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属于1
你信不信,有的人在相识之前就已经见过面了。若能再次相遇相识,那一定是冥冥之中定好的安排。 跟邵筅苼扯谈如何快速成长时,说起要梳理一遍朋友圈,把大牛都筛选出来,把他们的朋友圈从头到尾的翻看一遍,把这个人的成长历程拆解,借鉴对方的蜕变方法。我把自己通讯录1219位都回顾了一遍,筛选出了50个想要了解的人。 安琪就是第一个。 安琪是躺在我朋友圈很久的朋友,两年没说过话,连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加上的微信的都快忘记了 。北京、画画、北京外国语大学、去马来当了一年的对外汉语老师,这就是我对安琪的所有的印象。 后来发现,原来我们曾在不认识时候就有过交集,都上过布莱恩英语集训营,都参加了行动派2017.1.14的行动盛典...... 在相同的场合里我们曾共同出现过,虽然我们并没有见过面。 黑龙江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兴安岭南缘,嫩江中游东岸的一个小城市-讷河。讷谟尔河贯穿讷河市,安琪从小长大在这里长大,东北这片发展匮乏的土地,养出来一个求知若渴的姑娘。这种对成长、资源的渴求欲像是汛期的河流,在高考失利时涌上了高峰。 在东北长了18年,上大学时都没逃离齐齐哈尔市。比较幸运的是,比大部分人都要早地明白自己未来要选择什么专业,念了自己相较而言还比较喜欢的中文系。在大学里参加了文学社团,从社员到社长,最初在创作部时审稿,无数次沟通作者;成为部长后,全局运筹活动策划,打造文学社的影响力;也会联动其他社团一起做活动,因此也了解到凤凰英语俱乐部,每天和俱乐部里的伙伴一起早起晨读学习英语。这也为她后来成为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埋下了伏笔。 必定是有特殊的缘分,才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高一,安琪迷上了一本杂志,《哲思》。每个月都会按时守在学校附近的书店和老板打招呼预定。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很发达,大家都是透过文字的里世界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安琪很喜欢杂志的卷首语,我就像一个你见不着的小人儿,用特别温暖的语气同你说话,会很想知道这些文字背后那个人是何等的鲜活生动。一颗名为“编辑”的种子扎根在了安琪的心里。 高三,面临专业选择时。安琪问自己的语文老师,“如果想要从事编辑、出版社这方面的工作,那应该是那个专业比较合适呢?”老师答道,“那当然是编辑出版呀,或者也得是汉语言文学这样的......” 于是,安琪选择了齐大的中文系。 大三,从学校回山东,转车经过北京,有很长的一段候车时间。安琪坐在车站旁的肯德基等,还随身带着《哲思》杂志阅读。完完全全的两个小时,就随意挑了一个座位,沉浸在《哲思》的文字里,边看边画,在文字旁边记录自己的感想。 这种当下的体验太过美妙,又唤醒了安琪来北京发展的冲动。 一方面,为了修好自己的学历门面,对BFSU的执念也还没放下;另一方面,想到更大的平台,链接更多的资源,就想要来北京;安琪选择了考研。但,一战以专业课12分之差与其失之交臂。内心失落且痛苦,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止不住地流眼泪,不顾一切地大声嚎哭,像剜掉了心头肉一般地难受。 不甘心又不得不接受现实。挣扎着,半个月后安琪找了一份在大型辅导机构做语文学科教师。熬夜写课件、公交车上备课,忙到顾不上吃饭,在慢慢适应的新的生活节奏时,也放下了一战结果的挫败感。逐渐地习惯了同事们谈论婚姻家庭、婆媳关系、小孩子成长、还有居高不下的房价;渐渐地安琪开始反问自己:“我要过这样的人生么?我的生活就只能这样了么?” 外界越兵荒马乱,内心越静越能听见心的声音。BFSU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将就的生活,安琪毅然买了回家的车票,驻扎“考研神校”曲阜师范,在曲师的图书馆里度过了100天,素面朝天精心研读全心备考。结果会怎么养呢?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呢?也不知道。但,就是为了BFSU的梦,它值得自己再勇敢一次。 考完等待结果的日子比备考的日子要更加煎熬。之前工作的积蓄挨到考研后只剩下1000元,安琪买了车票参加李欣频老师在北京的线下梦想蓝图课。很大程度上,这场课程是安琪觉醒的开始,欣频老师一句,“你不要忘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唤醒了安琪遗忘在角落里的梦想,更加坦荡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BFSU的梦想像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安琪以凭借3分拿到复试入场券,而后也顺利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借用已完成的自己的经验,或是向未来的自己和更高版本的自己求救,给困境中的自己搭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安琪在自己的经历里学到了这一课。 BFSU,两年后圆梦。 以往贫瘠的资源环境造就了安琪自己主动创造、链接资源的能力。到北京后的每个周末,基本上安琪都在参加活动,行动派伙伴圈的线下活动,各种书店的作者见面会、郎园的分享会......她在寻找、探索生活的每一种态度和方式。 学校的里好机会和资源,安琪当然不会放过。恰巧有机遇能够通过孔院外派马来西亚做汉语老师。安琪一个人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从第一节课,找不到教室、不懂连接外国的多媒体系统,乌龙到用油性笔在白板上写上擦不去的名字;到带着学生一起唱中文歌,跳舞,用中文演出话剧。在教学过程里,安琪体验到了教育的真谛——“用生命影响生命”。 闲时,安琪会在吉兰丹的周四的早市里买好吃新鲜的热带水果——龙眼、红毛丹、榴莲、菠萝蜜;在小乡村里看马来民族的传统演出,在手工坊里体验马来传统布料batik的制作过程,带着相机走过吉隆坡、槟城州首府乔治市,照着地图穿过一条条街道,寻找那些藏在生活里的秘密;结识了当地画家,和对方一起出去采风、办画展...... 