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力觉醒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及音乐 勃拉姆斯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代表作: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 其他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声乐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 《德意志安魂曲》: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在内容或在音乐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也使他在整个欧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独唱与管弦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亨德尔的复调音乐传统。 乔治·比才——法国的自然主义者:法国作曲家 代表作:管弦乐作品:阿莱城姑娘,组曲第一号,组曲第二号 歌剧: 《卡门》 《卡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片段1、片段2),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片段3)。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片段4和片段5)。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片段6),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片段7),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片段8)。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片段9),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片段10)。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片段11)。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片段12)。 威尔第——意大利歌剧的辉煌(歌剧之王) 居塞比·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之王。 代表作:歌剧:阿伊达(Aida),弄臣(Rigoletto) 《茶花女》(La Traviata) 游吟诗人(Il travatore) 法斯塔夫 其他声乐作品:安魂弥撒(Requiem Mass) 《茶花女》 :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 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奥赛罗》: 达到威尔第一生创作的高峰,成为真正的音乐喜剧。《奥赛罗》是继《阿依达》所作的结构突破, 而且充分发挥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没有通常的曲线直接开始于风暴场景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二十四首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5.小提琴与吉他的奏鸣曲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推荐曲目:1.歌剧《波西米亚人 》。2.歌剧《托斯卡 》。3.歌剧《蝴蝶夫人 》。4.歌剧《曼侬?蕾丝考》。5.歌剧《西方少女》。6.歌剧《杜兰朵 》。7.歌剧《强尼?史基基》。 小约翰·史特劳斯(1825~1899): 奥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南国玫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与歌》、《艺术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拨奏》、《雷鸣与闪电》、《闲聊》、《狩猎》、《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赛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轻歌剧《蝙蝠》。 通常我们讲到斯特劳斯都是说斯特劳斯家族,其成员有,老约翰-斯特劳斯,代表作《拉德斯基进行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爱德华-斯特劳斯和约瑟夫-斯特劳斯。 德彪西(1862~1918): 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包括著名的《月光 》)、《版画》(三曲)、《映象》(二卷,各三曲)、《儿童天地》(六曲,包含著名的《黑娃娃的步态舞》)、《前奏曲》(二卷,共二十四曲)、《梦》、《二首华丽曲》、《欢乐岛》、《为钢琴》。2.管弦乐曲:《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三首夜曲》、《神圣舞曲与世俗舞曲》、(竖琴与管弦乐)。3.室内乐;《G小调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 瓦格纳 威尔第和比才的比较 把他们三个并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在歌剧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其次他们各自代表着一种派别。 在音乐界,风格并不是大一统的,浪漫主义中还分早期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中还分意大利浪漫主义,法兰西浪漫主义。。。。。而这三只,正好代表着德国歌剧,意大利歌剧和法兰西歌剧三种风格。 瓦格纳在作品创作中非常重视器乐伴奏的效果,这正是德意志民族特色 威尔第则突出人声演唱的地位,具有意大利民族特色 比才强调语言节奏的作用,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特色 当然,要弄清这三种风格光是几句话是无法理顺的,大家可以节选三只代表歌剧中的经典片段(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威尔第《茶花女》饮酒歌,比才《卡门》爱情 瓦格纳试图通过重视管弦乐团的发展将和声的活动充分变现出来进而把她转化成多种多样的戏剧效果(长喘一口气,缩句,就是说用管弦乐团的演奏表现和声活动从而体现戏剧效果)。威尔第则直接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所以他的作品通常都是热情洋溢(虽然他基本上都是写悲剧)。而比才则是将演奏和歌唱融合,用一种明快的节奏来体现戏剧效果(话说LZ在听《爱情是一只自由鸟》的时候总是有种翩翩起舞的冲动,掩面。。。) 总结成一句话,威尔第的写实风格,瓦格纳的交响戏剧,比才的抒情色彩并不是三者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瓦格纳与勃拉姆斯 倘若把具有强烈表情效果的浪漫主义音乐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那么一派是强调表情的广度,该派代表人物有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我们称之为瓦格纳派。 另一派则强调的是表情的深度,代表人物有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大师(舒曼,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我们称之为勃拉姆斯派。 对于表情的广度和表情的深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亨德尔和巴赫的区别来帮助理解。 事实上,上面所讲到的各音乐家之间的风格的差异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而做出的对比,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两面,而这两只却引起了音乐爱好者甚至于媒体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真正做到了在拔高自己的同时,不忘狠狠地踩对方两脚。
