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草人生
1071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
校史沿革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2018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81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251.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195.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5.4万册,学位论文1.9万册,资料等18.7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一人一兀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批次,二本批次的概念。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在河北是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是本科大学。(注:自2020年开始,河北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批),在湖南、陕西、陕西等省份·为本科二批次招生,该区域考生可以认为河北农业大学是二本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100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的直隶农务学堂;1921年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合并,组成河北大学;1931年河北大学解散,河北省立农学院独立办学;1958年河北农学院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
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6万余册。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2100多种2800多份,购买了中国知网大总库、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平台下SCI-E科学引文数据库、Wiley全文期刊库等中外文数据库40余个,电子图书总量达到173.8万种,形成了以收藏农业文献为主,倾斜重点学科、兼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文献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5个校区,校园占地2765亩,建筑面积124.1万平方米;设有31个学院(系),93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全日制本科生约33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4281人。院系设置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系),设有9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工、管、理、经、文、法、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74人;教授及相应职称44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002人;博士生导师216人,硕士生导师772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人才200余人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模范教师4人。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植物生产类)、林学、园林、农学、植物保护、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植物保护。国家级精品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兽医免疫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园艺植物育种学》
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
学术期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畜牧兽医、食品科学、农业机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连续6版被审定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北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十佳”期刊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是主要栏目有: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建设、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团队建设、学生工作研究、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1年,在河北省教育系统期刊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社科类农业期刊的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
《林业与生态科学》曾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高校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等奖励,并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等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科研获奖
2017年,学校共获省级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其中分别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山区创业一等奖各1项,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4项、省山区创业突出贡献奖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区创业二等奖7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山区创业三等奖9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7项。
李小姐梦游记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1072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陕西理工大学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历史
汉中师范学院时期
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
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
1966年学校停招,
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
陕西工学院时期
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时期
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陕西理工大学时期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科建设
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重点学科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经济学
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法学、英语、会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
学术资源
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合作交流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小企9999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本。
河北农业大学保定校区省内是本一,会招收一些省外本二的学生,不过他们的分数离一本线是非常近的,总的来说河北农业大学就是一本。
保定校区分为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是老校区,有着百余年历史,设施稍微旧一点,西校区刚刚建成十几年,各种装备比较新,绿化也很不错,景色很美。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很多人去参观拍照。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北农业大学
1 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
投稿时间:2020年7月审稿时间:2020年8月审稿结果:通过审稿意见: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结论合理,建议稍作修改后可以发表。
1 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
1. 王江波,王毓美,贾敬芬*,海滨香豌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发育,西北植物学报2. 徐子勤,贾敬芬,苜蓿红豆草属间体细胞杂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工程
您问的问题我不知道,不过看样子是要发论文的,我是《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的编辑,是核心期刊,知网可查,如需找我QQ1505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