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0

熊吃吃哒掌门猫
首页 > 期刊论文 > 思想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uteorange290

已采纳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要求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探讨墨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要】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方向、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纪律诸方面的认识独到而深刻,提出教育、学习,应勤于思考、重于行动,要体现人的行为等一整套教育理论,不仅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遵守组织纪律性等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大学生教育;启示

墨子,姓墨,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墨子的思想学说可谓博大精深,著名学者张永义在其著作《墨子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墨子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见解不但丰富了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其他各派。”[1](P33)由此可见其思想巨大的影响力,其思想的影响力尤其体现于教育的诸观点之中,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梳理,不仅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且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墨子生活在战乱纷争、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社会积弊如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墨子认为战乱、动荡的根源在于“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于是,他就从教育入手,提出教育是实现平等、兼爱社会的重要手段,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能够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疾以分人,有道者疾以教人”,从而实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安宁无忧”,[2](p9)的理想社会。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分珍贵。他的学生多得可以和孔子相比,这是后来没有一个学派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一) 教育方向

墨子的教育方向就是培养“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兼士”,以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可见墨子注重人才的道德教育。墨子认为,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务的人才,不仅要有各种知识,更要有“兼爱天下”的道德境界。《墨子·尚贤上》提出了培养“兼士”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首先,要做到“厚乎德行”。即要拥有高尚厚重的道德品行。其次,要“辩乎言谈”。即要具有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要“博乎道术”。是指在知识才能方面,不但要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张,而且要懂得实用技术,通晓治国安邦的方法。四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他强调学生要具有高贵的品格和心忧天下的道德素养。

(二)教育作用

墨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学以致用,能够做到“志功合观”。即墨子要求其弟子把学到的东西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能够做到把动机和结果辩证的统一起来,以便获得真知,强调了培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墨子认为,言义而不行,是对义的亵渎。胜绰是明知故犯,禄利熏心,为禄利出卖了义,所以墨子先生要胜绰回去。[3](p408)可见墨子是严格要求其弟子做到学以致用的。

墨子还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学生能做到“志功合观”。即要把动机和效果辩证的统一起来,以便获得科学的认知。墨子要求其弟子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墨子的《鲁问》中就体现了“志功合观”的思想,“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君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3](p409)这段话主要是说,鲁君问墨子,他有二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舍散钱财救助别人,立哪个儿子为太子?墨子说:“凭这一点判断是判断不出来的,他们爱好学习与散财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声变得更好,比如说,钓鱼的人恭敬的坐在河边,不是感谢鱼的赏赐,把诱饵给老鼠吃,并不是喜欢老鼠,我希望君王能够把行为和动机结合在一起,辩证的评价。”由此可见,墨子教育学生要做到“志功合观”,辩证的看问题,以便提高认知能力。

(三)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方面,则提出强学强教,以行为本。强调了践行诺言的重要性。墨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重视强本节用,在教育方法方面,墨子也非常重视以行为本,他指出一个兼士的本就是他的行为。墨子《兼爱中》篇中写道“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者埋葬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3](p414)这段话大概是说,墨子听说做一个开明的君主,必须把所有人都当做自己,看见饥饿的人,给他饭吃,看到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看到有病的人,就去伺候他,看到死去的人,就去埋葬她,兼士的言论是这样的,行为也应该这样。由此可见墨子强调践行诺言的重要性。

(四) 教育纪律

在教育纪律方面,提出遵从巨子的思想,强调了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的重要。墨子的巨子制是当时独具特色一种制度,首先,服从,是墨子教育纪律最重要的要求。从史料中可以得出:每个人都必须服从巨子的命令,巨子本人也要身先士卒的遵守墨学的教育纪律。

三、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身子女,在生活上对家庭的依赖过多,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有益的部分,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墨子认为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具备各种技艺以及精通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还要成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实现教育治国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兼士”。这是墨子非常具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现在部分大学生的功利观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墨子的德育思想,开展爱国主义,大力拓宽大学生德育的深度,培养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定位自己,发展自己,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墨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这种教育观念可谓开教育学之先河,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值得现代大学生教育的借鉴和研究。知识经济需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平台,把学生纳入各种具体的各种实践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墨子认为践行诺言非常重要,要求他的弟子守诚信。这一点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考试作弊在校园中十分疯狂,假学历,假证书屡见不鲜,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暴露出其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所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校加大教育力度,国家应该建立健全诚信机制,社会也应该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诚信的人。

(四)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的教育

墨子严格要求其弟子遵守纪律,要有责任意识。这点也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经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不能够严格遵守纪律,责任意识淡薄,在生活方面,超前消费,没有家庭责任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胸无大志,不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作弊成性;在个人感情问题处理方面,缺乏对他人的道义责任。所以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的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对其教育,全面提高其组织纪律性,以及责任性。

【参考文献】

[1] 张永义. 墨子与中国文化 [M]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 孙诒让. 墨子间诂[M]. 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胡子宗,李权兴,李今山,齐一,吴炯.墨子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8 评论

听雨蘑菇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

对于孔子思想,大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论文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辟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也都有数。并且他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不同性格。

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共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论语述而》篇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同样学习文行忠信、诗书礼乐,程度不同,能力也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是身通大艺者,也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2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谈到“启发式教学”,许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著称的启发教育,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育,而且“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更丰富、更为深刻。我们不妨将之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与孔子的启发教学作一下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都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奴役等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坏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朋友。”苏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自己的士兵说援兵马上就到,从而鼓舞了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呢?”答:“应该算是正义的。”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了下去,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吗?”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结论。

下面再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宋人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明白时的矛盾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路,这就叫“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可以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教学虽然能够是学生印象深刻,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恐怕难以深入。

而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第二种矛盾且暂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教学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3 求知应求实,勤奋,学思并重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知应先端正态度,求知应先求实。一个有智慧的人贵在自知,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知,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也就能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孔子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对当时人们对历史上不确凿的事任意牵强附会大为不满,教导学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对待历史不确凿的作法就是存疑。存疑,并不是有疑问不提出来而有所保存。恰恰相反,他是指在自己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敢于对自己认为不确凿的问题提出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当今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恰恰就需要这种思想,要鼓力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要敢于从课本中走出来,不要唯书本马首是瞻,对自己认为有错误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否则,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旦失去,在学习上就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343 评论

相关问答

  • 理学思想研究论文范文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影响》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

    陈果果1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传播思想研究论文

    传播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无锡小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邮政思想政治研究论文

    效率、效益和服务品质与竞争对手巨大差距之间的矛盾,所有的板块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性的矛盾。

    仗剑拂衣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2020思想政治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当

    流星又来临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研究思想是什么意思

    (1)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

    熙熙ToK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