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9999
一、韶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韶关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远古的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现代韶关人的祖先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涵禅宗文化、客家文化、石峡文化、珠玑文化、乳源瑶族和粤北采茶等“韶”文化。这为韶关发展文化产业留下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育和发展粤北特色文化的目标。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科学规划,定期检查指导文化建设工程的进度,具体协调和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市人大、市政协及其相关委员会,以及党委、政府的宣传、广电、旅游、教育、体育、宗教事务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围绕建设文化大省、发展韶关特色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目前韶关市文化事业的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文物保护、电影发行放映、文化市场管理等六大文化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现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9个,有100多件作品获省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5项,省级72项;全市共送戏5016场,观众252万人次;送图书9⒉3万册;送电影40030场,观众816万人次。五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资金981⒋52万元,完成各类文化工程项目154项,总建筑面积140370.2平方米,新建扩建了乡镇(街道)文化站127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9个,专业剧团排练场4个,群艺馆1个。博物馆馆藏文物24383件,一、二、三级文物分别有34件、169件和1341件;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8个。韶关市目前有歌舞娱乐场所112个,电子游艺场所116个;音像零售出租单位339个,网吧148个,美术品经营单位1个,艺术培训机构5个。广电产业有所发展。近年来,韶关市按照省委的要求和部署,着眼于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3月,按党政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也相继组建了配套机构。目前全市广播电视职工人数1100余人,其中市级360多人,县级74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多人。全市拥有广播电台9座,节目10套,平均日播120小时;电视台5座,节目5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75小时;电视发射台9座,总功率23.65千瓦。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超过295万人,覆盖率达97%以上。广电产业起步迟,基础较弱,2005年经营创收7000万元,同比增长10%。报业的综合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韶关市目前有4家公开出版物,报纸有《韶关日报》、《韶关广播电视周报》;期刊有《南叶》杂志和《韶关学院学报》。《韶关日报》开辟了35个专栏和140多个栏目,发行5万份。韶关日报在全国、省、市新闻评比中获奖年年有增长,在全国地市报同行中有一定影响。韶关日报与汕头、湛江、佛山、珠海等地党报一起,成为全国地市报研究会100个常务理事单位之一。出版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韶关市出版发行业的龙头企业为韶关市新华图书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原新华书店),在职员工500人,其中市级300人,县级200人;下设公司网点16个,全年销售额约6500万元。全市尚有200多家个体出版物零售点。为做强做大企业,扩大市场的占有率,通过业务整合,韶关市新华图书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原新华书店),实行连锁经营,上与省新华发行集团连锁,下与粤北各县店连锁,全年销售额约6500万元,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业务整合和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竟争力不断提高,现市区有5个门市和商场,销售额由2000年的约200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3300万元。旅游经济持续稳步发展。韶关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区、保护区、森林公园、重点寺庙、文物等11处;省级风景区、寺庙、文物等19处;综合评价达到国家一类旅游资源1处,大区级资源3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超过70%。现有各类宾馆、旅馆、招待所总床位21000多个,星级宾馆43间,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亿元。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韶关市尚未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韶关市有关职能部门对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看法,对韶关市文化产业现状尚未做过深入系统的专题调研。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的认识上,各级领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事业而轻产业的倾向,一般只注意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文化的产业性质。表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往往只看到其需要资金投入的方面,被动地过分依赖上级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支持,而忽略甚至放弃对市场的主动开发和利用。2、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低,竞争力还不强。据2005年完成的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部法人从业人员约14000人,其中个体经营户数不到700户,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生产总值仅1.4776亿元,其中,中心城区的浈江、武江、曲江区之和超过1个亿。其它县(市、区)所占份量很少。3、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够健全,尚未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支持力度不够,如金融、税收等。省对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尚缺乏相对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1、脚踏实地,准确定位。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就目前韶关的情况来说,传媒影视、新闻出版、高新科技的发展仍落后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把它们作为文化事业、公益文化来加以扶持,进行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韶关市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比如:以马坝人遗址、张九龄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南华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丹霞山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客家围楼、围屋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以乳源瑶族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文化,以梅岭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等。还有众多的秀丽山川、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把旅游文化定位为韶关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品牌。而发展这一品牌,必须有深入的调查,周密的论证,科学的规划,广泛的宣传发动,要有大决心,更要有大投入。市委、市政府已经着手,把丹霞山管理体制理顺,收归市直属,升格为正处级机构,是个可喜的开端。