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ubaobao
比任何分析师预计得都要更精彩。现在,全球两家最强势的公司站到了对立面。 中国移动公司是最近这几年里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它有4.93亿用户,2008年它为自己的股东创造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8月31日,它联合终端制造商们推出了OPhone手机,之前的17日,它推出了“Mobile Market”—它就是冲着苹果公司来的。回到1月,谁会想到中国的3G大战会是这样? 这家拥有全球最大用户数的电信运营商信奉的是上下通吃的原则。回顾一下它在增值领域推出的那些产品—飞信之于移动QQ,移动梦网之于WAP网站,139邮箱之于黑莓邮件推送服务,收回对SP的控制,更不要提凤凰卫视的布局每一次它都是要把更多的利润收在自己囊中。贪婪,对的就是贪婪,是中国移动—这个信奉国家资本主义的企业最大的特点。 但苹果公司显然它也是这样一个企业。在全球电信市场上,苹果公司这个硅谷创新企业可不再是生产极简主义设计的电子玩意的制造商,这一年多,傲慢的苹果对那些可怜的电信运营商们来说既爱又恨。在贪婪和上下通吃这两点上,苹果表现得更露骨更直白,“所有喜欢iPhone的>>用户都是我(苹果)的用户,不是你(运营商)的用户。因为尽管用户使用运营商的网络,但是所有内容都是在我的在线程序商店下载,而且钱都付给了苹果。”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曾这样挑衅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全球运营商。他认为,运营商就是管道。这些管道只能亦步亦趋。 但中国移动对苹果说了“不”。数月之前中国移动终止了与苹果公司的谈判,转而着手推行自己的与iPhone手机相仿的OPhone计划,在内置了与苹果App Store相差无几的“在线程序商店”之后—中国移动要在中国扮演起“苹果公司”的角色。当然,规则也可以从苹果那里拷贝而来。要知道,中国移动有近5亿用户,它有资格来指挥除了苹果之外的那些对“5亿”这个概念垂涎的企业。 曾经认为中国联通可以借着iPhone翻盘的观察家们,必须要重新考量一下这个市场了。 这本来是中国联通不多的机会之一。与拥有4.93亿用户群的中国移动相比,规模较小、只拥有1.4亿用户的中国联通一直在寻找出奇制胜的机会—联通抓住了。8月28日,经历漫长的谈判,中国联通宣布与苹果公司达成了在中国内地合作销售iPhone的协议:9月28日,双方将共同把3G版的iPhone手机带到中国。 至少在这个时候,起步最晚的联通还是被认为拿到了最好的一副牌。 与在全球其他国家一样,iPhone在中国内地同样拥有着大量的粉丝,按照非官方的统计,已经有超过100万部盗版iPhone手机在内地市场流通。现在,中国联通期望借助这款明星机器把更多的用户从竞争对手那里拉到自己的网络中来。 中国联通把目标瞄准在争夺更年轻、更懂技术、消费欲望更强、更有品牌意识的用户上—这也是中国移动所渴望得到的客户。 多年以来,中国移动客户群中最有价值的群体—全球通用户,被形容为“那些学历大多只有初中水平、已经人到中年的商人,他们不怎么使用手机的数据应用功能,但会没日没夜地打电话,每月手机话费账单能达到1000元人民币”,但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视频通话、互联网服务、手机在线游戏—醉心于这些服务的年轻用户可能会带来比中国移动目前高端客户更多的收入。 这个用户群是联通翻盘的根本,最重要的,它还是赢得未来的根本。 谁会对未来视而不见呢?联通宣布与iPhone合作的3天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全球两个最傲慢的公司中国移动和苹果开始直面竞争了。而之前一天,中国电信董事长兼CEO王晓初公布了中国电信将引进3G版黑莓手机(BlackBerry)和智能终端Palm的计划。 现在,包括苹果iPhone、黑莓和Palm在内,那些世界上最时髦的智能手机都齐集中国市场了,而中国移动也希望自己的OPhone手机可与它们一争高下。 对于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游戏规则变了。 它们曾经最热衷的“资费价格战”已经失去效力: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净利润比上一季度分别下降了19%、21%和6%。此前,面对电信重组和3G发牌后渐趋激烈的竞争,三家运营商相继比拼语音资费的大降价—在话音业务始终是主流业务的情况下,这>>导致了盈利能力下降。 对中国运营商们来说,如何形成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成为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而苹果在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显然值得借鉴—这家公司几乎不费任何力气就把手机玩家的竞争重点从终端规模和价格带到了软件服务的轨道上。 