在这样的探索里,安琪逐渐爱上了旅行,用相机记录表达自己的心情。对于她来说,旅行不在于要去多远的地方,只要能抛开生活的常态,见一见新的事物,有新的感悟那便是很好的体验。用行走拓展边界,用行走滋养身心。 安琪,像一棵树一样,脚掌根植于大地,努力向上、向阳生长。 语音的这头和通话的那头,链接起了两个陌生人的人生与世界。 我坐在健身房的瑜伽垫上记着速记,夜风从窗边吹来,很舒服;安琪也许在电脑桌前坐着,我能听见她咕咚咕咚的喝水声。 朋友曾发过一张图片给我,大意是: “我一直认为的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 18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 22-25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 25-28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 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若是放在以前,我会很羡慕安琪的幸运,至少这三个悖论在她身上是“很小的”。因为我们在看别人生活的时候,总会觉得好像自己是被人生大学秘密开除的人,而别人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走得很坚定。 而实际上,我们不过走在殊途同归的路上,该遇到的成长纠结点谁都跳不过,只能是不断的经历晋级。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在这一路向前的路上,保持好奇,不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
减肥大胃王
好书常读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开了《人生哲思录》,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几次读到,我仍为它的机智跳脱而击掌叫好。实际上,整本书都是妙语迭出的。
看完此书,最大的感慨便是原来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误导。我现在并不是处在一个写一篇三段论的,需要拿几个漂亮的“哲学故事”来支撑中心论点的应试作文的时代。想到这里,并不禁为过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经一度狂热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这样的书籍中,因为懂一点点所谓的处事哲学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学是思考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清单。就像希望是我们寻找希望的过程。我不想看到哲学的滥觞,不愿看到出版社在“哲学”二字上敲上金钱的钢印。若要说语言是符号,我不希望哲学是那个充满诱惑力和指向性的符号。成功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失败,失败的人从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够在绝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够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许我们不再需要去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经典命题也只不过偶尔在课上提及。其实,哲学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或许怀揣着哲学之梦,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我们随意的生活,不大费脑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围的事情,例如哲学。当作者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着名学者周国平新作《人生哲思录》,围绕人生这一主题,以语丝形式,选收他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分类编排,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卓见。内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炼。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说过:“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实我是……样的”。这样我们就有两个自我,一个在应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们。如果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背道而驰,那我们将会困惑,为什么我一直追求的东西,得到了我却一点都不高兴?如果我们想生活得开心,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么读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回家读大师的书,心里就会得到安抚。不用一页一页翻着读,你可以遇到问题就翻到相关章节寻求解答,也可以随手翻一页读下去。总之一句话: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思想,那么你可以在里面吸收一部分精华。如果你还是个没有自己主见的人,那么,这书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与其说是本书,不如说是本人生辞典!
