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8

吃蛋糕的鱼
首页 > 期刊论文 > 以黄梅戏为主题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鼠宝宝zhz

已采纳

黄梅戏鉴赏作文

黄梅戏鉴赏作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大家在读书的时候肯定都接触过作文,以下为大家分享黄梅戏鉴赏作文范文。

纵观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一个剧种能否流行,则在于其自身有着特独的艺术魅力,其艺术表现形式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黄梅戏艺术的成长道路,虽然与其他一些来自民间的地方戏曲大体相似,但其艺术表现及特色却比其它地方戏曲有着明显的优势。

从生成环境来看,黄梅戏艺术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后来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形成并迅速向全国扩展。这个地区恰恰是当年青阳腔、徽调发生成长的地区。咋看起来,这似乎是历史的巧合,仔细体察则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为黄梅戏艺术孕育、成长提供了优生的环境。在这块土地上,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在这里产生并流传于世。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在这块土地上更是源远流长,至今仍是很旺盛。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徽调,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艺术,这块艺术营养极其丰富的土壤,为黄梅戏艺术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生优育条件。

从艺术构成来看,黄梅戏艺术是多种艺术的综合。黄梅戏的基础声腔黄梅采茶调,容量就相当大,它并非是某一个地区某一种民歌,而是包含了鄂、皖、赣三省乃至长江流域或为广阔地区所流行的品类众多的民歌小调。对黄梅戏艺术成分的构成产生很大影响的民间说唱艺术和花灯歌舞表演,如花鼓、道情、莲湘、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踩高跷、跑旱船、桃花篮、推车灯等,流行区域则更广阔,历史更为悠久。由这些艺术元素所构成的黄梅戏,必然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从艺术表现来看,由于黄梅戏艺术是在民歌、民间说唱和民间歌舞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所以演出通俗、灵活、不受严格的格律所限制。民间说唱不仅为黄梅戏的文学剧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影响到它的整个演唱艺术,善于运用大段唱腔来展示戏剧情节,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如《小辞店》可以演唱一个多小时,通过商人蔡鸣凤和卖饭女刘凤英二人的独唱、对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把二人的来龙去脉和情感纠葛交代得一清二楚,人物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思想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黄梅戏的唱词结构多在七字句、十字句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讲或唱,讲唱结合,灵活多变,声腔演唱可以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自由结合,再加上语言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特色。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因而演唱活泼流畅,优美动听,易唱易学,使人感到亲切。也容易流传。同时,黄梅戏演出还大量采用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谜语甚至绕口令等表现手法,如《打猪草》中的对花,《戏牡丹》中的对药,《闹花灯》中的对灯。《天仙配》“鹊桥”中的赞渔樵耕读,“织绢”中的唱五更,“满工”中的对唱,《女驸马》“洞房”中的冯素贞大段唱腔和“金殿”中的说故事等,使观众一听就明向,一看就懂,印象深,记得牢,容易接受。

从演出风格来看。黄梅戏艺术既不象燕赵之歌那样慷慨激昂,又不同吴越软语那样纤细缠绵,演出显得淳朴,自然,清新,明快,所以从东到西,走南上北,它都讨人喜爱,为广大的观众所乐于接受。

一个地方戏剧种能否受到群众欢迎。还要看它的演出是否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情趣,与群众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黄梅戏所演出的剧目,一般都取材民间生活、民间故事或奇闻轶事,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普通平民的生活,如家庭纠纷、婚姻变故,道德伦理的冲突,很少表现规模宏大的官场、宫廷斗争或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演出载歌载舞,具有强烈的民问色彩。这些特点在传统小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小戏大都通过歌舞表演来反映民间生活,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描绘普通平民的精神风貌。如《闹花灯》中只有男女两个角色,剧情也比较简单,但演出却从头至尾歌舞不断,两个人一会儿模仿各种花灯的形态,一会儿模仿各个看灯人挤来挤去的神情,一会儿小夫妻又互相取笑逗乐。再加上欢快的锣鼓伴奏,使整出戏显得轻松愉快,气氛炽烈,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这种具有强烈民间特色的歌舞表演也给黄梅戏大型剧目的演出以很大的影响。如《天仙配》中“鹊桥”、“织绢”两场戏,也是充分发挥了歌舞表演特长。仙女们运用云帚、水袖边舞边唱,组成各种优美的画面造型,使演出十分精彩。

