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8

倍笨儿9999
首页 > 期刊论文 >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ismarck66

已采纳

1.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3期。2.教单科、育全人——论专业外语教育中的全人教育,《中国外语教育》2014年第3期。3.Review ofMental Corpus,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4(3).4."限制"与"描写/非限制"之争的破与立:汉语名词修饰语研究新视角(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第4期。5.“看”、“想”、“说”主观性标记功能差异的成因(合作),《外语学刊》2014年第4期。6.情绪表达与叙事理解:基于概念整合的分析(合作),《外语研究》2014年第4期。7. 语用学事业:哲学、文化与认知视野,《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6期。8. 图形-背景视角的视觉诗歌研究(合作),《外语教学》2014年第3期。9. 商代甲骨卜辞中的"今来"再论(合作),《中国语文》2014年第2期。10. “V双+N单”构式的认知识解(合作),《外国语文》2014年第1期。11. 大学英语教材:回顾与思考(合作),《外语学刊》2013年第6期。12. 语言注意系统下的说话过程研究(合作),《外语研究》2013年第6期。13. 框架与翻译中的认知操作(合作),《广译》(台湾)2013年3月(第八期)。14. 以“思”为基础的外语教育思想,《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第1期。15. 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多维视角(合作),《外语教学》2012年第6期。16.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合作),《中国翻译》2012年第6期。17. 动词类型与简化关系从句加工成效(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4期。18. 意义的心智之维(合作),《外语学刊》2012年第2期。19. 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合作),《外国语》2012年第3期。20. 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一,《当代外语研究》2012 年第2期。21. 《去语法化》评介(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22. 形容词+点"祈使结构的语法转喻阐释(合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23. 认知语言学事业,《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24. 外语教师语言信念来源及其对有效教学的启示,《英语教师》2010年第11期。25. 《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合作),《现代外语》2010年第4期。26. 英汉语的顺序象似性:对比与翻译,《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27. 标补词that的省略--认知功能视角(合作),《现代外语》2010年第2期。28. 逻辑转喻的动态意义建构模式(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3期。29. 空间指示的认知参照点作用,《外语学刊》2010年第1期。30. 词项的概念指向性(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31. “主观对等”在翻译中的应用(合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8期。32. 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中国外语》2009年第3期。33. 从复合空间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期。34. 极性程度副词“极”的主观化,《外语研究》2008年第5期。35. 汉语双主语构式的认知语法观,《外语教学》2008年第4期。36. 搭桥参照的认知语用观,《理论语言学》第2卷第1号(2008年6月,日本)。37. 外语专业的发展:问题、挑战与对策,《中国外语》2007年第6 期。38. 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39. 语义、认知与识解,《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40. 当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7期。41. 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 期。42. 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07年第2期。43. 话题与话题构式的认知阐释,《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 1期。44. 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 6期。45. 多元智能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46.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47. 汉语关系小句的认知语用观,《现代外语》2006年第2期。48. 左移位句式的认知解释,《外国语》2005年第2期。49. 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50. 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外语学刊》2004年第4期。51. 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2. 隐喻、语境、文化--兼谈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1期。53. 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对语用学的贡献: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二,《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54. 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外语学刊》2003年第3期。55.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外国语》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3年11期全文转载。56. 词汇空缺的发现程序和认知理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7. 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58.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59. 隐喻的认知语用学分析,《外语学刊》2002年第4期。60. 反讽话语运用的语境暗示与限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61. 词序的拟象性探索,《外语学刊》2001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62. 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外国语》2001年第2期。63. 论言语交际中的回声话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64. 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65. 一门交叉学科--《模糊语言学》评介,《学术界》2001年第4期。66.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外语学刊》2000年第2期。67. 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新进展,《外国语》2000年第1期。68. 关于英汉对比语用学的几点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11期。69. 中国语用学20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70.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国语》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3期摘要转载。71. 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外国语》1997年第4期。72.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语》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2期全文转载。73. 语义模糊与翻译,《中国翻译》1996年第2期。74. 从语义场理论看语言的模糊性,《外语学刊》1995年第1期。75. 矛盾修辞法纵横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76. 浅论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外语学刊》1994年第2期。