谁都知道苹果公司才是“在线程序商店”(App Store)的发明者,上线一年以来,它已容纳了超过10万名开发者提交的6万多款软件程序,导致了超过15亿次的软件下载量—手机广告分析公司AdMob的调研报告预计,App Store每月能给苹果带来近2亿美元营收,这意味着一年就是24亿美元。而这股iPhone开发者的旋风甚至可以与当年的“.com”创业热潮相提并论。 问题就在这里。是iPhone左右未来,还是App Store背后的庞大手机应用软件支配未来? 中国移动8月17日发布在线程序商店“Mobile Market”,中国电信也宣称其在线软件商店建设已基本结束,测试版本将最快在9月上线。但得到了iPhone的中国联通似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得到App Store,董事长常小兵提到的更多的是联通自己的在线软件商店战略,将“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肯定会结合WCDMA的优势,对产业链所有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开放,不光是iPhone”。 这成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苹果App Store不能随着联通版iPhone进入中国的话,联通凭借iPhone提升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和改善用户结构的愿望就要大打折扣了。这等于它主动放弃了一个拥有6万多款应用程序的在线商店。而它也将把觊觎中国6.9亿无线市场用户的全球逾10万名开发者挡在门外。 而对于联通来说,最坏的消息莫过于,苹果公司中国区声称与联通的合作协议并非排他性协议—我们不能忘了,苹果公司在运营商面前一贯的傲慢与强势。 而此时,傲慢的另一方,不愿意做苹果的“管道”的中国移动除了还有与苹果合作iPhone的机会,它的在线程序商店“Mobile Market”已经有了9000个注册开发者,提交了2000多款应用软件。与App Store比起来还微不足道,但已经足以表达它同样要“控制一切”的决心。中国移动自建的在线程序商店把苹果App Store当成了唯一的靶子,它甚至在自己的“开发者社区”定期更新App Store的销售监测报告。更重要的是,它要狙击“苹果说了算”的趋势,把话语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自从iPhone改变游戏规则把话语权从运营商转移到终端制造和软件开发商以来,中国移动是第一个要以“通吃”来夺回控制权的运营商。 它希望自己在未来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时代,“通吃”软件销售利润和互联网数据资费利润的双层奶油—就连一直在全球独立推广互联网服务的诺基亚,也在中国移动的在线软件商店里建设了自己的Ovi专区,服膺于中国移动的控制之下。 中国移动“掌控一切”的野心,还体现在它用来与iPhone拼杀的OPhone上。每款被称作OPhone的智能手机—无论它是多普达、三星、LG还是摩托罗拉和联想,都必须定制中国移动音乐随身听、飞信、139邮箱、移动梦网和手机导航等互联网数据业务。它们被牢固地镶嵌在中国移动的OPhone平台—这个被称作“开放移动系统”的平台上,不能像其它软件那样被删除或屏蔽。这样,中国移动控制了从底层操作系统到互联网应用,再到软件商店的整个利益链条。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从8月17日到31日,曾经被视为垄断象征的中国电信业,戏剧性地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而在iPhone、黑莓、未来的OPhone这些明星终端大战的背后,更隐藏着傲慢的苹果与傲慢的中国移动公司之间的竞争,这是未来电信业话语权之争。 OPhone的背后 作为全球第一家主导在线程序商店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从苹果公司—这位行业颠覆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OPhone,这是个不错的名字,足够简单和直接。2008年初,当联想移动提出这个想法时,中国移动与它的合作即将正式开始。在此前的几个月里,中国移动已经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诉了对方—这家运营商打算研发一个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而联想移动要做的,是为其开发合适的终端。 但刚在8月31日亮相的并不仅仅是一款联想手机了。在此之前,由联想移动创造的这个名字已经变得意义更为宽泛—它是一系列采用中国移动OMS操作系统并且深度定制了中国移动数据服务的手机终端的集合。阵容里包括了多普达、飞利浦、LG等众多品牌,甚至还有在全球第一次推出手机产品的戴尔公司。 中国移动似乎很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在与苹果iPhone的谈判进行到半年的时候,它开始了自己的OPhone计划。 