篇一:话说黄梅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 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篇二:黄梅戏

“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虐待二夫人。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黄梅戏作文 篇1

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黄梅戏作文 篇2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呀好新鲜……”这是我最喜欢的戏曲唱段。按说作为河南人的我应该喜欢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黄梅戏,特别是《女驸马》。 那天我称妈妈不注意,偷偷打开电视准备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这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正在播放黄梅戏《女驸马》中那女扮男装的冯素珍和公主在洞房里的唱段。那演员俊俏的扮相、高亢的唱腔一下吸引了我。通过妈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民女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来李家败落,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珍在花园赠银于李兆廷被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宫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之子。冯素珍男装逃出,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召为驸马,花烛之夜冒死陈词感动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过人的古代少女形象,演员的一颦一笑得得的吸引着研婉转的唱腔显示。显示演员的薄厚功底我简直佩服的不得了,我开始喜欢上了黄梅戏。现在的我还不时也会很上几句。 中华戏曲博大精神,希望大家不要把“遗忘”了,因为每部戏都是之不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还要继承戏曲的博大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43 评论

小雨后哒晴天

我去,太专业了吧,建议您把题目专业等放到标题里,醒目些。

145 评论

壹只头俩只脑

黄梅戏天仙配观后感800字

黄梅戏天仙配观后感800字,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而黄梅戏是一个比较欢快的戏种,它没有越剧的悲沉,也没有京剧的高亢,以下分享黄梅戏天仙配观后感800字。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通俗一点就是适合他们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

《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昆那样复杂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绎。

由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王少舫演出拍摄的《天仙配》电影已是家喻户晓,蜚声海外。其实这部神话剧由大师级和名角演员演出无可挑剔也是专门为她们写的,所以县级基层剧团要演好这种阳春白雪确有难度,其一,挑梁名角实属少有;其二,部门设备,灯服道效景乐的水平难以满是神话剧的需求;再就是演出市场和服务对象也有局限性。但作为黄梅戏专业剧团,无论是省市级或县级乃至民营团,不可能不排演这个黄梅戏的传统看家戏。

那就看你怎么排怎么演了,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是平平淡淡无名角挑梁肯定压不住台,冷冷静静观众也无法耐心看下去,是轰轰烈烈没有丰厚的资金铺垫包装打造也难能达到要求。笔者有幸观看了来自基层的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真的出乎意料,先前也了解到该团就“天仙配”也演了几代人,不用质疑是一代胜一代。这里也不可否定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下已是声光音控的信息时代。肯定在部门设置上胜过从前,对打造神话剧基础条件也优越些。但是,要打造好《天仙配》没有一个用心的领导策划,没有一个用心的导演构思还是难以出新。望江团做到了,他们正是“用心”才“出新”。

是在一次“文化恵民,送戏下乡”活动中看到该团为农民演出的一“天仙配”让我震撼了,简直不相信如今的望江县剧团青年演员的演出水平完全不逊色于地市级专业团。当夜幕降临,传统的闹台锣鼓喧天,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台口,开演的钟声响起,在悲壮的“天仙配”主题曲后混声合唱中帷幕渐渐拉开,电子显示屏幕上天空乌云翻滚,舞台上烟雾弥漫,一柱强烈的追光灯照射着站立在鹊桥上的七女,俨然是凄凉的天空岁月,每个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聆听着七女委婉甜润的唱腔,尤其是七个仙女同时出场,那轻盈的台步遨游鹊桥和来回穿梭用纤细的小手编织锦绢真的令人目不暇接。导演独具匠心的舞蹈手法既不落窠臼又不失传统,既虚无漂渺又写真写实,特别是灯、服、道、效、景、乐有机配合真是大手笔、大风范,大排场,神话般展示在观众眼前。

