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6

艺海秦声
首页 > 期刊论文 > 雪国人物形象论文外文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毒师999999

已采纳

《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尽管川康成初登文坛时,因对文坛现状不满,曾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运动”,试图以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世界不重视日本文学传统,曾经“企图否定它,排除它。”但川端康成在中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没有经历过西方式的的悲痛和苦恼,我在日本也没有见过西方式的虚无和颓废”。他开始向传统靠拢。在创作《雪国》时,为了写这个世界不存在的美,他只能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编辑本段]作品的历史渊源 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以“真实”为基础,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在物哀文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贡献,她在《源氏物语》中,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的感动,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学素材,使物语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含义,而且感动的对象超出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在紫式部看来,物哀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第三层则属观照性的,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心。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哀感。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川端康成曾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妇》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从男女间的恋情出发来表现悲哀思想,这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虚无感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似乎与现实联系不大。但联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下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物哀的第三层观照性,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有白花、杉树。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情的哀愁情绪留有诗韵,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 日本传统文化经由镰仓时代禅宗世俗化演绎出空寂幽玄,即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可谓“无中万般有”,平安时代,闲寂与以幽玄为基调表现苦恼的更具情绪性的空寂相分离,表现出以风雅为基调,表现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的特征。不像物哀那样耽于悲衣与同情的感情咏叹,而是让人们不断体味其不乐的寂寥感,一种精神性的“寂”。川端康成也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川端康成在《雪国》中不厌其烦地描写雪夜、夕阳、甚至于叶子的死,作者都展现出“银河泻入心理”那种欣赏似的闲寂的虚无。正如川端康成喜叹引用的清少纳言在《枕草子》里的一句话:“往昔徒然空消逝”。在他眼里,终极的空虚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而对于美,我们还需要感受。这种感受性格是川端康对于闲寂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川端康成是以“虚无”本来面目表现社会人生的,在《雪国》里,川端康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

284 评论

CATLION123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 “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三部作品《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只鹤》(1951)从而成为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下面就这三部作品对川端康成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1.《雪国》 :虚无的哀歌 小说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叙了主人公岛村——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与一个山村艺妓驹子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岛村第一次来到山村“雪国”,与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一个“洁净的出奇的山村姑娘”——相爱;第二次来到雪国,在火车上岛村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叶子,她正护送生命垂危的情人行男回雪国,岛村被她悲戚的美所吸引,而此时驹子为了救治未婚夫行男已沦为艺妓;翌年秋天,岛村三到雪国,行男已病故,岛村更加恋慕陷入无限悲哀的叶子,同时和驹子都看到了两人关系的摇摇欲坠。然而此时叶子突然在一场大火中坠楼身亡,岛村陷入无限的空虚中。 《雪国》的艺术世界,是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的。在此过程中,川端康成在技巧上成功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运用意识流、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 剖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同时又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感觉色彩和抒情特点。在小说开头对岛村在火车上所见所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窗玻璃的衬底,是流动着的暮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和境底的背景,恰似电影中的迭影,不断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阴影,背景则是飞驰而过的日幕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那一瞬间,真是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然而贯穿《雪国》全文的仍然是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 的阐释。女主人公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驹子的爱情没有肉欲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的。表面上看,作者将驹子装饰的十分妖艳放荡,但是没有过多的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是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而全文所表达的那种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的体现。 这种对传统文化依恋和追求,在《古都》中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诠释。

