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珍zero
浅析古希腊悲剧
本文从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入手,从这种起源赋予的古希腊悲剧抑而待发的隐喻美来分析古希腊悲剧的舞台艺术,再从人本关怀的发展角度分析三大悲剧诗人的戏剧代表作。从这戏剧文本与舞台艺术两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古希腊悲剧中洋溢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感性关怀。
关键词:悲剧 人性关怀 舞台艺术 生命意识
希腊人具有始终如一的独特性格。“他们深思熟虑,独能感受最细腻,最惨重的痛苦。他们用这歌队安慰自己。他们的大胆目光直视所谓世界史的可怕浩劫,直视大自然的残酷,陷于渴求佛教的涅盘的危险之中。艺术拯救他们,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他们而自救。”一位诗人评价希腊人的语句让我感动不止。
六千年来,在这片热土,戏剧的发源地,她的子民们一直承袭着这种深沉的戏剧之美。同时,这种简而富于张力的美感也在一直静静地影响着这日新月异的世界,改变着大千。这是一种信仰的传递,更是一种美的征服。听,宏大的歌队还在浅浅低吟,抑扬又顿挫,六千年,这幕剧却从未谢幕。
万物之始 风起云涌——古希腊悲剧的起源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民间歌舞,农民们为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酒神颂”,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下,古希腊悲剧也正式应运而生。古希腊悲剧虽然诞生于雅典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洋溢着一种渴望表达的热烈,但它仍然深受历史与文化的界定与赋予,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不仅仅是自然的必然性,更多的则是神的自由意志,是无从逃避的宿命,由此可见,宗教神学是古希腊悲剧的重要基础。因此,古希腊悲剧天生就有一种抑而待发的隐喻美。这不仅表现在戏剧内容上,更加体现在它的舞台艺术上。
带着镣铐的舞蹈——古希腊悲剧的舞台艺术
舞台上不设幕布,只有象征性的布景和道具。
在越来越注重外化的技术辅助的今天,影视或话剧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布景和特效,越来越具有一种喧宾夺主的势头,在令人惊叹的同时,也让观众越发淡化那种戏剧最本质的美感与表达。据记载,当时三大悲剧诗人的剧作有可能是在相当简陋的舞台上演的,却为后世保留下一种原汁原味的戏剧之美。
古希腊戏剧是一种假面戏剧,无论是喜剧表演还是悲剧演出,演员都要带出面部要大,色彩鲜艳,形状色彩图案夸张的面具。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最高境界的表演是戴着面具的表演。戴面具,隐藏起来演员的面部表情,让角色的情感不轻易外化,在戏剧中,演员的动作缓慢而富于节奏,靠姿势和声音表达情感。
这其实是宗教神学肃穆美感的一种表现,避免轻飘的情感表达。一种庄严的悲剧之美,就在这一张张鲜艳的面具背后深沉的表达着。不过,与此同时,这样的处理,反而能让观众去理解内在的更深一层次的情感与思想,(欧洲历史 )那实际上是一种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动,只是这个过程更需要观众们富于思考的解读。
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歌唱,吟诵和舞蹈。载歌载舞是古希腊戏剧的突出特点,这些表演都是受特定曲调的束缚。
歌舞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歌声和肢体语言能够传递出一种艺术表达,往往可以将人们的某种特定情感外化得富于张力。起源于酒神祭祀,歌颂式的悲剧,沿袭下了这种歌舞传统。但殊不知,这种歌舞的表达方式,其实,也是一种程式化的枷锁。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一两种特定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其他显而易见的共同情感,而忽视这种情感背后,情绪化的,极个人化的声音与表达。
美的探索 终极关怀——古希腊悲剧的发展与探索
“悲剧”一词在希腊文里作tragoidia,意思是“山羊之歌”。“悲剧”虽为“悲剧”,但它意在严肃,而不在悲。古希腊悲剧不但以神话为题材,而且以宗教叙事来构建剧情,从宗教视角和立场出发来审视和呈现社会生活,而这些则是古希腊人多神教的虔诚信仰和强烈的宗教情感使然。
但是,虽然从表面上看对神灵的赞颂与敬仰占据了满篇华章,让人看起来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但只要深入文本,字句体会,便不难发现,在古希腊,剧作家们早已在慢慢探索,从神到人,目光和关怀在慢慢落实,对人本的关怀也在渐渐深入——他们想要表达的不是匍匐在神灵面前那芸芸众生的哀鸣与叹息,它是顶天立地的天神,英雄与命运展开生死搏击的壮丽画卷,是人的意志与力量的颂歌。在古希腊悲剧中,这样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启蒙着普罗大众,诸多剧作家也一直在探索,寻找这种人性光辉的表达之道,传播的成熟之道,可谓一种美的探索道路。
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艺术追求之路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成熟。
埃斯库罗斯——悲壮雄浑 满怀信心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被称为“悲剧之父”。他出身贵族家庭,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度兴起的时期。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这部剧中,他仍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描绘了这样一位悲剧英雄——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是很伟大的英雄形象,他从宙斯那里盗取火种,把火送给了人类,教会人类劳动,赋予人类智慧,使得人类脱离了动物。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天神,遭到了极其残酷的报复,被缚在遥远荒凉的高加索山上。但是,他反抗暴力和伸张正义的意志却是那样的坚定。当宙斯派遣神使前来威逼利诱的时候,他毫不迟疑的答复,绝不愿意以奴隶的生活去更换他的苦难。并且宣称一切不正义的天神。
