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娟子
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关键词: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互动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从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和学校体育具有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以社区体育为主线,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推动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发现目前我国中等城市80%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20%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单双杠等一些小型场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匮乏,这种状况直接限制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场地设施除在平时教学训练中使用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一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来看,利用本社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占58.8%,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基本上互通的。近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华东、华南沿海地区,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互动发展呈良好态势,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基本处于空白。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基本上是分离的,我们应对此加以关注。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的意义
社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学校教育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因此,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在节假日将闲置的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既能提高其利用率,又可弥补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一)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
1、学校体育是开展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社区成员,青少年儿童通过学校体育能够掌握必要的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将来能够独立、自主地参加社区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都经历过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
2、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身的基础,社会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社区体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终身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因而学生能够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存在的一些困难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有“三难”——缺少设施、缺少专业指导人才、居民参与率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效途径之一是紧紧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学校。学校内拥有大量的具有开展体育况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这些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解决社区体育专业人才急缺的现状。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个难点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不足,而学校具备一定的体育设施,尤其是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较好,只要进行适当地设资和管理,在搞好学校体育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的设施场地缺乏的问题。此外,学生参加社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社区体育的生命力。学生是社区体育最为活跃的因素,能促使社区体育朝“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方向发展,活跃社区体育。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必由之路
(一)学校应重视开发社区的隐性体育资源
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体体育组织;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公园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等。
根据教育目的和社区、学校、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学校可以立足于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体育人力资源和物质情况,使家长、体育教师、社区体育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组织体育教学。例如:将体育课开展到野外、效区、公园、体育馆等社区场所,开设一定数量学生喜欢的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如羽毛球、跳绳、棋类运动等。
(二)社区体育应主动利用学校体育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学校尤其是高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包括提拱技术指导的教练人员、参与和带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骨干及组织各种活动的管理人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兼职做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体育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区联系,课余时间学生在社区的场地中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指导和参与体育活动,既能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又能使知识学以致用,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
学校体育还可以提供物质资源,包括专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运动资源。学校将部分场地对外营业,既可以丰富附近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又可以为学生和居民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体育资源共享。
社区举行体育赛事时可以邀进附近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社区居民的运动热情。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互动,这样学生毕业成为社区的居民后,能延续在校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互动中的几组关系
学校与社区(街道)是性质、职能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融合互动中发生和建立新的多种不同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融合各方力量,是相当重要的。
(一)学校与街道居委会的关系
学校是主动的组织者,但又不能把街道居委会当作协作方,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学校和社区是共同体,分工不同,责任相同。
(二)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社区体育协会的关系
前者专业性很强,体育教师要站在全民健身的高度,主动和社区体育协会的同志沟通,热情支持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并尽力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为“社区体育进校门”做好工作。
(三)学校体育教研组与学生家庭的关系
体育教师是家庭体育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安排好适合的健身项目,让学生回家练习,主动搜集反馈,及时调整。
(四)学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
每一项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都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不仅仅是体育教研组和体育俱乐部的事情,学校领导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各部门遇到的实际困难,保证学校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加速学校体育改革步伐,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打破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离的状况,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发挥学校优势,解决社区体育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莫小农,林敬松.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1):2-3.
[2]孙静.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4,(2):1-2.
[3]郭旭茂,肖微.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性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3):1-3.
[4]何艳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7,(6):2-4.
[5]任国林.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互动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3.
[6]张文娟.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其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2006,(1):2-4.
[7]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13.
[8]卢元镇.社区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0-23.
[9]吕树庭.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建模研究[J].体育科学,1997,(6):2-5.
