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员外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误区及对策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是保障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误区及对策,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误区
1.1 产品只要达到注册标准(现为技术要求)就能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
生产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模糊,仅仅停留在只要产品能够满足注册标准(现为技术要求)即可,不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更谈不上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反馈。实际审评时发现申请注册的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本质并不理解,仅把其作为满足产品注册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大多数企业在产品注册时提供的注册产品风险管理报告都是参照雷同的模板或别的产品稍加修改而成,只是一种形式文件,注册产品的风险管理形同虚设。
1.2 风险管理只是产品注册的一个环节
任何医疗器械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设计、研发、临床、制造、销售、安装、使用与维护乃至报废的各个环节,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故障并带来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的全过程。YY/T0316-2008(等同采用SO13485-2003)要求在整个产品实现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而且必须将采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及生产后的信息全部纳入到风险管理中去,最终将风险管理融入并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注册审评时发现大多数生产企业认为风险管理就是进行风险分析,仅仅是产品注册时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只管上市前的风险;有个别企业甚至不知医疗器械产品的寿命周期的含义。在提供的风险管理报告中缺乏生产及生产信息后尤其是上市后风险控制措施,缺少产品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很少按照YY/T0316的要求来保存风险管理文档,与产品质量体系管理脱节。同时对于实施某个具体风险控制后能否引发新的风险认识不足,有将剩余风险全部推给使用者的倾向。这种状况与吕大雷[2] 等对生产企业风险管理的调查结论很相似。
1.3 风险管理不需要全员参与
拟定风险管理计划、确立管理目标、分配资源、划分职责等风险管理的项目内容与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很相似,同样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尽管许多企业经过多年风险管理实践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但在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并没有付诸实施,主要表现还是由研发技术人员以及品质管理人员进行的“风险分析”而不是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3]。殊不知在进行完设计研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及措施验证后,并不表明产品风险已经消除,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产品风险管理。应充分考虑到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使用环境、目标客户群及顾客反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将这些作为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管理循环的输入。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企业在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中缺少临床方面相关人员的参与,而临床医生对于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最有发言权的。医疗器械是涉及机电工程、临床医学等多门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需要研发工程师、临床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的密切配合,即所谓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
品[4]。国外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聘请大批临床医生作顾问,在研发之前都会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甚至更为人性化。而国内企业普遍的做法是只要哪种产品销路好,就先仿制注册,有个别企业连产品的原理及性能都没有搞清楚,更谈不上产品的风险管理了。
1.4 不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许多企业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活动。虽然绝大多数企业注册时提供的风险管理报告基本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全部剩余风险的可接受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等六个部分,但真正满足风险管理活动要求的并不多。如缺少风险管理计划;缺少风险管理过程的文档及记录;不了解且不会使用风险分析工具;对危害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及可接受准则定性不恰当;剩余风险的评价和控制不完整;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及验证记录;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责任不明晰等。很多企业风险管理的结果就是在产品注册时准备了一份不完整的风险管理报告,远没有达到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管理要求。
