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1

欧比诺橱柜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幼儿园区域研究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紫色的射手

已采纳

浅谈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论文摘要: 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区角游戏的长期性。区角活动材料的不断充实与更新,这是保证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关键。材料的再次利用,是老师劳动的再次体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对原有基础上的区角活动进行挖掘和创新,是丰富区角内涵的灵魂。区角游戏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幼儿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只要有了兴趣和技能,孩子们就会很快乐的玩,并且能创造出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作品,这样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创造力更加结实,孩子的知识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

论文关键词: 区域游戏 提高幼儿兴趣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虽然杜威的言论有实用主义哲学的个人中心倾向,但他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可见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那样才能保证区角游戏的长期性。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区角活动材料的不断充实与更新,这是保证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关键。

如小班美工区有一个"面条小铺",教师同时提供了色彩斑斓的广告纸和画有直线、曲线的色纸供幼儿练习剪纸:幼儿可以用广告纸随意剪出形状、大小不一的"面片",也可以沿直线剪出笔直的"拉面",还可以沿曲线剪出弯弯曲曲的"方便面"。其中,制作"面片"相对简单,"拉面"的生产则需要幼儿在剪纸时有较强的手部控制力,制作"方便面"显然对幼儿的动作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层次性设计让幼儿可根据自己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每个幼儿都能在操作中得到提高,感受成功。随着剪纸熟练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幼儿已不再满足于制作简单、不规则的"面片"了。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及时对材料进行删减,撤去了广告纸。于是"面条小铺"里只生产"拉面"和"方便面"了。

时间长了,幼儿对加工面条渐渐失去了兴趣,去"面条小铺"的幼儿越来越少了。一天,教师向大家展示了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教师为"面条加工厂"添置了胶水和棉签, 并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做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于是,"面条小铺"又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探索和尝试把"面条"变长的方法。他们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教师提供的新材料,把剪好的"面条"一根接一根地黏起来。他们还发现,制作面条时要尽量沿着线条剪,剪得更仔细,才能避免把纸条剪断,让面条变得更长。而如何把纸条黏得又整齐又牢固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适时添加的材料重新激起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幼儿提升经验和操作水平创造了新的契机。随着经验的积累,"面条加工厂"生产的面条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了。一天,教师把生活区里"喂小动物吃饭"的操作材料摆到了"面条小铺"。看见张着大嘴巴的小动物,马上有孩子建议:"我们喂小动物吃面条吧!"他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孩子们都来喂小动物吃长长的"面条":有的捏着"面条"的一端,高举着手尝试把"面条"的下端放进小动物的嘴里;有的先把"面条"的下端放进小动物嘴里,然后双手边送边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把不同区角的两组材料进行了组合,使逐渐失去吸引力的材料重新散发魅力,延伸出新的活动内容。

二、材料的再次利用,是老师劳动的再次体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本班材料经过几次利用将失去它的功能,如何再次开发它的功能,变废为宝,最佳途径是与同龄班进行交换,让废弃的材料重新发挥余热,这样可以减轻教师准备材料的精力,还节省了材料。