年初的时候购得此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在我床头陪伴着我,每天或每两天读一篇。渐渐地,这种阅读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阅读对于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洗礼。曾经看到有人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读了这本书,她使粗暴的人变得温柔;使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使无主心骨的人变得有主见;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双方重新言归于好;使……”的确,《人生哲思录》就是有这样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书的封面所吸引——简约,淡定从容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充实。打开书本,周国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语言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
在这么短短一篇读后感中要细谈此书给我的震憾与感动,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这里我只能挑几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词,也是书中的几个短篇书题,来谈下自己的感受。
《独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欢一个人周末沐浴在阳光下悠然看书喝茶的感觉,也渴望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没有电话骚扰没有熟人滔滔不绝地交流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感觉。在家的时候,喜欢经常体会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绿油油的树木和庄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这句话“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可是现在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一种群居生活,现在的人们总是缺乏了些许独处的机会,我总觉得这是很大的遗憾。正如周先生在书中所述“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当时念到这段话时的震惊。
《沟通》——“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这是《人生哲思录》第259页关于“沟通”这一主题中的一段话,我想这里谈到了,人离不开人类,一个人再独特,再独立,你依然离不开人类这个种族,因为个人的精神的独特都缘于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类群体,你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虽然,有很多人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精神,正是依赖于它对人类精神的不断探索,谁也不能保证你找到了人类精神的全部,人类的精神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展现。
一个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连在一起,才能散发出其魅力。只有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精神才能丰富和完善整个人类的精神领域,所以,个人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精神价值的存在和认同,人类的精神价值同样离不开独特个体的价值的展现和发挥,试想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域。怎能启发我们后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发现人类精神的秘密。谁又能保证或预言你就是人类全部精神的发现者。既然无法保证,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视角寻找人类精神。所以,你再优秀,也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是如来,是天神,怀有你自己的独特性就足矣。尊重别人的独特性。
《超脱》――周国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视精神活动,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被琐事所占据。他不反对事业和忙碌,但需要与自己从事的事情适时适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诗句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韬略。
超脱是要与忙碌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给心灵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回味体会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过于深刻,完全脱离于忙碌和世俗,游离于人间肤浅之外,甚至遁入空门,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结果。
《自足》――讲的也是空灵。和作者一样,我的性格也是两个方面;一个好动,想尝试各种新鲜和好奇,想体验人生各种可能;一个好静,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记得好长时间的习惯是晚上睡觉之前回忆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习惯。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在和一个灵魂沟通。很多特立独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启迪着后人,我想即使在当代他没有感觉到它的思想被认同,但他仍然坚信,仍然有一种期望,有朝一日,能与人沟通。书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让自己更有思想。
最后想以书中这样一段话来结尾:“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不断丰富自己的灵魂吧!你会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澄澈的月色,从高大的洋槐树浓密的枝条间流泻而下,泼洒在大地无垠的辽阔里。那些隐秘草叶深处的虫鸣,于幽静里说着六月的情话。风迈着细碎的脚步,像一个隐藏身份的夜行人,在窗口的不远处,走来走去。
此刻,惟有远山,在静谧中,突显着健壮的骨骼,和着寺院辽远的钟声,谛听苍茫天宇里星子明灭有致的对话。
而我,就深陷在临窗的藤椅里,借着这天宇点亮的星灯,读一本书——读暗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跃动的思想。“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摘自《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多么令人感动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流淌在这涤净浮华的暗夜,流进你我安静的内心。真的,拥有生命多么美好!不管这生命起源于何,终归于何,而现世的拥有,就让我们足以自我安慰于这茫茫天宇之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心怀善意,看众鸟翻飞,阅春秋冬夏,聆听季节吟唱,感念时序更替,从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感知万物灵动,生命崇高……
因此,心怀善念,是我们在尘世最好的诠释。没有人能够远离生老病死,但我们一定能够远离暴力与邪恶,珍爱自我,用心中无垠的爱温暖尘世的每一个黎明,用呵护春天的手呵护每一朵花叶,用热爱阳光的心情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歉疚的时候学会理解,在失意的时候学会宽容,在放纵的时候学会内敛,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时候,学会牵念,毕竟在有限的年月里,活着是最幸福,最自足的。
看,窗外的月色依旧如水地流淌。
听,低语的虫鸣依旧在深情地吟唱。
大地安宁。旷野安详。一颗划过天际的星辰,向着黎明的方向,在深邃的夜空留下静美的弧线,童话中,那就是生命流逝的胎记!
这夜,月色澹澹,书香淡淡……作文
或许,人生的路对年少的我们来说充满太多的未知与迷惑,我们时常徘徊在青春的岔路口,在抑郁的气氛笼罩下,不知该往哪儿走。
年轻就是资本,这是我一直都坚信的。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去逃避一些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的东西,我喜欢尝试,哪怕是失败也好,经历了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候在太多的纷杂喧闹中我们是否还能记得那个最初的自己,是否还能时常记起回家的路,是不是也把自己弄丢了呢?