e元素789
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研究的样本是通过省(自治区)、地(市)、区(县)和街道(乡、镇)4级分层抽样,从北京、上海、吉林、河南、内蒙、甘肃、四川、福建和广东9个省、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的:144个街道和乡镇的所有399个群众体育活动点,对399个群众体育活动点发放间卷399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基本情况144各街道、乡镇中,共有399各体育活动点,平均每个街道、乡镇2.77个。与1995年15省市城市体育活动点的调查结果,平均每个街道5.34个相比少2.57个。体育活动点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点呈多样化状态,分为体育辅导站、普通活动点、有固定室内活动场地的体育中心(室、站)、体育项目或人群队(协会)、其它等五类,其中普通体育活动点数量最多,达245个,占64.3%;体育活动中心(室、站)数量居第二位,63个,占16.5%;较为正规的体育辅导站和体育项目或人群协会的活动点数量较少,各19个,各占5.0%。由此可见,当前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正规化程度较低,多数活动点仍处于非正规化状态。 我们将体育活动点的规模分为大(101人以上)、中(30~100人)小型(30人以下)三种,其中中型活动点比例最大,达185个,占48,89%,小型和大型活动点比例较小,101人以上的大型活动点有96个,占25.3%,小型活动点有:100个,占26.29%,分布情况呈梭型,两头小,中间大。其原因可能与其对场地的要求和体育锻炼氛围有关。小型活动点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高,便于管理,但难以形成较强的体育锻炼氛围;百人以上的大型活动点虽然能够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但人数多要求较大的场地(目前能够容纳l00人以上日常活动的场地不多);中型活动点,既对场地的要求不太高,又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形成与管理方式群众体育活动点有7种形成方式,并对应有7种管理方式,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在形成方式中锻炼者自发组成219个,占57.5%,居第一位;街道居委会帮助组成68个,占17.8% ,居第二位;其它几种方式形成的活动点均未超过10%。这一结果表明人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由零散活动变为有组织活动的自主性已有相当水平,街道居委会一级社区组织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7种管理方式与形成方式的比例基本一致,但也略有差异。表现为自发形成(57.5%)的比例略高于自主管理(54. 9% ),工会部门管理(5.2%)的比例略高于工会部门帮助组成(3.4%)的比例,这说明锻炼者自主管理体育活动点与自发组成体育活动点的自主程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群众体育活动点成员的性别情况81个体育活动点共有51796名参与者,平均每个活动点136人。其中男性21759人,占42. o%;女性30007人,占58.o%。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的原因,可能与公园、空地、广场等非正规体育场地较适宜开展深受女性欢迎的集体表演性、韵律性体育活动项目有关。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整体文化层次比男性低,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范围较窄,表演性、韵律性项目是她们的主要选择,而男性体育项目的可选择范围较大,不仅仅限于体育活动点开展的项目,如钓鱼、球类、棋牌等。群众体育活动点成员的在职和年龄情况体育活动点中非在职人员34654人,占6. 9% ,是在职人员的2倍。从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来看,60岁以上的占74.00%。(表6)这表明体育活动点的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以非在职的离退休人员为主,其原因是: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子女已长大,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他们既有时间也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又有迫切的健康长寿和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愿望。参加体育活动点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扩大社会交往、消除孤独与寂寞、善度闲暇的理想途径。群众体育活动点人数的季节变化情况季节对群众体育活动点的人数有较大影响,四季人数有变化的活动点达30个,占活动点总数的81.1%。具体表现为冬季人数最少,春季、夏季人数最多。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时间早晨8点以前活动的活动点占多数,占79.80%;晚上活动的占48. 6%,居第二位;上午和下午活动的活动点相对较少。多数活动点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这与活动点的活动场所有关。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和街头巷尾是活动点中居前三位的活动场所,表13的这些场所早晨空闲,可以开展体育活动,也与我国人民特别是老年人“早起早睡”的作息习惯有关。群众体育活动点每天持续活动的时间每天持续活动时间1至2个小时的活动点最多,占39.4%,而活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的活动点却最少,仅占12.3% ,每天活动2小时以上的活动点占4803%。活动时间的季节变化四季活动时间有变化的活动点占70.9%,其具体变化是:春季、夏季活动时间最长人数也最多,冬季活动时间最短人数也最少,两者是一致的。群众体育活动点的活动项目多数活动点活动项目常年不变,占74. 8%,这样便于根据共同的体育兴趣稳定队伍,也便于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项目的选择情况看,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居前四位,非竞技化、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特点十分明显。活动点活动项目的分布情况(总数381个) 序号 数量 百分比(% )气功 1 178 46.70武术 4 111 29.10秧歌 5 102 26.80交谊舞 3 114 29.90健身操 2 145 38.10门球 8 40 10.50网球 9 7 1.80羽毛球 7 45 11.80广播操 6 62 16.302.4活动场所 活动点活动场所的非正规性、社区性特点明显,八类活动场所中,在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和街头巷尾活动的活动点居前三位。(表13)这与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匮乏及现有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有关。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公园、街道居委会的场地和街头巷尾空地花费少或不花钱,清晨可随意使用。其它场地花费大,活动点缺乏经费,消费不起。