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8

先米团子
首页 > 期刊论文 > 经济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米拉妹妹12

已采纳

学术堂整理了20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344 评论

Too兔rich

经济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同学是否还在愁找经济学参考文献呢?以下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经济学参考文献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1.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美国《货币银行学杂志》,1988年第22期

2.罗 默: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第10期

3.丁堡骏:亚当·斯密的宏观经济分析与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经济评论》,1996年第6期

4.赵世洪: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2期

5.谷书堂,刘占年: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6.谷书堂: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与微观经济改革的关系,《经济学家》,1997年第5期

7.谷书堂:论中国转型期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8.何国华、范卫清:新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9.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0.陈峥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11.马颖: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12.车卉淳: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3.叶景聪: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固定与浮动汇率体系之比较,《财经论丛》2002年第5期

14.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5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 《经济研究》 2007.1

1.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 D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魏埙、蔡继明等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袁志刚、欧阳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罗伯特耐尔海尔布伦纳、莱斯特瑟罗著 秦海译:《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0.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著 吴汉洪、苏晚囡 译:《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1.莫里斯D利维著 刘立、陆瑾、张普译:《生活中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布莱恩诺斯登、霍华德文著 王曙光、来有为等译:《与经济学大师对话--阐释现代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徐平华等著《西方经济学演义》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14. N. Gregory Mankiw:Principals of Economics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1998年版

15. Michael Parkin,Macroeconomics 5th ,Addison-Wesely Publishing Company,2003

16. P.A.Samuelson & W.D. Nordhaus,Macroeconomics 15th,McGraw-Hill,Inc.1996

17.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Macroeconomics 8th,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出版社,2006年.

19.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1]卧龙(2013).经济周期与克强指数.《股市动态分析》.2013年21期.

[2]江红莉和何建敏(2011).基于PairCopula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风险测度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8月.28-34页.

[3]韦艳华,张世英(2004).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分析--CopulaGARCH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2(4): 7-12.

[4]韦艳华,张世英(2005).金融市场非对称尾部相关结构的研究[J].管理学报.2(5):601-605.

[5]韦艳华,张世英(2006).金融市场动态相关结构的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1(3):313-317.

[6]李悦,程希骇(2006)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的copula尾部相关性分析[J].系统工程,24(5):88-92

[7]叶允最(2013).广西工业总产值与“克强指数”的关系研究.《经济纵横》.2013年06期.

[8]赵鹏(2011).基于Copula理论的投资组合风险测度.统计与决策2011年3月.37-40页.

[9]韦艳华,张世英(2007).多元Copula-GARCH模型及其在金融风险分析上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6(3): 432-439

[10]Davide M,Walter V. (2004). Copula Sensitivity in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and Basket Default Swaps Pricing and Risk Monitoring[R].

[11]Li,D. X. 2000. On Default Correlation: a Copula Approach[J]. Journal of Fixed Income, 9:43.54.

[1] 刘毅. 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2] 刘毅. 树突状细胞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作用的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3] 刘毅. 硅基微环谐振腔光信号处理与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4] 刘毅.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 刘毅. 基于图割的交互式图像分割算法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6] 刘毅. 基于iTRAQ技术对HBV相关性肝癌血浆差异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学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 2014

[7] 刘毅.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县级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刘毅. 几类切换模糊系统的镇定控制设计[D]. 东北大学 2009

[9] 刘毅.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10] 刘毅. β-抑制蛋白2对哮喘小鼠CD4~+T细胞表达和产生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中南大学 2011

[11] 刘毅. SIRT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D]. 中南大学 2012

[12] 刘毅. 南中国海与东南极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记录与研究方法探索[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3] 刘毅.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D]. 第四军医大学 2012

[14] 刘毅. 华喦花鸟画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2

[15] 刘毅. 三甲基芹菜素阻断多种心脏钾通道与增加迟钠电流的作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6] 刘毅. 面向人群的并行多目标疏散模型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7] 刘毅. 采用外周血进行肿瘤分子诊断的转化医学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