现在,从任何一款OPhone身上都能找到苹果主义的影子:简洁易用的设计、电阻式全触控大屏幕、代表“互联网应用”的排列整齐的图标—更别提名字了。 当然,对于中国移动来说,更值得在乎的是它打在OPhone上的清晰标签,它参与了其中从设计、研发到测试的每个环节。“甚至在侧边键颜色的选择等小细节上都一起进行了论证。”联想移动副总裁陈文晖说,与中国移动研究院组成的研发小组前后共为这款手机拿出了十几套方案。 5月,联想O1—就像G1那样,更名后的它代表的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OPhone手机—开始在友好用户中进行测试,测试的规模被认为是中国市场上从未有过的。他们必须确认,这款被双方都寄予厚望的产品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新的操作系统,并且足以担负起使命—与其它OPhone一起对抗注定会投入联通怀抱的iPhone。 OPhone采用的OMS操作系统是根据Google Android底层代码开发的开源系统,由中国移动研究院与播思通讯联手完成;在界面设计和呈现上,中国移动方面都提出了细致的规范,具体到了什么位置呈现哪项服务:例如飞信、139邮箱和音乐随身听等数据业务,其图标都被排列在手机桌面最显著的位置。 在这些图标中,有一个最特殊的成员,它被叫做Mobile Market,这是中国移动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6月初,智能手机生产商多普达接到中国移动的要求,对方要在多普达Magic上测试Mobile Market的兼容情况,并同时解决界面设计和操作便捷性等问题。 多普达的母公司宏达电子(HTC)是全球第一家研发GPhone(应用Google 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的公司,它几乎成了Android在全球的代言人。多普达显然是中国移动检验OPhone与Mobile Market成熟度的最佳选择。 在8月17日Mobile Market上线的发布会上,人们第一次见到了这款为Mobile Market而生的多普达Magic—它作为唯一提供Mobile Market功能演示的OPhone机型,抢在其它OPhone之前亮相。多普达市场产品总监张国祥认为,Mobile Market是所有OPhone产品最重要的应用功能。 这当然是中国移动的目的所在。自从上一轮电信泡沫破灭以来,电信运营商就取代网络设备商掌握了移动产业的话语权。作为全世界第一家主导在线程序商店的运营商,中国移动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和准备。 5月,应用程序开发者朱连兴的QQ好友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来自中国移动旗下无线数据服务公司卓望科技的人,他的目的是询问朱连兴能不能为中国移动即将上线的Mobile Market做一些应用软件的开发。这是朱连兴第一次与中国移动打交道,尽管它看上去有些随意。 朱连兴的139.me是一个年轻的软件开发团队,从去年起一直在给苹果iPhone的在线程序商店App Store开发第三方应用,目前已经有10款应用软件在App Store上销售。其中卖得最好的是一款被称作“Colorful Aquarium”(多彩水族>>箱)的在线游戏—那不过是个供人们用iPhone“喂养”虚拟水族动物打发无聊时光的小玩意,但售价2.99美元的它上线两个月已经累计了60万次的下载量。按照苹果与开发者的分成协议,它至少给朱连兴的团队带来了150万美元的收入。 然而,在苹果App Store超过6万款的在售应用软件、10万名注册开发商和累计15亿次的软件下载量面前,朱连兴的贡献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一段时间,人们都觉得苹果和联通马上就要把iPhone正式带到中国了—也许最多再等一两个月。朱连兴也为此做了一些事情,最近一款正在内测的软件—一个打折信息工具就第一次开发了中文版本。 是不是应该加入中国移动的Mobile Market阵营?朱连兴愿意尝试一下。他花了两周时间开发了一款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软件—为驾驶员理论考试提供资讯服务的实用性工具。只不过令他失望的是,目前还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他的软件还迟迟没有得到审核通过。 截至8月24日,Mobile Market正式上线一周,它的注册开发者已超过9200人,其中提交创意的2100人,总共上传了超过6000款不同类型的在线应用软件。一个看上去阵容庞大的开发者队伍似乎形成了,也许中国移动有些忙不过来了。 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六千多款应用程序资源被分散给了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众多不同品牌的手机。