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daniel
1920年9月,即从8卷1号起,《新青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922年7月1日,《新青年》出版了第9卷第6号后休刊。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是中共中央理论性刊物,成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车时成了我的模范。"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机关报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我们既然得了这个觉悟,就发了个大愿要做那’‘自觉人’的事业,于是就办了《新声》"。 结束语: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反叛的路鲁修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杂志。
《新青年》,首刊名《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1926年停刊,历经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杂志为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作为其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版,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草心草心丶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文典、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 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8月9日,钱玄同对鲁迅进行拜访,并为《新青年》约稿,鲁迅应允。后来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说: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自此,鲁迅与陈独秀及《新青年》的关系日益密切。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浙江绍兴人。字豫才。1902年留学日本,初在仙台学医,后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1908年参加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往北京。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大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
幸福顺延
新青年的创办的历史意义:
1、《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2、《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
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3、《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
4、《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5、《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
6、《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7、《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扩展资料:
《新青年》创办过程
1、《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
初名为《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3、《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 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5、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6、1922年7月休刊。
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7、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建议你去写手之家,雪晴故事网,豆瓣小组(如豆瓣稿费银行)发布约稿函里面有各种类型杂志、出版社和网站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很多网站编辑也在里面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
多大年龄都可以看的,看兴趣爱好
目前还没有哪个app可以看,可以在网址上搜索: 此外:
应该是因为没什么库存了。迫不得已只好发了去年的版面。版面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印刷好的页张,包括图文、余白整个部分。书报杂志上每一页的整面。另指印刷成品幅面中图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