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朋友们
写关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比如文学昭明文选,还有玄学,史学的造诣,还有经济发展。政治的运作,改朝换代,派系宗室之争。还有北方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太武帝的统一战争,以及北魏的分裂,北齐和北周的建立,北周的军事制度对隋唐的影响,内容选择性不少,我是这方面专家,希望可以帮你
sheenashen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约400年,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复杂的历史情况下,中国文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它是文学走上独立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仅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逐渐走向骈偶化,而且在表达社会政治见解的同时,个人抒情色彩也越来越浓厚.整个时期,骈文有突出发展,在散文中占据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的散文,当首推曹氏父子三人.曹操的《求贤令》等文,清峻通脱,质朴简约;曹丕的《与吴质书》等书札,清丽绰约,富于情意;曹植的表章多有哀怨,书札(如《与杨德祖书》)情浓词美.“建安七子”则各有所长,如孔融的文章刚健锋利,陈琳的檄文铺张扬厉,阮瑀的符檄文思敏捷.其他如蜀国的诸葛亮《出师表》,言辞恳切,被认为是章表类的一篇杰作.魏晋之交的散文,多论难之作、玄理之辩、嫉世之辞.阮籍的名作《大人先生传》语重意奇;嵇康的《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明快犀利.他们都长于辩论.王弼、何晏的文章不多,也不如阮、嵇的文章感人,但尚能深辩玄理,言约意深.西晋时期的散文走向骈偶化了,文体也越来越多.陆机被认为是骈文的奠基者,《豪士赋序》等能把说理与抒情结合起来;潘岳擅长哀诔文.东晋时期仍盛行骈文,但也有人以散驭骈,成绩突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笔势飘逸,清淡而多情.陶渊明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散文家,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富,用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描写,代替了魏晋间的玄学佛理的空谈.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序》、《五柳先生传》等是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南北朝散文,指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和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三代的散文.整个南朝时期,除部分论议、奏疏外,骈文在散文中占统治地位.讲究语句偶俪、音调铿锵、对仗用典的文体,起自东汉,经过西晋至南朝,特别是齐永明以后,已成熟而定型.作家们撰文一是在隶事用典上更加繁富复杂,二是追求声律的和谐更加自觉,三是句式愈趋整齐,大多以四、六句为主.南朝文常被后人视为文风卑弱的标本,这同作家们大部分出身豪门世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缺乏对广大人民的生活感受,又不能直面现实政治生活有关,以致文章内容空泛,风格轻靡.虽然不少优秀的叙事文、抒情文与议论文也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但大多数文章却被骈四骊六等形式束缚.南朝骈文的优秀作家有鲍照、江淹、刘峻、徐陵、沈约等人.代表性作品则有鲍照的描写山水风景的名篇《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喻理动情的名篇《与陈伯书》,孔稚珪的讽刺假隐士的俳谐名篇《北山移文》等.北朝文学不仅兴起晚,成就也不如南朝.北魏前期,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作品,散文也不例外,直到孝文帝元宏年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才有文人逐渐开始致力诗文创作.但初时文人如温子升、邢劭等,作文大都受南方文人的影响.直到两魏末年,梁代作家庾信、王褒等来到长安,一时间北周文人所作的骈文多了起来.庾信是这个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骈文家,当时与徐陵齐名,号称“徐庾体”,其风格苍凉悲愤,笔力刚劲,用典与对偶的技巧圆熟.他撰写的《哀江南赋序》是名篇,被人们称为一首无韵的抒情诗.整体看北朝文重气质,便于时用,但大都为骈体文,又有其局限性.属于散体的文章,则有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前两部书重辞藻,有不少佳作,如《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佛寺掌故时兼及贵族淫靡生活的文字;后一部书重说理,所以虽然不是纯文学作品,却颇有文采,被后人喜爱
梁山好汉v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叙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志人小说记叙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但是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还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是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它们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如《离魂记》与《幽明录》的《庞阿》,《柳毅传》与《搜神记》的《胡母班》都有继承关系。唐以后的文言小说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顶峰。模仿《世说新语》的小说达几十种之多,这也说明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轨迹:诗歌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领域。我们从三个线索予以表述:(1)时代线索: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和“建安七子”;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2)内容线索:建安诗歌,悲伤离乱,慷慨苍凉,梗概多气,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在玄言诗盛行之际,陶渊明可谓独树一帜,他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谢灵运和谢朓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一派。梁、陈时期的宫体诗风靡一时,这是诗风的一股逆流。(3)体裁线索。曹操四言诗,曹植五言诗和建安七子的文人五言诗彬彬其盛,蔚为大观。永明体新诗的出现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言诗也得到了开创和发展。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古诗的成熟;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的民间口头创作。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风格清丽柔弱,代表作为《西洲曲》;北朝民歌风健质朴,代表作为《木兰诗》。散文一改两汉史传、政论独盛的局面,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汉代散文相比,有四个特点:一、叙事言情的书信和山水散文兴起,用书信的形成写自然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独创;二、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外,成为文学传记;三、抒情成分增多;四、文章趋向骈俪。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文章四六句型已成常规,追求精致的对仗、谐调的声律、使事用典、雕饰辞采、骈文创作盛极一时。辞赋由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主要有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自由,带来了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论,它对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文体的区分、文风与作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新时期。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它初步建立了文学史观,既重视文学发展与世风的关系,也重视文学自身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较全面地说明了作品的内容与形成之关系,总结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序》是全书的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对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及诗歌的抒情达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某些作家品评失当,对声病说盲目排斥,在探讨诗歌传承关系时显得简单化,但它无疑是研究汉魏六朝诗歌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颜延之对文笔说的阐述,裴子野的《雕虫论》,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等,都对文学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意见。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王融等提出“四声八病”的理论,是对声律说的新发展,对后世韵文和近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步使文学创作置于其影响与指导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同步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题目:魏晋玄学中的本末有无之述 内容摘要: 魏晋玄学使中国传统哲学深入到宇宙万物何以存在的本体论问题的抽象思辨,意味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不但在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 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这期间,淮河、
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
从魏晋开始实行所谓的“九品中正制”,而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才废除。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阶级。这样的
论曹操论《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转变曹操诗文研究曹操散文研究曹操高陵出土简考论三曹文学论曹操公文写作和历史贡献论曹操统一北方和历史贡献曹操的军事思想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