对Mobile Market的开发者而言,在他决定开发一款程序之前,必须先确定这款程序是适用于Symbian、Windows Mobile还是OMS平台,以及它是否能兼容诺基亚、三星或摩托罗拉的不同机型—比起单一平台的iPhone,它的聚集力和规模效应会打上折扣。 目前,有来自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多普达和联想等公司的109款终端能够支持Mobile Market的开发,其中包括一直计划在中国独立运营移动互联网业务Ovi的诺基亚。诺基亚全球副总裁林启中表示,将在中国移动定制的诺基亚智能手机中全部内置Mobile Market客户端—包括目前主流的2G手机和未来的3G TD-SCDMA手机。 不怀疑中国移动有能力拉拢手机生产商们,它还明白必须放下身段去争取像朱连兴一样的开发者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而且必须抢在联通把一切事情搞定之前。一旦iPhone的中国用户能够从App Store下载各种本地的应用和程序,那些开发者一边倒的局面也许就无法控制了。 朱连兴现在觉得还应该再等等看市场反应,然后再做决定。“从技术层面来说,把我们现有的应用程序转为适合OPhone平台是没有难度的,所以只要看到有市场,就会去做。”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来自南京的周文明显得对中国移动更有信心,他开发的“超级尺子”正在Mobile Market上销售,他为其定价为3元。同苹果、诺基亚、微软等一样,中国移动与开发者按照3:7的比例分成。用户下载一次“超级尺子”,移动可以获得0.9元的收入—不包括下载时发生的上网流量费用。 中国移动似乎正在把苹果当成其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开发程序商店还是明星手机。但事实上,它更想从这位行业颠覆者身上学到东西:像iPhone那样,做到从操作系统到界面,从界面到手机外观,再到在线服务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中国移动真正想要的。 “过去许多人埋怨中国移动的服务不好用,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以往在界面设计和表现方式上让人们无法亲近这些业务。”张国祥认为多普达Magic在这方面改进了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Magic”的命名对多普达还有另一层隐秘含义—2009年初HTC发布的第二部GPhone的代号就是“HTC Magic”。而“多普达Magic”就是它在内地的GPhone,尽管这是一款与中国移动深度定制的机型。“很多人猜测我们什么时候把G1带到中国,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了,我们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它带进来。”张国祥说。 据悉,一部多普达Magic在运营商补贴的前提下售价大约会在3000到4000元左右,目前这些产品正在送往各地渠道商的途中,它们将在中国移动营业厅、国美苏宁迪信通等直供零售商及部分代理商的多种渠道进行销售。 而联想移动和LG方面均表示,与运营商就采购价格、补贴政策以及采购数量等方面的谈判还未落定,所以仍不能透露。联想移动副总裁陈文晖介绍,联想O1计划在9月底上市,目前广告等推广计划已经全部完成,他形容计划可以让消费者对O1有“充分的认知”。 传闻中联通将为iPhone开出每部2000元左右的补贴,据《第一财经周刊》了解,中国移动可能将开出相同的条件,为使用OPhone的预付费客户和签约客户提供最多2000元的补贴—这接近大多数品牌OPhone价格的一半。 希望能给你帮助。
老王弃治疗
在写移动通信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就是,所写论文研究的意义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的新意。次也要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是用什么理论证明此观点的,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而且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也要有详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作者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当然,研究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要从现实的方面去进行论述,要写的具体点。这里,作者可以了解一下数学教学论文研究有什么意义。
