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9

实言舌实言兑
首页 > 期刊论文 > 塞罕坝精神论文1500相关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乐乐媚娘

已采纳

跨越55年,三代人奋斗不息,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塞罕坝的青松苍翠,见证着几代建设者的躬耕不息、跋涉不止;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改地换天。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坚韧不拔造林扩绿,科学求实护林营林,塞罕坝,一直在创业的路上,一直在创新的路上。塞罕坝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奋进、攻坚克难的奋斗史,就是一首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时代壮歌。技术能改变更多脆弱生态,精神能激励更多绿色传人,塞罕坝的绿是有感染力的,它启示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进一步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唯此,才能植出更多的“生态绿”~

292 评论

眼角落下的泪

湛蓝的天空上,白云低垂 ,一阵阵清爽的凉风吹过, 金黄色的白桦林 飒飒作响。

山地起伏,草原已经被秋风吹得泛黄 ,一种萧瑟却又豪迈的感觉油然而生,远处,一座座 白色的巨大风车在山顶上缓慢地转动 ,它们仿佛正搅动着时间,让一切都慢了下来。

几头牛在湖水边慵懒的吃草,睡觉,马儿也是如此 ,它们并不着急奔向新的牧场,脚下肥美的牧草足以填饱它们的饥肠, 耳边“扑棱......扑棱......”的声音,是草丛里的蝗虫在飞。

这里,是秋天的塞罕坝。

自北京出发,经京漠线一路向北,在燕山中的平原和山谷中穿行近400公里后,就来到了塞罕坝。

从平坦的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的过渡,是坝上高原,很多人都认为,坝上高原是平原登上高原的“台阶”,但其实它更像是一道“门槛” ,坝上高原的海拔有1200-1500米,而内蒙古高原上的大部分地方,海拔都在1000米上下。

坝上高原的面积很广,我们熟知的张北草原、丰宁坝上都在它的范围之内, 塞罕坝是这其中最靠东北方的组成部分 。从行政区划上讲,塞罕坝虽然还没有出河北省,但它其实离北京已经很远,同样的距离如果往西走,都几乎可以抵达呼和浩特了。

塞罕坝在蒙语里的称呼是 赛堪达巴汉 ,不过这并不是它的名字,而是“ 美丽(赛堪)的高岭(达巴汉)”的意思 , 在蒙古族人心里,塞罕坝是神灵之山,不能直呼其名 。后来,在汉语里就把这个称呼谐音成了塞罕坝。

叫惯了塞罕坝,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它“ 兴安大岭和海喇堪山 ”的本名,兴安大岭?它和大兴安岭有关系么?没错, 塞罕坝在地理上算是大兴安岭的余脉,这里兼具了北方草原和大兴安林海的特色 :既有茂密的人工林,又有点缀着树木的台地草原, 此情此景,完全刷新了人们对于河北省的认知。

几年前,一则以林场工人为主角的公益广告让全国人都知道了塞罕坝这个地方,但 其实早在约15年前,它就已经成为了一些摄影爱好者们的秘境 ——他们在这里,常常一待就是一整个秋天或冬天。

在这些“好摄之徒”的照片里, 塞罕坝美得如同油画一般 :朝阳下,金黄色的森林与草原相互映衬,画面立体且生动,牛与马在朦胧的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片人间仙境。 可以说,这些美丽的照片要比塞罕坝的名字,更早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塞罕坝的秋景之所以美, 不仅得益于绵延起伏的地形和万马奔腾的气势,还要归功于这里的气候和植被。

塞罕坝被夹在阴山和大兴安岭两大山脉之间,是个 天然的风口 ,而且它还 地处台地北坡,常年被自西北而来的寒冷、干燥的狂风迎面冲击 ,却较少得到东南暖湿气流的滋润,冷成了这里日常的“主题”。 这里几乎是过了春天就入秋 ,气温堪比哈尔滨,有时甚至能和南面400公里处的北京冷上20度左右。

天气凉、昼夜温差大,秋叶才红得漂亮。9月中旬的塞罕坝,白天艳阳高照,气温可达10摄氏度以上,晚上却直接霜冻 ,白天起来 汽车 都被裹上了一层冰, 这样的气候,让塞罕坝早早的就已是秋意盎然。

塞罕坝的树木,以樟子松、云杉、落叶松,白桦树为主。 白桦林的风景最出挑,但其实落叶松的秋景也不落其后。

落叶松不像其它松树那样四季常青,寒风过后, 它的松针就像蜜蜡染过的一样金黄,当这些松针飘落之后,又会为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与透蓝的天空相映成辉。