正如书中周国平所说“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点头微,笑;我举起酒杯,听着应酬的话,用笑容答谢;我坐在一群妙语连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说着俏皮话,赞赏或得意地大笑… …在所有这些时候,我心中会突然想起一个声音:‘这不是我!’于是,笑容冻结了。”生活中我时常有这样的经历,身在其中时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不自在,只知道要这么继续下去。就像被上了发条的钟表,不分日夜的走着。可是,在能够一个人安静的时候,静静地想着心事,会觉得也不那么孤单,好像是另一个自己在陪着自己,很踏实。“我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另一个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的把握置身于他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找回到他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他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他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致无家可归。”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个人的现实可能性始终是有限的。与同学聊天,当谈及我们的梦想时,他们都是一个个胸怀壮志,满腔热血。考名牌大学,进知名企业,党薪酬怎么怎么高的白领或金领… …我不知道这些为什么会吸引他们,是否这样以后就会被众人刮目相看,是否这之中“名牌”俩字占了很大分量呢?我说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错,我希望能把好的东西传递给我的学生,也没有想过要做到怎样高的位子,能对他人有意义就足够了。同学们大多会对我的想法不屑一顾,或是很无语,但他们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就有同学问是不是觉得现在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呀,我说这个不清楚。可能年少太轻狂,梦想太遥远,所以看不到脚下的'路以致不知道自己究竟走在什么样的方向上。可是,在追梦途中,我们是不是该适时地歇歇脚,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看当初那个纯真的自己,找回那个真正的自己?
谁说一定得住进大房子开名牌轿车就会拥有幸福的人生?面前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只要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把自己装在心中,且思且走,走在一切可能的路上更重要的是走在自己的路上。千万要真诚的生活,对他人更是对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的影子和事物的一架机器,到终了才明白自己的身体不过是被社会的“潮流”牵着鼻子走了一生,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东西却被埋没在心底的小角落里遗憾的度过了一生。
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的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是啊,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人生哲思录》共分“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以及“精神家园”四编,每一编又具体分为若干不同的文章。由于这本书是周国平先生用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思索、他的沉淀写出来的,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人生进行的哲学思考,感觉可对自己的未来人生之路有所帮助,于是便不假思索买了回来。
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哲思录》在篇幅上来说比较短,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质朴平实而又不失诗的光华,从内容上来说畅达深邃而又渗透着哲学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虽然他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可能是消极的,但是更多的是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周国平先生在“情感体验”《幸福》这篇文章中写道: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周国平先生又写道: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周国平先生对幸福的定义如此简单!
而我却在生命的旅途中对幸福要求的太高,以至于我苦苦寻觅、苦苦奔波,就像一个被生活所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但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幸福答案,内心因而充满了痛苦与失望,人也因此变得消极起来。
生活中的怨言与不满足源于内心充满的欲望太多,以至于被物化的双眼所遮挡看不到眼前的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助人为乐的谚语
就在节假日里学生发的一条条信息,就在空间里学生的一条条留言,就在课堂上学生幸福的微笑,就在课下学生的一声“老师好”……
就在累了一天回到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就在儿子在怀中撒娇的喊“爸爸”,就在家人虽离的很远仍联系不断……
读了《人生哲思录》,让我觉得以前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内心会得到安抚,它让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要淡泊名利沉淀自己。它让我认识到“对于体验幸福的人来说,是不会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因为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是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和幸福。
本人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并不是我刻意变得深刻了,而是因为这几天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就不上网,也不玩游戏,现代人没有电脑就特无聊,便找找消遣的杂志,没把杂志找出来,倒把这本书翻了出来,这一翻,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一本怎样的好书。
这本书是我在广州深圳八卦岭那个小小的书城买的,上面的扉页边角下,有我用纤细的圆珠笔记录着"购于20xx.7.16日,有雨"的字样,我似乎忘记了在四年前那个有点蒙蒙细雨的下午是怎样的因缘拿起了这本书,也忘记了是怎样的购买冲动买下了这本书,总之四年来,我从来,没有翻过它,而它也静静的陪着我,从八卦岭到布吉,从深圳到南宁,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终于安定下来,睡在我衣柜最底下的抽屉里。
当我把它翻出来,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怎样的书呢?浅灰色的封面画着零星的几枝枯枝,简单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种淡淡的从容在里面。打开目录,上面写着这是一个探索境遇与心情,困惑与觉悟,执着,自我发现等等的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生活质量的书,是一本在我那个年龄看不懂的书——现在,我竟然发现自己可以读的明白了,有时候,它说的一些话,就象从自己心里走出来的一样,我会对自己说,对了,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意思,它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呢?也许,这是一本年轻的自己买给未来自己的书,是因为相信自己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会拥有了足够的感悟和阅历,会拥有足够的智慧来与它共鸣,当我在阅读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的飞翔,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在喧哗,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好的书,今后少一点玩无聊的游戏。