101 评论

zhakuqinglong

读《雪国》像是在寒冷的冬夜里饮尽杯中的最后一口茶,冰凉的苦涩感萦绕于唇齿间,久久未散。外面暮色四合,巨大的黑色以肃穆的姿态袭来,仿佛要将人湮没在这寂寂的雪夜里。久闻川端康成的作品以优美著称,初次拜读就已经被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美所震慑。在川端康成的笔下,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极致的美感,正是因为达到极致,这种美呈现出虚无的状态,脆弱且单薄,如同蝉翼般澄澈透明,继而又平静地在人眼前撕裂。《雪国》便是这样一出美到极致的悲剧,它平静地展开,又平静地结束,带给人晦涩压抑的情绪,于是提笔写下一些浅薄之见,以慰寂寥。《雪国》之人 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深,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说这句话的是主人公之一岛村,作为一个富家子弟,整日无所事事,生命里没有什么值得费力去争取的东西,一切都显得轻而易举。在一开始,我对岛村是厌恶的,面对卖艺救自己师傅的儿子的驹子,他觉得是一种徒劳,用那种纨绔子弟的颓废消沉轻易否定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他三次去造访驹子,看见驹子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却并未有同情,只是失望驹子与自己心中的形象早已背道而驰。 但经典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经典,就在于经得起推敲。当反复体味这句话时,就会发现在这背后其实隐匿着更深的悲悯。川端康成幼年丧失双亲,其他亲人也接连离世,从此只有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巨大的悲痛形成了他颓废消极的价值观,以及遁世的虚无主义思想。相对于主流社会中宣扬与苦难顽强对抗,川端康成更希望生命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与我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共通之处,都渴望挣脱俗世的纷扰,获得精神和肉体上的自由。所以,表面上看岛村对驹子的不幸是淡漠的,但更深层次是同情这种在痛苦中徒劳挣扎的灵魂。 正因如此,岛村能够对所有个体都持有尊重的态度,这也是他不同于其他游客,能使驹子深深迷恋的原因。但他对于驹子的情感却无关爱情,即使是在寒冬中三次乘车来拜访她,也不过是他逃离现世的徒劳。对于哀伤纯净的叶子,他像欣赏一件精美易碎的瓷器,隔着一层玻璃静静观望,宛若供奉神明般虔诚,但这也与爱情无关。可以说,岛村对美的追求是近乎病态的,这时他在乎的已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虚无缥缈的意境。从开篇他凝视映在窗玻璃中的叶子的脸,到结尾直面叶子的死亡时,他却在担忧坠下的躯体会不会头部朝下,腰身或膝头会不会折曲,生怕任何一个细节破坏了死亡的美感。他痴迷的并不是叶子个人,而是叶子在特定环境下所营造出的凄美的意境。 有很多人会认为叶子和驹子是相互统一的,即叶子是驹子的从前,驹子是叶子的将来。但我觉得,驹子就是驹子,叶子就是叶子,这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在寂静的雪国里相依为命。驹子明艳,善良,她卖身救人,处处体贴叶子,写读书笔记,弹三弦琴,即使已跌落尘埃,也依旧保持着高尚的人格。而叶子简单,纯洁,如同云端之上的缪斯女神,神圣不容侵犯。开头以大量笔墨写她照顾生病的行男,像电影里的长镜头,将叶子反映在窗玻璃中的身影与窗外流动的暮景所重叠出的摄人心魄的美细致地呈现出来。整本书里对叶子都没有具体描写,而是反复写其“清澈得近乎悲凄优美的声音”和“哀怨的神情”,勾勒出一个纤细而缥缈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川端康成所追求的纯粹,虚无之美。 然而这种毫无杂质的澄澈的美感总是极其短暂,犹如昙花一现,只把生命最美的时段留在人间。我想作者大概是害怕面临“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残忍,于是叶子的死亡便是必然的。在苍茫的银河下,叶子的身躯以优美的姿态坠落,周围火光摇曳,将死亡营造出一幅恢宏的画卷,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叶子纯白无暇的生命。《雪国》之景 “雪国”实际上是一个偏远的小镇,被县界连绵的山峦环绕在其间,仿若隔绝了外世,兀自飘着白雪,演绎着边缘小城的人事冷暖。 “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谷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天空没有一只飞鸟,山麓的原野,一望无垠,远远地向左右伸展,快到河边的地方,耸立着一座好像是水电站的白色建筑物。那是透过车窗望见的、在一片冬日萧瑟的暮色中仅留下来的景物。"川端康成的文笔之细腻可见一斑,他将日本的物哀式美学发挥到极致。在他笔下,层叠的群山,苍茫的暮色,缀满银河的星辰,都弥漫着寂寥而萧条的美,类似于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经常出现的"空山"意境,是作者内心对至纯的理想境界的映射,只是川端康成的“空”在空灵之余更添了颓靡消沉之意。 川端康成飘摇伶仃的一生奠定了他虚无感伤的文风,《雪国》里的岛村,驹子,叶子无不都是孤独而哀伤的。但为何是选择以冬为背景而不是许多文人都喜爱的秋来表达伤感?比起冬季,秋的萧瑟似乎更能体现角色凄凉苦楚的内心世界。几经回味,方才明白这其中所隐掩的用意。秋季虽然也是衰败的景象,但寒冬的万物凋零更接近绝望。比如文中的驹子,她的一生都被认作是徒劳的,为了救行男,她不惜成为舞伎,但最后行男还是病死。她照顾叶子,坚持不让叶子陪客,然而叶子最终也走向了死亡。结尾写她抱着叶子的尸体,"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疯狂地叫喊着”。虽然一直以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但至少还尚存希望,当最后的微光也无情地熄灭时,这种无边的绝望只有冬天的凛冽才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红楼梦》的最后一章,宝玉在雪地中向贾政行了四拜,然后与两个和尚飘然离去,待贾政追赶出来,只剩一片白茫茫的旷野,于无声中诉说繁华落尽的悲凉。若是将背景换成秋天,这悲的色彩也就淡了许多。《雪国》也是如此,最后岛村独自一人站在茫茫的冬夜里,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就好像所有的哀恸与无奈都在这一刻化作虚无的幻象归于天地间的皑皑白雪,不留痕迹。 ——文/辞镜

317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目录

    1、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2、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800字。 3、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结合事例。 4、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500字。1.容颜娇美,如捧心西子

    非人勿扰的201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雪国人物形象论文外文文献

    《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尽管川康成初登文坛时,因对文坛现状不满,曾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运动”,试图以达达主义、

    艺海秦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论毕业论文

    10分,太小气了吧

    垫块砖一米三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物形象方面论文范文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

    最後放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本科毕业论文人物形象

    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论文类型是人物分析,就是我们常说的Character Analysis Essay(人物分析论文)。这一类型的文章需要学生对人物角色

    下雨不流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