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7

羅潔愛爾
首页 > 期刊论文 > 生产率差异原理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onmonfxwen

已采纳

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两者对俺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俺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办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劳动就业,对策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矛盾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对立性。从静态角度分析劳动生产率、产出和就业机会之间的关系,其数量关系是:全社会就业岗位量=总产出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可看见,在静态状况下,就业岗位与产出总量成正比,产出水平越高,就业岗位量越多;而就业岗位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产出量一定的情况下,就业岗位就越少。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无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还可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而扩大劳动就业势必造成劳动行为不规范、技术进步落后和企业人浮于事等负面影响,从而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看见,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具有对立性。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的统一性。从动态角度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是统一的。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或者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或者转化为积累,或者报答水平提高和投资增加同时发生。收入水平提高使市场容量扩张,收入提高后导致的消费布局变动使产业分化,这无形中扩张了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前一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定导致下一个时期劳动力就业容量的扩张。假如劳动生产率每一个时期都增长很快,由于劳动力收入、市场容量和投资增长较快,最后会发生对劳动力需帮求的大量增加,使扩大劳动就业成为可可以。因此,不可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扩大劳动就业绝对对立起来。 二、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矛盾的对策 (一)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劳动力就业的扩大。经济增长快慢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太低既不利于就业难题的解决,也不利于现有设施、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增长,不仅有利于避免经济波动而产生的周期性失业,并且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俺国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在长时期内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必要。而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科技进步,是长期获得较高经济增长率的根本包管。因此,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两者不可偏废。从总量上看,改革过程中的较高经济增长率对扩大就业规模起着“纲”的作用,其余的对策办法则起着“目”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办法不重要,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造成的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对扩大就业起根本性的作用,亦即采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本身也可以扩大劳动就业。乍看起来,采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策不仅无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使用等还可可以节约大量劳动力,使失业难题更加突出。从短期、静态或从某一片面的角度看,确实如此。但从长期、动态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看,采用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和减少失业,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不断采用新技术可加速产业转换,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要使国际市场就业成为解决俺国劳动就业的关键,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第三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和扩充产业容量有待于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促使技术、资本和劳动集约型产业协调发展,非凡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社会再生产运动顺利实现的角度看,一个合理化的产业布局必须是可以反映和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包含一定质和量要帮求的内在联系的产业布局。正是这种优化的产业布局,可以维系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平衡状态,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不同产业的资源密集度看,由于俺国技术的总体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不同地区、部门间技术先进程度差异比较大。因此,俺们不仅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也要充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布局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发展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便于在经济增长中保留必要的就业岗位,使俺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逐步吸收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扩大劳动就业。 随着第三产业在产业布局中比重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行业,非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办事业的用人需帮求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布局,对缓解就业压力和扩大劳动就业,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俺国列样一个人口众多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里,假如偏重于发展高技术、资本密集的大型骨干企业,而不着力发展中小企业,将会形成巨大的失业,国民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经济波动和严重的经济波动,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难题。因此,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布局优化是必要的,因为它是解决劳动就业的最持久动力和根本所在。但在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企业的同时,也要发展一大批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既要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又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形成合理的就业布局。通过发展中小型企业,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素质的劳动力,可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减少冗员,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四)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非正式部门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劳动就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及农民工,非凡是帮忙下岗女职工进入城市的非正式部门。政府应创造良好环境,改善工作条件,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积极发展社区、家政办事,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家庭办公、家庭咨询公司等,实现非正规就业。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非凡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可以否实现劳动力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最佳配置,从而扩大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不仅要在国有企业建立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还必须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个体经营者这些职业风险大的对象,都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宽松社会环境。从就业角度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者也纳入城市社会保险的范围,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最佳结合,促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难题。 对非凡群体应实行就业扶持政策。政府通过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应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达不到比例的企业和单位要交纳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针对城市贫困无业人员、低技可以无技可以待业人员,政府要建立就业办事制度,扶持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办事等项目,安置特困人员就业及组织开展免费就业办事等

197 评论

柠檬心的颜色

技术经济学作为整体学科,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技术经济学发展史却是循着技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及其精华部分而开展研究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相对成本是从供给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发生影响的因素,是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比较利益的指标。相对成本较高的产业,很有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方面不占优势,不能吸引资源向该部门流动,该产业部门也无法得以快速扩大。

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发展

1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1.1科学技术使机器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机器系统在十九世纪机器使用的初期由传动机、发动机、工具机或工作机三个部分组成。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机器的一个部分进入机器体系,为传统的机器系统增加了自动控制和调节装置,将机器大生产转变为全盘自动化的大生产。生产的全盘自动化能够用机器操纵机器,还可以使人类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机器代替了一部份人脑的功能,而且也代替了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与智慧参与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国外有人统计:物化在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比在机械化初期为9∶1;在中等机械化水平时为6∶4;而在高度机械化时为1∶9。