三、对原有基础上的区角活动进行挖掘和创新,是丰富区角内涵的灵魂。

每个活动区都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选材而定的,但孩子经过几次参与,会对这个区角逐渐失去兴趣,如果改变区角的内容,那又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材料,并且还受到场地的限制,因此,我认为改变区角的形式或增加一些环节,都能重新注入活力,也是切合实际的选择。如: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最喜欢的就是角色游戏,为此,我在活动区域设立了理发店、娃娃家、小医院和小菜场等,各区域的分隔基本上是以玩具橱为主,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一天,心心最先来到幼儿园,她在活动室里转了一圈,就径直走进了娃娃家,然后坐在娃娃家的小床上抱起了娃娃。随后进来的小玉没有多做思考,就来到了小医院,他拿起小听筒和小针筒,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医生。 陆陆续续进来的`其他幼儿都会在一番观察后,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每个幼儿都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进入小班下学期,班上的幼儿仍然对角色游戏很有兴趣,而角色游戏的内容还是和小班上学期一样,有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和小菜场。今天是仔仔一个来到幼儿园,她想也没想就走进了娃娃家抱起了娃娃。随后而来的彤彤也快步来到娃娃家开始烧饭。很快,娃娃家便人满为患了,可活动室中的其他区域却少有人问津。看到豆豆也想挤进娃娃家,我便向他建议道:"娃娃家的娃娃病了,可是小医院没有小医生,你去当小医生给娃娃看病好吗?"谁知,豆豆一脸不悦地使劲摇摇头,最后还是挤进了娃娃家。这天,有十多个幼儿在娃娃家做游戏,自然,他们玩得并不尽兴。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以角色游戏为主,从以上两个实例看,他们对于游戏内容的反应是大相径庭的。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很吸引幼儿的游戏内容,变得无人问津呢?我想,游戏材料、空间分隔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游戏引导。小班上学期的幼儿喜欢在桌面上操作和摆弄这些游戏材料,因此,当时对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和小菜场这些区域进行平行分隔是比较适宜的。 但到了小班下学期,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游戏目的,游戏有了具体的情景。因此,游戏区域的分隔就应该有所变化,如果还是一成不变的平行分隔,幼儿就不会有新鲜感,也就影响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随后,我把几个区域的分隔进行了调整。把小医院分隔成"门诊"和"病房"两个区域,在小医院里挂上了窗帘。果然,这一变化吸引了很多幼儿来到小医院。有的在"门诊"忙着给病人打针,有的则躲进了"病房"当起了小病号,小医院里人丁兴旺。我缩小了理发店的空间,但放置了一面比较大的镜子,提供了许多漂亮的头饰。理发店虽然变小了,但材料却丰富了很多,理发店里又充满了幼儿的欢笑声。我还把小菜场的整体位置和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和排列:把小菜场的货架围成一个圈,使卖菜人能坐在中间,方便操作,而买菜人也拿取自如,这样就大大改善了小菜场杂乱无章的环境。 通过这样的调整,不同活动区域的特性和功能更加凸显,原本没有发展空间的游戏又有了新的展示内容。

四、区角游戏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幼儿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

区角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幼儿在游戏时,教师是很好的观察者,在发现问题时,教师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一次游戏时,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在工作舀豆子,他每舀一勺,就有很多豆子会掉在地上洒在桌上,我在一旁看的很着急,也很生气,实在是憋不住了,就跑过去边帮他舀边训斥他,陈老师看见了,连忙阻止我的行为,让我不要打扰他的工作。是啊,在区角游戏时,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不要急于直接指导,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放手、多鼓励、少包办。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且每次活动中,教师还要做个赏识者。孩子们一个小的发现、一件小的作品,教师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尽量能把幼儿的所有"成果"展示出来,如平面的作品张贴出来 ,立体的作品可悬挂在空中或摆设在桌、柜上,给幼儿一个直观的成功体验。

总之,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幼儿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并据此设计活动。材料投放后,教师要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反思材料中蕴含的能力要求是否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据此对材料进行调整。

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是逐渐提高的,如果兴趣维持之好,那技能也就提高了。只要有了兴趣和技能,孩子们就会很快乐的玩,并且能创造出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作品,这样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创造力更加结实,孩子的知识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69 评论

