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1

蔡蔡7878
首页 > 期刊论文 > 微软亚洲研究院论文一览表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集庭装饰02

已采纳

2016年11月14日上午9点,中关村丹棱街5号微软大厦,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洪小文,王坚等中国IT界的技术大佬,以及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近200位院友“同框出现”,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院友会”正式成立:沈向洋担任会长,李开复和张亚勤任名誉会长,他们都是这家研究院曾经的院长。

坦率地讲,夹杂在繁芜的科技资讯信息流之中,这很难称得上是一条惹眼新闻,至少相比上述大佬的同框,几天之后张亚勤和沈向洋出现在乌镇的那一张饭局合影要更为被媒体所追捧。

但科技记者无法忽视的是,多年来,在稿子中描述圈内大佬过往履历时,“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高频词汇。翻看人物图谱,这里是阿里云之父,前金山CEO,百度总裁,小米总裁,海尔CTO, 联想CTO……互联网高管,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一线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院系负责人的上一处居心之所;这里和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办事处”关系不大,它更像是一座拥有18年校龄的“大学”。

中国IT界的黄埔军校,有人喜欢这么说。在院友会成立仪式上,院友代表阿里巴巴CTO王坚感喟:没有人可以绕开这个机构去谈论过去十几年的中国科技史。

一切得从往事谈起。

九八年的召唤

九十年代初——在最不可一世的岁月,来自西雅图的软件巨人却为创新乏力所困。微软前任首席技术官麦尔伏德在1991年建议盖茨成立带有“军备竞赛”属性的创新研究院,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以主动迎合技术世界的不确定性。这年,微软首座研究院在雷德蒙成立。

六年之后,麦尔伏德送给了盖茨第二个建议:将研究院开到中国。理由颇为机敏,到1990年代为止,美国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每年诞生计算机博士最多的地方——直至被中国超越,这被麦尔伏德视作中国IT业态苏醒的前奏。

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37岁的语音识别专家李开复博士成为首任院长。18年后已成谈资的插曲是:当得知李开复要以“研究院”作为这座机构的后缀时,沈向洋博士大笑,“叫个‘所’都大了”——2001年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则是后事了。

至少在1998年,沈向洋有充分的理由自嘲。现任院长洪小文后来回忆:“研究院建立前,我到北京参与最初一批员工招募。有些候选人是国内高校博士生,我们只能通过固定电话联络,那时学校里通常一幢宿舍大楼只有一部电话,经常需要麻烦宿管老师或同学帮着叫人来接听。没有几个网站,没有太多信息资源,因而沟通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同步基础信息,效率比较低。Email倒是能用,但拨号上网资费昂贵又不稳定,实时在线不大可能。”

1998年,每小时8块钱的上网费和4块钱的电话费让上网属于奢侈消费;这一年,配备Windows 95的个人电脑也实属高大上的新锐电器;在更为宏大的叙事里,这一年,中国GDP刚突破万亿美元大关,IT产业所占比重仅约为4.8%。

然而同样在1998年,互联网作为社会基础设施迎来破茧之日,一批互联网明日巨星集体相约九八: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创立;中国则更是普遍把这一年视作商业互联网元年:2月,张朝阳创办搜狐;6月,刘强东成立京东;11月,腾讯诞生;12月,新浪上线。

机遇与挑战在1998年显得尤为冲突——但考虑到成立研究院的愿景,天平似乎更偏向挑战一端。

早在筹备阶段,比尔盖茨和里克·雷斯特博士——微软全球研究院体系的缔造者,就为研究院确立了三条宗旨: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发展;将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微软关键产品之中,以帮助用户改善计算体验;着眼于下一代革命性技术研究,助力微软实现长远发展战略和对未来计算的美好构想。

所以你可以想象李开复说服海外精英归国的不易,上述宏愿与当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格格不入。不过事实美好的一端也成为18年后院友会成立仪式上李开复追忆的画面:“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书时有位同学叫沈为民,写代码非常厉害,我说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们在国内都是在纸上写代码,老师则用脑子来运行这个程序。当时给我的感触是,如果能在纸上培养出沈为民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才肯定还有很多,一起做研究院一定能做出来。我当时也是抱着这样乐观的心态就回来了。”而中国的人才也是当年比尔盖茨所看重的。

后面的事情令人欣喜,研究院开始在全球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崭露头角,尤其2002年,他们在计算机科研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长久以来这种国际大会鲜有华人身影。

