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9

食客小蒲
首页 > 期刊论文 > 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uby纸鸢

已采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办的综合人文社科类期刊(双月刊)。2007年9月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136页,每期定价12元,全年6期72元。

143 评论

熙熙ToKi

天地人——关于生命起源的中国观点芃澜关于生命如何起源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如何产生?这些问题的追问,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当然也决定了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这其中包括如何对待我们自身。本文希望能够陈述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点。这些观点产生了中医药学的实践,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们解决疾病与健康,探索生命的未知奥秘提供着思想和方式。一、天公元前300年,一位诗人在楚国大地,仰望苍天,忍不住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在文明的起点,是谁留下了关于天地起源的传说?)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未成形时候的情状,又是如何去证明的呢?)冥昭瞢暗,谁能极之?(那段晦暗蒙昧的真相,谁又能够推究得出?)类似屈原这样关于天地宇宙由来的发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似乎只有穷极了这个奥秘,人们才能更为安然地回答关于自身的问题。在对于这些奥秘的探究中,我们的祖先形成了自己非常独特的认识。在公元前500多年前的老子曾经在自己的著作《道德经》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此后不断有思想家丰富着它。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启一段神奇的旅行,去试着看看这些思想呈现的世界是怎样的图景。我们生活的世界由时空构成。空间,称为“宇”,而时间称为“宙”。是的,我们所习惯说的宇宙,就是我们存在着的这个时空。公元前400多年的墨子曾经这样描绘:他将我们所处的一块地方,称为“所”。这是一个基本的空间单位。而更大的空间就是这一个又一个“所”的延伸,他叫“弥异所”。于是四方,加上中间我们所站立的所,构成了“宇”。而时间是一个时间点开始的,墨子称为“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此时此刻。向之前延伸一段,叫做“久”。延伸一整天,就是“旦暮”。再继续延伸,一直到亘古以前,就有了“古今”。时间与空间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称为“宙合”。宇宙包罗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即包括当下,也包括过往。还不断在向前延伸。立于此时此刻,向前望看不到头,向未来望,也绵绵无尽。老子说:“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老子的问题是,在之前是否存在着一个起点。那时时间还没有产生,空间也没有形成。那么在那个起点之前是什么?假如将我们所居的时空,这些确然可以被观察和看到的世界称为一个“有”的世界,那么在它之前的世界,便是“无”。是什么时候从“无”变化出了“有”?这样问或许也不对,因为那一刻没有时间,那一刻时间刚刚诞生,时间也是所谓的“有”。我们的“有”的世界脱胎于一个母体。而那个母体中,先有了“无”,然后有有了“有”。是谁分娩了时空。那伟大的母亲是谁?通过理性的思索我们可以察觉它的存在。老子说那是道。这是他为这个伟大的母亲所起的一个名字。道起先产生了无,然后有一个起点,那一刻,时空开始塑造。这个起点就是“无极”。让我们来到那个起点看一下。有一瞬间,一个混然的物产生了。那是一团富有生命之力的不知该称为什么的物。老子叫它“朴”。这是一个比喻,如同一个器物产生前的模具。质朴,而无形。它有多大呢?极细极微。看不到也摸不着。总之,它存在着了。然后“朴”开始膨胀。第一个时空出现了。时空中,存在着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我们叫它“精”。精一共有五种,它们分别是木、火、土、金、水。是的,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五行。它们是五种流动的精气。这些不同属性的精气遍布在浩瀚的宇宙中,它们流动,旋转,并相互融合着。在散开的朴中,到处都存在着。它们勃勃而动,有着无穷的力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仰望苍穹时,所看到的点点繁星,都是精的聚合和分化。(二)地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团意义非凡的“精”。起先它是一团。构成精不断变化,并开始分化,其中有一种清的具有上升力量的气,和一种浊的具有下降力量的气。它们开始分开。浊气逐渐凝结变化而成为有形的地,清气逐渐上升而成为天。生命力在于,它们始终相互之间吸引着,相互之间转化着。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描绘的是,天地分开的那段过程。人们想象着清气和浊气的分开中间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伟大的巨人,他叫盘古。他在浑然一体犹如一个蛋的精中孕育出来,那段时间有一万八千年。当他苏醒的那一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个神话生动地描绘了天地初分的那一刻。从混沌一片,到朗朗乾坤。气,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是构成我们的大千世界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形态。它化自“精”。它始终在变动不居中,生化着的,这种生化的力量,我们称为“神”。“神”中又分出两种力量,一种是向外向上不断运动的力量,我们称为“阳”。一种向内向下的力量,我们称为“阴”。不断向上向外的膨胀着的气,我们称为“阳气”。不断向下向内聚合着的气,我们称为“阴气”。阴气与阳气不断的化合,聚生形成了我们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所谓生,就是阴阳二气的聚合。所谓死,就是阴阳二气的分离。生生死死,生生化化,而气不灭,这就是“太极”。三、人人也同样是阴阳二气的聚合。是天气与地气共同的孕育的最为特殊的生命。宋代的邵雍运用易卦和五行,推演了这一过程,他指出天开、地开、人开三个阶段,这与今天的科学家推测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古代的神话中,人们想象是有一位造人的天神,名叫女娲。