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5

梦想成真罗
首页 > 期刊论文 > 黄河断流等问题及其影响论文研究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头人的老婆

已采纳

一、黄河断流对本地区的影响及对策

1.黄河断流情况回顾

(1)断流情况

自1972年起,黄河开始自然断流,断流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1972~1999年的28年间,除1973、1977、1984、1985、1986、1990年外,有22年发生断流,平均4年有3次断流(表5-14)。

表5-14 黄河历年断流情况统计

注:未出现断流的年份未在表中列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黄河断流历时不断延长,断流时间不断提前,1997年自2月7日开始断流,累计断流天数(利津)长达226d,断流达13次。

(2)断流特点

根据近年来的情况统计,黄河断流具有以下特点:

1)断流频率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黄河断流有6年,80年代有7年,进入90年代,自1991年至1999年连续9年出现断流。断流频率从70年代的0.6提高到90年代的0.9。

2)断流时间不断延长。进入90年代后,黄河下游断流天数(含间歇、全日断流)的时间急速增加。由70年代、80年代的十几天至几十天增加至90年代中后期的100d以上,1997年更达到了创纪录的226d。

3)断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相对断流天数而言,断流河段长度波动较大。但进入90年代后,从河口开始的断流距离持续增加,1991年不过约100km,1995年便达到夹河滩断面以上,断流长度占花园口以下河长的88%。1997年下游河道断流至开封柳园口附近,断流河段长约703km。

4)年内首次出现断流时间提前、断流密集月份范围扩大现象。90年代以前,断流最早发生在4月份,断流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进入90年代以后,断流最早发生时间提前至1月份,甚至出现跨年度断流;断流的密集月份扩展到3~7月。

2.黄河断流的社会经济影响

黄河是沿黄地区的生命线,黄河断流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下游地区。黄河下游流域面积虽然不大,但直接以黄河为生活饮用水源的大、中城市如半岛地区的济南、淄博、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生产、生活用水也均以黄河为水源,此外尚有几个大的引黄灌区。黄河断流,致使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沿黄地区工农业和油田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和分析,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含油田)累计经济损失约268亿元,年均近14亿元(1995年价)。1997年黄河断流对山东省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70亿元、工业40亿元、其他25亿元。

(1)对下游农业的影响

黄河下游、山东省沿黄地区原本就有“春旱、夏涝、晚秋又旱”的特点,黄河断流一般发生在灌溉用水高峰期,以黄河为主要水源的下游沿黄地区因连年断流缺水,致使灌区农田不能及时播种、浇灌,农业减产,河口地区部分年份绝产。在断流造成的累计工农业损失中,农业经济损失占45.5%。1997年黄河断流,山东省153×104hm2农田无水灌溉,重旱107×104hm2,50×104hm2农作物绝产,减产粮食27.5×108kg、棉花5×104t;沿黄地区2500个村、130万人饮水困难。

(2)对下游工业及生活的影响

黄河断流给下游沿岸地区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1995年断流,下游沿黄地区许多工业企业因缺水而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其中胜利油田减产26×104t,损失2亿元。1997年是断流最严重的一年,胜利油田200口油井被迫关闭,当地自来水价格提高到1.8元/m3,部分居民因饮用不洁净水源而染上肠胃病。

3.断流成因分析

一般认为,黄河断流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的基础上,叠加沿岸地区引水量增加、用水浪费、管理不善导致的,其中也有部分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其成因具体可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1)自然因素

黄河流域基本上属于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580×108m3,只占全国径流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原来就比较贫乏,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降水量有所减少,花园口以上流域70~8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比50~60年代偏少5%,1990~1995年偏少12%。由于黄河流域普遍存在干旱情况,致使入河径流量减少和引黄水量增加。这些都是黄河断流的客观原因。

(2)人为因素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黄河断流是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引黄用水的急剧增加。

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引黄耗水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至90年代,已达到天然径流量的65%(1990~1995年利津以上平均天然径流量为458×108m3),引用水量极为惊人。

与此同时,在引黄用水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问题,再加上现有的水利调蓄工程不能满足需要,用水又管理不善,使得黄河断流发生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随着急剧增加的人为活动导致的需水量增加,以及各种水利水保工程的蓄水,黄河下游天然径流量还将呈继续减少的趋势,如果不对人为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黄河断流还将持续下去,并且程度会愈来愈严重。在1995年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的《黄河断流影响及其对策调研报告》中,曾预测利津断面2000年水平的最长断流历时为140d、2010年水平断流时为200d以上,而事实上1997年断流历已达到了226d,1998年上半年断流118d,远远比预测的趋势快得多。

(3)流域生态环境失衡的综合影响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是比较差的,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缺乏森林。由于森林覆盖率低,黄河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遇雨特别是大暴雨时涵养不了水分,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3)×104t/(km2·a),直接导致了黄河巨大的泥沙量。黄河枯水期能断流几个月,而丰水期又频频出现汛情,也是与这个原因分不开的。

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下游,表现为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但问题的实质却是全流域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严重干扰和削弱了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使其难以恢复有序和稳定。

4.对策分析及评价

黄河断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和对策。这些对策大抵可分为工程类对策和管理类对策两种。前者希望通过增加新的水利工程,引用其他流域的水资源或更大程度上调节年内径流的分配以达到径流不致断绝的目的。后者着眼于在现有的水利工程基础上,制定和改进对水资源的管理措施,通过节约和合理调配,在客观上增加可用水资源量。