表13 活动点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 个数 百分比(%) 序号合计 381 100.00 8体委的公共场地 31 8.10 6学校的体育场地 38 10.00 5企事业单位的场地 43 11.30 4公园 87 22.80 1街头、巷尾 64 16.80 3街道居委会的场地 76 19.90 2江河湖畔 22 5.80 7其他 20 5.20 82.5活动经费 381个体育活动点1996年总活动经费149.4142万元,平均每个活动点3922元。从活动经费的来源来看,52.60%的活动点来自锻炼者的会费,居首位; 18。10%的活动点来自街道、居委会的拨款,居第二位。(表14)由此可见,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基层社区的体育管理职能在逐步增强。这一结果与活动点的形成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调查结果一致,都表明了锻炼者的体育自主意识和活动点的社区归属性在增强。表14 活动点活动经费的来源情况(总数381) 个数 % 序号锻炼者的会费 201 52.80 1活动站的经营收入 28 7.30 5体育行政部门拨款 17 4.50 7街道,居委会拨款 69 18.10 2工会部门拨款 24 6.30 6体育协会拨款 9 2.40 8企事业单位拨款 32 8.40 4其他来源 88 11.00 3缺失值 88 23.10 2.6活动点的组织指导者情况 381个活动点共有指导员1359人,平均每个活动点3.6人。其中获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者216人,占总数的15.90%。平均每个活动点仅0.6个。指导员中非在职者889人,占65.40 %,明显高于在职者。(表15)男性735人,占53.90%;女性630人,占46.20%;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表16)指导者中体育教师占12.70% ,文艺工作者占10.70%。(表17)遗憾的是广大的体育教师尚未在社区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表15 活动点指导者在职、非在职情况 合计 在职 非在职数量 1359.00 470.00 889.00% 100.00 34.60 65.40 表16 活动点指导者的性别分布状况 合计 男性 女性数量 1365.00 735.00 630.00% 100.00 53.80 46.20 表17 活动点指导者中体育教师、文艺工作者数量 合计 体育教师 文艺工作者 其他数量 1359.00 173.00 145.00 1041.00% l00.00 12.70 10.70 76.602.7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困难 目前,群众体育活动点存在的前三位困难是:经费匮乏;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缺乏技术指导者。(表18)本文前面的分析已经谈到了。表18 活动点当前的主要困难 数量 百分比(% ) 排序缺乏统一管理 74.00 19.40 4经费匮乏 190.00 50.00 1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 161.00 42. 30 2缺乏技术指导者 153.00 40. 10 3其他 39.00 10.20 5 3结论3.1 目前,我国拥有辅导站、体育中心(室、站)、普通活动点、项目(人群)协会活动点等四类群众体育活动点。144个街道、乡镇共有活动点381个。平均每个街道、乡镇2.8个。其中正规化程度较低的普通活动点数量最多,占64. 3%。大、中、小 规模活动点的数量分布呈梭型,两头小,中间大。31~100人的中等规模的活动点最多,占48。8%。大规模和小规模的活动点各占约25% 。1977年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点的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其中1992年6月以后形成的活动点占47。4%。3.2锻炼者自发组成和自主管理,以及经费来源于锻炼者会费的活动点数量居第一位;街道等基层社区帮助组成和进行管理,并给予拨款的活动点数量居第二位。这充分反映了人们的体育自主意识、体育消费意识和基层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职能得到了增强。3.3 381个活动点共有51796人,平均每个活动点136人。其中男性21759人,占42。0% ;女性30007人,占58.0% 。其中非在职人员34654人,占6。9% ,是在职人员的2倍。(表7)从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来看,60岁以上的占74.0%。活动点参与人数与持续活动时间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活动时间短,人数少;春夏活动时间长,人数多。79.8% 的活动点在清晨8点以前活动,48.6%的活动点在晚上18点以后活动,具有晨晚练特点。每天持续活动1至2小时的活动点最多,占总数的39.4%。3.4活动点前四位的活动项目是:气功、健身操、交谊舞和武术,具有非竞技化、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特点。74.8%的活动点活动项目常年不变,活动点前三位的活动场地是:公园、基层社区场地和街头巷尾的空地,场地的非正规性特点明显。1996年平均每个活动点经费3922元,主要来自锻炼者的会费和基层社区的拨款。3.5 381个活动点共有指导员1359人,平均每个活动点3.6人。其中获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者216人,占指导员总数的16.0%,平均每个活动点0.6个。指导员中非在职者889人,占6。4% ,明显高于在职者。指导者中体育教师仅占12.7%,广大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指导方面尚未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经费匮乏,可使用场地少而挤,社会体育指导员少是目前活动点面临的主要困难。附:参考书目1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5):172刘德佩等。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3)3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体育科学,1997(3)4刘江南等。珠江三角洲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学因素探究。体育科学,1995(3)5吕树庭等。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体育科学,1997(6)--《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之《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
用球向悬在高处的目标进行投准比赛的球类活动。由于最初是用装水要的篮筐作投掷目标,故名“篮球”。现代篮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具有灵活巧妙的技术和变化多端的战术相结
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区别在于,对研究现状的总结我们也称研究综述,它一定是对某个学者做了哪些研究,持有什么观点,得出什么研究成果,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总结,这具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
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应用措施硕士论文 第1篇: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才愿
现在很多高校的棒球社参与人员并不多,而且大家对棒球的了解程度也不高,我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校对棒球的重视力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