[19] 刘毅. 缺血后处理、缺血远隔后处理和纳洛酮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19] David M. Cutler,Adriana Lleras-Muney.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health behaviors by education[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 2009 (1)

[20] M. Kate Bundorf,Natalie Chun,Gopi Shah Goda,Daniel P. Kessler. Do markets respond to quality information? The case of fertility clinics[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 2009 (3)

[1]张斌. 障碍期权的定价及其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温鲜、霍海峰、邓国和. 分数布朗运动的美式障碍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1,Vol 28, No 3:87-91.

[3]谢赤. 不变方差弹性(CEV)过程下障碍期权的定价[J].管理科学学报, 2001, Vol, 4,No 5: 14-21.

[4]王莉, 杜雪樵. 跳扩散模型下的欧式障碍期权的定价[J].经济数学, 2008, Vol, 25,No 3: 248-253.

[5]杨淑伶. 跳跃扩散下双障碍期权定价的数值解[J].经济数学, Vol 28, No 4:86-89.

[6]张向文, 李时银. 障碍期权推广到几何平均资产情况下的定价公式[J].数学研究,2006, Vol 39, No 4: 447-453.

[7]刘维泉. Jump-Diffusion 模型下障碍期权的定价分析[D].暨南大学, 2007.

[8]孙玉东、师义民、吴敏. 参数依赖股票价格情形下的障碍期权定价[J].数学物理学报, 2013, 33A: 912-925.

[9]吴文青,吴雄华. 美式障碍期权定价的数值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Vol 29, No 8: 970-975.

[10]Fischer Black and Myron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3): 637-654.

[11]Hull, John, and Alan White. The pricing of options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ies[J].Journal of Finance, 1987, 42: 281-300.

[1] 宋丹,姚蔚,于润吉. 医院规模盲目扩张风险大[J]. 卫生经济研究. 2005(05)

[2] 彭国红. 企业家精神对组织创新的影响[D]. 武汉大学 2011

[3] 吕娜. 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D]. 武汉大学 2011

[4] 郑浩. 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D]. 武汉大学 2012

[5] 赖玥.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委托-代理视角下的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证[D]. 武汉大学 2010

[6] 黄付敏,李峰,李涛.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及医学高等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2(15)

[7] 郑菁.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的品牌管理与广告营销策略[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06)

[8] 刘毅. 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特性的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

[9] 卢涛.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视角下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资产价格行为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

[10] 叶春辉,封进,王晓润. 收入、受教育水平和医疗消费: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8(08)

[11] 任娜,匡莉,吉琳. 医院创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现代医院. 2008(07)

[12] 世界银行编.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

[13] 封进,余央央.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的作用[J]. 世界经济文汇. 2008(01)

[14] 刘国华,刘琍. 2000床医院在中心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政府规划与适宜规模[J]. 中国医院. 2008(01)

[15] 王绍光,何焕荣,乐园. 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16] 刘雅芳,程伟,高宏伟. 虚假医药广告问题与对策[J]. 医学与哲学. 2005(09)

[17] 郭文姣,欧阳昭连,周平,池慧. 医疗器械产业合作创新特点及研究现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3(09)

[18] Ya‐Chen TinaShih,MingTai‐Seale. Physicians' perception of demand‐induced suppl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latent class model analysis[J]. Health Econ. . 2012 (3)

[19] TanyaWanchek. Dental Hygiene Regulation and Access to Oral Healthcare: Assessing the Variation across the US States[J].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 2010 (4)

332 评论

未未姐姐

有色金属应该属于一种工业类周期性行业其周期性变化特征在以下链接可以查到。这个材料可能对你有帮助,但是需要付费。而且这个网站的可信度并不高 我的理解是,经济的恢复,或者是经济扩张都将带动有色金属周边产业的复苏,进而导致对有色金属冶炼的需求增加。相反,如果经济不景气,则会导致队有色金属冶炼需求减少。希望能帮到你,真的挺难。

