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6

叶伟2050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天文学杂志社海报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鄙视投机者

已采纳

你好!全国有以下这些方面的杂志:《中国国家天文》月刊 《天文爱好者》月刊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季刊 《中国天文学文摘》季刊 《云南天文台台刊》季刊 《天文学进展》季刊 《陕西天文台台刊》半年刊 可以网上阅读的有:《中国国家天文》月刊,在线阅读地址:《天文爱好者》这一本没有电子版,但是有类似网站《太空探索》这一本属于科幻的,也介绍一下,阅读地址是:

148 评论

格子女77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4月24日这一天,它是1970年我国发射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日子,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具有开创和奠基的深刻纪念意义。远征星辰大海,是我们从古至今不断追逐的梦想,也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永不停歇的脚步。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都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

【致敬中国航天女将】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航天事业中优秀的女性工作者辈出,她们在航天事业中展现了女性力量。比如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她也是咱们首位太空教师,相信天宫课堂很多朋友们也都关注了。等等还有很多女性在很多重要岗位上【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或许我们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但是她们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却是永存的。所以无论是今年还是未来,都期待着女性航天工作者的熠熠风姿。

【探索太空,永不止步】

正如2022年的【中国航天日】海报最终定为了【《九天漫书》】,这也承载了古今的航天梦,国潮的元素完美契合了【航天点亮梦想】的主题。今年我国的空间站也进入到了建造阶段,随着【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返回地球,完成了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最后一次飞行,所以今年也势必是中国航天继续迈进崭新高度的一年!

【航天点亮梦想】

无论是影视作品比如《流浪地球》等对航天事业的诠释,还是就在今年亲眼目睹了航天英雄们载誉而归的一刻,都为无数还在迷茫中的青少年们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相信未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必将人才辈出,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前仆后继逐梦圆梦太空。

【中国航天日】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甚至爱上航天事业,作为全民关注的伟大事业,也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为其奉献自己的力量。看似平凡的一天,却有着并不平凡的意义,【致敬中国航天人,加油中国航天】!

314 评论

壹贰叁肆4321

这种问题对非专业人士来说都是很难回答的,包括我在内。从网络上搜索到一些信息,应该可以对两个杂志进行一些评判。SCI收录了《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ISSN: 1674-4527)但是并没有收录《天文学报》(中国)。国内应用的影响因子也可以参考,前者是0.3X,后者是0.1X从这两个结果来看,两份期刊的档次应该可以评判了。不过,作为一名研究生,总是感觉楼主的问题还有些稚嫩。这两份期刊主要偏向天文学,而国内大多数物理研究的课题和天文鲜有交际,想要找到一位在天文方面作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导师,恐怕也是该好好准备的。其次,国内期刊由于语言和科研水平(天文方面的确不强),和国际上是有差距的,及表比较好的一篇,不知道能不能被归进三区,作为一名研究生,如果在纠结这一档次期刊的好坏,那肯定是要为毕业而发愁了。再有,宇宙物理,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不过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似乎从没听过这个名词,要么是天体物理,要么是它的分支物理宇宙学,如果中学生这么说,我会鼓励,不过作为有志于读研的本科生,这样的学术水准在面试的时候恐怕是要多加留心的。

339 评论

xulisha0221

九天揽月

作为地球的邻居,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十分深远,很多生命现象与月相及月球公转周期有关。

而无数的夜晚,皎洁的月光还汇集了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各种想象。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月球,更是迈向深空的前哨站。

早在1991年,我国的航天人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月球;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段旅程。

随后,我国接二连三地向月球及周边发射了一系列航天器。

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嫦娥"系列之外,还有2014年发射的"嫦娥五号T1"试验器,以及2018年发射的"鹊桥号"地月中继卫星和"龙江"小卫星兄弟。

时至今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已经在月球背面度过了近500天,并且还在继续辛勤工作。

她们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玉兔二号"每一个新的车辙印,都是中国航天新的脚步,也是人类月球探测的一大步。

一年多来,她们用人类打造的仪器,去探寻月球深处的构造(测月雷达),以及宇宙深处的信号(低频射电望远镜),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这些信号是在地球乃至月球正面都难以观测的。

"嫦娥五号"已经启程,实现我国月球探测"绕、落、回"三个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整个"嫦娥五号"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组成,并设计了复杂的分离和对接方式。而这样复杂的多次交会对接,将全部自动完成。

从月球返回的难度也不容小觑,"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的速度将达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m/s),比我们常见的飞船返回速度高出近50%。