为塞罕坝的秋天添彩的,还有一个个小巧、透蓝的泡子 。泡子指的是低洼处的小型湖泊,它们往往由地下水渗出或雨水汇集而成,没有明显的出水和入水口,对于摄影师们来说, 七星湖、公主湖、将军泡子等地方,都是最能出片儿的好地方。

塞罕坝的美,带动了人们对整个坝上的热情,丰宁坝上、张北草原等地方也慢慢热了起来,横贯坝上、被誉为“中国66号公路”的草原天路,一到周末就难免成为“草原堵路”。

我们这代人,对上世纪90年代时北方的沙尘暴记忆犹新,但实际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就已在遭受沙尘暴的侵袭,这些沙尘就来源于 塞罕坝以北的浑善达克沙地 。

塞罕坝在清朝时称木兰围场,这里曾是植被丰富,各种野生动物“不可以亿记”的皇家猎苑 。但同治皇帝之后,这里逐渐被地方民兵私自开垦。那时的民兵还没有环保意识,树木和草地在开垦的过程中被大量破坏,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在塞罕坝走上几天,甚至都见不到一棵树。

没有了塞罕坝上森林的阻拦,高原上的沙尘就像是在“房顶上往院子里扬沙”一样在华北平原上肆虐。

1962年,种树的队伍进入了塞罕坝这片荒山野岭,建立了如今大名鼎鼎的 机械林场 。在塞罕坝上种树就像是开启了 游戏 里的地狱难度, 这里石头山多,土层薄得就像一层皮肤,缺水,风大,还异常寒冷,天时地利一样没摊上,有的只是人和 ——这就至今仍感人至深的 塞罕坝精神 。

1962和1963年,两年造林6400亩,但成活率还不到8% 。塞罕坝人自己改进了育苗方法,找到了马蹄坑这一块三面环山、一面有河的好地方展开会战,那一年,树苗的存活率提高到了9成。

树苗活了, 只是开始。在塞罕坝, 树木生长极其缓慢,10年的云杉,才能长得齐腰高 ,日复一日的辛劳养护、十年如一日地耐心等待,这几乎是现代“唯快不破”的商业“精英”们所无法想象的。

如果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要苦其心志,那 天给塞罕坝人的大任真是一轮接一轮 。

1977年,塞罕坝林场遭遇了罕见的 雨凇灾害 (低温时雨水冻灾树木上不脱落,俗称树挂和冻雨), 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压折,十多年的成果损失过半 。1980年,林场又遭遇 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的落叶松被旱死,一切都要重头再来 。

面对令人崩溃的天灾,塞罕坝人说:那就重头再来!

如今, 塞罕坝已经有了112万亩的林海,4.8亿棵树木,这里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森林对环境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的年均降水从建场初期的416毫米,增加到了460毫米,无霜期由52天增至64天,大风天数则从83天降到了53天。 2017年,联合国将“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授予了塞罕坝人。

塞罕坝的秋景,是一道失而复得的珍馐,如果没有58年来塞罕坝人“此生没虚度,青山可标榜”的忘我付出,我们现在吃到的,只能是一嘴黄沙。

- END -

文丨张雨晨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中照片拍摄地来自于部分来自于塞罕坝北侧的乌兰布统,文中未予特别区分

326 评论

weiyiqinww

半个世纪以来,塞罕坝三代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孕育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荒海”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广大选调生要读懂塞罕坝人铸就的“精神密码”,传承“塞罕坝精神”,用热血谱写青春赞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新的历史使命,选调生作为青年干部,要积勇于挑起时代的重担,继承发扬“塞罕坝精神”,科学求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用青春和热血在党和人民最需的地方挥斥方遒,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唯有奋斗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作为时代的“接班人”,选调生要从“塞罕坝精神”中汲取艰苦奋斗的力量,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知难克难、负重前行,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挑战不胆怯、面对风险不后退,在一次次的“上坝”中磨砺意志、增强本领,做新征程上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奋斗者。

没有好的工作环境,没有好的生活条件,甚至没有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但塞罕坝人始终牺牲自我、无私奉献,为祖国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选调生要传承塞罕坝人的无私奉献基因,在基层一线扎根,到艰苦地区奉献,永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肯吃苦、敢担当,不计个人得失、不被困难所阻,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86 评论

相关问答

  • 精神血脉代代相传论文参考文献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

    银色手链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精选工匠精神相关的论文文献推荐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新时代工匠精神征文,希望大家喜欢

    为食猫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长征精神的论文1500字

    长征精神伴我成长 告别了炎热的夏天,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迈步走进丰收的季节。当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少年儿

    silvia14785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塞罕坝绿色奇迹论文范文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她叫塞罕坝。 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这112万亩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

    掉了BOW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精选抗疫精神相关的论文文献推荐

    1、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中华民族的历

    在路上884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