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竟谁陈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theory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conclusion is: to control is strong, weak, without control is controlled, disorderly. The new regulations "accounting law 27 units shall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supervision unit interior accountant. Unit interior accountant controls on the execution,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恋上这个冬
填补我国注册内部控制师专业人才空白之作——引进版《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通用知识与技能指南》策划出版有感 樊清玉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始;企业的一切决策,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题记一、情有独钟——关注“内控”不知为什么,我对内控方面的书情有独钟。也许是作为编辑的职业敏感和专业敏感,早在2000年前后内控研究在国内刚兴起时,我就策划、陆续出版了一套《现代内部控制丛书》,受到了读者和市场的一定关注。其中《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操作手册》一书,从策划到出版,是最费心力之作,好在这本大部头的书籍至今还在“长销”。我认为,只有策划出版一些有份量的拳头产品,用一个选题推动一个系统工程,用一个系统工程培养一个出版社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出版社才有持续发展可言。我一直坚信这一点并为之努力。近十年过去了,内控这个话题方兴未艾。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题记所说。事实证明,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到了不得不重视内部控制的时候了。编辑策划图书不仅要有前瞻性,还要跟踪时下重要的热点话题。我策划图书当然“情有独钟”地继续关注内控这类选题。2009年8月,经过一番努力,策划并首次出版了由国际内部控制协会著的《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通用知识与技能指南》一书。二、物有所值——“洋为中用”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正处在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今天的内部控制与过去的内部控制有哪些不同与创新,又有哪些继承与发展?这是许多研究内部控制的专家学者正在思考和力图求证的一个重要问题。2008年6月,在借鉴和吸收国际监管新理念的背景下,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一被称为中国版《萨·奥法案》的《规范》是我国第一部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法规文件。根据《规范》的执行要求,时机成熟时将在上市公司中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参照执行。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渗透于整个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涉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监督、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涵盖的知识面广,业务流程复杂,各种技能要求全面,测评方法和测评工具复杂细致。因此,在贯彻落实《规范》的过程中,无论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是在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与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中,都需要参考借鉴和吸收国际权威机构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流程框架体系、实务指南与评估工具等技术方法。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务经验,可以为企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提供可供参照借鉴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文档管理建设、自我评估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工具,避免企业单打独斗的探索,减少大量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有利于尽快顺利建立起我国内部控制系统,为企业防范风险、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合法合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正如国际内部控制协会会长威廉·E·佩里先生(Willian E Perry)在《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通用知识与技能指南》一书致辞中指出的那样:“全球从事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大多数个人都没有受过内部控制现代定义的适当教育或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审计师,无论是独立审计师还是内部审计师,只是接受过内部控制财务定义方面的培训。管理层如何才能确保其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确认哪些员工能胜任工作? 答案是聘用接受过内部控制专业组织良好培训和获得‘认证’的职业人士”。2008年6月,COSO在其征求意见稿中发布了附加指南:内部控制系统监控指南。COSO在这一指南中指出,组织需要这样一个架构,既能考虑管理层和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也需要使用具备适当能力,经授权进行客观评价的“评估师”(evaluators)。评估师可以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士,应当独立于运营活动(例如,内部审计师),或者是组织中相关工作领域的员工,他们负责监督流程,或监控某些控制措施的执行。评估师要求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权限,同时要对内部控制所管控的风险有足够的了解。那么,谁将成为这些未来的评估师?谁能够为这些未来的评估师提供所需的专业培训?谁又是最佳的认证机构呢?现在迫切需要接受过COSO内部控制定义培训的新型内部控制专家。目前,全球只有一个机构提供这种全面培训、考试和颁发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资格证书。这个机构就是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nternal Control Institute,英文缩写ICI)。正如此,中经安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经安”)与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独家代理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以及相关的产品和咨询服务。通过与ICI签订翻译协议,中经安可以组织力量翻译ICI开发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指南,包括控制流程设计、文档管理方法、量化评估工具等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这项工作将为我国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标准和指南提供参照体系和实务操作技术方法,帮助企业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系统。此外,中经安已经启动了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申报引进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核注册程序,力图通过提供适用的培训教材和完善的培训体系,开展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为我国填补注册内部控制师专业人才的空白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我国内部控制实务与国际内部控制最佳实务惯例的趋同发展。本书是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资格认证项目的教科书之一,ICI设立该资格认证项目的目的是,建立全球内部控制职业人士最基本的资格标准和职业胜任能力持续改进的要求。ICI通过定义与内部控制职责相关的任务,整合企业管理的各种相关知识、法律法规、流程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监管要求,形成了考核与认定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的八大专业知识与技能。书中的内容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对每一技能分类进行了深入浅出、详尽细致的介绍,并配备了相关的实务案例、框架、图表、核查清单、治理模型等技术工具。ICI 力求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培训,使全球的经济师、质量工程师、审计师、会计师、评估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保障以及流程管理与评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高度重视的复合型人才的内部控制专家。此书是一本难得的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科书,以及流程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实务操作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为开展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职业资格培训项目提供了适用的辅导教材,而且有利于为我国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在控制流程设计、信息存档、披露和安全等方面构建新的基础设施,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评估提供参照借鉴的指标体系、框架模式、实务操作指南和解决方案,成而解决《规范》如何落地的问题。三、学有所得——复合人才引进和开展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资格证书项目,可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教育流程培训,为培养我国的注册内部控制师提供适用教材和培训体系,进而填补我国注册内部控制师专业人才的空白。培养和造就具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监控流程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促进相关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内部控制实务与国际较成熟的内部控制实务趋同发展的内在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本书的翻译与出版有其独特的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以上所述对行业建设的重要性之外,从就业角度来看,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选择本书,选择注册内部控制师,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也可增加理想就业的砝码。相信有识之士慧眼识珠,在这全球内控时代活出自己的精彩!——中国内部控制网