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在最初,有一位伟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二次。有一天,她用一团黄泥,掺和了水,按照自己的模样,制造出了一个新的生命,她唤他做“人”。她不断动手做做着人,后来干脆用藤条挥洒泥浆,于是天地间有了众多的人。为了让人绵延繁育,她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一个又一个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女娲造人的传说其实说的就是天地二气孕育人的过程,能够一天七十二变的女娲就是天气,而黄泥是地,七十二变就是二十四节气物候的变化,代表着四季寒暑,女娲的一天,其实就是人类的一年。人是天地正气所化生的,他的身体与天地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他的五脏,合五行,六腑,合六气,气血在其间运行就如同天地之间水的运行,一切都按照自然的规律而来。用来标记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图像,就是中医中的经络。而人的健康也与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若是违背了自然的规律,那么人体就要生病了。假若天气发生了不合节律的灾变,人体也同样会产生感应,而发生疾病。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的力量,就在于依靠自然的阴阳运行的规律,去帮助人体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紊乱恢复规律,这就是中医的原理。回看前文:道经不上贤|德经郭店楚简本《老子》与《老子》的塑经史平台声明 《满江红》值得一看吗?674人表态1个观点值得不值得关注第七讲:天地人:中国人的统一场理论秋日[宋] 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其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原本与今天的极简主义低碳生活相类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过后代效仿者以此上纲上线,以此把欲望视为一切罪恶的根源,则过矣。过犹不及,这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这首诗无疑是程颢的得意之作,诗人一觉醒来,太阳已经高升,他不觉得自己蹉跎时光,而是悠闲地体照万物,不慌不忙,从容淡定。睡眠充足,可以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发会儿呆,沉思一下宇宙万物。想到天地之外无形的东西,想到世间的风云变幻,静观其变,悠闲自得,不悲不喜,无求无欲,在诗人看来这就是“豪雄”。豪雄不是武能安邦,文能定国的那些能臣猛将,而是顺天乐命的“人”!一、宇宙“三才”:天地人这就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言归正传。《易经》中把天地人视为“三才”。在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包含这三个基本要素。从下数,第一爻第二爻,被称为地才,第五爻第六爻被成为天才,人居其中,第三爻第四爻反映人的活动特征。我们以“既济卦”为例。既济卦是六十四卦中的地六十三卦,字面意思为已经过河,代表事情已经成功,功德圆满,但易经讲究盛极而衰,会发生新的变故或者遭遇新的风险,因此要振作精神,迎接新的挑战。《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三才中,最下两爻成为“地道”,柔刚代表你的基础运,或者反映你的现实条件以及立身处世的作为,古语说“柔弱乃立身之本,刚强乃惹祸之胎”,反映的就是地道精神:柔顺;最上两爻代表“天道”,阴阳代表着变化不定的外部条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未知因素。人处在中间,表示人一方面要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条件,发扬地道精神,顺应现实,俗话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只有充分利用现实条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人还要随时把握外部风向,注意“天道”变化,或者进取,或者守成,与时俱进(退)。否则“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乾.文言),则会酿成大错。古人云,不知易不可为相,不无道理。董仲舒《立元神》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礼,不可一无也。”天地人,作为世界的三个要素,共存共生,不可缺一。二、天地人与统一场“三生万物”,世界万物总是处在矛盾统一体中。学者朱万祥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是根据事物的基本结构提出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地球的基本结构是地壳、地握、地核;细胞的基本结梅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原子的基本结构是中子、质子、电子;光有“红、绿、兰”三元色;化学有“酸、盐、碱”三大类;空间基本结构是“长、宽、高”三要素;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数有正数、零、负数三基数,诸如此类。大量事实表明,宇宙间的事物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1)人们发现自然界的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这是世界上有名的统一场理论,爱因斯坦是最早研究统一场理论的人。统一场理论研究这四种力之间的联系,试图寻找能够说明和解释这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模型。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也具有统一场呢?这种思想推及人类时候,天地人就是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因素,“天地万物,皆为一体”这就是易经中的基本思想,也可以视为这是中国人的统一场理论。一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天地之间,人与万物包容共生,和谐共赢,才是真正的“豪雄”。变动不居的世界,在真正的儒家学者看来,从来都是一个 “生生不已”的世界,即 《大易》所谓 “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不仅自身就是一个有机生命的活体,而且充满了 “生物”、 “成物”的创造性活力。即使是人的创造性活力,本质上也植于天地,不能从天地剥离出来,退堕为无生气的存有。人是天地创造性地流行发用过程之中必有的结果,人的创造性目的本质上即是宇宙目的。 一方面人在究极根源处本来就与天地一体,人的创造精神即是天地精神落实于自我生命中而有所展开的表现 ;一方面天地“生物”、“成物”固然不能不转化为现象界千殊万别的生命形态,但无一不是相互依 赖和可以彼此感通的存有。