产生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风险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只有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医疗器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作为风险管理责任主体的生产企业过分重视产品的上市和效益,不愿意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预防性、不产生直接效益的风险管理活动中。甚至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产品注册时的一个程序,只要提供合格的风险管理报告就可以满足产品注册的要求。所以出现具有相同模板的风险管理报告、寻人代笔写风险管理报告的现象是必然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即使生产企业的产品产生了风险,所引发的责任或者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换句话说,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注册产品的风险管理不符合要求或者在用产品产生风险时的机会成本较低。
2.2 专业人员缺少、管理能力不强
医疗器械产品涉及物理(声、光、电、磁)、化学、机械、材料学等基础科学,有源产品更是各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与制造产品相适应的、涉及生产技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知识和经验,而且还必须理解乃至掌握风险管理知识。比如不仅要了解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性能参数、预期用途及使用功能等,还要能够应用各种风险分析工具对产品在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发生的概率进行评定。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和研发人员一道,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及验证其有效性,并判定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降低。最后还需要对剩余风险进行风险再次评估,根据判定准则来确定剩余风险和收益相比较能否接受。
目前的大学课程中很少涉及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因此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紧缺,既懂医疗器械的构造、生产和使用,又熟知风险管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或者必须具备相关产品的经验后才能胜任,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另外,多数风险管理培训偏重理论,与产品实际差距较大,培训效果不明显。所以大多数生产企业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和不愿意做较多投入的两难境地。
由于风险管理活动不是全员参与,所以生产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也不明确。企业研发、采购、生产、质管、销售各部门之间对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沟通,风险管理信息的通道受阻,也就谈不上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2.3 风险责任不清、只顾前不顾后
许多生产企业认为只要生产出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的合格产品并提供给客户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后面产生的风险责任与其关系不大。
有专家指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和风险最小化的实施者。生产企业应该从产品设计开始风险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一样贯穿从概念开始,包含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和淘汰的整个产品寿命周期。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市场前设计和生产阶段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风险,通过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控制剩余风险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良事件的报告来自生产企业的报告不足10%,其中原因除了国内对上市后的医疗器械产品监管体系不完善、医疗机构或用户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工作未到位以外,更主要的还是考虑到产品的销路及企业的声誉。
提高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对策
正如前所述,尽管生产企业风险管理实效的客观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企业的决策者认为无论是在产品注册阶段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或者在用产品产生风险时的机会成本都比较低,以至于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3.1 提高产品注册门槛,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生产企业风险管理认识水平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保证。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生产企业仅把风险管理作为注册产品的实施程序,甚至就是一份风险管理报告的不正确风险管理理念。在技术审评时,组织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专家和临床专家,在对企业提供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并判断企业对注册产品风险管理的深度及实际效
果。如审核提供风险管理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制定有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分析记录、风险评价记录、风险控制记录、综合剩余风险评价记录、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管理各文档是否完整;对安全有效要求清单的判断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准确;风险管理小组成员是否全面,职责是否明确,能否反映全员参与;风险的危害程
度、发生的概率等级确定是否合适,可接受准则是否与注册产品相适应;对危害分析是否到位、列举是否全面、控制措施是否可行、提供的证据是否有效;有无新的风险产生、对剩余风险评价及处理是否得当,是否将大部分剩余风险都交由使用者承担;是否确定生产及生产后信息的管理相应的责任部门、制度的完善程度等。询问参加审评的企业技术人员、质管人员,尤其是生产企业决策者对注册产品风险管理是否重视、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是否畅通、分工是否明确、配合的密切程度等。对于风险管理存在缺陷的,提出建议并限期整改,而问题比较严重的不能通过审评。