有人后来回忆,当年前去知春路希格玛大厦(研究院旧址)“朝圣”的年轻人一定会颇为失望,一切看上去与其他企业别无二致,除了目光中的这位“理工男”可能刚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

人工智能的延续

如今十八年过去,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的愿景已兑换成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上的4000余篇论文。更重要的是,脱胎于这里的技术也转移到微软产品矩阵中——Office,Windows,Bing,Kinect,以及小冰,Cortana,SkypeTranslator等人工智能产品,都有亚洲研究院的身影。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还是个模糊概念,甚至不被学术界普遍承认的岁月,研究院就已将其视作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1999年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时即确立了最初的几个研究中心:语音组,多媒体组,图形图像组——如今它们都更像是人工智能概念的一部分。

李开复多年后坦言:中国如今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研究院很早开始便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众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中国今天的成就真的应该感谢微软亚洲研究院。”

不过,这种“感谢”对于研究院来说,似乎也意味着成长的烦恼。几年前开始,中国科技公司就积极网罗人工智能领域的精英,可以想象,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最密集的人才聚集地成为了被挖的目标。

事实上,研究院早已熟悉了人才的流动——这也是成立院友会的原因之一。

十八年前,这个国度最顶尖的技术头脑纷纷从美国的高校和科技企业来到微软;十八年后,技术后辈有了更多良禽择木的可能——聪明的大脑不再浓烈地聚集一地,而是稀释在各个地方。他们有些人继续留下来从事自己最热爱的研究,有些人选择离开去领导更大的团队做产品开发,有些人选择到大学任教,有些人则选择在中国这片创业热土圆梦。

命运自有时。如今研究院的愿景落在了醉心于科研的技术信仰者身上。说来宿命的是,就像某种轮回,当人工智能的概念挥别往日的“扭捏”而摇身蜕变为技术界的狂欢,这里的研究员或许比十八年前的前辈更为幸运。他们赶上了人工智能的黄金年代,可以肆意挥洒禀赋,紧跟这一技术的变迁孕育更多可能,且已收获颇丰。

随意摘取几例。去年底在ImageNet计算机视觉识别挑战赛——这一行业标杆属性的赛事上,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凭借深层神经网络技术的突破(使用了一种深度高达百层的神经网络,这要比过往任何成功使用的神经网络层数多5倍以上),获得图像分类,图像定位以及图像检测全部三个主要项目的冠军。几乎同一时刻,他们在另一项图像识别挑战赛MS COCO中的图像检测和图像分割项目上同样登顶——而一年过去,今年10月,他们在MS COCO图像分割挑战赛中获得第一名,成绩比第二名高出11%,且相较去年第一名的成绩也有飞跃进步。

在用户一端,承载技术的是应用——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近些年最令人欣喜的地方。

去年,在中国登陆的Skype Translator实时语音翻译技术,就凝聚了研究院在语音识别,自动翻译和机器学习等多领域的成果,让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直接对话成为可能。

而在风靡全球的How-Old.net(识别图片中人物的年龄)、Caption.ai(智能识图网站)等应用,同样基于研究院深耕多年的人脸识别技术。

当然,谈及人工智能应用,刷屏无数的小冰是绕不开的名字。抛开插科打诨不谈,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它与其他行业的嫁接空间。譬如今年9月,小冰就进驻了“敦煌研究院”微信,摇身变为“敦煌小冰”,言谈之间告知人们关于敦煌的一切知识。嫁接得以实现,一项关键技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自主知识学习技术(Doc Chat):一种基于检索与排序直接从非结构化文档中选取句子作为聊天机器人回复的方法。这一技术也已运用于今年8月发布的第四代微软小冰跨平台商业解决方案,可让小冰更轻松地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完成更多嫁接可能。

尽管换了“标题”和讲述者,但这里与人工智能从十八年前开始诉说的故事仍在继续。

基因传承

故事得以延续的前提是传承,研究为先,自由开放的环境与体系得以让这里相对纯粹的“传帮接带”。

事实上,那些离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珍视这段纯粹的职业生涯。而当他们追忆微软岁月,“感谢”与“传承”总是并列出现。“在现在的创业路上,研究院的文化氛围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公司文化,感谢研究院,感谢当年指导我们的Mentors,感谢一起实习的小伙伴们。”已在创业的蔡东翔院友这样说道,“希望Mentor文化可以在院友会得到一个很好的传承。”