因而如同人的位格即禀有天地精神,必有其存在的意义与尊严一样,作为天地大化一体流行发用必然产生的现象,无论任何生命形式——包括低级的生命形式和高级的生命形式——亦都不能不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也就同具发育生长的宗教性生命尊严。(2)正是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把“天”、“地”、“人”融为一体的“生命一体观”,按照冯友兰先生的思想这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觉解”,自觉地把人等同天地的一员,视为宇宙的一员。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国人的大道。《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人类的和谐根本意义是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就个体而言,人只有将身心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平心静气,乐天知命,才能感受到“道通天地”的奇妙。三、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天地人,就是中国人的统一场,也是中国人心中的大道。作为天地之子,人还是万物灵的灵长。《礼记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者也。”人是天地之德的体现者,要自觉感应天地,去理解“天之职”和“人之职”,惟有如此,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系辞传)作为顶天立地的“人”,追求大道,就是要道法自然,实现与自然万物的统一,实现人间大同。《道德经》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处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人要实现与万物的统一,除了要突破与天地万物的对立和差别,还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实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就是长久以来人类的难题和焦点。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要素,就是人类要减少自己的贪欲。正如圣雄甘地所言,“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以儒、道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不断扩展、 巩固中华共同体的认同,体现出包容并举、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华哲人提出“赞天地之化育”“仁者以天地 万物为一体”,展现出“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中华 传统天下观是整体性、关联性的,把关怀投向全人类。在梳理、总结传统哲学中“天下为公”与世界“大 同”“以和为贵”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思想的基础上,费孝通先生提出现代社会共同体中的构建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学者王凤显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界和社会)共生共存,这三者共同遵循着客观的自然规律不停顿地运动发展着。这种自然规律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规律。人有生老病死,不管其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都服从着这同一自然规律。人的主观努力不可缺少,但毕竟仍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其本质而言,也仍然是物质的和客观的一种自然规律。因此,个人的欲望越少,或者说个人的意念越是接近和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那么,也就在更大的程度上越是能够达到天人合一。(4)学者谢玉堂认为,人们常将太极、阴阳、五行作为道家的表征。我觉得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的认识和阐述;在于它“虚”、“静”的本体论。“道”左右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对“道”的认识就是对社会基本规律的认识,只有认识了“道”,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也须要从历史观点具体分析,从人类的发展史而言,现代科学文明,正是积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智慧,我们研究《周易》绝不能把《周易》视为“绝对真理”的科学,甚至盲目自大,认为现代科学,我们都“古已有之”,但也不能把《周易》说成“伪科学”,因为他们正是站在他们当时历史现实的基础上,达到了当时人类所能攀登地高度,从而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今天的文明,也正是从他们创建的基石上一步步走过来,如果我们来取虚无主义态度,把前人的业绩说成“伪科学”,未免数典忘祖。(3)注:(1)朱万祥:事物的基本结构“一分为三”.J.广西社会科学, 1987年第3期:101(2)张新民.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观——以 “天人合一”及 “天、地、人三才”观为致思论域贵.J.州文史丛刊,2015年 第3期:38—39(3)李后强黄进.从统一场理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1期:116(4王凤显.天地产沌—读《老子》谈天人合一随笔之三.J.社科纵横,1999年第6期:41(5)谢玉堂。《周易》哲理与现代权力决策层次的最佳组合.J.周易研究,1993.02:34小贴士:金钱卦:用硬币占卦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出自南怀瑾《易经杂说》):取三枚硬币,规定一面(正面)为阳,一面(亦或者)为阴。然后将三枚硬币向上抛,等他们落下观察。(1)物以稀为贵。如果三枚硬币中两枚朝阳一枚朝阴,就记录一个阴爻(——);反之,如果两枚朝阴一枚朝阳,就记录一个阳爻(—),如果三枚都朝阳,可以记为阳爻“—”在其旁加注“9”字,代表这是一个动爻,可能“阳转阴”;反之,如果三枚都是阴面,可以记录为一个阴爻(——)在其旁注上一个“6”字,这同样是动爻,同样可以“阴转阳”。(2)如此类推,进行六次,由下向上记录,就会成为六十四卦中的一个,根据对应卦来判断吉凶祸福。如果有一个动爻,就看这一具体对应的卦辞。如果两个就看上面的卦辞。如果三个动爻或者没有就看本卦的卦辞。如果四个以上,就看变卦的卦辞,以最下一个没有变动的爻为主。

