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美眉
论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论文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基本特征问题构建路径
论文摘要: 在条件下,大学品质、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经受严峻考验。大学校园文化将把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他人。作者根据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外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有效构建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问题。
大学,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孕育着人类社会最具有潜能的资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大学不是建立起来的,而是发展起来的。正如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支撑起大学蓬勃发展的乃是蕴含哲理的大学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可谓大学之灵魂。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有些浮躁、急功近利,对大学的价值追求缺失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下的校园文化构建。
一、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文化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还包括中小学校园文化和职高性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2]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3]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文化。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范畴,又包括学校的精神范畴。换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一种氛围,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人精神的综合体现。[4]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核心是大学精神,是大学人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理念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延,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生餐厅、校园道路等景观”。[5]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基础设施,以其独有的校园风格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方式,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应该拥有种类俱全的书籍,而且拥有丰富的中英文文献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6]它们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3.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7]大学所特有的校训和校纪校规等,它们对学校健康稳步发展起着规范化作用。
4.校园行为文化是“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8]如校园的“文化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大学校长非常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甚至将其提升到全球战略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规范性和导向性。
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特有要求。一方面,大学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例如图书馆的机房和实验室的器材规范使用等宏观层面,还是从食堂的菜价管理、校园路的命名和校纪校规制定方面等微观层面,校园文化都要讲究明确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首先,校园文化蕴涵着宝贵、质朴和人文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着高校师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学生风貌的集中体现,如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科学、创新”,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有形的意识形态文化,它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其次,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织部分,而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大多都是来自学校,来自于那些追求学识和思想活跃的学者和专家。这些学者和专家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超前性,他们承担着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责任,并引领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性和学术性。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无不透射出它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的花草树木、优美的.环境教育着师生要热爱自然、关爱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着学生做事要遵纪守法,学习要尊重学术科学性和严谨性。校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史乃至学校的校庆活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都在着学生要热爱母校,以母校为荣,努力学习,磨炼意志,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实现远大理想,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大学是学术探究的发源地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经常展开校内学术研讨和师生学术报告;此外,大学之间会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各类讲座。这一切都使得校园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为学生营造出学术研究的氛围,提高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3.实践性和服务性。
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和促进作用。学校传播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理论无不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进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更深远的内涵。无论是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此外,学校将专家们研究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联合投入生产,产生效益,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和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实践性与服务性特点。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略其精神文化的发展。
当今,一些大学普遍追求高校物质条件的改善。在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某些高校扩建校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却无形增加了、物力和财力的负担,造成对部分原有教育资源的损失与浪费,此外,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却没有带来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需要人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学识和修养。
2.大学缺少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文化氛围。
首先,大学设置课程的标准缺少规范化,课程受的限制,大学课程偏理轻文,造成大学生缺少追求人文科学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9]其次,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国外著名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剑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和注重人文。
3.网络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影响其健康发展。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并日趋严重。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10]大学生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正确吸收其精华部分,影响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路径
1.提升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办学的核心与宗旨是育人,培养人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规范和塑造。大学重在育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社会。
2.完善大学办学体制。
(1)明确大学定位。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大学,它们的定位有所不同。进入“985工程”名单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它们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某院校,其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明确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特色大学,构建特色校外文化的前提。
(2)建立“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办学机制。
目前,高校的教育化趋势日趋凸显。大学教授兼任并忙于学校的行政工作,无暇顾及学术,造成一些“学术造假”、“学术腐朽”等现象。我认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并不矛盾。校长治校不是专制,同样需要治校。校长任命应由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职责,大学可以引荐“引咎辞职”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比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重要。同时,教授应潜心研究学术,淡泊名利,耐得住学术的寂寞与自由。
3.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1)坚持大学的科学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追求知识与真理。哈佛校徽镌刻拉丁语“veritas”,即“真理”。“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了德国教育家洪堡的思想。此外,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面是创新精神。周远清认为:“大学文化精神一方面要秉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反应时代精神。”[11]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大学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环境,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大学应聘中科院院士当班主任,这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给学生营造潜心学习和研究科研的氛围。大学生在宽松的中能够去做前人未想和未做的事情,文科生多学点理科知识,理科生多学点文科知识,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成为创新人才。
(2)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12]大学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发展与价值理念。要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切社会,健全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挖掘各种文化的人文意义的文化,从而以综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13]
4.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精神。
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原来“象牙塔”的大学,日益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大学教育资源取之于社会,应回馈于社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座右铭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并为所有国家的利益服务。”洪堡认为,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大学要服务社会,适应。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而这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5.规范和美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和大学道德。要加强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明确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吸收其精华,摒弃糟粕。大学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其次,要创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构建平等的对话共同体。通过个人和校内微博,加强校长与教职工间、校长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彼此传达真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达成共同体意识。“正是通过协商,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共享的目标、信念系统和体现自己规范的集体故事。这些共享的经验建构起了一个集体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通过一次次互动不断继续得以更新”。[14]
六、结语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民生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大学任重而道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大学人共同努力建设。大学人在秉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放眼全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协力构建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55-160.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3]刘敏,杨永青,安宁,刘广生.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N].科技创新导报,2010,(19):251.