147 评论

typical2006

给你发篇论文,看过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写了 也知道他们的关系了。内容摘要: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关键词:经济周期,总需求分析,总供给分析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总需求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4次较为完整的经济波动:第1轮波动,1978-1981 年,历时4年;第2轮波动,1982-1986年,历时5年; 第3轮波动,1987-1990年,历时4年;第4轮波动,1991-1999年,历时8年。2000年中国进入了第五个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原因众多,其中总需求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我国来说,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1.投资需求原因分析投资波动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投资波动是指投资总量增长率的上升或下降,即不同年份投资总量增长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在我国,虽然在各个时期,投资波动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各有其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投资波动始终是决定总体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投资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二者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据测算,1979-1997年实际投资增长与GNP实际增长的相关系数高达79.5%。名义投资与名义GNP的相关系数达到99%,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的投资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传导机制如下:首先,在我国,投资波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与收缩将直接带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从而对总体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在我国的历次经济周期当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向高涨的重要力量,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上升,生产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部门首先快速增长,由于产业关联性作用,它会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水平的上升;相反,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缩,也将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回落。其次,投资的扩张除了直接促使社会总需求高涨外,还会促进就业,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从而促使社会的消费需求增加,这又会间接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企业为了适应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又会增加投资,于是需求又会增加……价格和利润就会在这一过程中上升,又为下一轮的投资提供资金保证,从而经济出现累积性扩张。但当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出现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瓶颈制约以及产业结构的失衡,投资会出现下降,经济进入收缩阶段。在经济进入低谷期以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又进一步采取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和收缩。投资波动便是通过上述过程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成为影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从1988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社会需求旺盛,价格改革预期加强,当年通货膨胀率第一次达到18.5%,国家开始采取紧缩政策,国有投资率先回落,其增长速度低于非国有部门;到1989年,非国有投资出现改革以来第一次回落,回落速度超过国有部门,表明非国有部门对市场反应更为敏感,预期不好就会直接减少投资。1991年下半年,国家重新启动经济,国有投资率先启动,非国有投资存在着滞后反应;到1992年,国有投资仍在大幅增长,增长率比非国有部门高10个百分点。由于市场预期的拉动,1993年非国有投资大幅增长,增长率高达到72%。到这一年7月,国家开始在宏观上采取紧缩政策,国有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但经济景气还未结束,非国有投资依然较为旺盛。随着国有投资的步步收缩,引致了非国有部门的收缩,当经济景气预期结束时,非国有投资比国有投资的下降还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两头在外”的战略和出口推动的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为了扩大内需,政府再次运用扩张国有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但效果递减,特别是民间投资没有跟进,增长的下滑不可避免。1997年的非国有投资的增长低于国有投资。1998年国家再次启动国有投资,直到2000年,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社会投资开始活跃,固定资产增长率由1999年的5.1%上升到9.7%,2001年进一步上升为13.7%,2002年上升到16.1%。2003年,非国有投资增长46.4%,增长率比国有部门高18个百分点,这表明投资增长的主体,已由政府让位于企业自主投资。从上述经济波动看,经济增长达到9%以后,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开始超过国有投资;当经济增长低于9%,非国有投资的增长就要低于国有投资。国有投资起着经济启动和收缩的先导作用。当国有投资确实启动了经济景气时,非国有投资才会跟进;当国有投资收缩结束了景气时,非国有投资才会快速退出。国有投资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操作和控制杠杆,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随市场景气循环的变动而进退的。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的周期性波动,这就为我国熨平经济周期,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进而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经济高涨时,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政策来限制投资的增长(比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措施)来限制经济的进一步高涨;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投资以带动经济走向复苏。2.消费需求原因分析消费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消费波动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当消费波动变动1个百分点时,引起社会总产值同向波动0.36个百分点。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消费的变化并不像投资那么迅猛,而是缓慢的变化,且消费的波动落后于社会总产值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在上世纪80年代,消费对经济增长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发展层次的提升,投资和国外需求所起的作用有所加强,然而,消费的作用仍居主体地位。并且从1979年到1999年这二十年来,除了1993年和1998年这两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于消费之外,其余的年份均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主体。这表明消费的波动对总体经济的波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消费波动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主要机制是:首先,消费波动对经济景气波动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消费可以在经济的复苏时期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在繁荣时期则可以使经济景气的时间得以延长,同时消费还是遏制经济萧条的的重要因素。