1.2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工合成材料正在向多品种、料正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长;还可以使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探索。现寸的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全世界已知的有800多万种,并且每年在以25万种的速度持续上升,特别是像新型合金材料、非晶态金属、超导金属材料等,其独特良好的性能,令劳动对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结构。英国的配第1691年初步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并使用了商业、农业和工业的概念。新西兰的费舍尔1935年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概念用来分析产业结构。此后,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第一产业即指农业,包括所有的畜牧业;第二产业即指工业;第三产业又称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以及国防和行政管理部门,还包括私人家庭服务等。产业还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此外,西方学术界还有朝阳产业(或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或传统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科学技术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2.1科学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转移,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这是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得出的。生产领域所需劳动力在生产规模不变时,与技术成反比,劳动力渐渐从技术进步的部门中游离出来,然后向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和服务部门转移,这样一来就使产业重心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欧美一些国家逐渐由农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为轻纺工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不仅使欧美一些国家原有的采矿、钢铁业加速发展,同时形成了电力、电器、石油、化工、汽车、飞机等一系列新兴产业。20世纪中叶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革命,使第一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使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在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快速发展。

2.2科学技术使相对成本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对成本是从供给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发生影响的因素,是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比较利益的指标。相对成本较高的产业,很有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方面不占优势,不能吸引资源向该部门流动,该产业部门也无法得以快速扩大。虽然影响相对成本的因素很多,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进步。科技技术进步提高了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质量,提供了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生产工具,致使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各产业相对成本由于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的现象。也是这种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其高级化。世界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由重化工业、农业、高加工工业、轻纺工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参考文献

1、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曹仁稳;高等农业教育2006-03-30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缺口及其经济学解析马良华,阮鑫光科研管理2004-05-20

摘要:智能电网的特点包括:清洁与低碳.智能电网作为一个高效、环保的能源体系,可以提高能源的生产、转化、输送和利用效率。提高了能源的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和环境友好性。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经济

一、智能电网的技术经济关键问题

智能电网建设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有发展模式难题要解决外,还有技术经济关键问题。我国的智能电网应该是一个坚强的电网,特高压和智能化变电站将是最大的挑战,其建设应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等六个环节。其中发电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可再生资源发电的经济性,发电系统的最优规划和多种发电方式的最优取舍。输电环节的问题包括输电网的最优选择和输电网络运行的经济性。用电环节中的需求调节、有序用电和双向营销问题等。

二、智能电网综合效益评价

2.1智能电网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智能电网建设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耗资巨大,涉及范围广。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影响明显,智能电网建设的投入将以翻番的效果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电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无可取代性日渐突出。智能电网的建设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实现经济的快速、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作用越来越显著。

2.2智能电网的社会效益分析

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电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其对相关工业、机械、热力产业的推进作用显著。因此,智能电网的建设首先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推动电工、制造业的产业更新升级、智能电网建设依托的通信、电子行业的发展可以助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其次,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其可以弥补我国当前电力系统脆弱性,既防止了自然灾害可能引起的大面积停电。又能减轻人为攻击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安全威胁。最后,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协调区域分工与协作,缩小地区差异,既避免了能源资源的浪费也减轻了能源运输的压力。

2.3智能电网的环境效益分析

智能电网的特点包括:清洁与低碳.智能电网作为一个高效、环保的能源体系,可以提高能源的生产、转化、输送和利用效率。提高了能源的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和环境友好性。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的能力可以提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电源优化能力:增大了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提高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新能源的接入和对传统能源的替换,实现了节能减排。第二、电网增效能力:从输电距离上,智能电网通过改变能源资源布局,缩短了运输距离。从电压等级上看,智能电网减少了输电、配电过程的损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第三、负荷整形能力,智能电网利用价格机制将高峰时段的用户转移到低谷时间,缓和了用电负荷。

参考文献

1、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杨巍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06-01

22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英教育差异论文范文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

    伟哥是老顽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为什么要研究产品差异化策略论文

    差异化营销策略及其应用2007-07-02 01:20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中国企业如何杀开一条血路,创造佳绩,创出品牌?笔者以从事电梯行业20多年的感悟,探

    那一朵云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

    寻找美食的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玉米种子生产原理研究论文范文

    从育种的角度来讲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产量。杂交制种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必要手段。有性繁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一般只能利用杂种一代(F1)的种子。玉米是有性繁殖作

    蓝色琴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生产率差异原理论文范文

    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两者对俺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俺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办

    羅潔愛爾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