[4]张亚梅.创新人才培养与高品位校园文化[J].松辽学刊,2001,(6):90.
[5]衣俊卿.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50-159.
[6]袁贵仁.教育—哲学片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00-210.
[7]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使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81-384.
[8]刘德忠.论校园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3,(8):4-5.
[9]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10]刘佳.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6):90.
[1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J].哲学研究,2004,(4):27-28.
[12]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13]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17.
[1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
种菜的阿布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_蒋宏,刘宇涛,胡昊_房地产开发_建筑中文网在分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微观影响、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新校区建设为例,运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得出了该案例项目影响后评价的结论。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对今后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提出了相关建议。近年来,项目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后评价是建设项目后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在项目建成后,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相结合,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各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1]。1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一般来说,项目的影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1)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分析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所属行业和国家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或换汇成本)、技术进步等;(2)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3)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重点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和社区的影响,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持续性等内容[3]。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大型的社会事业性项目,投资的主要目标不是未来净收益的最大化,而是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等社会效益为目标[4],因此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是对社会影响的评价,而不是对经济影响的评价。同时,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额巨大,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受益或受害群体上,而且还会对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作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考虑另外,新校区建设项目是由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和行政办公楼等众多功能不一的建筑共同组成的,在考虑单个建筑的建设效益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位置功能协调效应,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在后评价中应采取整体评价与典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因此,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两个层次来分析,即项目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三个方面的影响评价,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分析。一般来说项目对所在国家与地区(省、市)的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宏观影响分析,对社区的影响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微观影响分析。考虑到社会影响评价是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故将社会影响评价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分开,同时作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对社会的微观层次影响是指新校区项目的主要使用者——在校师生对项目的满意程度。2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师生满意度)、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2.1 师生满意度通过师生满意度可以充分反馈新校区项目对个人(即受益人)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查师生满意度来评价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主要通过七个指标来对师生满意度进行描述:(1)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绿化情况、校园景观的舒适程度、校园建筑整体风格是否和谐美观等;(2)校园交通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各单体建筑方位布置是否合理,校园道路规划是否合理,校园道路建设质量状况,道路附属配套设施(如路灯、隔离绿化带等)是否令人满意等;(3)教学楼和图书馆建设;(4)实验楼建设;(5)行政办公建筑建设;(6)宿舍楼建设;(7)其他生活辅助设施建设。这七项指标中,前两项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交通建设属于对新校区建设项目整体的评价,而后五项指标则属于对项目单体的评价,单体评价主要针对相关单体建筑的建设质量情况和建筑功能实现程度进行评判。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对在校师生进行调查访谈获取相应的客观评价。2.2 高校新校区对社会的宏观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为高校更好地实现其三大基本职能而服务的,因此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社会宏观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包含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前后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实验室使用面积、图书馆使用面积以及体育场馆使用面积的增加;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的增加等[5]。(2)对高校知识创新的贡献,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 EI、SCI 和ISTP 收录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各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科研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授权专利获奖情况的增加等[6]。(3)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贡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7]。因此这项指标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设施服务的增加等。以上三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层面上的评价,一般可运用有无对比法进行综合判定。2.3 高校新校区对经济的影响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不仅会对社会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其所在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描述经济影响的指标很多,由于新校区建设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因此本文采用这三项指标来评价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经济的影响[8]。