3.2 加强生产、市场监管,督促企业重视生产及生产后的风险管理
新版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产品注册与生产场地许可次序进行了调整,从必须先办理生产许可后注册产品转为可先注册再办理生产许可。这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专注于产品研发、创新非常有利的同时,生产监管的复杂性及难度有所增加。只有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和上市后的市场监管,才能让生产企业不仅抓好
注册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管理,同样对生产过程和售后阶段的风险管理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实施。
生产过程中的制造设备、生产工艺、场地环境、人员等也是危害产生的来源。尽管这些危害可以在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识别,但更重要的是在生产或生产后阶段制定过程控制程序文件。通过生产企业现场核查,评估生产的信息,如不合格品率、返工率、废品率和其他的质量数据,和现有的风险管理输出比较,以确认风险控制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现场核查企业生产后信息收集及处理系统,对产品售后信息、类似器械的信息中与安全性有关的问题进行评价,如是否有一个或多个风险可接受的程度已经发生改变、初始评定是否失效、在适当阶段是否进行再次评审、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评价及验证结果是否记入了风险管理文档等。考查企业不良事件监测情况,对售后产品的跟踪及产品使用信息的收集,有无发现新的风险并加以消除。
加强医疗器械市场监督,汲取国外医疗器械管理经验,加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责任追究及处罚力度,制定医疗器械相关的法律或法规,将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纳入法制管理的范畴,加大医疗器械企业违规成本,才能促使企业重视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3.3 制定指南、实施培训、培养人才,指导企业实施注册产品全过程风险管理
国家总局制定并颁布的一系列《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对医疗器械的注册审评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建议管理部门组织制定不同门类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指南以及不同门类医疗器械使用指南,为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及用户提供操作性强的风险管理手册,例如“CT 风险管理手册”和“X 光机风险管理手册”等。
应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分别进行宣传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内容可包括相应类别的法规要求和标准要求,以及指南性文件的贯彻,使生产企业及其他方面人员树立全寿命周期风险管理的理念。同时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交流经验的平台。
提高风险管理实效的关键还是具有一批风险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除对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加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培训外,还应在理工科类大学中设立风险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基本医疗器械基础知识的风险管理人才;在医疗器械行业建立并实施风险管理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业门槛和待遇,进而激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红豆花花花
1、医疗器械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受技术条件、认知水平和工艺等限制,加之上市前的研究、验证不足,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器械在应用过程中的性能退化、故障损坏、操作不当或错误使用等,进一步增加了器械应用的临床风险,并可能导致器械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这一风险,国家应该加强医疗器械上市前的准入管理和上市后的监督,医院应该加强器械的临床准入管理以及操作人员和医学工程保障人员的准入管理,并将医疗器械应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构建涵盖医疗器械采购、临床使用和医学工程保障等各相关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医患安全,促进医院综合效益的提高。——曹德森,吴昊:医疗器械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8)22、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临床医学推向了崭新的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渗入到病理学研究、临床诊 断、介入治疗、内植物材料及功能、器官移植直至最新技术DNA基因 疗法各个领域,医院的发展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现代化设备器械,所以,医院临床的发展 与提高都与设备管理部门密切相关。设备管理部门必须了解全院现有设备的运转状况,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如设备的购买期、折旧情况、运转状态、维修、保养时刻表及维修费用等,做到心中有数。设备管理部门必须要深入临床各科室、各部门,仔细调研临床发展动态及需求。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新技术、新设备、新器械、新耗材的信息,收及主要设备的功能及性能,包括诊断设备、治疗 设备、检查设备及医疗辅助设备等设备的技术含量与先进程度及主要技术指标。——曹安之,蒋红兵,舒慧宇,刘枫,沈暑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与供应商及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关系,《医疗装备》,2004(06)3、高风险医疗器械是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器械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危。