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1

一佛爷一
首页 > 期刊论文 > 初中物理作图能力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ojisubyun

已采纳

理科实验研究报告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294 评论

爱吃爱玩007

如何培养学生物理作图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如果一个图能准确地表征所要解答的计算题、尤其是高考的压轴题,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如果学生不会作图、或作图能力差,它将直接影响到复杂问题的解决.正如Kaplan和Simon的研究结果表明,问题解决过程中顿悟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被试找到了适宜的表征方式.表征物理问题时,图像是以视觉表象和直观形象的表征为主,以抽象符号表征为辅的一种问题表征方法,〔因为物理符号是一种最简洁的物理语言).这种表征方式,使问题的表达力求简洁,以便对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实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作图能力. 2物理作图的界定 在作图的活动过程中,人用眼睛看,用手去画,用脑去思考,实现人与外界的间接的相互作用.虽然它以图的形式反映出来,但是这种图不是简单的对外界物体的摹写,也不是一种艺术形象,而是与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相对应的图,是一种概括化的,并从客观世界抽象出典型的物理特征且反映物理规律的图.这种图就是一种物理模型,是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体.个体通过对物理模型的掌握,去同化和顺应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在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中,解决物理问题,掌握了物理知识,这应该是物理作图过程. 物理作图是一种视觉思维的方式,它通过观察、想象和构绘,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表象并通过表象作用,再转化为图示与图象等约定信息的形式,并以此实现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间接的作用过程.物理作图就是借助于图形来思考,简单的说,就是以图助思. 3物理作图的能力要求 3.1从表象空间到几何空间 研究物体的结构及其运动,就要确定物体的空间几何关系,即将表象的空间通过构图反映为平面上的几何空间,也就是画出各种侧面图,立体图,俯视图,截面图等,并能够相互转化. 3.2从原型到模型 把实际问题中的原型抽象成物理和数学模型. 3.3学生应具有信息的转换和整合的能力 在把信息要全面准确的反映在图上,既有空间关系的表达,又有语言逻辑的分析,还有隐含条件的挖掘等. 3.4规律应用于图的能力 画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思考,画图不仅是利用直觉,物理表象的形象性进行思考,更主要的是要结合抽象的物理规律、概念、几何关系等进行思考.即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5几何构图的能力 4提高中学生物理作图能力的策略 根据物理作图的界定和能力要求,笔者提出以下提高中学生物理作图能力的策略. 4.1让学生认识作图的重要性、养成作图习惯 作图并不是针对某一些题,或一类题,而是作为一种物理思考的工具,因此,要培养学生作图解题的意识,具有作图解题的策略,并逐渐养成作图思考的习惯.习惯来源于多次的重复,因而教师始终如一的严格要求是学生养成画图思考习惯的根本. 刚开始要求学生作图,学生感觉不习惯,不理解,我们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按规定程序认真审题,作图分析,看起来花了一些时间,但能保证顺利得出正确答案.“笨”办法其实就是好办法.千万不能省事,图快,凭想当然,“我觉得”如何,匆忙做答.那样欲速则不达,会出现不少意外失误.让学生认识作图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重视作图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从高一开始,要求学生把练习本的左侧折出三分之一,专门用作画图区,把图作为建立关系、列方程的依据.对应该画图而没有画图的答题扣去大部分的分数或让学生重做,从严要求,让学生逐渐形成了习惯. 4.2明确要求 要删繁就简:物理作图主要体现与解题有关的主要对象及关系.画图时,要有所选择地抓住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对象.要重意轻形:即作图时重在表达意思,次要描绘形象.要一目了然:让人一看就懂. 中学阶段经常画的图有图示和图象两种.图示有矢量图,力线图,流线图,谱线图,流程图等.具体的说有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运动图,轨迹图,等.图象是指各种函数图象,如波动图象,速度图象,位移图象等.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图的画法、要求与表达意义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法,并向学生明示.画图的过程,要利用准确规范的物理符号和数学符号.图的几何关系,大小比例要尽量准确. 4.3重视概念与图像相结合教学 物理中的许多概念都是在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使是抽象的概念也有对应的物理模型,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应将概念和形象相结合. 4.4重视物理规律与图相结合的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充分感知.物理规律的引出与推导要以清晰的物理图景为基础,有的是通过实验,有的需要从生活观察中抽象出模型,在教学中,为了清楚的表示他们就需要画出图.例如,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个弹簧称互成一定角度拉一根橡皮条,用力的图示记录下F1、F2大小和方向,猜想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只用一弹簧称演示合力F,并用力的图示记录F的大小和方向.以F1、F2为两边构造一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合力F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在画图基础上学习物理规律. 4.5重视几种视图的转化教学 在安培力、洛伦磁力、电磁感应定理的学习与应用中,我用3DMAX软件实现透视图、前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之间的转化.如在安培力的习题教学中,我用如下三种视图. 这样学生对几种视图的转换就有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应教给学生几种视图转换的基本方法,例如透视图和前视图的转换:透视图中两根平行的导轨在前视图中只能看见一根,所以只画一根;而在轨道上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棒在前视图中只能看见其截面,所以只能画一圆圈表示;看不见的物体可以不画,也可用虚线表示. 4.6重视直观化的教学 传统的物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选择、压缩、改造而具典型化和简约化,更具高度的抽象性.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而若能充分利用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使学生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例如《超重 失重》的教学,用DV拍摄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在课堂上上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己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就容易多了.