162 评论

迷路的小花猫。

大学生认知西方文化论文

一、文化认知

(一)文化认知概念

在心理学的概念中,认知主要是指大脑用于思维、记忆、感知、认可、分类等活动的过程。人有两种功能和作用完全不同的组织功能,一种被认为是遗传心理功能,此功能决定人类与环境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怎样向环境学习,另一种是称之为“认知结构”或“认知图式”的组织功能。“认知结构”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是遗传心理功能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对语言的认知与人类的社会化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的习得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个体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而且这一过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语言成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成为文化的载体就是因为其是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模式加以运用的结果。母语语言的认知与母语文化的认知是同步进行的,从此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该语言所秉承的文化。对于大学英语来说,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地道的英语,并结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认知,准确而得体地进行表达,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认知问题实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学生在使用英语时,要想得体地与他人交流,就需要遵从他人所在的语言文化中存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如不冒犯别人的隐私和忌讳等。考虑到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对英美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中国的大学生如果就简单地套用汉语文化的固定模式,那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们便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很有可能会犯一些所谓的“文化错误”。因此,对于生活在汉语和汉语文化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必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有意识地学习英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累积和沉淀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做到恰当、得体、灵活、自如。

(二)西方文化认知能力培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的定义包括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个方面。表层文化是由习惯性定势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是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通过观察和介绍人们可以逐步了解文化形态,但是较难理出头绪,这是因为表层文化比较繁多零散,不易整理。而深层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心理结构,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它与表层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深层文化由于它比较集中、系统、稳定,需要通过理性的思维才能把握,只有掌握了文化的深层含义,才能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由此,对其民族的表层文化的种种表现能更容易理解。制约着人们行为方式的深层文化是通过表层文化表现出来的,鉴于此,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民族的表层文化的种种表现来探索其文化的特征,认识其深层的民族精神。这一点可以运用到对在英美文化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就某一语言现象设立专题,进行文化研究,把语言现象与其相关的文化有机融合,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而学习文化。而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又促进语言的学习,这也是行之有效的语言文化教学策略之一。

二、两者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Harris提出利用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的方法进行语用研究。在此之后,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相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大量例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深入剖析了话语活动的内在规律,分析了话语活动与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大都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省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往往忽略了其他意义表现形式,如图像、声音、颜色、动漫等。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中国的国际交往活动益加频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呈现越来越突出的态势,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势在必行。但是每一种语言都含有一些文化特性,这些文化特性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并且会随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不断发展。鉴于此,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目的语文化特性和语言使用规约,那么他基本上就没办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使用这门外语与目的语使用者顺利交际,所以任何语言教学或学习都不能脱离目的语的文化特性。飞速发展的时代为语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笔者将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利用视觉诗的多模态话语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在词汇方面的文化认知能力

视觉诗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多种模态话语意义的构建和整合,是为运用文字但同时布置成有视觉效果的诗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而外语学习者虽然能背出大量的词汇,但是因为即使概念相同的词也会因文化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他们往往不知道在什么场合如何使用外语词汇。

2.通过图文关系语篇的多模态话语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与语用有关的文化认知能力

语言学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功能为基础,以Kress&vanLeeuwen创建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框架对图文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范式内进行的尝试中,认知语言学以多模态隐喻为突破口对多模态语篇隐喻意义的构建展开研究;社会语言学家发现实现社会语言能力关键不是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而是语境上的适合性,执行时的可行性和在交际情境中的对策能力,即根据社会环境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日常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随处可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母语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移植在外语的使用上,要注重从语用角度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培养语言形式的准确性与流利性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引导学生留意语言使用的适当性。

3.建设动态语料的多模态话语体系,培养学生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认知能力

非语言形式的文化知识包括手势、身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服装、眼神、体距、音调的高低等方面。所谓动态语料的多模态研究的主要是对非言语行为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如何互补生成意义潜势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动态语料的多模态还重点关注如口头语言、视觉/听觉语言、态势语言等自然语篇是如何参与意义构建的,体现图像和声音在多模态视频语篇意义构建中的作用等。有数据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30%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70%则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非言语性交流同样是富有表现力,会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或感情色彩差异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引起反感情绪。非语言形式的交际也会因为文化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学习者应该重视对于非语言形式交际的学习与了解,这是因为人们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时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意思,常常使用大量的非语言手段,而在不同文化中这些非语言交际手段却有不同的含义,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造成误解与伤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制度和风俗习惯,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和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而语言是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之一。理解和学习相关语言的文化,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接受有重大意义。因此,外语教学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意识及文化认知能力,尤其是区别于东方文化的特殊方面的认知能力。从这一点来说,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写法如下: 可以把研究综述放在第一章内,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共用一掌节。并在下面分别论述国内研究综述和国外研究综述。 注意事项: (1)参考文献太旧

    samantha42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国内外论文研究综述

    各类毕业论文研究综述写法如下: 1、毕业论文内嵌文献综述 这一类就是写在论文正文里面的,通常开篇就是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综述,然后在最后有

    hanzhe201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研究综述不写国外综述可以吗

    根据学校格式要求,开题报告一般要,但毕业论文要看学校范文要求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

    柠檬草星冰l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语言学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

    笑笑之笑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语言学论文综述模板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美食侦探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