——郑福友,金敏: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中国药事》,2006(1)4、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rresponding General Aspects for Medical Devices),简称ISO/TC210。该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AAMI(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内。——陈宇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组织简介,《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6)5、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在近乎于零的基础上,经过30余年的奋发努力,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工业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工业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高技术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潘广成:医疗器械市场展望,《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2)6、医工科历经20多年的发展,其职能从当初的设备器材的采购、维修,发展到现代医用设备的信息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及标准规范化管理;医疗仪器设备预防检测与维修;现代化医院医用设施系统建设规划与管理,理工医结合开发研制新颖实用的智能医学仪器设备,深化与拓展了学科发展的内涵。临床医工科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即“以医疗器械保障为基础,以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学术科研为导向。促进学科全面发展。”——种银保,唐超:现代医疗器械管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医学装备》2005(11)7、根据调查,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例如: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不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对使用医疗器械的技术人员培训不够;对供货企业的合法资质审查把关不严;储存养护上,相应规范不明确或者可操作性不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重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等。——郭仓田,完善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管,《实用新医学》2007(12)8、从医疗器械企业的特点出发,以遵循法律法规的内容,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为指导,从优先教育决策层、零缺陷管理、推行“5S”活动、GMP规范等方面,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高琳琳: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2)9、生物学评价是医疗器械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对生物学风险分析与评估的过程.首先,它的结论是在对先前临床应用、器械的临床评价、生物学实验检测等数据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取舍的结果。——庄菲,丁彪: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生物学评价,《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4)10、医疗器械清洗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器械灭菌前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清洗是否彻底关系到医疗护理管理安全。医疗器械的清洗是否达到洁净要求,达到洁净程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判断医疗器...——王素珍,王欣,陈文,苗新霞,申丽萍:医疗器械清洗洁净度监测与清洗质量管理,《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3)
大米粒圆又圆
摘要探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效果。目的探讨外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对策防控,杜绝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应用消毒供应中心的外来医疗器械的接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及发放整个管理流程,评估外来医疗器械潜在风险。提高相关人员对风险隐患的认识,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学习。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流程,主动学习,积极讨论。使得消毒供应中心相关人员及医疗器械供应商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交接,外来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无害化处理后取走,有效地保障了器械消毒的质量与持续供应。结果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监测等每个环节质量得到保障,保障患者安全,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消毒供应中心相关人员及医疗器械供应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交接,外来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无害化处理后取走,防止院外传染发生。关键词:外来器械;风险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 6411(2018)14 - 0181- 03外来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医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体腔中,留存时间≥30d的可植入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体骨骼的维持、支持、和修补的一些高尖、复杂的外科手术需要一些特殊器械,而这些特殊手术器械非常昂贵。