小牛芸芸*
《快乐岛》L'Isle Joyeuse ,作于1904年。标题是德彪西对法国罗浮宫中法国画家华特(1684~1721)的名画《乘船赴西德尔岛》引起的想像而取的。在克里特岛西北的西德尔岛,是古代希腊爱的女神“维纳斯岛”,情人们都向往于此岛。这首乐曲以这种幻想,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全曲充满了爱的欢乐。乐曲开始部分,节奏自由自在地在跃动中变化,钢琴的技巧已扩大成近似管弦乐。其音色有多样性的幻想,富于变化的音的组合所产生的音响如魔术一般。装饰音及节奏急速的变化、速度的巧妙运用等给乐曲增加了多种色彩。如果《草稿本》与《海》有着血缘关系,《欢乐岛》则与《海》有着气质上的类似。它不仅与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的风格大体相通,而且与他早期的《节日》就更加接近了。这首作品的音乐成分几乎是德彪西风格在这时期创作上的一个缩影。一开始他以半音与全音音阶的混合材料构成了一段适中的华彩乐段,并且在非常清醒的意境中回忆着牧神的笛音。后面的舞曲乐段在德彪西的许多作品中是作为补充乐段来对待的,这种手法的主要来源恐怕是《一千零一夜》。不管它的来源如何,其中总带有一种刺激性的异国情调。后一部分有些地方留有德彪西托卡塔风格的痕迹,甚至某些印象主义的水声四射的描绘在一条骇浪似的旋律出现以前已被一扫而光,而这种手法用于《海》中未必恰到好处。麦勒斯认为,《欢乐岛》是德彪西生平最美妙的作品。
向娟宅女
1、马勒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卡里施特。1866年、开始学习钢琴,教师维克洛林、布劳施。1969年、受益于钢琴师布洛罗什。1870年、在伊格拉夫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1874年、13岁的弟弟恩斯特去世。1875年、9月20日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作曲。开始创作歌剧《恩斯特·冯·斯瓦本公爵》1876年、在钢琴和作曲课中获奖,在伊格拉夫和维也纳举行钢琴五重奏和小提琴奏鸣曲。1877年、再获钢琴课奖,在伊格拉夫通过中学结业考试。1878年、帮助布鲁克纳将其《第三交响曲》改编成《钢琴二重奏》,开始创作《悲叹之歌》。1880年、第一次受聘担任哈尔夏季剧院的指挥。1881年、在菜巴赫担任指挥。1882年、在奥尔姆茨担任指挥。1884年、在卡赛尔担任指挥,完成《旅行者之歌》1885年、在布拉格担任指挥,完成《青春之歌》第一卷。1886年、在莱比锡担任尼基什的助理指挥,在此期间,应韦伯后人之请,根据《三个平托》的片断编写一部歌剧。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担任指挥三年,创作《第一交响曲》。11月20日,《第一交响曲》在布达佩斯公演,亲任指挥,开始为《少年魔角》谱曲。1889年、1月,在布达佩斯指挥《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的演出。1891年、在汉堡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1892年、率汉堡歌剧院去伦敦演出瓦格纳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以及贝多芬的《菲岱里奥》,完成《青春之歌》第二、三卷。1894年 开始创作《第二(复活)交响曲》,其间彪罗去世。【1895年、3月4日,《第二交响曲》在柏林公演,理查·施特劳斯任指挥。1897年、皈依天主教,5月起,在维也纳皇家歌剧院任指挥,至l907年止。完成《第三交响曲》。1898年、完成《悲叹之歌》。1900年、开始创作《第四交响曲》。1901年、6月,《第三交响曲》在克雷费尔德公演。11月25日,《第四交响曲》在慕尼黑公演,均亲任指挥。1902年、3月10日,与阿尔玛·申德勒结婚,创作《第五交响曲》、《亡儿之歌》。1904年、11月18日,《第五交响曲》在科隆公演,亲任指挥。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1905年、《亡儿之歌》和《吕克特的五首歌》在维也纳公演,亲任指挥,创作《第七交响曲》。1906年、5月27日,《第六交响曲》在埃森公演,亲任指挥。1907年、创作《第八(千人)交响曲》,7月5日,大女儿玛丽亚·安娜去世。几天之后,发生一次心力衰竭,年底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任指挥。1908年、1月 1日,在大教会指挥上演《特里斯坦》,年底出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9月19日,《第七交响曲》在布拉格公演,亲任指挥,完成《大地之歌》。1909年、完成《第九交响曲》,开始起草《第十交响曲》。1910年、9月12日,《第八交响曲》在慕尼黑公演,亲任指挥。1911年、5月18日,在维也纳去世。11月20日,遗作《大地之歌》在慕尼黑公演,布鲁诺·瓦尔特任指挥。1912年、6月29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瓦尔特担任指挥。2、德彪西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3、勋伯格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1951年7月13日,勋伯格在美国的洛杉矶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4、巴托克巴托克,贝拉 (Bartok Bela,1881-1945),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 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作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 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许多乐曲、钢琴曲。其生活与创作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法西斯迫害,于1940年流亡美国,生活凄苦,精神孤独,终因白血病客死他乡。
我最喜欢的音乐家---莫扎特从小,在爸爸的熏陶下,我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在众多的音乐家的作品里,我最喜欢听的是莫扎特的音乐,他也是我最佩服,最景仰的一位音乐家。莫
选题的依据 看了暮光之后听到《月光》这首曲子 意义 听到《月光》这首曲子 感受到德彪西当时写这首曲子的一些东西(背景 心理 你既然有素材 音乐史课也讲到过 可以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及音乐 勃拉姆斯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
你好,他是核心,是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是10年新入的。可以在10年科技核心目录里找到。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又起着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音乐教育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