在埃斯库洛斯的剧本中,神是主角,命运是主宰,面对无情的命运,纵使是神也无法反抗。在他看来,神是具体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主宰,而命运具有无上的威力,不仅是人也是神的控制者。但是,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悲剧诗人埃斯库洛斯的成功探索之处就在于他将神人性化,既描写神的不幸遭遇,又揭示出人性的普遍弱点,而神之伟大就在于他们虽感到自身巨大的局限性,但并没有裹足不前,他们不断努力与肉体抗争并超越肉体,直面并承受着悲剧性的境遇而成为悲剧英雄。
索福克勒斯——悲愤迷惘 上下求索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是雅典民主政治繁盛时期意识形态最完善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戏剧界的荷马”。
《俄狄浦斯王》是他的代表作,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在这部剧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于人性探索的深入。在全剧中,主人公着力反抗“神示”却不能逃脱其摆布的悲惨命运。在剧作中,明显减少了人物,场景的变化,人物的行动也单纯了许多。但悲剧情节却更加丰富了,而这恰恰是因为作者将重心转移到人物性格的描绘上来了。俄狄浦斯为解救城邦的苦难,顽强的追查杀死伊俄斯的凶手,在追查中,他一步一步发现自己同伊俄斯的关系,一步一步的接近自己的厄运,直到真相大白后他决心毁灭自己。在贯穿全剧的整个过程中,俄狄浦斯作为主人公的“发现”与“突转”就成为戏剧发展的主要助推力,心理部分的深入刻画成为悬念的引导与设置。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明显的发现俄狄浦斯的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情节元素。
这样一种心理与性格上的着力描绘,极大的丰富了剧作的戏剧性,让观众们能够更好的深入戏剧情境,毕竟那是一个观众们颇为熟知的人的心理世界。
同时,除却索福克勒斯他对于人性,心理与性格这一方面重心的转置外,在《俄狄浦斯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神”的这一色彩的明显弱化。例如,俄狄浦斯在兴奋时竟然对“神示”进行攻击:“这似灵不灵的神示已被波吕玻斯随身带着,和他一起躺在冥府里,不值半文钱了。”
总的来说,从埃斯库洛斯的将人性寄予普罗米修斯的神性中描绘,到索福克勒斯的完全以人为对象,深入的分析完全的人性,可谓重大的创举。
欧里彼得斯——悲痛憎恨 寻找出路
他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处于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他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多借助神话传说题材来反映现实问题。到了他这里,人本的思想已经相当明显了,他主张“按照人本来的面貌”来描写人物,他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事在人为。
《美狄亚》是他的代表作品,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狄亚的父亲是科尔喀斯国王埃厄忒斯。美狄亚与率领阿耳戈船英雄前来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一见钟情,帮助伊阿宋盗取羊毛并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阿布绪尔托斯。不料对方后来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以泄愤,最后酿成了悲剧。
在《美狄亚》中,剧作家不仅大胆聚焦妇女的心理,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的内心世界,赋予他们丰富的,赋予生命力的形象特征。在《美狄亚》中,就刻画了敢爱敢恨,足智多谋,有着坚强意志的美狄亚,并且深入刻画了她矛盾而激烈的内心世界,内心冲突——坚强性格支配下的复仇欲望与女人天性中的母爱本能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创作不仅使得情节更有利于激化人物的内心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他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细腻而果敢的生活片段。
在全剧中,美狄亚这样一个普通妇女的形象完全悲剧情节的中心,而在这背后,使然的是,欧里彼得斯对于生活中人的处境的关注,他大胆的首次采用日常生活作为悲剧表现题材,悲剧到了他手中,现实的社会问题才特别深刻,特别广泛。
欧里彼得斯在世俗的生活中,在普通的人格中发现悲剧事件的内在原因,而这种“世俗”这种“普通”却造就了舞台上更具真实性的人性,其次,“命运”这一因素在剧作中也逐渐消失,它已被人的内在力量所取代。正如剧中的“美狄亚”,一旦作出决定,有强大行动力的她就不会不去实施,她的复仇行动不是基于命运,而是由于“沉痛的心”和强悍的个人行动力以及任性的 *** 。这种内因构成了欧里彼得斯悲剧的动机。
从埃斯库洛斯到欧里彼得斯,从“伟大的德行”,“伟大的人性”到欧里彼得斯的“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正是他这种对于生活本身莫大的尊重,以及对于剧中人,人性的终极关怀,可以说标志了旧日英雄悲剧的结束,也诱发了后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的歌舞,它的诞生与繁荣是希腊人原初生命意识和希腊神话的产物。希腊悲剧的重要特点就是他从诞生开始就是一种生命悲剧,洋溢在剧作中的生命中极致的情感与不断探索的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这也是为什么古希腊悲剧虽历经千年但在今天仍然充满魅力的重要原因。
凯大大!
