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叶叶雪
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
论文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一、简化的模式和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鉴日本大学国文学专业文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日本文学课教学走出“独自”的死寂,进入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日本文学阅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文学阅读;教学改革;理论素质
长期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具有过多强调研究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规范,将现实与作者的关系作为涵盖一切关系的唯一路径的倾向。这种研究范式致使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面对异彩纷呈、变化莫测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变革无言以对,甚至处于“失语”的窘境。这样一种研究思路与批评模式,也严重影响到了对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传统的日本文学阅读,仍然没有摆脱以作者为中心的框架。在当今这个寻求文化对话的时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日本文学阅读真正成为创造性阅读,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素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范式转换背景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
从日本文学史发展来看,日本近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以“私小说”的所谓“真实”为审美理念的日本传统使日本近代文学被普遍地“日本化”了。“文学世界与实际生括几乎可以划等号,文学的价值取决于生活素材的真实,因而表现所谓的‘内面’成了文学创作的‘自明’的前提,‘自我告白’在近代文学中业已被‘制度化’,任凭何人也难以摆脱半步。而文学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以发现、挖掘作家的生活琐事、隐私逸事为己任。于是在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作家的传记研究、考证研究大行其道,而极少有余暇顾及文学本身的‘内部’问题。人们简直可以断言:这种所谓的‘作家研究’其实不过是置‘作品’于不顾的‘人物研究’而已。”不过,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为标志,日本文学界出现了重构日本文学史的潮流以及批评话语的转型。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现代文学批评总体上由“文本研究”向“话语分析”、“文化研究”转移;由“男性研究”向“女性研究”转移;由“小说批评”向“批评小说”转移;以及“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后学”研究的展开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了解和分析这些动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批评动向,将会为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在日本文学阅读中,学生往往感觉到对作品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难将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理论层次并将其明确、系统地表达出来。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其审美能力的局限造成的。日语专业一般只开设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个课型,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文学批评的正规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由于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批评的本体、主体、方法、技巧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观照,所以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理性分析框架,使学生在对批评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方法技巧的正规训练中对作品的读解更加理论化。一旦掌握了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技巧,他们在日本文学作品的读解过程中就能清晰理性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在体会到理论思维乐趣的同时,也会对各种文学理论如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传统或现代的批评方法感兴趣,并自觉地尝试用这些理论多角度地对日本作家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跨世纪日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与追求。
二、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日本文学作品解读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人在文本创造活动和审美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人总是通过具有明确指涉性的语言的交流来主动认知客体世界,试图达到某种预设的整体性和真理性。人作为历史活动和理论话语的主体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作为作家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就想当然地被认为是作者本人的内心思想、生活经历、真实情感和主观愿望的流露。20世纪初,西方文学理论开始了语言学转向,在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文学研究重心从“外部研究”转到了以文学语言本身为对象,突出其文学性研究的“内部研究”上来。专注“文学性”和“文学技巧”的俄国形式主义、摈弃了社会历史和作者,提倡文本本体论分析的英美“新批评”、竭力排斥、消解作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力图将作者逐出文本的法国结构主义等流派,排斥文学的社会性研究,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将文学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提出了文学的自主性问题,极力改变以往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外部”视角,试图使文学研究回归到文学自身上来。这样,在文学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各种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告诉学生,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批评理论分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创造性阅读与阐释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这是一条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