同样作为院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朱军则将传承细化:“我在研究院实习3年多……现在还清晰记得,第一天面试时问我‘为何读博士?’,这成了我现在面试学生必问的题目。Harry(沈向洋)的‘work hard, play harder’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现在也拿来教育学生。”

传承仍在继续。在不少院友看来,如今,院友会的成立可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分享经验与资源,甚至在某些奇特的瞬间感到从未离开过一样。这有点像是管理界颇为盛行的联盟关系,当人们离开一个地方,可以通过“同事联络网”成为这个地方的支持者和外部资源,并将它身上的基因散播到更远处。

好吧,也许正如罗振宇所说: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游戏结束为目的,比的是谁能赢;无限游戏则是让游戏本身继续下去,而不是让谁赢,卷入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人数越多,游戏就能继续下去,这才是无限游戏的目标,也正是那些“老公司”的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一席“流动的盛宴”,留给技术世界的真正财富。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微信公号:李北辰)

288 评论

逍遥七星

作者丨市界 冯晨晨

编辑|老拿

他13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他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 历史 上最年轻的院士。他就是张亚勤,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54岁任百度总裁负责多项核心业务。

如今,这位百度的战将突然宣布:将于6个月后退休,不再担任百度总裁的职务。这位曾经的中国神童说:要用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少年神童,多项荣誉加身

张亚勤于1966年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小天赋过人。

5岁那年,张亚勤的童年伴随着父亲的去世而早早结束,“我在妈妈跟前撒娇的时光结束得特别早。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晋南一个小城的外婆家里度过的。我上的第一所学校,就像农村小学一样。”张亚勤回忆道。

1977年,十二岁的张亚勤跳级到初三。一年后,一则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神童”故事:13岁的“神童”宁铂,考上中国 科技 大学1978级少年班,大大刺激了张亚勤,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看完宁铂的故事,张亚勤一晚上没能睡着觉,一直在想,“我要上大学,我要考中国 科技 大学”。此时距离那年的高考还有7个月时间,如何在这大半年里拿到高考的入门券,是个难题。

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高考。身为中学老师的母亲找到校长,想让他直接上高二——这是唯一能让他符合高考条件的办法。校长说:“亚勤很聪明,我也很乐意帮忙,但是他必须先考上高二的尖子班,那个班才有上大学的机会。”

为补上功课,张亚勤每天学习20个小时,连走路、课间休息都在背单词、做数学题。想不到,短短一个月内,张亚勤便学完高中两年课程,并考入高二尖子班,拿到高考准入证。但遗憾的是,张亚勤并没有考上。

在首次高考与中科大失之交臂后,中科大首创少年班为张亚勤提供了另一个渠道,这是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随后,张亚勤成为那届中科大少年班年纪最小的一个,同时也是那届学生中唯一的数学满分获得者。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太原。

天才往往被光环笼罩,很容易迷失自己,张亚勤却对周围的喧嚣有一种免疫力,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母亲。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誉,张亚勤心中难免会有些小骄傲。可当时母亲却给他泼了盆冷水:“你没有什么好让人家学习的,你和别人都一样。”进入少年班后,张亚勤果真收起了自己的骄傲。

8年后,张亚勤从中科大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只身去往美国。张亚勤后来回忆,在中科大的学习生涯收获很多:第一点是开拓眼界,学会很多东西;第二点是增强自信;第三点是培养出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希望为科学和理想献身。

刚到美国时,张亚勤的导师、华盛顿大学教授比克赫尔扔给他一堆IEEE杂志的投稿,让他在两周内彻底研读,并给出评价。为完成任务,他从图书馆借来十几本专业书和一本词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停地演算、推导。

最后,张亚勤不但完成任务,还发现了其中的几处纰漏。“你现在就可以写博士论文,你已经达到博士水平了。”这是教授对他最大的肯定。

1989年,23岁的张亚勤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进入Contel公司,从事视频压缩的研究工作。此后,他一直专注于这个领域,哪怕后来公司搁浅了相关项目,依旧自己钻研。五年后,Contel被GTE收购,张亚勤在视频压缩领域大放异彩,为公司赢得10亿美元大单。

从1989年到1997年,张亚勤在视频压缩领域一共发表超过200篇论文,其中40篇收录在IEEE Transaction杂志上。由于贡献过高,张亚勤在31岁时,成为IEEE最年轻的院士,也是这个协会成立100年以来,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入职微软,打造IT黄埔军校

在科研界闯出一片天地后,张亚勤没有就此止步。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计算机,无论是产业还是学术,在全球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对于IT厂商而言,这里却藏着巨大的潜力。彼时,跨国企业纷纷入场,微软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李开复刚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时,问身边的人:“我现在最该找谁?”几个人同时推荐了张亚勤。李开复当时并不认识张亚勤,但看过他的履历后大吃一惊,“这么厉害的人,我以前居然不认识!”