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居民的收入会出现减少的现象,但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由于居民的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所以居民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刚性,它不会随着收入的下降而马上下降,而是下降较少甚至维持不变,这就使得总需求中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需求更具有稳定性,所以消费需求具有一种自发地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1997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一度受到通货紧缩的影响,投资需求出现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也很缓慢,但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像投资那样出现同步剧烈下滑,所以,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才得以保持。同时,经济增长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一般来说,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时,会影响乘数效应变小,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时,会使乘数效应变大,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同步性。其次,消费波动对经济景气波动具有重要的间接影响。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单靠投资需求的扩张而最终没有消费需求作为支撑,经济就无法复苏并繁荣起来。1997年以后,由于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出口也面临困难,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选择了增加政府投资来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由于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所以,以投资作为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手段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我国商品市场供求格局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格局已被打破,买方市场日益明显,消费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成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消费需求通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可以对宏观经济周期从间接方面产生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对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有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引起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般具有稳定性,而且我国居民向来有储蓄的优良传统。因此,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仍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为了增进居民的消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应采取措施,缩小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在收入分配领域,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利用财政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对低收入者实行补贴政策。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使人们对现期的消费不至于由于顾虑未来保障而减少。最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把这一市场打开,那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提高。3.政府需求方面原因分析政府需求主要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政府购买作为直接性需求构成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贡献,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府投资具有引领社会投资方向的功能,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地方行政性分权的发展,形成中央、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共同分担国家投资的格局,但国有企业仍是国家(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的主体。不过,行政性分权改变了经济波动的微观基础,投资的每一次扩张和收缩,不再由中央计划者单独决定,而是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共同决定,形成了投资的“倒逼机制”。1988年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度的投资扩张,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投资扩张主要依赖银行融资,中国经济从“计划-财政主导”进入“银行融资推进”的发展阶段。由于政府需求的直接衡量标准是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政府需求对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可以用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对经济的影响来衡量。政府支出不管是用于投资还是消费,都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财政收入短期来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财政支出,即政府需求增加时,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增大,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影响下,经济开始复苏并扩张;当经济进入过热状态时,政府则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引导经济恢复平稳运行。当经济进一步下滑时,政府又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性波动。1980年以后,我国财政收支差额的波动趋势同国民收入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在由低谷到扩张时期,财政收支差额的波动略有滞后,而当总体经济达到高峰时,财政收支差额也同时达到高峰。这一特征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财政体制由改革初期的“分灶吃饭”、分级管理体制向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的转轨,财政的内在稳定机能开始发挥作用,但宏观财政调控能力下降。据测算,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9年的31.6%逐渐下降到1996年的10.9%。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经济建设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63.7%下降为1996年的42%左右。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1.1%,上升为“七五”时期的4.5%、“八五”时期的8.0%。财政预算内收支增长率与财政预算外收支增长率相应的弹性系数,都达到1:0.6。预算总收入、预算总支出中中央部分的增长率与地方部分的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1:0.6、1:2.5。而且,与中央相比,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增长。地方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财政预算外收支,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扩张行为,成为我国经济波动的一部分冲击源。虽然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教育、行政性支出及各种财政补贴份额不断加大,而这些支出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另一方面,经济的收缩与扩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大。我国目前仍是一种速度—效益型经济,当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时,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经济效益则下降,当国民经济已开始走出低谷,但各项效益指标往往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走出低谷。