守望的原罪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体,是《纲要》的要求也是幼儿学习的需要。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在游戏中幼儿能享受成功、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促进幼儿语言交流、身体协调等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更健康地成长呢?1.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从中获得了社会经验及能力“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会动开始就热衷于玩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拼图、找朋友、捉迷藏等,玩起来不亦乐乎!而孩子对生活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知识的获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人教,孩子们就会模仿别人的言语、表情、行为和动作。孩子们在模仿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亲人之间的关系;在模仿打电话的过程中,了解了电话的用途、学会了使用电话、会用礼貌用语;使他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中获得了社会经验及能力。孩子在参与游戏活动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友好的协调人际关系。1.1 提供条件、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让幼儿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及游戏角色,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满足情感交流、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1.1.1 教师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例如:给小班幼儿提供纸球,他们先学会自己玩,然后和好朋友一起玩,到大家集体玩,由自我探究到合作创新,再到集体尝试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将好奇变成好玩又到喜欢玩,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游戏兴趣的动力。1.1.2 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走走跑跑的体育游戏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筋骨;让孩子唱唱跳跳的音乐游戏活动,也不仅仅是进行艺术熏陶。这些活动性的游戏,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坚强和关心集体的个性品质,还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各类区角游戏,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边模仿边实践,既满足好奇心又增加了主动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孩子感觉综合能力的提高。1.2 在操作中、交往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想象能力1.2.1 我们的区角游戏具有开放性且内容丰富,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主自愿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互相协商、合作,并主动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使得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区角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合作,建立正确的交往方式。儿童医院里:你当了外科医生我就当内科医生吧,我来当病人,我当药剂师吧……就这样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也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一位 “化妆师” 正在为他的顾客打扮,围巾一会儿扎脖子上扣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会儿扎在腰上作腰带、一会儿披头上作新娘的头纱,积极动脑筋想把他的顾客打扮的最美。就这样常常在操作中、交往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1.2.2 在体育教育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并尽可能以“孩子头”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例如:和中班幼儿玩“蚂蚁搬家”的体育游戏,幼儿在认知发展上有个别差异,使得幼儿各自具有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速度和认知。老师不仅要当好他们的“领头人”,和幼儿一起玩游戏,还要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积极动脑筋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2.体育游戏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中,有运动量大的活动也有运动量小的活动。有全身运动、有局部运动,加上许多游戏多在户外进行,孩子们可以接触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各个身体系统的功能均能得到加强。2.1 教师在游戏中启发、引导幼儿:幼儿喜欢独自游戏、自由结伴游戏,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成人的过分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或不喜欢和教师的共同游戏。因为幼儿年龄小,经验少,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前提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变成孩子”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幼儿备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并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2.2 游戏能有力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方面的有机发展。我班在玩纸球游戏中,幼儿最为喜欢独自向自己头顶上扔,或是扔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少数幼儿喜欢集中在一起将纸球投进老师准备的大筐里;儿童游戏的玩具,都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自然之中,是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如:废旧报纸纸、易拉罐、皮球、积木、毛线、纸杯、矿泉水瓶等。这些材料物美价廉,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由于它们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具体代表某一物体,儿童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地将材料加以创造想象。如:把一小截残缺的木头当小手枪,玩打枪游戏;用废纸作成“纸球”投掷;用易拉罐做成拉拉车、用毛线做成“翻绳”等。有一些儿童游戏本身不需要玩具,如:“顶腿”、“单腿蹦”、“捉迷藏”、“背人”、“木偶人”等,都是利用儿童的肢体徒手进行的。游戏本身具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在日常游戏中就应当注重改善游戏气氛,利用玩具、现代游戏、民间游戏等为特点的策略体系,在教学中不断的加以发展、完善。这样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3.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人们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3.1 首先要让孩子感受老师的关心。多数游戏活动是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这样可以缩短老师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教师在实施各项活动中应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关心孩子的参与兴趣和情绪状态,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手势,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表示鼓励、赞赏、肯定;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使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3.2 其次,让孩子在挑战中认识自我、增强信心,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幼儿在玩游戏中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其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等消极状态,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材料、伙伴、方式、方法,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教师就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求我们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具体游戏活动为载体,让游戏活动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切入点,把幼儿的学习目标及重点放在幼儿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去,可适当的放宽或是拓展学习主题,让孩子在挑战中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合理的把握成功的机会;在与伙伴的竞争或合作中,正确培养他们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品质,从快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44 评论