很多文学作品中,如果要形容某个女人非常剽悍狠毒、残忍无情,往往会举美狄亚为例。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笔下埃埃特斯国王的女儿、太阳神的孙女、会法术的女巫,她爱上了伊阿宋,为了帮助他取走金羊毛,不惜杀死自己的兄弟,剁成碎块,抛到海里。然而伊阿宋在科任托斯这个地方,贪图财富权势,为了娶当地国王的女儿而抛弃美狄亚,违背誓言。
luoyue1231
悲剧主题受时间、空间、创作主体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空间(区域)、一定时期悲剧主题有着相似性,同时,又因创作主体的不同,又各有自身的特点,从古希腊悲剧到人文主文学的变化来看,很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点。一、 命运抗争下的悲剧主题古希腊文学重要特点是对人的肯定,人神“同形同性”。一方面由于人们看到了人本身,一直在为自己的命运寻找出路,因此,古希腊文学的基本主题是围绕人的命运而展开;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对各种现象、问题无法解释,就依赖于神,认为一切都是神在安排。对待命运也是如此,对于古希腊人类而言,命运观念的产生从来就不是什么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慰安,而是认知肤浅所造成的不幸,命运和其他无法解释的现象一样,也是由神掌管。“悲剧所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世界,人在其中不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他所面临的是一种神秘力量。” 可见,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带有浓厚的神性,探索命运奥秘、抗争命运也就成了古希腊文学的基本主题。宗教信仰是命运观念产生的土壤,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命运观更是古希腊人普遍拥有的,人们把命运三女神看成比宙斯及众神还要威力无比的至圣,认为命运支配着神与人的一切行动,因果报应是命运的特殊呈现方式,这思想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中都有明显反映。人能否超越神、战胜命运,也就成了一代又一代古希腊人思索、探寻、叩问的主题。埃斯库罗斯所处时代,是雅典贵族寡头派与工商界民主派之间斗争激烈的时代,埃斯库罗斯提倡民主精神,反对独裁专制,他在很多剧本中借助各种情节,反映出宙斯与其他神之间存在的矛盾,展示了当时统治阶级残忍、荒淫无耻等丑恶现象,揭露了当时不公平的现实社会。古希腊悲剧有“命运悲剧”之称,和当时古希腊人一样,埃斯库罗斯是相信命运威力的,他认为一切冲突的根源在于一个既不依存于人、也不依存于神的因素——命运,命运是不可战胜的,神也是如此。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很大程度体现了命运悲剧特色,剧本始终贯穿着“人与命运的冲突”,尽管宙斯是最高统治神,但它最终脱离不了被人推翻的命运;普罗米修斯尽管具有预见未来能力,但他只能听凭宙斯的惩罚。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中,为读者昭示出命运是一种自然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它凌驾于万物之上,英雄的悲剧都是一种神秘的、无可抗拒的“天意”,“无论人有怎样的智慧,总逃不掉神安排的定命。”与埃斯库罗斯不同的是,索福克勒斯虽然也相信命运的威力,但他宣扬命运是不公平的,认为人应该去与命运进行抗争,不管结果如何;相比而言,他关心的是人,而非神,他更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斗争精神,而这种抗争的意义则反映了古希腊人们对命运的否定、对神的诅咒和反抗及对自由的向往。《俄狄蒲斯王》堪称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主人公俄狄蒲斯出生便有神谕提示:杀父娶母,其亲生父母“为了儿子将来不犯下这种大逆不道”之罪,采取了弃婴办法。然而,其行为并没有受到命运之神的让步,婴儿不仅没死,反而好好地活了下来,长大后的俄狄蒲斯知道神谕后,离开抚养他的“父母”(他一直以为养他的就是其亲生父母),以为远离父母,这种残忍的暗示便可不攻自破。岂知越是逃避,越是推动着剧情向着神谕的安排发展,最终兑现了神谕。杀父娶母是任何人一生中最残忍的终结,何况俄狄蒲斯是一个万人敬仰的英雄和伟大国君。在剧中,作者将俄狄蒲斯及其亲生父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悲剧矛盾解了又结,结了又解。在众多矛盾中,俄狄蒲斯的英雄意志和行为与命运安排的对立是悲剧的主要矛盾,剧中“命运”是看不见的东西,但观念却无时不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存在于悲剧的始终,俄狄蒲斯越是要反抗邪恶的命运,越是不自觉地陷入命运编织的罗网。除此以外,索翁现存的悲剧,都能体现出人与命运的冲突,从这点来看,索翁悲剧的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一切反映出人不仅在怀疑命运,而且在力图摆脱命运束缚。