提到“用心”就不得不说该剧二度导演姚虹,她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受父母(该团有影响的老领导和老艺人)熏陶,跟班学艺,功底扎实,文武不挡,担任过历届艺术节获奖剧目“阿珍”“鸳鸯壸”“相知吟”的副导演和技导并为该团所有恢复排练的数十个传统剧目的二度执导,在二度创作上颇见功力,尤为新颖。她领悟到“天仙配”虽说有传统样板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层面也不能老戏老演,应该融入新意,她执导演出的`《天仙配》“鹊桥”与“织绢”两场戏从舞蹈构思上打破了传统模式,充分发挥载歌载舞的表演优势,再就是在演员服饰和道具上展现时尚新潮,有看点和亮点,也非常养眼。所以令观众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这就彰显出导演独具匠心的二度创作。

再说剧中七女和董永这两个挑梁角色虽不是资深名角但七女的扮演者童玲红也算该团远近闻名的当家花旦,曾在《阿珍》《鸳鸯壸》《相知吟》三个获奖剧目担任主角有一定舞台经验,她嗓音甜润,穿透力强,唱功见长,很有深度。董永的扮演者王文华虽年轻稚嫩但英俊潇洒,表演老道,曾受王少舫大师弟子李守强就董永一角进行过专门训练,偶见确实留有大师痕迹,很是规范。所以这俩个人物在表演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较为成功。

再就是天将的扮演者何东虽是配角戏不多但他造型好表演逼真,特别是他那恢宏浑厚的嗓音再加上浑响音效更加如雷贯耳,一声“七公主速速返回天庭”顿时配上灯光音效,狂风呼啸,电闪雷呜,飞沙走石,恰似翻江倒海穿云裂石之势确有震慑力,不得不让观众身临其境为七女和董永的生离死别而揪心而悲痛,而同情而惋惜,就是铁石心肠的人此时也得眨眼泪花。正是如此这般,从而使这个难演的黄梅戏看家戏《天仙配》表演到位,有趣有味。可以说他们为黄梅戏的传承繁荣真正的做到了“用心”良苦,“出新”良多。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直是向往美好的,无论是什么故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所以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影视戏曲资料以喜剧为主,很少有悲剧,哪怕是悲剧,人们也将其圆满化。然黄梅戏《天仙配》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我观看之后,产生了无限感想,故而记下。

《天仙配》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讲的是东汉时期孝子董永卖身葬父,与七仙女槐荫树下喜结鸾凤,最后被玉帝活活拆散的悲剧故事。

故事开始了,电影版的黄梅戏《天仙配》是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人世间的真性情在他们演的主角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先以展现仙界美景为开始,由七仙女来诉说仙界的寂寞凄冷,於是想起了大姐说的人间之美好,想把人间偷看一番,但又怕父王知道了法不容情。其实古代封建时期君王的权威就是这样的,本身该故事是神话传说,天上的玉帝正是人间帝王的影射,故事在写仙界天宫天规的森严,其实是对现实生活中王权制度黑暗的刻画,七仙女的思凡心里正是倡导了解放人性、追求自由的人性主义观念。

七仙女和众姐姐偷看人间的美景,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但这在她们看来却是无比美丽的。首先他们看到了打鱼的人们正在江心捕鱼,接著他们又看到了砍柴的樵夫,之后看到了田间干活的农民,随后又看到了正在苦读的书生,然后她们看到了花轿正在迎亲,最后看到了主人公董永卖身葬父。

仙女们看到的这六件事,囊括了人间所有的人情世故。打鱼、砍柴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其实在暗中传达了一种道家思想,打鱼垂钓砍柴是修身养性之事,是道家积极无为的思想,古曲《渔樵问答》所体现的就是渔夫与樵夫自得其乐、清心寡欲的淡雅生活。《天仙配》所要表达的也是这个主题。农民在田间劳作正体现了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迎亲与葬父正好体现了人世间婚丧嫁娶之大事,既表现了男欢女乐的鱼水欢乐之情,又体现了人生在世难免生老病死的悲痛,最后也阐述了人世间忠孝之大义。