一个人的需要有很多种,我认为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周老说,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需要,就必然要付出精神需要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乎此的就是奢侈。
然而,现代人的追求大多倾向于物质需要,而淡化精神追求。电视台的“相亲才会赢”办得红红火火,但成功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发现物质需要的分歧是相亲失败的最大原因。在节目中我们看到,大多数女性选择男性主要关注经济条件(如:房子、车子、存款),而对于男性的内在修养、精神生活上的关注度却相对较低,个别极端的女性居然对相亲对象作了“必须要有房产”的硬性规定。真是莫大的笑话,这些女性是嫁老公还是嫁房子?显然,他们是被物质需要束缚了。
其实,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现代社会,工作紧张,压力大,我们每天都在工作岗位上茫茫碌碌。然而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有些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些人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有些人出工不出力,应付了事等等。
究其原因,发现工作状态的好坏与精神需要的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中的很多同事,工作踏实,为人忠诚,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他们有明确的人生追求,他们不止为赚钱而工作,更重要的是为追求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工作。显然,他们是把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了。若干年以后,他们或成为专家、或成为领导,他们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
“人生终究是漫长的,不求‘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视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无憾。”
这是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三(9)班学生贺志选读《人生哲思录》后写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获得了“第十六届沪、港、澳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地中学学生暨20xx全球华人中小学生阅读报告大赛”高中组的一等奖。
8月25日是上海书展的最后一天,上述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着名作家叶辛,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兆路等出席了颁奖典礼。会上,叶辛先生和获奖师生围绕着“经典阅读与成长”,目前青少年的阅读、写作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每年的阅读报告大赛都会有一个主题,今年中学组的主题是“对话经典”。怎样的文学作品称得上是“经典”?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认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筛选,流传下来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经历过几百年,生活在各种状态下的中国人都在读它们,而且都读出意味来了,这就证明这部作品是有养料的,是真正的经典。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经典?叶辛说,经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会作用于你的身心,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作品里的精神,作者的情绪,作品描画的人物个性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对人生的态度,并默默作用于整个人的气质和素质。
广泛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会独立思考。娄山中学语文教师汤雅华认为,当下人们热衷于刷微博、微信、QQ空间,收获了巨大的信息量,但这些碎片化知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对人益处甚微,甚至会阻碍我们深入、独立思考,而经典阅读才能让我们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拥有独立的灵魂。
通过这些读书报告,叶辛等评委也发现,当今中学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间。对于缺少生活体验的中小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评委们给出的答案是:阅读,广泛地阅读。
“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否,关键是什么?”在互动环节,针对读者的这一问题,评委们一致认为,独特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
有评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朴实的语言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或感受。而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下不少学生写作的“短板”,解决办法仍是多读书、读好书。
全球华人中小学生阅读报告大赛由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图书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澳门日报》等联合主办,《少年日报》《上海中学生报》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旨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交流,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亲近和热爱华文母语,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习惯;促进中小学校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以及全球华人中小学生的文化交流。
1、熊猫读书。2、咪咕阅读。3、亚马逊的kindle。4、苹果的ibook。5、可以去下载一些哲学思想政治类的电子杂志。
在杂志官网。 杂志《哲思》,创刊于2002年,是由共青团河南省委主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综合文化类月刊。自2005年起被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文摘类期刊之一”。 《哲
建议可以给《新课程报 语文导刊》的校园作家版投稿,这份报纸刊登率是相当高的。编辑的qq在百度搜索其报刊名就行
网上有:哲思杂志订阅在线订阅_网站主页哲思杂志订阅官网订阅_网站首页可搜索。也可到当地邮局问问。
你去天使领域论坛的浮云殿版块,有哲思的最新最全的约稿,也有编辑的私人联系方式,下面还有写手投稿过稿的经验分享,你看完帖应该就知道怎么投稿了,置顶扫盲课看看。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