165 评论

TCL晋善晋美

(约200余篇)1.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优秀分子入党工作探讨,《人民日报内参》2002年8月16日,供厅局以上干部参阅的《思想理论动态参阅》摘编2000字。2.民主集中制执行的不好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理论前沿》2002年12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D2第2期全文转载。CSSCI3.发展新阶层优秀分子入党亟需破解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内参》2002年8月20日,①中央党校李君如校长作批示②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4.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党的群众基础的思考,《党建研究》2002年2月5日。5.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特点与现实启示,《探索》2002年4月15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全文转载。CSSCI6.完善地方党委工作机制,《理论视野》2008年第5 期,CSSCI7.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的调查与思考,《求实》2008 年第7期。 CSSCI8. 推进中共党务公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CSSCI9. 英国工党自身建设探微 ,《山东社会科学》2008 年第3期, CSSCI10. 立足民意加强新农村建设,《理论前沿》2008年第16期, CSSCI11.当代英国工党政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做法及其启示,《探索》2008年第第5期,CSSC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D2全文转载。12. 当代英国工党执政方式对英国政党政治的影响与启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第四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D3全文转载。

141 评论

相关问答

  •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官网

    河北省团校初建于1950年9月,1968年因河北省会迁址、社会动乱而停办。1982年11月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恢复建校,选址在石家庄市东南高教区。1986年5月

    甜甜起司wasab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办的综合人文社科类期刊(双月刊)。2007年9月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136页,每期

    食客小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是c刊吗

    您好 这些都是 1、教学与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公共管理学报 、半月谈 、社会主义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

    蔷薇紫馨524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浦东高桥中学报纸

    - - 莪今年考进的..诶诶~

    美丽世界的angel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王戌楼;绿色奥运中绿色营销与绿色物流发展策略的探析[J].中国市场,2007,(23):26-27. 摘要:从绿色奥运物质和意识两方面分析发展绿色营销,形

    军大大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