看这人间的美景,突然天宫中几声钟响,惊得她们忙欲起身回宫,惟有七仙女两眼斜视天宫,充满了愤懑与叛逆之情,尽管人间有贫富差距,生老病死,然她却对董永产生了爱慕与怜悯之情,,所以决心下凡去与董永终身相伴,在封建社会这是十分违背伦理道德的,是叛逆者的行为,然而这恰恰体现了七仙女不恋神仙生活而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品质於是她便求大姐成全她,帮助她下凡人间。起初大姐不答应,最后拗不过七仙女,大姐便答应了她,且送给她一只难香,倘若遇到困难就点燃难香,众姐姐一定会相助,最后大姐又叮嘱了她几句,让她下凡去了。

“神仙岁月我不爱,愿做鸳鸯比翼飞”,七仙女满怀兴奋与激动,将拂尘率气地一丢,毫不犹豫地下得凡来,在她掷拂尘的那一瞬,我看出了她对凡间生活追求的坚决与矢志不渝,并且对仙界生活的毫不依恋。

下凡以后七仙女首先看到的是水中欢乐自在的游鱼和树上成双成对,叽叽喳喳唱著歌儿得鸟儿,她笑了,笑的是那麼灿烂,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后七仙女唤出了本方的土地,且告诉了他自己的心事,让土地成全于她,土地听了吓得满头大汗,忙说使不得,最后在七仙女的苦苦哀求下土地终於答应了,於是她与土地设下一计来赚取董永,所以她化成了一村姑,

,土地化成了一老汉,好戏就要上场了。

首先七仙女在大路上将董永拦阻,且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看著他,董永生性忠厚老实,且懂得男女交谈是非多,更何况是荒郊野外,孤男寡女,於是他便绕过去走小路,七仙女於是又在小路上拦著他,如此三番,七仙女三次将他拦阻,最后董永实在无可奈何了,便上前求大姐让他过去,七仙女假意让路,却暗中撞了他一下,然后又忙羞羞打打地退了回去,由此可以看出在旧社会女七仙女为追求真爱而大胆主动的行为,就这样七仙女几次将董永调戏,故而二人争执了一番,随后他们互诉心事,七仙女劝董永不要悲伤难过,董永听了甚是感激。

董永又问她家住哪里,要往何处,对於董永突然的问题,她一时不知作何回答,但很快七仙女就编了一个谎,说自己记不住2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谁知亲人无音讯,天涯沦落叹飘零,说完之后董永也对她产生了怜悯之情,随后七仙女便向董永流露出了爱意,愿与君配成婚,董永听了大吃一惊,忙矢口拒绝,考虑到自己的身世,且二人萍水相逢,因此他坚决不肯,而七仙女却说不嫌弃董永,愿与他同到傅家受苦,董永还是不从,因此二人争执了起来,正在这时,一位老汉在槐荫树后出来了,这便是土地化成的老汉,便上前细问端详,最后他们说明了始末缘由后在老汉的撮合下,二人在槐荫树下拜了天地,喜结连理。

老汉撮合亲事前对他们说了,成亲要有三媒六证之人,所以老汉为主婚人,槐荫树做红媒,可见古代婚姻礼节的繁缚。

274 评论

相关问答

  • 地方政府保护黄梅戏论文范文

    6月2日,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同一

    一森有你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幼儿园指南以游戏为主题的论文

    由于幼儿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因此幼儿园利用游戏来进行 教育 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游戏教育论文

    涅槃053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以黄梅戏为主题的论文

    黄梅戏鉴赏作文 黄梅戏鉴赏作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大家在读书的时候肯定都接触过作文,以下为大家分享黄梅戏鉴

    吃蛋糕的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以保护长江黄河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保护

    lukylukyca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黄梅戏道具研究现状论文

    一、总体介绍黄梅戏1、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2、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桐城,

    修中圈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