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的mango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温江成都银行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chensilong812
关汉卿故里山西临猗县关原头村最近,不少戏剧文化界人士来到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品味“武圣”关公的后裔文化,寻觅世界文化名人、戏剧大师关汉卿的遗迹。关原头村作为关汉卿的故里,一时声名大振,受到县内外众多人士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氏祖庙里的关汉卿坐像关汉卿,号“已斋叟”,生卒年月不详。据《辞海》记载,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其籍贯历来争论不休,说法有四:一是元代钟嗣成著的《录鬼薄》。说他是“大都人”;二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编篡的《祁州志》卷八“记事杂说”说他是“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三是元末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是“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第四种说法是《懈州全志》《山西通志》《元史类编》记载的“山西解州人”。前三种说法,历史上曾多有质疑,唯有第四种说法,受到专家和学者的肯定。曾亲身参加《元史》编篡的晋府右长史在其所著《元史补遗》中说:▲关氏族谱“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田汉先生在谈到关汉卿生平时也这样说过:“关汉卿生于解州、长于平阳(今临汾),流落到大都(今北京市),又客居到临安(今杭州),后死于今河北安国。”但解州春秋属晋,战国时属魏,秦汉时属河东郡。关汉卿到底出生在河东的何县何村呢?他们并没有做出回答。前不久,从临猗县关原头村发现的清代道光年间一部《关氏家谱》,才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家谱》记载,圣祖关羽第四十三代后裔关从义,金大定年间(1161--1189)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迁至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关从义在关原头生四子:长子关伯元,次子关仲元,三子关叔元,四子关季元。关季元又生三子:长子关汉卿,次子关汉弼,三子关汉佐。从圣祖关羽算起,关汉卿应是关羽后裔第四十五世。这一珍贵《家谱》的发现,为近百年来关汉卿出生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关氏族谱据台湾《大辞典》载,关汉卿“为金末解元,入元不仕。”他的一生,放荡不羁,与世无争。本人有首小令如此写道:“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过,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世人亦称这位“曲圣”是颗“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唐诗、宋词、元曲,乃中国文学的三大里程碑。而元代散曲的发展,现代一般认为是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制作中心在大都(北京)主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风格基本上是以质朴自然、泼辣率真为主;后期的创作中心移到临安(浙江杭州),主要作家有乔吉、张可久等,这时的创作注重雕琢含蓄,讲究典雅工丽。▲关汉卿部分著作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戏剧,并有大量散曲。现存剧本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玉静台》《金线池》《谢天香》《绯衣梦》《西蜀梦》《哭存孝》十三钟;残存剧目有《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另外,还有《鲁斋郎》《陈母教子》《五侯宴》《裴度逐带》《单边夺塑》《续西厢》六种,是否为他所作,尚无定论。关汉卿的戏曲作品,大都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清洁生动,曲调本色而精炼,不愧为大师之作,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蒲剧电影《窦娥冤》海报数百年来,关汉卿以其独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泽被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也影响到全世界。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为其举办了创作七百年纪念活动。我国一百多个剧种,一千五百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了他的剧目。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如《窦娥冤》《牡丹亭》《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等不仅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而且在我们蒲乡大地,亦大量上演。蒲剧首部彩色戏剧影片《窦娥冤》就是由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等五大名演员联袂出演的。难怪周德清先生在其所著《中原音韵》中如此感叹:“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关氏祖庙里著作郎关汉卿与先祖之神位及关氏祖坟2017年3月,我在北京长住期间,听说元大都遗址公园要建关汉卿纪念地,公园怀古区将竖起关汉卿塑像,建成元曲戏剧浮雕之墙,曾兴致勃勃地到此一游,谱写了一首散文诗《元大都怀关汉卿》。其诗的最后四句是:“目极青天怀今古,神州无处不厚土。千载大都传元韵,再唱梨园绝声谱!”▲关氏祖庙临猗是个文化大县,更是一块梨园的沃土。唐之前,源于我县的“龙岩锣鼓杂戏”(又称铙鼓杂戏),就已显现雏形,该戏以道白为腔,以锣鼓为乐,被认为是地方戏曲发展之祖,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戏曲研究价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明清以后,流传于晋南一代的眉户剧,在我县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村闾闹社火的主要唱腔。建国后,我县成立了专门的眉户剧团,坚持编演现代戏,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一家以此剧种专演现代戏的县级文艺团体,在全国独树一帜,多次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其创作的剧目《涧水东流》 《一颗红心》《云散月圆》《唢呐泪》《山妹》《果乡情》等曾被拍成电影或影视剧,在全国全省发行上演。剧团三进中南海,五进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享誉华夏剧坛。除此之外,临猗还是蒲剧的诞生地之一。据史载,蒲剧诞生于明代蒲州,而那时的蒲州是个直隶州,辖永济、临晋、虞乡、荣河、万泉、猗氏等县。在临猗这块梨园的沃土上,不但养育了像关汉卿这样闻名于世的“著作郎”、戏曲大师,而且涌现出像郭宝臣、王秀兰、程根虎、李英杰、张俊芳、郭高计、范琳、潘国良、闫慧芳等一代又一代戏剧表演名家 ,以及剧作家杜波、王俊杰、郭启农,作曲家张峰、康希圣,导演王灿、杨文霞、舞美王宗甲等一大批为地方戏作出重要贡献的功臣。郇瑖大地盛开的戏曲之花,可谓朵朵艳丽,香溢华夏。▲建设中的临猗大剧院前不久我去临猗新城,喜见位于关原附近的临猗大剧院即将落成,顿时浮想联翩:自古以来,大凡名胜之地,无一不是地因人而名,人借地而芳。如果临猗大剧院能以关汉卿命名,剧院广场竖起关汉卿的塑像,建起关汉卿元杂剧戏剧浮雕。大剧院内亦像国家大剧院那样,办个戏剧博物馆或展览馆,将临猗籍的戏剧名人同关汉卿大师一并展出;如果关原头村的大门牌楼能写上“关汉卿故里”几个大字,在当年关汉卿出生的地方建起大师故居……再加上新城那美丽的涑水景观,那么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风水宝地,一定会变成一道非常亮丽的戏曲文化风景线 ,对弘扬临猗名人文化,提高临猗的知名度,发展临猗的文化旅游事业,改变临猗县有文化没看点的现状,都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好事!(作者卫立业,系临猗县原政协副主席;摄影宋高立)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
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技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
不太擅长这些 不过既然要说利与弊 那就实际分析几个例子出来 抖音带火了很多商家 也在上面学到了不少小知识 平时还可以娱乐一下 全民参与全民互动 弊端就是也有很多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
毕业论文题目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2.汉语新词语研究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4.汉语字母词研究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6.汉语修辞研究7.汉语多音字研究8.汉语复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