莎拉波哇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问题探讨工学论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移动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经常出现的问题,介绍了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的重要性,防雷接地系统的构成和基本要求,并结合多年运维经验提出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 移动通信;基站;防雷;接地
简介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设置大多安装在建筑物的房顶上,还有一部分安装在铁塔上,相对周围环境而言,形成十分突出的目标,从而导致雷击概率增多。通信设备损坏,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呢?几年来的维护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实施基站针对性防雷。
1认清移动基站雷害的主要原因
移动基站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我们按照防雷理论[1],尽量提高基站防雷系统的泄流能力,选用了80kA甚至100kA的大型防雷器,但是防雷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常出现基站防雷器没有明显动作,基站设备却已经发生损坏[2]。是防雷器不好吗?不,防雷器都是检测合格的入网产品。原因是没有按照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防雷系统。经调查统计了黑龙江省近两年来的雷击事故,得出一条重要数据;基站内设备被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破坏的概率为零。这是因为基站设备包括基站室外电力变压器的位置普遍较低[3],完全处于建筑防雷设施或铁塔以及架空线路避雷系统和建筑防雷等外围的避雷系统泄放,所以基站设备很难遭到直击雷损害。
2防止地电压反击是基站防雷接地的主要课题
当雷电流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必然引起基站工作地的电位升高,基站直流负荷如BTS电源、开关电源的监控单元、基站的动力环境监控器等设备相对远端地一般都存在寄生电容,这些设备一端接工作接地,无流的远端地与基站的工作接地间存在电位差,因而产生差模脉冲电压[5]。当超过设备绝缘耐压的容许限度时必然造成设备的损坏。基站的单相交流负荷如基站空调、照明等设备的零线接在变压器的交流地上,当雷电流沿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变压器的交流地和交流重复接地电位也会升高,因此基站的单相交流设备也同样存在地电压反击的问题。
若把基站设备与接地有关的电路简单等效为线路电阻、线路寄生电感(可忽略不计)、线路负载(如传感器、BTS、空调、灯具等)、终端对远端地寄生电容组成的串联回路。假设基站的冲击接地电r为2欧姆,防雷器对地的泄放电流为2kA,这时基站的接地排的瞬间电压为U=1×r=4kV,可见负载两端的瞬间浪涌电压可达4kV,如不采取措施,必然造成设备损坏。
3因地制宜消减反击电压
怎样才能避免地电压反击造成的`损失呢?一般很自然会想到使用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即在交流变压器的低压侧、基站交流配电箱的地零间加装交流过压保护器;在直流负载的电源输入端加装浪涌抑制器。所有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必须靠近被保护的设备安装,避免被保护设备由于接地或电源引线过长引起脉冲反射。除此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在基站地网上的引接点分开焊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基站工作接地母排的电压浪涌幅值。众所周知,雷电电流沿地网泄放时,在避雷器引下线与地网连接点附近土壤内形成一个强电位场,距离越近电压越高。将基站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分开,可以大大降低基站的反击电压。所以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基站工作地与防雷地在基站联合接地网上的引接点距离不应小于5m,条件允许时宜间距10~15m。实际上除电力线路外,基站的铁塔遭雷击次数最多,与铁塔共用接地网的基站经常受到地电压反击的损害,如果铁塔地网边缘距离基站大于5m,应在基站附近另建环形工作接地网;条件差的基站可以沿铁塔地网与基站工作接地引接线,补设接地桩;只能利用铁塔地网的基站也应把铁塔避雷接地的引接点与工作接地的引接点分别在对角塔基上安装。
对于山项基站尤其应注意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铁塔避雷接地及站基室外接地分开,因为山顶基站的接地电阻较大,接地引线较长,雷电流泄放相对缓慢,所以地电压反击比较严重。
