实在生活当中,他也跟普通人一样经历了挫折和苦难。前些年,唐杰忠的一个儿子因病辞世,但是他认为,“戏比天大”,他把悲痛藏起来,依然让大家在自己的相声艺术中得到快乐。甘为绿叶衬红花,淡泊名利气自华;起承转合七分捧,人称慈祥“老妈妈”。唐杰忠,这个谦虚、慈祥、可爱、幽默的帅老头,是百姓心中永远的笑星。 自从1992年唐杰忠离休之后,观众们看见他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上百名观众打来电话询问他的近况,要求能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再睹他的风采。而事实上,早在6月份,唐杰忠的这期节目就已经列入我们的议程,并开始策划了,只是,相信所有观众都不会相信的是,舞台上谈笑风生,常常在只言片语中,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化干戈为玉帛的唐杰忠,私底下却非常地腼腆。以至于,我们《艺术人生》数名编导轮番上阵都大败而归,电话那端的唐杰忠老师永远都是柔声细语,永远都是对我们关怀备至,时不时还会对我们工作上的锲而不舍给于充分的肯定,可就是不同意做我们的嘉宾,任你有千般妙计,老人家就是有他的一定之规—— “我不会说话,更别说面对那么多人了,我真说不了”。那段时间里,从制片人到主编,再到节目编导每个人都快崩溃了,“如果说堪称一代相声艺术大家的唐杰忠都不会说话,难道我们每天都在咿呀学语?”此时,《艺术人生》的传统亲友团——外请策划高参再度显示出非凡的实力,几经研讨之后,制片人王峥似乎摸着了唐杰忠的软肋,那就是观众!于是,执行编导马上改变战略,从原来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准变成以观众相“要挟”。“唐老师,我们的观众热线都打爆了,大家都要求我们邀请您上节目。他们都说特别想您,特别想再次看见您。您就答应了吧!”半分钟的沉默之后,“好吧!”唐杰忠终于答应了。 四个月的艰苦攻坚终于成就了2006年10月13日《艺术人生》演播现场的动情一幕。唐杰忠的突然袭击:相对于节目录制前,唐杰忠老师频繁拒绝我们时候的提心吊胆来说,节目录制当天,那可真是胆战心惊啊!在我们最初的创意中,曾经有过一瞬间,大家希望把唐杰忠这期节目做成相声界的一次大聚会,毕竟, 像唐杰忠这样有资历的相声演员不多了,而且,说实话,这些年不管身在其中的相声界人士多么不乐于承认,相声这个行当确实低迷了,《艺术人生》希望能在节目中换回些观众曾经的记忆。可是,在操作中,我们发现这种设计相当有难度,因为,尽管我们在电视屏幕上已经很少看见相声演员们的踪迹,可事实上,他们的工作都相当繁忙,很难想在某一天可以把它们都聚齐,所以,我们放弃了这种设想,也从另一方面着想,不想再任何一个层面上出现“喧宾夺主”的可能。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节目还没开始,坐在导播间的编导们就傻了,摄像机镜头中不停地蹦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姜昆、李金斗、巩汉林、赵炎、赵连甲、吴琼(blog)……他们怎么来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冲着做唐杰忠的节目来的。抢着坐前排的姜昆满脸笑容地说:“老唐这一辈子都在当捧哏、当配角,今儿我们也一起给他捧一回!” 显然,唐杰忠他老人家给我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他老人家在考验我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啊!”“变方案!”主持人朱军在看到现场意料之外的众位嘉宾之后,几乎是不加思考地做出决定,一定要让一辈子捧哏、捧人的唐老师在《艺术人生》成为众星捧出的那轮圆月!我们相信,他当之无愧!就这样,节目在一片叫好声中开始了,台下的观众积极热情,台上原是相声出身的主持人朱军,也是找到了不同以往的感觉,刚开场就喊着要说相声。现场气氛极其活跃。在观众们的强烈要求下,唐杰忠一上场就带来了令观众们瞠目结舌的才艺表演,绕口令、方言相声、山东快书,一会儿学着吹喇叭,一会儿又一板一眼地唱起了黄梅戏。折腾了半个多小时,直到观众们尽了兴,早已满头大汗的唐杰忠才得以坐下,节目终于正式开始了。 俗话说,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人家唐杰忠也不是吹的,按照现行的说法,早在1967年唐杰忠同志就大张旗鼓地开上“宝马”了!惊讶吗?还有更惊讶的呢!那辆传说中的宝马是马季妈妈掏的钱!按照唐杰忠的说法,他当年是“深爱着”马季的!只不过,千万别想偏了,他们之间的那份爱除了兄弟之情以外,还有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唐杰忠说,他从一开始就被马季的声音和表演深深吸引了,两个人合作了那么多年,那种感情也许早超越了亲情,相声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认知,那就是,选择一个好的搭档远比选择一个好的妻子更困难!唐杰忠与马季的珠联璧合就是一份天作之合的缘分,而唐杰忠自然也就拿马季的妈妈当亲妈一样,那么,亲妈送儿子一辆车,似乎也就在不难理解了!只不过,唐杰忠的这辆宝马可不是BMW,它是一辆锰钢自行车!在当年也是相当奢侈了,唐杰忠清楚地记得那辆车,194块,是马季妈妈一年的工资!多年之后,当年的那份情意唐杰忠记忆犹新,也许,在他娓娓道来当年那一幕幕之前,我们还在心里质疑过“他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做了几十年绿叶”的话,此刻,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狭隘,“我们的老师,刘宝瑞老师教导我们的时候就说了,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颗菜,没有捧,就没有逗,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节目。”我们确实不应该用现今的所谓功利心去思考把自己一辈子都献给了相声的唐杰忠,他的纯净是书写在热爱与情意之中的你已经习惯了带眼镜的唐杰忠吧?可你知道吗?眼镜其实是唐杰忠的一个道具!只是,这个道具一用就用了二十多年。当年唐杰忠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和如日中天的姜昆合作,在他之前,姜昆和李文华的搭档已经深入人心到不可取代的地步,没有人能预料唐杰忠的介入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也许,当时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他们的新组合。尽管,今天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姜昆由衷地告诉我们他有今天要感谢唐先生,可是,当初呢?唐杰忠在认真研究了姜昆和李文华的表演之后,意识到自己是不可能在仿效李文华的基础上超越他的,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唐杰忠自己,开创出一种新的、适合与姜昆搭档的捧哏形式,于是,唐杰忠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戴眼镜的形象,在姜昆身边扮演了一个学者的形象,和李文华的朴素相比,唐杰忠的形象有些“雍容感”的突破,事实证明,他相当明智!可以说,唐杰忠在二十年前就几经开始个人形象包装策划了,相当前卫哦。节目录制现场,姜昆与唐杰忠再度坐在一起,谈笑间,我们又依稀回到了会在相声中开怀大笑的岁月,也许我们真的在忙碌中淡忘了些什么,唐杰忠那副带了二十多年的道具眼镜后面闪动着隐隐的期待,我们似乎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在拒绝的那么多次以后突然答应来我们《艺术人生》说说心里话,也似乎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私下里请了那许多为相声名人道现场的原因。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
摘要:仓储管理实务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是为了使仓库空间的利用与库存货品的处置成本之间实现平衡。它是降低仓储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高效率的仓储活动,可使商品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
1、冬夜 作者:辛笛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 木器的光泽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 抚摩着褪了色的色缎, 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夜气的清新, 长廊柱下星近; 想念温
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