医院从效益和临床需求角度出发,一般均委任厂商以租借形式提供手术器械,这样既解决了这类特殊手术器械需求,又减少了购买这类昂贵器械的成本问题。由于外来医疗器械种类多,结构复杂且昂贵,处理存在很大风险和安全隐患,如何杜绝和降低风险,是目前消毒供应中心的新难题。1 外来器械风险管理1.1外来器械风险1.1.1 由于外来医疗器械价格昂贵,数量繁多,同一器械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频繁流动,临床使用率高,器械公司时常不能在规定时间把手术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结束后有时又直接取走器械,这种使用后未经规范处理的器械即在多家医院来回传递,而不是按“WS310.2—2016”新标准执行消毒处理,因此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还有一些器械由于螺钉数量多,出现反复重新清洗、消毒、灭菌的情况,也有磨损螺钉及器械的风险。1.1.2医疗机构招标并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接收器械时常无法看到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书、包装标识、标签、合格证等原始资料,器械信息的可追溯。因此手术使用这类医疗器械的合法性、安全性难以保障。1.1.3器械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流程不规范,外来器械清洗处理未设专人专岗,清洗工作缺乏固定人员监督,工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清洗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欠缺;器械公司又不能按规定时间将手术器械送达消毒供应中心,造成没有足够的清洗处理时间,使得清洗工作匆匆完成;外来器械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多纹路沟槽、清洗工勤人员缺乏正确的装卸知识,导致污染残留;同时由于外来器械品种过多、过大、过重,包装时常存在超大超重的情况,导致灭菌时装载不规范,影响灭菌效果,还有湿包风险。1.2外来器械管理1.2.1 人员的管理制定严格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在岗人员培训计划,在接收外来医疗器械前,组织在岗人员学习培训,使其认识风险管理意义,掌握医疗器械正确的处理流程,学习相关医疗器械的名称、用途、特性及维护保养等知识。1.2.2器械公司管理所有外来器械公司必须经医院审核准入,并且需符合《医疗器械监督条例》第26条规定: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医疗器械,并注明产品合格证、进口注册证、准销证等卫生权威机构认可证明。不得使用未经注册、过期或淘汰的医疗器械。1.2.3严格按《外来器械的管理制度》接收外来器械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认真清点器械,当班人员与租赁公司业务员当面清点器械,检查功能是否完好、结构是否完整、动力工具是否充电良好、配件是否齐全;并认真填写各种交接清单,包括器械的名称、器械种类及数量、植入物的种类及数量、检查质量、租赁公司名称、交接时间等等;注明患者姓名、科室、手术医生、手术时间、双方签名;器械清洗有无特殊要求,新器械必须提供说明书,根据器械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清洗处理方法。2对策2.1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在科室,加强人员风险意识培训学习,学习相关制度、强制性行业规范、标准化流程、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行业标准依法执业,提高人员风险防范意识。2.2 医院应严格制定外来器械准入制度外来器械厂家相对固定,应提前24~ 36h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厂家提供规范、无锈、无腐蚀、性能正常的器械,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不能有血迹与污迹,器械盒应符合灭菌要求,并提供植入物及植入眭手术器械清单。同时厂家还必须提供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处理的说明书,医院消毒中心则应严格按说明书参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严格按卫生部“WS310.1 - 2016.12”、“WS310.2 - 2016.12”修订新标准执行。2.3严格规范消毒清洗流程2. 3.1加强器械清洗人员的培训,设立专人专岗清洗外来器械;器械清洗时拆卸到小化,置于专用容器装载清洗,拆卸器械时应注意相关注意事项,特殊复杂器械请厂家培训指导;在器械拆卸前进行清点,已拆卸的器械,装配好后再清点,清点完毕再拆卸清洗,避免器械零件遗失。2.3.2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外来医疗器械的回收工作,根据手术安排,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必须提前26—36h送到医院,以保证足够清洗消毒时间。2.3.3采取正确清洗方法,根据器械污染程度、材质、形状,选择不同清洗方法。2.4检查包装清洗完毕进入检查包装区,由检查包装区护士检查、整理、装配,核对无误后在外来器械接收单上签字;包装时,必须先由1人检查,在经另1人核对无误方可包装,并注明外来器械供应商名称、外来器械包名称、使用科室、病人患者住院号、医生、核查者、包装者、灭菌锅号、灭菌锅程序号、灭菌时间、失效时间等等。2.5灭菌监测2.5.1根据外来手术器械的性能和耐高温情况,选择灭菌方法。耐高温、耐湿器械首选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耐湿选择低温灭菌。外来手术器械种类繁多,对灭菌参数要求高,首次应进行灭菌参数检测。金属器械重量不超过7kg,体积灭菌≤30×30×50cm,灭菌物品之间应留有空隙疏松放置,重的器械放在下层,对于细小的或特殊器械采用专用的小盒子单独包装,严禁受压。适当延长自然干燥时间,冷却时间,避免湿包。2.5.2建立植入物及植人性手术器械灭菌循环、监测记录及发放登记薄,记录操作人员签名,包括清洗消毒者、检查包装者、消毒者、监测者、放行时间及放行者等信息。粘贴监测记录:包括物理监测该灭菌锅次的灭菌打印记录单,化学监测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及第5类化学指示物,生物监测指示管的阳性对照管和阴性对照管上的标签,分别注明并记录监测结果,必须选择同批号的生物指示剂。2.6发放使用建立外来器械发放登记本,包括器械公司名称、业务员、患者科室、医生、清洗者、检查包装者、灭菌时间、失效时间、灭菌锅号及灭菌锅程序等。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规范,确认使用科室申请单,检查器械包外标识,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和有无湿包。再次查对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生物监测结果,确认测试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紧急情况下使用植入物及植人性手术器械,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应及时通知相关使用科室。