降低基站接地电阻也有利于电压反击事故。接地电阻较大的山上基站,可利用塔基钢筋、蓄水池、无爆炸和电击危险的金属管路等自然接地体,埋设地桩有困难的山上基站也可从塔基沿山体的自然沟壑,最好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制作横向辐射接地网,辐射接地网长度应小于30m,塔基四周辐射的横向接地网越多也有利于雷电散流。
4适当地选用电源线路保护空开
防止雷电波侵入避雷的响应特性有远近软硬之分:气体放电管和火花间隙防雷器是基于斩弧技术的角形火花隙和同轴放电火花隙,当线中电压超过防雷器的击穿电压后,防雷器的绝缘电阻立刻急剧下降,放电能力较强,残压相对较高,恢复电压低于原来的击穿电压,属于硬响应特性;属于软响应特性的压敏电阻和浪涌抑制二极管,其特点是响应时间短,放电电流小,残压低,而且恢复电压基本不变。硬响应特性的防雷器工频后续电流和防雷器绝缘劣化可能造成线路短路,所以防雷器前面应该配置过流保护空气开关或熔丝。其额定电流应小于防雷器的最大短路允许强度。如果主电路保护空开关大于防雷器的最大保险丝强度,应设避雷器分路保护空开。
5实现分级防雷
防雷器的残压是保护基站设备的最重要参数,一般来讲,泄流能力强的防雷器,响应时间长,残压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防雷器能满足所有混合雷电冲击波、残压以及响应时间指标要求,所以应根据基站电源设备的绝缘等级划分防雷层次,实现多级防护,对雷电能量逐级减弱,使各级防雷器残压相互配合,最终使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另外多级防护对于某一级防雷器失效、防雷器的残压不配合设备绝缘强度等也是必须的。我们认为应该结合YD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和基站的实际情况,从交流电力网高压线路开始,根据基站主要电源配套设备的耐雷电冲击指标和防雷器残压要求,采取分级协调的防护措施,进行基站的防雷系统设备。避雷器的直流1mAA参考电压是我们选择避雷器的绝缘要求,选用时应考虑电网的电压波动上限值和操作过电压远小于直流1mA参考电压。
实现各级防雷器的能量分配与电压配合的要点在于利用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本身的感抗。电缆本身的感抗有一定的阻碍电流及分压作用,使雷电流更多地被分配到前级泄放。当保护地线与其它线缆紧贴敷设或处于同一条电缆之内时,要求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长度在15m左右,当防雷器接地线与被保护电缆有一定距离(>1m),这时要求线缆长度大于5m即可。在一些不适合采用线缆本身作退耦措施的,如两级防雷器靠近或线缆长度较短时,可利用专门的退耦器件,这是无距离要求。
参考文献
[1]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S].
[2]张殿富.移动通信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金山,刘吉克,陈强.YD/T 1429-2006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S].2006.
[4]曹和生,吴少丰,匡本贺.GB/T 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S].2008.
[5]张农.关于基站防雷接地的问题[J].邮电设计技术,2004(4).
移动业务支付方面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论文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3G、4G用户数目越来越多,小型移动通信终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销售和促销模式,与
:21 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 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 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
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网络安全相关的论文三篇,希望大家满意。欢迎阅读!!! 浅谈网络安全论文一: 一、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和资源不被非授权用户使
1 绪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
1. Foreword end of the year in sight, we look back on 2004 we can see that in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