zhang小美123

浅谈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论文摘要: 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区角游戏的长期性。区角活动材料的不断充实与更新,这是保证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关键。材料的再次利用,是老师劳动的再次体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对原有基础上的区角活动进行挖掘和创新,是丰富区角内涵的灵魂。区角游戏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幼儿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只要有了兴趣和技能,孩子们就会很快乐的玩,并且能创造出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作品,这样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创造力更加结实,孩子的知识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 论文关键词: 区域游戏 提高幼儿兴趣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虽然杜威的言论有实用主义哲学的个人中心倾向,但他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可见幼儿探究兴趣的培养比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就是要培养幼儿对区角游戏的兴趣,那样才能保证区角游戏的长期性。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区角活动材料的不断充实与更新,这是保证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关键。 如小班美工区有一个"面条小铺",教师同时提供了色彩斑斓的广告纸和画有直线、曲线的色纸供幼儿练习剪纸:幼儿可以用广告纸随意剪出形状、大小不一的"面片",也可以沿直线剪出笔直的"拉面",还可以沿曲线剪出弯弯曲曲的"方便面"。其中,制作"面片"相对简单,"拉面"的生产则需要幼儿在剪纸时有较强的手部控制力,制作"方便面"显然对幼儿的动作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层次性设计让幼儿可根据自己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每个幼儿都能在操作中得到提高,感受成功。随着剪纸熟练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幼儿已不再满足于制作简单、不规则的"面片"了。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及时对材料进行删减,撤去了广告纸。于是"面条小铺"里只生产"拉面"和"方便面"了。 时间长了,幼儿对加工面条渐渐失去了兴趣,去"面条小铺"的幼儿越来越少了。一天,教师向大家展示了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教师为"面条加工厂"添置了胶水和棉签, 并布置了一个新任务--做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于是,"面条小铺"又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探索和尝试把"面条"变长的方法。他们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教师提供的新材料,把剪好的"面条"一根接一根地黏起来。他们还发现,制作面条时要尽量沿着线条剪,剪得更仔细,才能避免把纸条剪断,让面条变得更长。而如何把纸条黏得又整齐又牢固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适时添加的材料重新激起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幼儿提升经验和操作水平创造了新的契机。随着经验的积累,"面条加工厂"生产的面条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了。一天,教师把生活区里"喂小动物吃饭"的操作材料摆到了"面条小铺"。看见张着大嘴巴的小动物,马上有孩子建议:"我们喂小动物吃面条吧!"他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孩子们都来喂小动物吃长长的"面条":有的捏着"面条"的一端,高举着手尝试把"面条"的下端放进小动物的嘴里;有的先把"面条"的下端放进小动物嘴里,然后双手边送边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把不同区角的两组材料进行了组合,使逐渐失去吸引力的材料重新散发魅力,延伸出新的活动内容。 二、材料的再次利用,是老师劳动的再次体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本班材料经过几次利用将失去它的功能,如何再次开发它的功能,变废为宝,最佳途径是与同龄班进行交换,让废弃的材料重新发挥余热,这样可以减轻教师准备材料的精力,还节省了材料。 三、对原有基础上的区角活动进行挖掘和创新,是丰富区角内涵的灵魂。 每个活动区都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选材而定的,但孩子经过几次参与,会对这个区角逐渐失去兴趣,如果改变区角的内容,那又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材料,并且还受到场地的限制,因此,我认为改变区角的形式或增加一些环节,都能重新注入活力,也是切合实际的选择。如: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最喜欢的就是角色游戏,为此,我在活动区域设立了理发店、娃娃家、小医院和小菜场等,各区域的分隔基本上是以玩具橱为主,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一天,心心最先来到幼儿园,她在活动室里转了一圈,就径直走进了娃娃家,然后坐在娃娃家的小床上抱起了娃娃。随后进来的小玉没有多做思考,就来到了小医院,他拿起小听筒和小针筒,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医生。 陆陆续续进来的`其他幼儿都会在一番观察后,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每个幼儿都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进入小班下学期,班上的幼儿仍然对角色游戏很有兴趣,而角色游戏的内容还是和小班上学期一样,有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和小菜场。