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管理力度。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召开专家论证会,颁布有关政策、法规等等。只要思想统一,精心规划,韶关文化产业完全能够后发先上,将成为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一支生力军。2、创新思路、放开搞活。文化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不投入不发展,大发展必须高投入。包括人、财、物全面的投入。关于资金投入的问题,中央和省的政策已经放得很开,即支持、鼓励多渠道、多成份的社会资金,包括外资、民资积极投入到文化产业建设中来。以韶关购书中心为例,省新华发行集团投入几千万元,改变了原来韶关新华书店的面貌,使韶关市民购书买书多了一个好去处,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目前,发展其他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就更需要有更大社会资金投入,建议就整个或者单个项目,举办招商引资展览会,认真编制《韶关文化产业投资导向目录》。有的委员还建议,以丹霞山为题材和摄制地拍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大打名导演、名演员的名人效应,总之,只有创新思路,才能吸引众多资金的投入。3、发展和保护并重。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必须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发展旅游文化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民俗风情文化必须注意提高文化品位。破坏性的利用开发,利在一时,遗害子子孙孙。这些方面,全国已有许多惨重的教训。对于后发的韶关来说,必须认真对待。4、旅游开发要注意深挖文化内涵。梅关古道开发得比较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可以在“梅”字上做些文章,“梅”为古今文人吟咏之物,我国历代文人咏“梅”的佳作不少,可以搜集一批咏梅之诗、词,经过筛选,取其上乘之作,请国内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书写和篆刻,以碑林的形式出现,显现文雅高档。梅关古道自唐朝以来有不少名人路经踏过,经确定人选后,可在古道两旁错落有致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提高旅游景点的名气,吸引众多的游客。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文化旅游景点要进一步赢得市场,更好地发挥文化娱乐功能,必须在经营管理和服务两方面不断提高水平。一是举办旅游区(点)管理人员培训班,学习管理知识和宣传推广知识,熟知各自景点的历史(如南华寺的导游要熟悉该寺的历史、掌故和一些趣闻以及宗教方面的一些基础常识等),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成为旅游文化的传播者。二是编写导游词(经专家组审定),规范导游员的导游讲解行为,解说词要突出不同景点的特性。如梅关的导游词应多出现梅花诗词中的绝句、佳句,以梅为主题撰写导游词,以增加文化内涵。6、加强治安管理,维护旅游秩序。据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反映,近年来经常发现农民进山砍柴和“黑”导游带游客进山等不法行为,建议尽快设立景区公安分局(或建立一个派出机构),以打击恶意破坏景区资源、扰乱旅游秩序的违法行为,使旅游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
大琳琳666
《韶关日报》的前身可追溯至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北江日报》,后来随着韶关行政区域的变更,《北江日报》几次易名,多次停刊、复刊,改变名称,先后使用的名称有《北江日报》、《北江农民报》、《粤北农民报》、《粤北日报》等。以《韶关报》名字出现的报纸始于1972年2月1日,至1975年10月31日停刊。1983年10月20日,地市合并后的中共韶关市委决定创办新《韶关报》,并经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复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注册登记。11月2日,《韶关报》出版试刊,由郭沫若题写报头。1984年1月1日,经过13期试刊后,《韶关报》正式创刊出版,以该日报纸为创刊号。是为周三刊,四开四版。 1986年6月29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为即将转为周六刊的《韶关日报》题词:“把韶关日报办成一张好报纸。”同年 7月1日,经韶关市委决定并经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改《韶关报》为《韶关日报》,从周三刊改为周六刊,四开四版,全国发行。1991年7月,《韶关日报·星期天》试刊出版,10月正式出版。《韶关日报》正式迈入周七刊日报行列。1993年4月1日,《韶关日报》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周七刊,跨入了全国正规大报的行列。1998年1月1日,《韶关日报》从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1999年1月1日,《韶关日报》实现彩色印刷和《岭南周末》改版,成为粤北报业史上的第一张彩报,标志着《韶关日报》迈进了新里程。2001年1月1日,《韶关日报》分设A、B叠版面。第1张A1至A4版办成“天天彩报”,以新闻为主;第二张B1至B4版为套红版,以市区新闻和专版、副刊为主。2004年6月1日,《韶关日报》由原来的对开8版扩为对开12版,均为单面彩印。2004年6月11日,韶关市委同意韶关日报社与香港泛华集团的合作意向。6月29日,举行了“泛华汇讯公司·韶关日报社”合作签约仪式,共同改造《岭南周末》。7月4日,改版后的《岭南周末》开始发行。2009年6月,《韶关日报》分两步对要闻版和其他各版进行改版。增设了周日的要闻版,将每周六天新闻版扩展为天天都有新闻版。同月,韶关日报建立韶关新闻网,并开设了《韶关日报·电子版》,使《韶关日报》步入新的发展轨道。2010年7月1日,《韶关日报》再次改版,重点是全面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做大民生新闻和经济新闻。改版后,版面由原来的每周56个版增至64个版。同日,《韶关日报·数字报》亮相互联网。2010年10月1日,韶关新闻网开设北江论坛,随后加入了粤、湘、赣、闽四省地级市新闻网联盟,为首届联盟35个网络成员的副秘书长单位。2011年12月28日,《韶关日报》进行新一轮改版扩版,由原来的每周68版增至72版,并创建了“封面与导读”版。
戴小卓269500767
韶关市文化市场研究现在是处于一个研究出现难点的情况,因为现在许多文化传承都已经消失了,例如我国历史悠久的耍牙这个传承,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了,所以说,在文化的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传承老一辈人留下的东西,让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鹭鹭的宝贝妞
答:韶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是韶关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远古的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现代韶关人的祖先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涵禅宗文化、客家文化、石峡文化、珠玑文化、乳源瑶族和粤北采茶等“韶”文化。这为韶关发展文化产业留下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培育和发展粤北特色文化的目标。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科学规划,定期检查指导文化建设工程的进度,具体协调和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市人大、市政协及其相关委员会,以及党委、政府的宣传、广电、旅游、教育、体育、宗教事务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围绕建设文化大省、发展韶关特色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1、安徽11-1 230061《安徽日报》合肥金寨路206号 黄山(散文、随笔、诗)严凌志 休闲周刊
实施生800一个月,正是员工1800+福利待遇+++++
首先,你要确定这个报纸的版面内容,是记者、编辑自己发稿,还是需要从读者中征稿。如果是征稿的话,你就可以准备下一步了。或者你要寻找征稿的报纸。接下来,你要了解这一
一平米多大 长宽都是1米地面积就是一平米 一平方米是多大? 我来答: 平方米是面积单位,也就是一块地方的面积,一平方米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一块地就是的一
一、韶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韶关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远古的文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禅宗的祖庭,一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现代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