当经济扩张时,企业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当经济收缩时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在财政支出呈刚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赤字水平上。这样就导致了经济扩张时,赤字减少甚至出现财政收支盈余,经济收缩时,赤字增加,而且财政收支差额波动的低谷要略滞后于总体经济波动的低谷。由此可见,财政收支差额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有较强的同步性。 我们不难发现政府需求即财政支出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财政支出的可控性比较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其中,我国在1996年成功对经济实现“软着陆”,便是政府成功调控宏观经济的典范。4.国外需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我国的宏观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国外需求对我国的经济周期运行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国外需求即净出口,是指一段时间的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其中,进出口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关系到世界经济状况对这个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1992年以后,我国的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化迈进,并推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出口总量进一步扩大,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的扩大不断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使得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出口的激增带动了国内生产的扩大,投资的收益率比较高,不仅推动了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一时期中国受到国外需求的影响,经济开始扩张,不断扩大的出口规模和不断引入的外资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外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出口景气在1995年初达到了高峰,面对宏观经济的过热,国家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实施了较严格的控制,这一政策使出口景气逐步下降,经济最终在1996年“软着陆”。到1997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刚刚有了一定回升的对外出口受到打击,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出口景气衰退。同时,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了减轻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破坏程度,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中国政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宣布实行人民币不贬值。这样,不但中国的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我国对外资的引进。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1997年比上一年下降1.1个百分点,为8.7%。到1998年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7.8%,同时,这一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1%。这说明,我国的宏观经济由于受到国外需求下降的影响而出现下滑。进入1999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减弱,我国的出口开始大幅度上升,并在2000年达到高峰。但是,后来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国外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在经过短时期好转以后,又陷入了衰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1999年达到7.1%,到2000年达到8.0%,出现上升,但在2001又下降到7.3%。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基本上与我国的出口周期相吻合。到2001年末,我国终于结束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利好消息对于促进我国出口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多年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关税与贸易壁垒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便为我国的出口铺平了道路。在国内,我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产品质量和类别有了大幅度提升,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为出口的大幅度上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复苏并发展,国外需求旺盛。这样便为我国大幅度的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2003年我国的出口增长率达到34.6%,2004年的出口增长率为35.4%。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出口的大幅度上升促进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好转,200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1%,2004年达到9.5%。200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620亿美元,进口额为6601亿美元,三者均居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上升。国外需求特别是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出口景气会带动宏观经济的不断上升,相反,出口水平的下降也将会影响宏观经济水平。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总供给分析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不完善,用标准的RBC模型直接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尚有欠妥之处。尽管如此,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还是用标准的RBC模型模拟了中国1952——2001年这50年的经济数据,认为中国50年经济波动的80%可以由技术冲击加上政府支出冲击等真实冲击来进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第一,现代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始终起着启动和诱导的作用。企业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革新产品与工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获取更大利润。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企业才具有持续的活力。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转移的不断形成和出现,使得经济的持续发展得到动力。经济持续发展也为技术创新准备了投资条件和市场需求。第二,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中,伴随有投资的增加。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成果的传导由单个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到产业技术创新,直至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在空间上由一地传递到广泛地域。这种由技术创新、模仿、扩散与转移等活动而引起的创新递增趋势,将经济发展推向高涨。第三,当一项创新技术广泛扩散后,其技术进入丰产阶段,这时企业一般只能获取平均利润。这反映出此项创新己趋向成熟期,此项创新的优势减弱,需要有新的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第四,在停滞阶段,实际上存在着创新的总结,知识的积累,新科技成果的问世,酝酿着新的创新。只有连续不断地出现技术创新,并伴随相应投资,经济发展才能推向新的阶段和水平。总之,技术冲击(RBC理论尤其强调的)贯穿了我国经济周期现象的始终,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发展科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加大了技术投入力度,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产业技术上缩短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科技改良和应用研究,努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更加重视基础科学,为理论研究和科技发展积累后劲。