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的小公猪
1900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天使1900一组数字么?不!他是一个人名,他是音乐的灵魂,音乐,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也许是耐人寻味的,他属于海上属于船上 属于上帝但不属于陆地。出现在钢琴旁,也许只能用出现这个字眼,因为觉得他不属于任何人遗留下了的,属于上帝赐给这世间的礼物,那是音乐的灵魂,眼睛是他接纳外部事物的窗口,心灵是他酝酿灵感和体会感受的地方,手指抚摩着键盘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是他表达那具有灵魂的音律的方式。路地对他来说只是世间浮华假象的载体,一个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个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华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来不存在任何意义,他不属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陆地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生来没名字 没身份,一生在属于他的地方度过,也许在人们看来他只是一个世间的过客,但也许在他看来每个人才是他人生过客,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记得那些曾经打动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记住一组数字1900。影片中那张《Playing love》的母盘一直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正是这张唱片打开了“康”记忆的闸门,开始了对1900的回忆。反观这张唱片,是在1900为“唱片公司”录音的时候恰巧在窗户上正在照镜子的她时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是否为即兴我还不是很确定)。这张承载了1900纯真唯美的爱的唱片是1900本来准备送给她的礼物,结果却在这纷繁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不知道是不是也预示着像1900这样纯真唯美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也无会法生存)再到后来1900下船计划失败,将那张唱片亲手毁掉,给我们留下了和“康”同样的疑问。而最终1900也没告诉“康”那张唱片是谁放进钢琴里的。我思考了很久,也看过好几次影片(当然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去看的,否则就太......),一直找不出一个导演“布置”的这样一个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钢琴里人物。记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听那首《Playing love》,就打开电影,快进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静静的享受着耳机里传来的美妙的声音......听着听着突然想到了,是1900亲手粘好这张唱片并放到那架属于他的简易钢琴里的。海上钢琴师展现了人的天赋的伟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样。但也展示了人的极端脆弱性,无助与孤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会比那条巨型海上客轮大,我们不敢走下船去,只愿意随波逐流,安稳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欢笑和烦恼,最后象那条船一样,报废和炸毁,炸毁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大海与船,一个无限大,一个那么小,两者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最值得让人冥思的一对矛盾。没想到在暴风雨中可以阔步而行,虽然别人都被晃得呕吐;更没想到在暴风雨中竟然可以便弹奏,边随着钢琴在大厅里漂游滑行,如花样滑冰一样,但伴随着弹奏者的微笑、轻松、幸福、投入,伴随着优美的乐声,伴随着初识朋友的聆听,人、钢琴、客轮、大海、暴风雨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诗情画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倘若有一天,一个天才坐在我身边,此情此景,弹奏着随兴而发的乐章,那么,我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无疑每一个观众都喜欢这个不幸与幸运交替,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致命的缺点的海上钢琴师。陆地、城市、人群。连我们每日生活于都市中,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都难以避免忧郁、孤独、哀伤、空虚,我们何苦苛求那位从小在客轮上快乐成长,每日在音乐中幸福畅游的人呢?只是他诞生于客轮,也毁灭于客轮,提醒者陆地上的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长,幸福又如何得到?他终于没有跨上陆地,大家异常惋惜。回头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内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吗?谁能真正面对这个世界?也只能象只蚂蚁一样,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好像多了点...自己删吧
风吹杨柳千条线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赏析 【 摘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创造的又一个电影奇迹。而电影的配乐是由同样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创作,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不仅仅只是为这一部电影进行过配乐,他已经为全世界400多部电影做过配乐了。这其中就包括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等。作曲大师埃尼奥·莫里康一生担纲制作的配乐不计其数,本文将在这里通过对《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音乐赏析,来感受这位才华横溢在世界享有顶级声誉的意大利配乐大师的音乐魅力。 【 关键词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赏析 0.引言 提起埃尼奥·莫里康的名字,肯定很多中国人都不认识。