如果以这个速度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不到两分钟。而如果直接冲入大气层,很可能被彻底烧毁。

为了让返回舱安全着陆,嫦娥五号采用了"打水漂"的方式,即第一次返回时被大气层弹回太空,再进行第二次返回。这一技术,已经在"嫦娥五号T1"试验器上得到了验证。

"嫦娥五号T1"还为"嫦娥五号"拍下了预定采样区的照片。

这些航天器及配套的地面设施,为我国的深空探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月球"绕、落、回"的目标,对中国航天而言,只是一个开始,探月之旅仍在继续。

2019年4月18日,在完成"嫦娥四号"国际载荷数据交接的同一天,中国航天向全世界征集"嫦娥六号"科学载荷。

根据以往的情况,由于前往外星球的船票一票难求,不少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一直盯着"嫦娥"系列这样的机会。

"嫦娥六号"计划实现月球南极采样返回,这将是人类首次从月球南极带回标本。

月球南极是近些年来月球炙手可热的探测区域,这片区域有月球最古老的盆地,并且可能蕴含着一定量的水冰,因此成为目前绝大多数月球着陆器的首选目标。

在未来,"嫦娥七号"也计划出征月球南极,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豪华套餐,计划一次性囊括轨道器、中继星、着陆器、月球车,甚至还有一个能在月表"飞"的飞跃探测器。"嫦娥七号"豪华套餐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月球的认识。

这还没完,等到了"嫦娥八号",航天工程师们打算在月面上,尝试"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开始着手在月球上建造真正的航天前哨站。

中国航天的九天揽月之路,将会愈发的精彩。

萤火征途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而离地球最近的大行星,就是火星,啊不对,金星了。

等等,是不是感觉不太对劲?为什么很少听到金星探测的消息?

人类对于选择探测的目标是非常慎重的,因为需要保护一些天体,或者,保护自己的"探测器"……

比如,对木卫二的探测就十分谨小慎微,通常都采用飞掠的探测策略,避免污染其可能蕴含生命的液态海洋;

再比如,对金星的探测就十分瞻前顾后,通常都采用不去的探测策略,避免金星高温高压、有硫酸的大气对"探测器"的极度摧残;

而另一个邻居,火星,就友善得多了。

火星和地球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这也引发了人类对火星极大的兴趣——火星,可不可以改造成为下一个地球?

每隔26个月,地球都会迎来一个最优火星探测窗口,这一次,是在今年的7月。

本次探测窗口中,有一个与以往不同、十分令人瞩目的新成员,那就是我国计划首次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一号"(暂命名)。

"火星一号"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首次计划中就要一次性完成火星绕(轨道器)、落(着陆器)、巡(火星车)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这一选择绝非毫无底气的冒险,"火星一号"充分借鉴了"嫦娥"系列绕、落、巡的经验。

为了解决探测火星的一系列难题,相关的实验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就在去年的11月14日,我国对外公开展示了火星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着陆器"在70米高空与塔分离,在67米的高度悬停,并自主避障,下降到20米的高度。

在这座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内,科研人员模拟各种"火星一号"将要遇到的困难。

"火星一号"只是中国航天在火星探测上初试牛刀。

接下来,中国的火星探测将尝试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火星采样返回。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还没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航天想要突破的一个创举。

小人国探秘

在《格列佛游记》中,有对小人国的描写,太空中也有小人国——太阳系分布着海量的小行星和彗星。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群看似不起眼的小人国公民,却很可能拥有着太阳系起源,甚至是生命起源的部分奥秘。

在天文学家们看来,太阳系中较大的天体,甚至包括月球在内,都经过了漫长的行星分化,现在的构造和形成时的构造已经沧海桑田了。

最简单的例子是,尽管地球已经四十多亿的高龄了,但在地球表面找到一块30亿年前的岩石十分罕见;可是,在月球上找一块古老的岩石要容易的多(如前面提到的月球南极);而在小行星上,则更加容易——遍地都是古老的岩石。

有些小行星还富含有机物,那么就可以借此了解太阳系早期有机物的一些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

早在2012年,"嫦娥二号"就实现了我国的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结果表明4179号小行星很可能是由两个天体组成的,这一成果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不过,"嫦娥二号"只是发挥余热,兼职探测小行星的,中国航天在探秘"小人国"上,还有更多的想法。