比如,我们在阅读夏目漱石的名著《心》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其与夏目漱石的其他小说相比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主人公“先生”具有基督教式的原罪思想,可以把“先生”和“我”的关系定位在“精神的父子”这一点上。同时,探寻《心》之前的漱石作品人物关系的谱系,就会发现“先生”和《三四郎》中广田先生一样属于“多余知识分子”的形象;K是和《行人》中的一郎一样的“绝对进取者”。“先生”和K又都属于“故乡文化脱节者”。“我”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又和《虞美人草》中离开家乡,选择东京的都市生活的小野相同。同样,把“先生”的死和当时乃木大将的殉死相比较可以看出,伴随着明治驾崩的乃木大将的自杀虽然可以说是对明治精神的殉死,但受之触发的“先生”的自杀却是非常个人性的。这样,那种认为“先生”的自杀是对明治精神的殉死的观点就受到了质疑。“先生”的死与其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忽视这两方面的规定性,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对存在的不安这一点,还是从时代精神的`侧面来探寻“先生”的死都是不充分的。
小英子0113
“我们的经验在都市题材面前‘死机’” “在评选过程中我就开玩笑说,不要评出来全是村里事儿啊。结果评出来还真就全是村里事儿”,《人民文学》副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作为中篇小说的评委认为,面对都市题材,当代中国作家和理论界都面临着经验失效的问题。 “我们心中运行的那套系统可能特别适用于乡土题材,碰到了村里事儿我们的系统就运行得欢实,一碰到都市中的事儿它就出现故障甚至失效。”他以“死机”来形容中国当代文学对都市经验的失效。 这也解释了评论界面临新现象的不知所措:先是出来个“七零后”,然后是网络文学,再然后是“八零后”。“他们写得怎么样是一个问题,但主流文学评价系统和理论批评界的反应迟钝,其实是我们无法对他们发言,因为我们甚至搞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 “都市题材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则认为,“都市文学”和中国长期以来所盛行的“乡土文学”形成了一种比照。过去的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性地位,现在该轮到都市文学了。这既是文学自身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更是中国社会向都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 他举例,新的作者群体比如“八零后”,大都有着城市出身和生活的背景,他们是与都市同时“长大”的一代,都市生活已经浸润到他们的细胞与血脉,他们将写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一个烟灰缸就可以虚构一个精彩故事,那么‘八零后’的写手们则仅凭一个语词就可以建造一个想象的世界。”白烨无奈地感叹道。 “曾经有一个在高中和大学里做的调查显示,‘你最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排名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和鲁迅。我想,这表达了一种倾向,对传统文学神圣性的彻底颠覆,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要反省反思,对现状的认识需要更清醒些。” “中国文坛的将来属于郭敬明们”? 在讨论中,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甚至激动地表示:“我们都将老去死去,中国文坛的将来是属于郭敬明们的。”此言一出,引得众人纷纷反对。“虽然郭敬明的书现在能出版一千万册,但我不相信他能像鲁迅一样值得后人纪念”,白烨表示。而有的发言者则认为不能完全以孩子们的喜好来评文学作品,“我的女儿以前很喜欢赵薇,现在也不追星了;她现在看郭敬明的东西也觉得没有意思,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得太快。” 中国当代文学的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深刻烙印,所以面对现代社会哑口无言。在都市与乡土的二维化选择中,文学的世俗化、时尚化和社会化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只爱小火锅
试论文学批评bai方法的基本特征,简单的说就是du文学批评的方法特征zhi。1、诠释考据这种方法侧重揭dao示作家作品的本来面貌,考证作家生平、版本源流、语义语音、文字异同等,力求探究和恢复作品的真实情况。2、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根据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不讲具体道理,不作分析说明。与印象批评相类似的还有评点式批评,即把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通过评点--"总评"、"眉批"、"夹注"等形式,直接加在作品之中。3、价值判断批评家对作品的整体价值判断是在理解与阐释作品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解与评价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已经渗透着评价,是整体评价指导下的理解;评价为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所证明,并且是理解引导的最后结论。扩展资料: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批评家是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影响作家的创作。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
陈述是论文答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时间在3——5分钟左右。为了避免忘词以及更清晰地展现论文内容,答辩者一般都需要写提前写好答辩陈述词,那么论文答辩陈述稿怎么写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赞美的议论
1.李叔同 ”,曾经是五四新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夏丏尊:“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论文需要清楚地提出问题。对所研究之问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有清楚的描述。作者必须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目,现有的
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 论文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