3体会外来器械管理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工作中找出潜在风险,加强人员对规章制度、强制性行业规范、标准化流程的培训。制定风险控制方法,落实管理标准,对于可能引起感染风险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及方法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的接收、认知、清洗、消毒、包装检查、灭菌、监测、发放每一环节,各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外来器械的使用安全。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 2016. 12,WS310.2 - 2016.12 ,WS310.3 - 2016.12.[2] 李晓予,朱勤,闰翠英,等.外来医疗器械存在的风险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1,(1):89 -90.[3] 蒋碧菊.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药卫生,2017,(8):102 -103.[4] 杨研,卢琰嘉.外来器械处置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 31):146 - 147.[5] 黄伟坚.外来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的难点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9):82 - 83.[6]李淑玲,黄自珍,楼丽琼,等.外来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浅议[ Jl.当代医学,2016,22( 36):18 - 19.[7]陈肖连.外来手术器械存的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 2z):105 - 105.[8] 刘玉村,梁铭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M].2013摘要探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效果。目的探讨外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对策防控,杜绝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应用消毒供应中心的外来医疗器械的接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及发放整个管理流程,评估外来医疗器械潜在风险。提高相关人员对风险隐患的认识,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学习。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流程,主动学习,积极讨论。使得消毒供应中心相关人员及医疗器械供应商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交接,外来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无害化处理后取走,有效地保障了器械消毒的质量与持续供应。结果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监测等每个环节质量得到保障,保障患者安全,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消毒供应中心相关人员及医疗器械供应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交接,外来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无害化处理后取走,防止院外传染发生。关键词:外来器械;风险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 6411(2018)14 - 0181- 03外来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医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体腔中,留存时间≥30d的可植入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体骨骼的维持、支持、和修补的一些高尖、复杂的外科手术需要一些特殊器械,而这些特殊手术器械非常昂贵。医院从效益和临床需求角度出发,一般均委任厂商以租借形式提供手术器械,这样既解决了这类特殊手术器械需求,又减少了购买这类昂贵器械的成本问题。由于外来医疗器械种类多,结构复杂且昂贵,处理存在很大风险和安全隐患,如何杜绝和降低风险,是目前消毒供应中心的新难题。1 外来器械风险管理1.1外来器械风险1.1.1 由于外来医疗器械价格昂贵,数量繁多,同一器械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频繁流动,临床使用率高,器械公司时常不能在规定时间把手术器械送到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结束后有时又直接取走器械,这种使用后未经规范处理的器械即在多家医院来回传递,而不是按“WS310.2—2016”新标准执行消毒处理,因此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还有一些器械由于螺钉数量多,出现反复重新清洗、消毒、灭菌的情况,也有磨损螺钉及器械的风险。1.1.2医疗机构招标并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接收器械时常无法看到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书、包装标识、标签、合格证等原始资料,器械信息的可追溯。因此手术使用这类医疗器械的合法性、安全性难以保障。1.1.3器械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流程不规范,外来器械清洗处理未设专人专岗,清洗工作缺乏固定人员监督,工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清洗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欠缺;器械公司又不能按规定时间将手术器械送达消毒供应中心,造成没有足够的清洗处理时间,使得清洗工作匆匆完成;外来器械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多纹路沟槽、清洗工勤人员缺乏正确的装卸知识,导致污染残留;同时由于外来器械品种过多、过大、过重,包装时常存在超大超重的情况,导致灭菌时装载不规范,影响灭菌效果,还有湿包风险。1.2外来器械管理1.2.1 人员的管理制定严格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和在岗人员培训计划,在接收外来医疗器械前,组织在岗人员学习培训,使其认识风险管理意义,掌握医疗器械正确的处理流程,学习相关医疗器械的名称、用途、特性及维护保养等知识。1.2.2器械公司管理所有外来器械公司必须经医院审核准入,并且需符合《医疗器械监督条例》第26条规定: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医疗器械,并注明产品合格证、进口注册证、准销证等卫生权威机构认可证明。不得使用未经注册、过期或淘汰的医疗器械。