华鑫绿创
文献太长,格式编辑也比较复杂,你可以根据我给出的开头内容和reference自己搜索一下。 Internal control 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l audit and strategic renewal In the early 1990s, as the result of a series of eventful organisational malpractices in Europe in both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ranging from financial disasters to operational catastrophes, there was mounting criticism of the quality and scop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ependent account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UK. It then covers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Central Bank of Iceland and explains how international currents have affected the Bank. The main elements of internal control are listed and discussed, followed by how in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audit can be used to stimulate and promote changes and strategic renewal.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ternal control is a very important ele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ternal audit adds value to the organisation by assessing the control systems and reporting that assessment to the board and management, which in turn use it as a measure of the “health” of the organisational system. The audit function thus becomes the enabler of change by providing knowledge about the true state of the organisation and the rate of the change taking place through an assessment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 References Auditing Practices Board, The Audit Agenda, 1994,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Central Bank Governance, Managing the Process of Change, Basel, 1996.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Central Bank Governance, Performance Efficiency and Cost, Basel, 1996.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Enhancing Performance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Basel, 1996.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Enhanc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Banking Organisation, September 1999.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 Banking Organisations, September 1998.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January 1998. Cadbury Report,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December 1992, cadbury.pdf Catsambas, T., Safeguards Assessments and Central Bank Legislation, 2002, Chami, R., and C. Fullenkamp, “Trust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fficiency”, IMF Working Paper,WP/02/33. CMA Canada,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November 2002. CoCo, “Guidance for Directors – Governance Processes for Control”,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1995. CoCo, “Guidance on Control”,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1995. COSO,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1992, Fry, M., L. Mahadeva and G. Sterne, “Key Issues in the Choice of Monetary Framework”, Centre for Central Bank Studies, 2000. Gibbs, J., and P. Keating, “Reengineering Controls”, Internal Auditor, pp. 46-49, October 1995. Greenbury Report on Directors’ Remuneration, July 1995, Hampel Report, The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8), http://www.ecgi.org/codes/cpuntry_documents/uk/hampel_index. htm Higgs Report (Derek Higgs), Review of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executive directors, January 2003, Johnson, G. and K. Scholes, 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y, text and cases,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7, p. 10. Kaplan, R. S. and D. P. Norton, 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2001. Kurtzig, J., “Coping with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central bank transparency”, Central Banking Journal, Vol. XII, No. 2, pp. 76-81, November 2001. List of Curr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s, Markides, C., and H. Singh,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Symptom of Poor Governance or a Solution to Past Managerial Mistak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5, No. 3, pp. 213-219, June 1997. McNamee, D., 1995,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Internal Audit”, Internal Auditing, April, pp. 17-20. Mendzela, J.,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central banks”, Central Banking Journal, pp. 59-66, Vol. XIII.2. Muralidharan, R., and R.D. Hamilton III, “Aligning Multinational Control System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32, No. 3, pp. 352- 361, 1999.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9,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 Auditing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 1993. Ridley, J., and A. Chambers, Leading Edge Internal Auditing, Prentice Hall Europe, 1998. Rutteman Report, Internal Control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Guidance for Directors of Listed Companies registered in the UK.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England and Wales,1994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Simons, R., “Control in the Age of Empower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 80-88, March-April 1995. Simons, R., Levers of Contro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1994. Smith Report, Audit Committees: Combined Code Guidance. Submitted to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 in December 2002 and published in January 2003, Special Report, What the Sarbanes-Oxley Act Means for Banks, Fall 2002, Steinthórsdóttir, L., The Central Bank of Iceland: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dissertation, Edinburgh, 1998.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 UK and Ireland, A New Agenda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 July 2002.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 UK and Ireland, Internal Control Guidance for Directors on the Combined Code, September 1999.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Three Routes to Improve Corporate Governance, Tongren, J.D., “CoActive control”, Internal Auditor, pp. 42-44, June 1995. Turnbull Report, Internal Control Guidance for Directors on the Combined Code, September 1999,