学生在画超重或失重物体的受力分析图时,准确性明显提高了. 4.7重视挖掘隐含条件的训练 信息在转换时,图是一个中介,信息之间的转换就像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转译时,要求信息要全面准确的反映在图上,既有空间关系的表达,又有语言逻辑的分析,还有隐含条件的挖掘等. 例如:如图10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从O点出发,初速度的大小为v0,在电场力与重力的作用下,恰能沿与场强的反方向成θ角的直线运动.求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其电势能与在O点的电势能之差. 在画本题的受力分析图时:(1)先画重力方向,竖直向下.(2)要准确画电场力方向,关键在于挖掘隐含条件:物体做直线运动,本题电场力可能水平向左、可能水平向右,但物体所受合力不可能为零.所以物体所受合力只能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电场力方向只能水平向右. 4.8重视物理过程的分割训练 建立一个比较复杂的物理图景,首先要弄清一个物理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其次要清楚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第三要分析每个阶段遵循的物理规律.分析物理过程,一般都采用以现象发生的先后为顺序来分析的方式,将相同物理规律的现象视为一个物理过程.涉及物体运动的不同过程时,相邻两个过程经常以“速度”为“接力棒”的. 4.9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 新教材的图片更为丰富,主要是借助图的作用来表示、类比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等.例如,为了描述抽象的电场,引入了电场线.为了形象的说明电势的高低,用等高线类比等势面,用电梯的作功来表示电池的电动势等.教学中要重视课本插图的观察和思考,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看图,建立抽象规律和图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作图能力. 4.11画图综合训练――物理习题教学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也各有特点,习题教学应加强图景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得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物理问题作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读审 弄清题目中明显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追索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明确题目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建立情景图 物理问题多以现实的客观事物存在为背景,一般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在读题时,头脑中就会产生相应的表象.也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建立初步的问题情景图.确定研究对象,并分割过程.图在信息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 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而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成为思维的载体. (3)科学的抽象 对读审中发现的各种解题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4)受力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各个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分析图. (5)模型的再认 将研究者头脑中活跃着的有关的各种模型(常见的模型有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抛体运动),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的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比较,从中鉴别出适当的模型. (6)形成物理图形 根据模型特征搜索出必要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在概念、规律的指导下画出研究的对象状态、过程等图.物理解题要求学生要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所以画图需要将规律应用于图,需要使形象和抽象相结合,需要使逻辑的推理与非逻辑的想象相结合. (7)合理的想象 展开对模型形象、过程和相互关系的想象,并在图像上反映出来,形成三维的动态图像.并检验图形的合理性. 物理作图过程就是确定解题方向的过程,这是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物理作图过程不仅是知觉的直接反应或是知觉形象的回忆和重现,是属于感知水平的再生性形象思维过程.而且是一个概念、规律、表象的有机结合,是属于抽象思维、形式思维的有机结合的认知水平的思维过程.这就是学生常感到解物理图象难画的症结所在,也是物理问题解决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多形成一些正确的物理模型形象,帮助学生养成形象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将会有助于学生顺利掌握建构环节. 当然,高中学生物理作图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只要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和画图习惯的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作图能力是会提高的.

26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美初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论文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探讨论文 新课改政策实施之后,初中物理的教材发生改变,由浅入深地将物理现象、力学概念和电能、光能、热能等基本知识编排在一起,先简后难,删去

    小喵酱一小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初中物理研究杂志

    物理教师,物理通报,大学物理

    四肥居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物理中相互作用力的论文

    (一)广义惯性使牛顿力学进化爱因斯坦独具慧眼,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及自由落体运动与质量因素无关的经验事实,总结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确与准确地说:物体的同一性质按照不

    小路要减肥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初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发现物理是一门很广阔的学科,它首先是拥有基本概念,然后到探究实验,最后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面有几个例子:例如

    羅潔愛爾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初中物理图像论文知网

    这个网站不错 应该能对你的论文有所帮助

    小猴小吃货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