今天是仔仔一个来到幼儿园,她想也没想就走进了娃娃家抱起了娃娃。随后而来的彤彤也快步来到娃娃家开始烧饭。很快,娃娃家便人满为患了,可活动室中的其他区域却少有人问津。看到豆豆也想挤进娃娃家,我便向他建议道:"娃娃家的娃娃病了,可是小医院没有小医生,你去当小医生给娃娃看病好吗?"谁知,豆豆一脸不悦地使劲摇摇头,最后还是挤进了娃娃家。这天,有十多个幼儿在娃娃家做游戏,自然,他们玩得并不尽兴。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以角色游戏为主,从以上两个实例看,他们对于游戏内容的反应是大相径庭的。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很吸引幼儿的游戏内容,变得无人问津呢?我想,游戏材料、空间分隔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游戏引导。小班上学期的幼儿喜欢在桌面上操作和摆弄这些游戏材料,因此,当时对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和小菜场这些区域进行平行分隔是比较适宜的。 但到了小班下学期,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游戏目的,游戏有了具体的情景。因此,游戏区域的分隔就应该有所变化,如果还是一成不变的平行分隔,幼儿就不会有新鲜感,也就影响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随后,我把几个区域的分隔进行了调整。把小医院分隔成"门诊"和"病房"两个区域,在小医院里挂上了窗帘。果然,这一变化吸引了很多幼儿来到小医院。有的在"门诊"忙着给病人打针,有的则躲进了"病房"当起了小病号,小医院里人丁兴旺。我缩小了理发店的空间,但放置了一面比较大的镜子,提供了许多漂亮的头饰。理发店虽然变小了,但材料却丰富了很多,理发店里又充满了幼儿的欢笑声。我还把小菜场的整体位置和空间进行重新划分和排列:把小菜场的货架围成一个圈,使卖菜人能坐在中间,方便操作,而买菜人也拿取自如,这样就大大改善了小菜场杂乱无章的环境。 通过这样的调整,不同活动区域的特性和功能更加凸显,原本没有发展空间的游戏又有了新的展示内容。 四、区角游戏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幼儿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 区角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耐心等待,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体验。幼儿在游戏时,教师是很好的观察者,在发现问题时,教师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一次游戏时,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在工作舀豆子,他每舀一勺,就有很多豆子会掉在地上洒在桌上,我在一旁看的很着急,也很生气,实在是憋不住了,就跑过去边帮他舀边训斥他,陈老师看见了,连忙阻止我的行为,让我不要打扰他的工作。是啊,在区角游戏时,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不要急于直接指导,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放手、多鼓励、少包办。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且每次活动中,教师还要做个赏识者。孩子们一个小的发现、一件小的作品,教师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尽量能把幼儿的所有"成果"展示出来,如平面的作品张贴出来 ,立体的作品可悬挂在空中或摆设在桌、柜上,给幼儿一个直观的成功体验。 总之,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幼儿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并据此设计活动。材料投放后,教师要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反思材料中蕴含的能力要求是否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据此对材料进行调整。 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是逐渐提高的,如果兴趣维持之好,那技能也就提高了。只要有了兴趣和技能,孩子们就会很快乐的玩,并且能创造出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作品,这样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创造力更加结实,孩子的知识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

119 评论

相关问答

  • 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论文

    浅谈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论文摘要: 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兴趣的

    尝试新鲜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幼儿区域研究的论文题目

    具体要求说一下吧,帮你搞定。

    瑶瑶然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幼儿园区域类论文题目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

    annettahjj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幼儿园区域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

    小耳朵累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园角色区域课题研究的论文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思考幼儿教育论文 目前许多幼儿园普遍存在着重集体教学的现象,认为只有在集体教学中孩子们才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只有集体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幼儿园的特色,

    clover201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