但是喜欢文艺电影的观众肯定看多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导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这三部电影在各大文艺电影推荐的网站和帖子上长期占据榜首,一部好的电影其配乐一定要做的好,那怕是一部商业电影,能与电影故事情节紧密相连,帮助烘托出电影的气氛,并营造出电影想表达的内容。那么文艺电影在电影配乐上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始终在围绕着音乐这个话题的故事而创作的电影,对于电影音乐的配乐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1.音乐下诞生的生命 看过《海上钢琴师》的观众都知道,电影主人公是一位在船上出生的人。那时候的远渡游轮在海上航行的时间长的要一两年时间,也许电影主人公的父母就是在上了游轮以后相爱并生下了他,又也许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去迎接这个突然降临的新生命,选择抛弃了他。然后,被轮船上的锅炉工人丹尼收留下来,因为没有名字,刚好那年是1900年,所以大家就叫他1900.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过轮船,也没有登上过陆地,这一生都是在伦船上度过。在他很小的时候,锅炉工人丹尼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照顾他和教育他,他每天都在轮船的地板上爬来爬去。轮船上其实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世界,上面有全世界的不同肤色的人类,他们还有高低贵贱之分。1900每天都在轮船上玩,看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看晚上轮船上的贵族举办的音乐会,在所有乐器之中他看上了钢琴,也许是因为钢琴的美妙多变的音色打动了他。他没有老师,船长和乐手们不会让他碰钢琴,他只能蹭晚上没人的时候才能去练习,白天耳濡目染,晚上实践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以自己高超琴技代替掉了轮船上钢琴师,也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2.《海上钢琴师》音乐分析 2.1主题音乐分析 (1)音乐与电影的风格 《海上钢琴师》的主题音乐大部分都是爵士乐,很多时候都是即兴演凑出来的。因为1900他没有正式向老师学过,基本上走的都是野路子,所以经过他改动过的莫扎特的作品里面加人了大量的其他音乐元素,比如布鲁斯、乡村等音乐元素。加人1900演凑技术上的灵动,使得电影里面的钢琴演凑很有感染力,连不懂音乐的人都会被带入进去。埃尼奥·莫里康为这部电影创作的主题音乐《爱的旋律》,他与电影里其它的配乐之间毫无违和感,反而更加的相得益彰。这首曲子非常的深情和典雅,即批判了这个过于物质的世界,又表达了对真爱和自由的向往。 (2)音乐与人物的关系 《爱的旋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00对自己心仪女孩的爱,该乐曲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十次,每一次都与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动人的旋律表达了1900对女主的爱,即兴演凑的画面也让观众知道了1900高超的琴技,更是让这首主体音乐突显了电影的主题。 2.2背景音乐分析 《海上钢琴师》这部片子被誉为是20世纪最不能错过的电影行列里面,除了其传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以外,电影原声配乐的功劳也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对于一部文艺气质非常浓厚的文艺片来讲。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托纳托雷以深情飘逸的创作手法和细腻多变的曲风见诸,再配上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部片子近乎完美了。 (1)借助音乐塑造人物 整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让人始终都处在享受音乐的状态中,而导演也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在加入新的角色时,几乎都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形式或者不同的影月风格去却分他们。比如,电影开头不久锅炉工丹尼抱着1900躺在吊床上的时候,吊床发出的叮当声和双簧管的简单旋律,这样的安排可以迅速的将观众带入到影片里去,让观众也感同身受到丹尼的落寞。 (2)借助音乐营造气氛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现力,一般琴身越大发出的声音会越低沉,就像小提琴比大提琴音要高,还有Double bass,音非常的低,中国的二胡拉出来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悲伤的。导演就借助了乐器的这个特点去营造影片的整个氛围,比如,本片中著名钢琴家莫顿上船去与1900斗琴时,在莫顿演凑完后,1900出乎意料的演凑了一首四手连弹的作品,那快速的节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随后影片加入了以弦乐为主的交响乐,弦乐烘托气氛的效果是非常强的,这一下子将影片的高潮宣泄出来了。 3.结语 《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艺术作品,它的经久不衰离不开电影音乐。在这部电影里音乐不是主角,而是整部片子的灵魂。《海上钢琴师》里的音乐魅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音乐本身的作用和价值。
A-水灵儿^O^
《海上钢琴师》(又名《声光伴我飞》)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兼编剧的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分别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名《真爱伴我行》)、《天堂电影院》(又名《星光伴我心》)。此三部最为人熟知的影片,无疑也代表了这位意大利写实主义新锐导演的最高成就。影片采用回述的方式讲了一个名叫1900的钢琴天才一生都在海上、从未踏上陆地的传奇故事。整部影片在时空的交错、场景的转换以及镜头的衔接方面都处理得十分流畅自然,毫不突兀,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亲历其感。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钢琴决斗”,下面将就这一部分探寻影片的视听特征。 “钢琴决斗”时,导演别具匠心地将场景选在了富丽堂皇的舞池。这里,容纳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2000人。他们,有的趋炎附势,有的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这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小舞池,也构成了1900的整个世界。他出生在“弗尼吉亚”上,从未上岸,哪怕“只需要往前那么一小步”。他是众人眼中的“钢琴天才”,但是天才大都是孤独的、不幸的。 钢琴,对他而言,不是发家致富的工具,不是压制他人的利器,更不是谄媚奉承的法宝,只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情感表达。