(1)工程类对策

工程类对策主要包括:①加紧建设干流调蓄工程,增加中下游干流的径流调节能力;②修建平原水库和地下水库,丰蓄枯用;③适当利用地下水,实行“渠井结合”的灌溉方式;④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增加流域水资源量;⑤削减入黄泥沙,减少冲沙用水。

(2)管理类对策

管理类对策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加强整个流域范围内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管理,二是采取“节流”措施,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完善管理机制,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研制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提高水价,大力推行节水措施,成为今后加强管理的主要对策。

(3)对已有对策的综合评价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工程类对策主要集中于“开源”和泥沙的防治,即提高水资源的调节利用程度,或者另辟水源。对策中包括新建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大力推进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积极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但是许多这一类的工程目前还在进行论证或前期勘测工作,还有一些尚在规划,正式开工并且发挥作用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有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投资少、见效快,除了生态方面的负面影响尚待研究外,在目前还是比较合适的。

管理类对策的着眼点是在现有基础上挖掘潜力,包括改进水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提高节水技术以达到“节流”的目的。前者被普遍认为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是近期内缓解断流问题最为有效的手段。

根据目前的情况,结合今后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因子的变化,黄河流域的缺水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缓解。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黄河断流的现象今后还将频繁发生,而且有可能更趋严重,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都会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初,山东省制定了《山东黄河引黄调度管理办法》。在法规、方案的保障下,虽然1999年东营市境内黄河来水量较1998年减少40%多,是历史上黄河的第二个枯水年份,但断流只有40d;2000年截至5月20日,黄河下游未发生断流。这说明,在短期内,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有计划的调水)防止黄河下游断流是可行的。

二、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对本地区的影响及对策

1.调水工程的布局及前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江苏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为基础,从长江下游的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与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相连,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输水到烟台、威海。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km,其中黄河以南646km,穿黄段17km,黄河以北493km,胶东段701km。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从中运河到台儿庄进入韩庄运河,经南四湖进入梁济运河、柳长河,入东平湖调蓄,分别向黄河北和胶东地区供水。向黄河北供水线路经穿黄隧洞过黄河,在临清市穿卫运河进入河北在临清市辟一支线连接七一河、六五河到大屯水库给德州供水。向胶东地区供水线路由东平湖青龙闸引水,经胶东输水干渠进入济南以东的整个胶东半岛。

南水北调工程在山东省形成了一个“T”形大动脉,南北长487km,东西宽704km,干线全长1191km。供水区范围涉及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等14个市共107个县市区。

该工程实施后,将形成山东省(包括半岛地区)自南至北、自西向东的供水大动脉,并可与济南市引黄供水工程、引黄济淄工程、引黄入峡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黄济烟工程连通,形成全省大的供水网络,实现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的联合调度,对全省及半岛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先急后缓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段受益,最终达到设计规模。

1)“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二级坝泵站和梁济运河的三级泵站,建成湖西水资源控制工程,实现南四湖与东平湖水资源的联合调度。2015年前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其他骨干工程,使烟台、威海用上长江水。

2)胶东输水干线工程。该工程是将东平湖水调往胶东的骨干工程,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省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关键性工程,应积极筹划,尽早组织实施。“十五”期间恢复扩建济平干渠,建成济南以上段输水工程,开工建设济南以东输水工程,到2010年实现西水东调工程与引黄济青工程贯通。

3)胶东应急调水工程。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尚未实施前,为解决烟台、威海市日益严重的供水危机,利用引黄济青工程挖潜,应急将黄河水调往烟台、威海两市。“十五”期间实施完成济烟、济威一期工程,使烟台、威海用上黄河水。2015年前扩大、配套、完善,并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通,从根本上解决两市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为该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

2.调水工程实施后水资源预测

东线工程主要利用河道输水,并采取逐级建设泵站提水北送,在输水渠道和输水动力两方面都相对比较机动。因此,东线工程合理调水规模可以依据受水区不同时段的用水需求在一定幅度内进行灵活调整。

据张平等对该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计算发现,2010年和2030年生活、环境、航道、工业用水都可以满足,只有农业用水尚有短缺,缺水量2010年为9.35×108m3,缺水率为10.74%;2030年缺水量为6.72×108m3,缺水率为7.90%(表5-15,表5-16)。

表5-15 2010水平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续表

表5-16 2030水平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318 评论

转瞬壹刻

关于黄河问题的思考论文

摘要: 黄河的问题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黄河应该是一个社会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 黄河问题治理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时代,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中国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影响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现代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规律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问题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科学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目前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自然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历史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分析,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现代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研究。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科技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容。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规律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参考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主编:朱兰琴

137 评论

相关问答

  • 黄河断流等问题及其影响论文研究

    一、黄河断流对本地区的影响及对策 1.黄河断流情况回顾 (1)断流情况 自1972年起,黄河开始自然断流,断流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1972~1999年的2

    梦想成真罗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洋流对渤海黄海的影响研究论文

    会,不过主要还是太平洋

    暖暖冬日小兔子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英国下午茶文化及其影响论文研究

    风俗 文化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风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礼法的上源等观点,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

    吃货高老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范文

    论教育哲学的论文1500字篇二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研究》 摘 要:存在主义是当今世界影响广泛的一种哲学流派,其对教育的影响引申出存在主义

    boboyoung198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有关大黄研究及其应用的论文总结

    问题一:有关营养学小论文,平衡膳食,养生之类的都行 (一)主题的写法[2] 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

    满堂红李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