欧里庇得斯对于命运观念的认识由抽象走向了否定,命运和众神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剧中曾有过的威严灵光开始消失,其笔下的人物每时每刻都执着于驾驭命运、把握自身的努力之中,也就是开始了从“神” 的悲剧向“人”的悲剧转变,更加注重人的本能力量,而淡化了神的力量。欧里庇得斯在创作时,虽然从神话中取材,但他不是很关心神和英雄的受难,而是更重视通过悲剧来反映现实中人的生活,抨击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其悲剧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因此其作品更可看作是社会问题悲剧。代表作《美狄亚》可谓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悲剧,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为追求自己的真爱而杀害兄长,当因丈夫伊阿宋背叛自己时,她又残忍地杀死两个亲生儿子以绝其后(在当时,绝后是对男人的一种残酷惩罚),使伊阿宋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表面来看,美狄亚是一个残忍的女性,是一个人见人狠的靠巫术来实现目的的女性,是一个没有道德观念的女性。但是,透过表层,细究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就知道这种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剧本发表之时,正是古希腊经济、政治由盛而衰之时,此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男女地位严重不平等,传统的宗教观念和道德标准已经瓦解,男权主义得到发展,男子可以随意毁约、离婚和遗弃妻子,妇女地位每况日下,几乎降到和奴隶一样地位,对一切只有忍受。正因为如此,与世俗观念对立的美狄亚,要想追求到自己的真爱,要想主宰自己命运追求幸福生活,必然会遭到生活的耻笑、命运的惩罚。从这里可以看出,欧里庇得斯笔下人物的命运,都是自身行动的必然结果,非神意安排,“你们种下了荒凉,日后收获的也就是毁灭啊!”(《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第二卷),这是欧里庇得斯悲剧的基调。二、 人性张扬下的悲剧主题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人的自觉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极力崇尚个体、把个体放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最中心、把个体价值的实现作为自我确证的时代。人文主义者在借鉴、吸收祖先文明的基础上,否定了基督教神本思想,重新发现了人,宣扬人的力量与价值,极力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人性,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从文学视角开看,人文主义文学主题由古希腊文学捍卫个体荣誉、尊严和受命运和神祗决定转向了更多张扬人文精神和权利欲望的驱动。《十日谈》通过几对年轻人轻松地讲述故事,揭露了教会的虚伪、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巨人传》通过塑造两个躯体和情感合一的巨人形象、马洛《帖木尔》通过塑造帖木尔这个追求无止境的世界霸权的巨人式的人物,反映出此时人们跨过了早期人文主义作家单纯从个人感受的情感层面去认识人的局限,将肯定人的情感欲望与展示人的巨人风采相结合,并开始在二者的平衡中寻求深度人性特征;《堂吉坷德》则是巧妙地将赞美人文主义思想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内涵主题寓于对骑士文学的讽刺之中;和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莎士比亚也强调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在自由意志与命运的矛盾冲突中,更加强调人的自由;同时,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时代的号鼓手,又不同于别的人文主义者,他看到了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只是浮于人自由、人本体的表层,对于真正的人性自由、个性解放他们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为此,莎士比亚对这种现象流露出无限的忧郁及不尽的反思,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始终是围绕“人”及以此生成的和谐主题来建构的。然而,由于历史、现实的双重原因,导致人文主义者有一种通病或弱点,那就是他们的觉醒只是一种表象,只是他们反对封建统治和神学思想禁锢、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真正的觉醒应该是什么,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处于彷徨状态。“这场觉醒到此为止,仅仅是对神灵的反判,还只是从上帝的怀抱中挣脱出来的觉醒。它并不意味着人对自身以外,其他处境的彻底觉醒。”