于是,专门探测太阳系小天体的任务应运而生。

首个专门探测小天体的探测器可能被命名为"郑和号",它将一次性囊括探测小行星、彗星,并将小行星的样本送回地球等多项任务,是一个强大的多面手。

"郑和"将要拜访的小天体都各有千秋。

小行星2016HO3是一颗地球的"准卫星",这颗小行星在近几百年内几乎和地球形影不离。不过,即便如此,人类还从来没拜访过这一类特殊的小行星。

彗星133P/Elst-Pizarro不同于以往的彗星,这是小行星带中发现的第一颗彗星,将有助于理解小行星和彗星之间的角色转换。

这些特殊的"小人国"公民蕴含了太多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从未有探测器涉及,实在令人神往。中国航天也有望在这一次探索中,收获一系列的世界首次。

2019年4月,中国航天在向全世界征集 "嫦娥六号"科学载荷的同一天,开始征集"郑和号"的科学载荷,这次探测可以说已经是板上钉钉。"郑和号"预计2022年前后发射,将持续探索到2031年左右。

预计在整个21世纪的20年代,我们都会不断看到,"郑和号"揭开小天体众多秘密的新闻,非常值得期待。

更遥远的巨人国

除了小人国,太阳系中还有巨人国。

在这群"巨人"当中,最大的巨行星就是木星。

木星系有79个"月亮",其中尤以木卫二和木卫四最为特别,两颗行星都蕴含着海洋。

其中,木卫二的海洋非常深,且地质运动活跃,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科学家们期盼着对这些木卫的进一步了解。

中国航天的下一个目标,就在这片区域,前期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攻关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估计到2036年前后,我国的木星及木星系探测器就会启程。

紧随木星及木星系探测器之后的,是天王星的探测计划。

天王星是太阳系体积第三的行星,仅次于木星和土星。

人类目前唯一的一次天王星近距离观测,还是在1986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旅行者2号"并没有环绕天王星,只是雁过留痕。此后,一直没有探测器到达过天王星。

预计我国的天王星探测器,大约会在2046年前后发射。

以上内容,只是我国深空探测的冰山一角,中国航天从来都有着更远大的目标,也从不会停下迈向深空的脚步。

如同我国的航天前辈一样,现在和未来的中国航天人将会不断开拓进取,打造更多、更远、更复杂的深空探测器,去揭开更多太空中的神秘面纱。

221 评论

aimyforever

过去五年,中国航天加速创新发展。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2016年以来,截至2021年12月,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此外,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也亮点纷呈。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在农村及边远地区,通信卫星为1.4亿多户家庭开通直播电视,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大众出行、智慧物流、远洋运输、精准农业等领域,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为物资运输、人员流动提供精准定位导航;面对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多样化需求,遥感卫星影像累计分发超亿景……“

目前,我国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航天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撑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吴艳华说。

五年任务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完成火星采样返回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吴艳华表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遵循创新引领、协同高效、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原则,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以航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持续提升科学认知、自由进出、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太空的全面能力。

航天运输系统方面,将持续提升航天运输系统综合性能,加速实现运载火箭升级换代。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发展,研制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加快推动重型运载火箭工程研制。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面向航班化发射需求,发展新型火箭发动机、组合动力、上面级等技术,拓展多样化便利进出空间能力。

载人航天方面,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

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夯实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基础。深空探测方面,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发射“嫦娥六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发射“嫦娥七号”探测器、完成月球极区高精度着陆和阴影坑飞跃探测,完成“嫦娥八号”任务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前景展望投入产出比可达“1∶10”航天将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发展航天技术既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的跨越发展,又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国家对航天发展高度重视,发展航天技术投入较高,但航天应用的溢出效益很大。

据初步统计,可达到1∶10的投入产出比。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产业发展巨大变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说。此外,白皮书还指出,要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近日,由我国民营航天企业银河航天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已从其自主建设的卫星研发产线下线,完成出厂评审,运抵发射场,将于2022年一季度择机发射。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认为:“卫星数量的增加、平台的丰富、性能的提升以及卫星制造的商业化、低成本化,不断丰富着卫星的应用场景。”目前,航天应用已广泛用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也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也切身体会到航天科技创造的美好生活。

“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天将积极支撑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效能。”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说。

21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上海社会科学院杂志

    《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主编是黄颂杰。根据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

    了了大哥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江海学刊杂志社主编

    在 一查什么都有

    快到腕里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天地文学杂志社

    天地文学杂志社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潇湘电影制片厂明星村2201室 邮政编码:410007

    小若冰MM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天津杂志社招聘

    天津日报,今晚报,球迷报

    李李路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天津散文杂志社

    《十月》 杂志简介:大型综合性文学双月刊,以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的佳作为特色,既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是北京市优秀期刊,华北地区“十佳”期刊,

    初夏红豆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