于是,在李开复的邀请下,张亚勤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两年后便升任院长。上任伊始,张亚勤选择图形学、多媒体和用户界面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出著名的五五军规,即研究院每年要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全球前五大学术会议或杂志上发表不少于5%的文章。

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从不足10人,发展成拥有3000人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是除美国总部之外,微软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在微软的16年,张亚勤像是一块磁石,持续吸纳本地和海外的行业精英,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微软在北京中关村的研发团队,俨然成为中国IT产业的黄埔军校。

2014年9月,张亚勤宣布因个人原因离开微软。“我用16年时间,完成了加入微软时对公司的承诺,现在是听从心声、听从新的‘使命召唤’的时候。”张亚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亚勤出微软,一个时代的结束。”当张亚勤离开微软时,他的老同事、原金山集团CEO张宏江曾这样评价道。可见其对微软做出多大的贡献。

跳槽百度,功成后悄然离场

2014年9月3日,百度世界大会上,张亚勤意外出现在现场,并和李彦宏坐在一起,引起外界猜测。随后,百度对外宣布:张亚勤加盟百度,担任总裁,负责新兴业务。

不少人认为,张亚勤离开微软的真正原因是,他在昔日PC霸主身上已找不到兴奋点。张亚勤多次表示,自己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恰巧,彼时以搜索奠定BAT三强之位的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渐渐掉队。焦虑的李彦宏,急需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而人工智能(AI),就是他的抓手。

李彦宏曾对张亚勤说,“百度不要做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要做一家AI公司。”而在张亚勤看来,AI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它将改变传统产业,包括百度的核心搜索业务。两个人虽然没有相同的目的,却有相同的理念,遂一拍即合。

“未来,人工智能的市场会比移动互联网大10倍!”张亚勤自信满满。随后,百度正式向AI发力,并先后将吴恩达、陆奇等一大批谷歌、微软干将招致麾下。

在喧嚣的互联网行业,张亚勤显得格外低调。在他任职期间,百度经历了满城风雨的竞价排名事件,却从未动摇过他打造AI的决心。

张亚勤在百度任职的近五年时间,负责多个业务群组,包括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5G、量子计算、芯片,还包括百度国际化发展、金融和教育业务的 探索 。

在去年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张亚勤在接受腾讯《深网》专访时曾明确阐述过他对“云”的理解:“云已经到了新的阶段”。

张亚勤说,云的1.0时代,云是基础技术,是一种路网设施,是把计算、存储、网络变得像水电煤一样,变成一种服务;2.0时代,更重要的是云之上的,数字的服务,人工智能的能力,百度ABC智能云是人工智能到企业的载体。

如今百度在业务上趋于稳定,张亚勤也选择了离开,“当我对某项工作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段工作生涯即将要划上句号,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此外,百度也的确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年初,李彦宏就在内部表示,将加速干部年轻化,提拔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管理层,并推出高管退休计划。而张亚勤,是申请加入退休计划的第一位高管。

如今,悄然离场的张亚勤,他的下一个奇迹点会出现在哪里?

240 评论

相关问答

  • 亚洲研究论文

    《亚洲农业研究》(Asian AgriculturalResearch, ASAR)是一份由普罗维登斯美中文化出版的学术杂志,于2009年6月创办。杂志的编委和

    初记装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一览表

    就以我们自己做的研究性学习来说吧一、课题活动计划表1、主题名称 桐乡近几十年来住房的变迁结题报告2、课题名称(这个和上面的差不多,就可以免了)3、小组成员及

    毕竟希兮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香港亚洲商学院毕业论文

    1、以下只是讲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问题,作个参考。更多论文答辩内容可以了解上学吧论文查重。现代工业企业有哪些主要特征?答: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

    足疗沙发厂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诺亚方舟研究院论文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博士待遇非常好。因为在2022年华为发布的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招聘机器学习与多媒体推荐搜索方向研究员/实习生招聘信息里的内容来看,基本工资300

    小壮壮长大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亚洲社会药学杂志

    2022亚洲社会药学杂志的影响因子是286.130。根据相关报导显示今年社会药学杂志公布最新影响因子为286.130。NEJM、TheLancet、JAMA、B

    yangdand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