(1)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期间会有大量资金投入,这将有利于繁荣当地的建筑市场;另一方面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市场,附近的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也将蓬勃发展。这些都将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比项目建成前后区域经济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来衡量。(2)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满足新校区入住师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和相关服务行业将会招收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同时学校周边商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将创造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该项指标可以通过新增的直接、间接就业岗位来衡量。(3)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新校区的建设有效改善了高校的科研条件,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和比例,从而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用新校区项目前后由于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长来量度。以上三项指标中,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反映了高校新校区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校区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2.4 高校新校区对环境的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通过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美化自然景观三个指标来衡量项目对环境的影响[9]。(1)节约资源,主要考虑新校区项目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水资源等节约利用程度,是否采取了节能措施,是否采用了节能建筑材料等等。(2)环境保护,主要考虑新校区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对废水和垃圾进行了及时无害处理,是否严格控制了噪声污染;在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是否有垃圾、污水等生活废物的集中处理系统;是否采取了措施以减少空调系统及食堂厨房废气对空气的污染等等。(3)美化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新校区与周边景观是否协调一致,是否美化了整体环境,增加了环境的艺术气氛。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将上述指标构建为递阶结构层次图(见图 1)。3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值层次分析法 [10,11(]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 Y. L. Saaty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和主观判断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的理论方法。本文即采用 AHP 确定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比率标度技术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构造判断矩阵[12]。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重要性的涵义如表 1 所示,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如表 2 所示。由表 2 求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分别为:λA=4.288,λB1=7.128,λB2=3.066,λB3=3.066,λB4=3.000。对矩阵 A,由 CI=(λA-n)(/n-1)=(4.267-4)(/4-1)=0.089,已知 n=4 时,R.I.=0.90,再由公式 CR=CI/R.I.=0.098<0.1,通过检验。同样得到:CR(B1)=0.016 <0.1,CR (B2)=0.063 <0.1,CR(B3)=0.063<0.1,CR(B4)=0<0.1,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后得出单排序权重值如表 3 所示。从表 3 和组合权重计算公式 W(k)=(w1(k),w2(k),…,wn(k))T=p(k)w(k-1),可以计算出指标层的各个组合权重,也就是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 4。4 实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二期建设项目在一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历时近十年,建设以原有 2200 亩校园为基础,再新征土地 2800 亩,共计 5000 余亩,兴建 76 万余平方米单体建筑,并完成 6 亿元的配套工程,该项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高校建设项目之一。本文选取该项目作为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的分析案例。4.1 项目综合评价(1)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值。本文采用表 4 所示的指标权重值。(2)确定项目综合评价得分。首先确定评语集,将项目相关指标评价优劣程度作为评语集 V 的元素,共分四个等级,可表示为:V={v1,v2,v3,v}4,式中 v1,v2,v3,v4 分别表示项目对应指标评价情况: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其分别对应得分为 5 分、4 分、3 分和 1 分。本案例采用公众参与和专家调查打分方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 3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7 份,统计有效问卷得到各个指标的平均评判分值 Rij,Rij 是指第 Ci 个指标评判得分∑vj/27,结果如表 5 所示。根据表 4 确定的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值,得到的项目影响后评价值得分是:B=∑(wiRi)j=4.242,其中该评价值满分为 5 分。4.2 评价结论根据最后的得分可以得出,该案例项目影响后评价结果为良好,体现出该案例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良好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建设项目。这一结论与该案例项目的实际效果是吻合的。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指标层中关于校园交通建设和对节约资源贡献这两部分指标得分较低,这是由于在校师生对校园整体布局规划和校内道路建设情况并不满意,同时闵行二期建设项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存在一些浪费土地的现象。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该案例项目后续的建设加以改善,同时对以后类似项目具有借鉴意义。5 结 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而由于新校区建设项目特殊的收益性模式和庞大的规模,它不仅会对周边区域造成巨大影响,而且会辐射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分析,既可以用于评定项目的评估得分,也可以为项目之间的相互对比提供量化依据,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然而本文所构建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还略显粗糙,各个指标的评判方式还不尽完善,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论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论文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基本特征问题构建路径 论文摘要: 在条件下,大学品质、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经受严峻考验。大学校园文化将把大学精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 提要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积极
德育论文网站首页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论文题目开题报告摘要提纲论文致谢论文查重论文答辩论文发表期刊杂志论文写作论文PPT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涵义与意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中职教育的新形势,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大学社团团建活动方案1 一、活动背景: 面对强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健康全面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