1.2.3严格按《外来器械的管理制度》接收外来器械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认真清点器械,当班人员与租赁公司业务员当面清点器械,检查功能是否完好、结构是否完整、动力工具是否充电良好、配件是否齐全;并认真填写各种交接清单,包括器械的名称、器械种类及数量、植入物的种类及数量、检查质量、租赁公司名称、交接时间等等;注明患者姓名、科室、手术医生、手术时间、双方签名;器械清洗有无特殊要求,新器械必须提供说明书,根据器械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清洗处理方法。2对策2.1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在科室,加强人员风险意识培训学习,学习相关制度、强制性行业规范、标准化流程、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行业标准依法执业,提高人员风险防范意识。2.2 医院应严格制定外来器械准入制度外来器械厂家相对固定,应提前24~ 36h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厂家提供规范、无锈、无腐蚀、性能正常的器械,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不能有血迹与污迹,器械盒应符合灭菌要求,并提供植入物及植入眭手术器械清单。同时厂家还必须提供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处理的说明书,医院消毒中心则应严格按说明书参数清洗消毒检查包装,严格按卫生部“WS310.1 - 2016.12”、“WS310.2 - 2016.12”修订新标准执行。2.3严格规范消毒清洗流程2. 3.1加强器械清洗人员的培训,设立专人专岗清洗外来器械;器械清洗时拆卸到小化,置于专用容器装载清洗,拆卸器械时应注意相关注意事项,特殊复杂器械请厂家培训指导;在器械拆卸前进行清点,已拆卸的器械,装配好后再清点,清点完毕再拆卸清洗,避免器械零件遗失。2.3.2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外来医疗器械的回收工作,根据手术安排,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必须提前26—36h送到医院,以保证足够清洗消毒时间。2.3.3采取正确清洗方法,根据器械污染程度、材质、形状,选择不同清洗方法。2.4检查包装清洗完毕进入检查包装区,由检查包装区护士检查、整理、装配,核对无误后在外来器械接收单上签字;包装时,必须先由1人检查,在经另1人核对无误方可包装,并注明外来器械供应商名称、外来器械包名称、使用科室、病人患者住院号、医生、核查者、包装者、灭菌锅号、灭菌锅程序号、灭菌时间、失效时间等等。2.5灭菌监测2.5.1根据外来手术器械的性能和耐高温情况,选择灭菌方法。耐高温、耐湿器械首选高压蒸汽灭菌,不耐高温、耐湿选择低温灭菌。外来手术器械种类繁多,对灭菌参数要求高,首次应进行灭菌参数检测。金属器械重量不超过7kg,体积灭菌≤30×30×50cm,灭菌物品之间应留有空隙疏松放置,重的器械放在下层,对于细小的或特殊器械采用专用的小盒子单独包装,严禁受压。适当延长自然干燥时间,冷却时间,避免湿包。2.5.2建立植入物及植人性手术器械灭菌循环、监测记录及发放登记薄,记录操作人员签名,包括清洗消毒者、检查包装者、消毒者、监测者、放行时间及放行者等信息。粘贴监测记录:包括物理监测该灭菌锅次的灭菌打印记录单,化学监测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及第5类化学指示物,生物监测指示管的阳性对照管和阴性对照管上的标签,分别注明并记录监测结果,必须选择同批号的生物指示剂。2.6发放使用建立外来器械发放登记本,包括器械公司名称、业务员、患者科室、医生、清洗者、检查包装者、灭菌时间、失效时间、灭菌锅号及灭菌锅程序等。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规范,确认使用科室申请单,检查器械包外标识,指示胶带变色情况和有无湿包。再次查对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生物监测结果,确认测试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紧急情况下使用植入物及植人性手术器械,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提前放行,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应及时通知相关使用科室。3体会外来器械管理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工作中找出潜在风险,加强人员对规章制度、强制性行业规范、标准化流程的培训。制定风险控制方法,落实管理标准,对于可能引起感染风险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及方法应用于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的接收、认知、清洗、消毒、包装检查、灭菌、监测、发放每一环节,各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外来器械的使用安全。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 2016. 12,WS310.2 - 2016.12 ,WS310.3 - 2016.12.[2] 李晓予,朱勤,闰翠英,等.外来医疗器械存在的风险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1,(1):89 -90.[3] 蒋碧菊.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药卫生,2017,(8):102 -103.[4] 杨研,卢琰嘉.外来器械处置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 31):146 - 147.[5] 黄伟坚.外来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的难点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9):82 - 83.[6]李淑玲,黄自珍,楼丽琼,等.外来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浅议[ Jl.当代医学,2016,22( 36):18 - 19.[7]陈肖连.外来手术器械存的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 2z):105 - 105.[8] 刘玉村,梁铭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M].2013
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与中国海油自保公司案例研究》 自保公司作为企业进行风险 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
余额宝属于理财产品,那么理财产品就一定存在投资风险,只不过是有风险大小的区别,就连银行的稳健型理财也不能给用户100%保证一定保本保息,因此余额宝自然也是有投资
1.政府政策,甜品店糖度超标不符合国家安检食品安全质量标准,高甜度食品吃多使中老年人得糖尿病风险上升。2.甜品店在经营上面临市场风险及挑战中应对市场风险,加强市
没有现成的,这要靠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了
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