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周期由改革开放前的“大起大落”型转变成改革开放以来的“高位—平缓”型,波动幅度趋于平缓,平均位势不断提高,扩张长度也不断延长,这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周期的长期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经济周期波动由收缩阶段向扩张阶段转折时,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扩张阶段,则会成为重要的加强因素。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此时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逐渐加强,同时引进了国外一批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进入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制定并实施了“863计划”,着重现代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此影响下,我国摆脱了上一轮经济周期的衰退期,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周期。1991年我国确定加速发展11种高技术产业,列入“火炬计划”并相继开辟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七个高技术产业密集带。加上我国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5个高技术领域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摆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衰退进入新一轮扩张以及周期位势不断提高的主要推动因素。200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新一轮周期的经济推动力即正向技术冲击是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突出表现是:居民消费结构由满足温饱需求的“吃、穿、用”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住、行”阶段升级;由百元级的小型耐用消费品向千元级的中型耐用消费品升级之后,又向着万元级,特别是数十万元级的大型耐用消费品升级。由此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直接推动了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了各种相关产业,特别是基础产业的发展。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造成了影响。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整个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和持久的推动力。但它们对整个经济具有高位增长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强幅波动的特点。这是因为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技术冲击因素,在其传导过程中会具有放大效应或过度扩张效应,随后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需求制约,特别是资源制约等。2.农产品波动冲击农业因素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虽构不成最直接的影响,但它是影响经济波动的基础因素,这是由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和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决定的。农业波动对国民经济周期波动作用的传导机制是:农业波动影响投资波动,投资波动又影响工业波动进而对国民经济波动构成影响。农业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粮食)、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四条途径来实现的。农产品是我国国民基本的食物来源,也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若农产品丰收,市场供给比较充足,价格比较稳定时,对工业品的成本影响不大,企业便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而且农民会自动将资金和劳动力转移至工业或其他非农业部门,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反之,作用则相反,粮食或其它农产品歉收,就必然影响当期和下期的投资和工业生产,农产品生产波动有着明显的“超前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但比宏观经济波动频繁,共经历了7个周期,比宏观经济波动多出3个周期。粮食生产的波动1978-1980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5年为第二周期,1986-1988年为第三周期,1989-1991年为第四周期,1992-1994年为第五周期,1995-1997为第六周期,1998-2001年为第七周期,粮食生产的波动周期平均为3-4年,属于典型的短期波动类型。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有逐渐减缓的趋势。粮食生产的波动明显领先于GDP的波动,平均先行1-3年。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虽然不是我国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当粮食减产,供求紧张时,粮食价格会上涨,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这对整个经济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3.能源与原材料冲击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尤为突出。能源同技术进步、农业生产一样是社会总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我国能源消耗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明显地呈波动性增长,具有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的四个完整周期,第一、二、三周期都均为: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只是在第四个周期略有不同,经济波动的第四个周期为1991~1999年,而能源消耗的第四个周期是1991~1998年,二者仅相差一年进入波谷。在第一、二、三周期,GDP增长率和能源消耗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在第四周期,GDP增长率和能源消耗增长率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进入21世纪后,GDP的增长率比较平缓,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却呈大幅上升趋势。我国一方面要解决能源供求总量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要解决能源结构性矛盾。因为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来源:

178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济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堂整理了20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

    先米团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经济学期刊参考文献字体字号

    “参考文献”四个字格式为4号黑体,后接冒号。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为5号宋体。书写时需另起一行,书写顺序为:(中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或者(英文)作者--

    evilevilevi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经济周刊杂志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内目前唯一一份经济周刊杂志,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份经济周刊。前身是《中国经济快讯》周刊;1992作为经济内参创办

    爱吃奶糖的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经济研究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

    阿圆凸凸凸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经济职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2] 刘华,王仁祥. 人

    街头流浪泡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