《十日谈》主要反对禁欲主义、推行人性自由;《巨人传》主要是宣扬一种所谓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莎士比亚主要从关怀人性、维护人的价值与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来理解、认识周边一切,希望通过人文主义思想和建构和谐的理论世界来实现其人生追求,这从其《爱的徒劳》、《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罗密欧与朱丽叶》、《终成眷属》等作品中得到印证。这也是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共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那种商业伦理、资本扩张理念把人文主义早期的理想化的“爱”击得粉碎,一切和谐的东西也随之被摧毁得荡然无存,资产阶级的虚伪、欺诈、残忍、贪婪、放纵取代了原来所谓的一切充满爱的和谐的目标。为此,莎士比亚原来对周边一切无限向往变成了疑虑、失望,并开始对造成这一切的资产阶级本性予以了无尽的关注和控诉。其作品《哈姆雷特》既是一曲爱的悲剧,又是一曲以暴力抗恶的悲歌。看到父王被害,母亲改嫁,一向快乐的王子突然疯了。对其发疯,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作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他为人文主义信念的破灭而痛心;另一方面他则悲叹哈姆雷特不幸的命运。哈姆雷特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他一直在为铲除邪恶、把握自己应有的命运而苦苦寻找;同时,他的一生又是孤独的一生,他一生在寻找机会复仇,但其复仇的方式始终是依赖于他本身,而忽视了周边的支持者,更看不到周边人对他无形而巨大的支持,最后因自身的孤独而让自己走上了被迫与敌人共亡的不归路。这种结局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人文主义者殉道者的毁灭,也是人文主义探索者的毁灭。作为一个典型、成熟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始终在探寻、在反思。“莎士比亚在悲剧里所展示的是什么?悲剧的目的是什么?是人和人民。人类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在他对爱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性的剖析、对人与上帝和人与宇宙关系、对人类命运的执着思考中,因封建观念的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本身致命的弱点,使得其一切理想化了的理念建构一次次受到冲击,一次次陷入绝望的境地,于是在其悲剧作品中,哈姆雷特疯了,爱德加疯了,李尔王疯了,麦克白夫妇疯了……。这些个体的发疯,绝非作者刻意的安排,而是人文主义信念在现实中的破灭;同时,这些人的发疯,不是指因生理的原因而引起的发疯,而是指因维系信念的价值体系的瘫痪,这种疯狂,一方面表明了理想化了的人文主义者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难以实现其伟大的抱负,另一方面昭示了在客观现实面前,新时期的人不再因为神的力量而失去独立的自由,可在封建等级观念森严、资产阶级先进人物本身脆弱的社会里,人们依然难以追求到真正的自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人文主义者在建构文学主题时,依然是在关注人的命运,他们在看待人的命运上,不是求借于神,而是依靠人本体,认为只有真正发掘人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人格魅力,以人性化的方法去改变周边一切,那其理想人生、理想社会的建构就定然实现。因此,人文主义文学体现出的主题更具有人性化思想。在对待人的命运上,与古希腊文学主题另一不同的是古希腊人在对待人的命运上,还体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如《荷马史诗》,虽然在此作品中阿客琉斯等人身上有个人主义行为,但其主流还是集体意识,战胜对手绝非个人所能,必须依靠大家。三大悲剧作品中埃斯库罗斯虽也有个人英雄主义端倪,但推翻宙斯统治绝非其所能。而个人主义者则更加强调人的单体,依靠个人力量去改良社会、解决问题。如《堂吉呵德》中堂吉呵德的执着行侠、《巨人传》中卡刚都亚的改革、哈姆雷特的复仇等,无不体现出个人英雄主义意识。总之,从古希腊文学到人文主义文学,其主题从神性特点到人性特点的变化,这是人意识的提升在文学上的反映,更是社会进步的彰显。
、神人同形与人兽同体在对神和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希腊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而中国神话的神则多半是半人半兽形的
论题: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6
写一篇克诺洛斯的统治下吧
参考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胡中双
古希腊神话的论文 题目:古希腊神话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摘要:古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是它的土壤和武库。古希腊的戏剧、建筑、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