然而,却是这种“与世无争”,招来了所谓的“爵士发明者”Jelly的嫉妒和挑战。Jelly一出场,就是一个被金钱和名利包裹的形象,他受万众瞩目,桀骜不驯,大放厥词。他的性格,在决斗过程中塑造得更为透彻。他以鄙视、傲慢的眼光看待1900,一心想要打败他,这与1900在欣赏Jelly的音乐时感动得泪流满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Jelly注重的是决斗的结果,是掌声和荣耀;但是对1900来说,大海是他的世界,音乐是他的人生。而这一切,都不需要和别人进行攀比,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能懂得自己的音乐。因为,天才的世界,凡人不懂。 影片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大全景镜头,画面开阔,景深悠远。这不仅便于向观众交代环境,更给人物留下了充分展示的空间,同时也渲染了环境,创造一种于宏大见恬静的意境。 影片始终都在以迈克斯与别人的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回溯,画面在现实与回忆两个不同的时空中不断切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导演在两个时空之间切换的点拿捏得非常准确,自然不造作。以迈克斯现实的话,讲述过去的故事,再以其中一句关键而合事宜的话切入过去的场景,以此回环往复。 在“钢琴决斗”过程中,导演采用淡入淡出的手法创造了一段非常精彩的空间调度。画面是1900在全力完成这场决斗,以至大汗淋漓。此时,导演用了一组1900的面部特写,弹钢琴的手的特写以及Jelly和听众的反应镜头,在此之间不断淡入淡出,空间跳跃活跃,视觉效果明显,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不可否认,导演的独创性与个人风格,为这部影片增加了不少色彩。 与一般电影大量采用平视拍摄、中规中矩而言,《海上钢琴师》确实算得上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大胆、将镜头运动使用到极致的优秀影片之一。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仰拍、俯拍、推拉摇移等各种丰富多样的拍摄技巧,成为本片最显著的视听特征。 任何创作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某种诗情画意或是传达导演特定的创作意图。将摄像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形成一种俯视的视线,产生一种压抑、渺小,忧郁之感。如在钢琴决斗中,Jelly对1900的谈话,始终以一种俯视、高高在上的态度展现的,这也表明了Jelly对1900的不屑一顾和藐视。而由下往上的拍摄方法,则能创造出一种崇高、开阔,敬仰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迈克斯费尽心思在即将被爆破的“弗尼吉亚”号上找到1900后,两人最终相拥惜别时,导演使用仰拍,从破败的船底慢慢往上,最终镜头定在了主人公身上。这不是一次上岸会“中意姑娘”的短暂分离,而是生死永别。仰拍,让我们体会到了1900对梦想、对个人世界的执着追求。虽死犹荣,虽悲壮更显崇高。 影片的配乐来自于意大利颇具盛名的音乐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的旋律乐思宽广,质朴流畅,动人心弦,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向来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本片的灵魂所在。莫里克奈的音乐与托纳托雷的画面简直达到了天衣无缝、绝妙感人的地步。“钢琴决斗”中,1900弹奏的最后一个曲子,音乐的汹涌澎湃与画面的快速切换相得益彰,极富张力。 不仅是配乐,导演对现场音响的把握也让人赞叹。在决斗结束时,影片陷入一片沉寂。长达十几秒的无声镜头,配合着听众目瞪口呆的表情,把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兴奋的顶峰,欣赏的极致之境。就算再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1900的乐声所吸引和折服,他的琴技,似乎已经到达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影片从一开场,就采用低调摄影,营造出一种含蓄、悲壮的氛围,这种影调也一直贯穿始终。这部影片,在用光上很少出现清新明快的色调。“钢琴决斗”中,画面随着人群的进入而由冷色调逐渐转入暖色调。虽然Jelly和1900都身穿白礼服,人群中也很多身穿白礼服的观众,但是导演一直注意将光线突出主体,区别于其他人。而且在最后Jelly决斗失败后,采用的是侧光,使一部分隐入黑暗之中,表现了主人公失败后苦闷落寞的内心情感。也曾疑问,为什么迈克斯费尽心思找到1900试图劝其下船无效后,不一棍子敲晕而强行带下船呢?但仔细想想,这未免与导演的创作意图有失偏颇。1900,没有国籍,没有姓名,对别人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但是迈克斯懂他,懂他的音乐,也懂他的内心。他知道,1900“离不开这条船,但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这里度过,这里是他的世界,是他的天堂,是他一切悲伤与快乐的源泉。也许离开了,1900也终成为一个凡人。 在此之前,1900曾试图上岸,但当他站在船舷上的那一刻,他不知道对面那么多条街道,哪一条他该去涉足?那么多漂亮姑娘,哪一个才会陪他白头?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不知道去哪里找到适合他的琴,继续演奏他的人生。用现代的观点来说,1900有着极度的选择恐怖症。他不敢下船,是因为面对纷纷扰扰的大陆,一切似乎无穷无尽,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不像钢琴,只有88个键,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他可以在这有限的88个键里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来,这是音乐艺术的意蕴,也是1900的独特之处。尽管害怕选择,但他依然与众不同,活得安心。在物欲不断充盈的今天,我们太多人丢掉个性为了共鸣,借助艺术寻找通感。但是最后,我们都找不到最初的那个自己了。与船同沉,一代音乐奇才就此消逝,对观众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感悲凉。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可以为1900鼓掌,他坚持不让自己的音乐外流,也不让自己丧失灵魂与追求。30年,他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却深得其髓。愿天堂有钢琴。
海上钢琴师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我个人认为可以和《肖申克的救赎》比肩的电影,经典中的经典。以下是我整理的海上钢琴师的 观后感 范文 5篇精选,欢迎阅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
我本人的文字仅供参考而已,个人以为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