泰迪熊Teddy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造假案件的数量逐渐上升且金额也越来越大,影响面也越来越广。每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正是市场有对虚假信息的需求才会有上市公司的供给;其次,是上市公司为虚假会计信息付出的代价很小;再次,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权力集中,缺乏制衡等。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造假案。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和加强,来遏制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 一、我国内部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和使用者的人无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深入探讨目前上市公司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需要引入经济学中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经济制度建立在人的心理基础之上,任何行为都需要不断地被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物质的奖励,他人的认可,也可以是自我的认可。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感到其努力能带来自身福利的变化。为了激励行为者,必须让其能够获得自身的劳动成果,这是市场经济理念的一个基本点。 对上市公司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笔者无法获取可信的资料,因此假定他们都是诚信正直、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经济人。在此假定条件下,他们的经济行为将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所有能影响合理性的经济人的因素,归纳起来也就是激励和约束的问题。正是由于激励与约束的扭曲,使得上市公司的核心人员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在股市上“圈钱”,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管理当局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下面三个方面的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1)管理当局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和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2)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3)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在不考虑其他控制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管理当局是受某一个人或几个人支配,那么,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增大。目前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很严重,而作为能够控制公司的大股东或者是内部人在缺乏相应的约束下,更容易出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利于自身利益增长的短期行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来抬高股价,不断从股市上获取巨额资金,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中小股东。 (三)董事会 董事会对一个公司负有重要的受托管理责任。在董事会里成立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董事会监督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而审计委员会则监督会计报表。审计委员会除了协助董事会履行其职责外,还有助于保证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直接沟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从内部分析来看,不难发现其弊端。据有关调查表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样本的22%,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50%,由此可见,这种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过是给中小股民表面上的一个交代而已,几乎没有相互制约的力量。 (四)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 (五)人事政策和实务 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公司必须雇佣足够的人员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有关雇用、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普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而我国上市公司有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因此在人员的聘用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同时也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加上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约束不力,雇员极有可能产生短期行为。 (六)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直接的外部影响来自于有关管理机构实施的监督及提出的要来,这种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控制意识。对上市公司而言,其接受的直接管理机构的检查来自于中国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七)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和管理控制方法 管理当局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地建立授权与分配责任的方法,运用适当的管理控制方法可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要加大权力的制衡以及外部的约束。 二、上市公司重塑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重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强化董事会职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有所制衡 首先,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的规则,对内部控制来说,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具体应当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董事会成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2)董事会具有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3)董事会中的外部董事应占有一定比例;(4)董事会成员应确保参与管理的程度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5)董事会成员对管理层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6)重点关注董事会成员与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关系实质。同时在完善董事会职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又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一项具体措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要确定对独立董事人员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确定独立董事的组织方式。现阶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以及在大公司任职多年的高级管理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要逐步建立专门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机构,他们以类似于律师事务所的组织方式依赖市场化运做来谋求生存。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 股票期权制度在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一定要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这需要各个公司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出合理的期权额度和行权价格等具体实施细节。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用、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 (四)加大处罚力度 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从而增加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同时,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使得注册会计师更为谨慎执业,保持其执业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从对一系列会计信息造假案的处理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对上市公司还是对中介机构,处罚力度都在逐渐增大,当然渐进式的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制度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起来的,随着各个方面运做的规范,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也就随之形成了。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02)。 [2]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02)。
您可以来我们图书馆查找Wiley、SD、IEEE、Springer、nature这些数据库的高权文献,并下载,欢迎来咨询
【摘要】文章对国内外企业风险评估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进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现实意义,并从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识
关于内部控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内部控
[23] Alchain, A. and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 Journal of Econ
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参考文献,简单列举如下: 1 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性分析——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档案话题 期刊:《档案学研究》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