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颈伤痕
那个时候,约稿也许会成为编辑工作中一项不重要的工作。但目前,我们还不具备那样的实力,所以约稿依然是我们稿件最重要的来源。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环节讲得细致一些。1.约稿的前提:大家知道,约稿最重要的是要有约稿的对象,也即一个作者群。我们每个人,都有用很多的时间来开发自己的作者群。现在科技的发达,为我们开发作者提供的非常方便快捷的条件。我们可以从网上查找,可以从兄弟报刊上找,还可以通过我们遍及全国的发行人员来联系,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开会的机会,结识更多的人,组建自己的作者队伍。每个编辑,要保持自己周围有一个优秀的作者团队,但是这个团队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保持作者队伍的新鲜度,这也就保证了我们报纸的新鲜度。因为一个作者给我们写稿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阻止了我们报纸的创新。更何况,新的教师在不断成长,有许多很有思想很有实力的教师都希望能在教学之余写一些文章,或者是为得些稿费,或者是为评职称,或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位。因此,发现、开发并培养新作者,永远都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2.约稿的方式:约稿的方式包括写信约稿、电话约稿、E-MAIL约稿、手机短信约稿等。但因为时间和效率问题,写信约稿已不常用,我们最常用的是电话约稿和E-MAIL约稿、手机短信约稿,有时候,还是这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先给作者发一封E-MAIL,写明约稿要求,然后再打一个电话,询问是否收到,并落实回稿时间。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比较可行的。当然,也可以给作者发了E-MAIL后,用手机发一个短信告知作者查收并落实时间也可以。如果内容比较简单,单纯的电话约稿也是可以的。3.约稿的语言表达要求:说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大家明确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大多都是有教学实践的,有许多还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我们首先要怀着一种尊重的心情,来面对我们的作者。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永远都最有资格评论教学和学习。而我们,许多时候都是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或者通过看他们的稿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的。所以我们约稿时,语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用尊敬的、询问的口吻,如“想请您百忙之中写篇稿子,您有时间吗?”或者“我们要得很急,您看两天内回稿可以吗?”而绝对不可以用命令的口吻:“请务必在两天内回稿”“如果两天内不作回复,视为自动放弃”“让你写稿,是给你一个机会,你一定要抓住啊”等等。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高于作者的地位,永远不要用施舍的眼光去面对作者。第二,约稿表述要清楚。听说过一个作者把一篇稿子改了六遍才算交差的故事,这件事还就发生在我们报社。后来位作者在网上的论坛里发布了一些很不利于我们的言论。我想,这其中一定有我们编辑表述不明的问题。所以,约稿时表述一定要清楚。4.约稿的内容:约稿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者的问候、感激或称赞,引起作者的好感;第二,说明自己要约稿的内容及格式和字数要求;第三,说明回稿时间。第四,最好附上样稿或样报。现在,我们语文版给作者约稿,只要是课文辅导或阅读训练的,都要求给作者附写作的样稿。而样稿,也是可以不断更新的,因为总有一些作者的写作超越了样稿的要求,写得更有创意。没有样稿可以参照的,一定要把相关要求说得更明确一些。5.约稿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处理办法:第一,作者拒绝怎么办?要先看看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是最近太忙呢,还是根本就不了解或不认可我们的报纸呢,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太忙,可以告诉他:以后有机会再和他合作;如果是不了解或不认可我们的报纸,就有必要首先向对方介绍我们的报纸,并尽可能快地给对方寄去自己的报纸。首先我们要用诚意去约稿,但如果许多的诚意也打动不了这位作者,那就可以放弃这位作者。第三,作者写回来的稿件不符合我们报纸的用稿要求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够鼓励和保护作者的创意,而不能用一个标准随意切割作者的作品。但如果确实不属于创意而属于败笔,或者是作者不负责任的应付,我们就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处理的办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打回去,重新强调一下要求,请作者自己修改;一种是编辑自己修改。编辑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够和敢于修改作者的稿件,但要注意修改不可以违背作者的愿意,或者改得更加糟糕。4.约稿中体现的编辑的个人魅力:我们常听说向某某名家约稿,有的人就约得着,有的人就约不着。这里面,个人魅力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约稿中,你要展示你的真诚,你的智慧,你的才情,你的实力。或者要以情动人,或者要以理服人,或者要以才摄人。在与作者的交流中,你要用内行的语言和作者对话,作者能感觉到在和一个有水平的人打交道,因而也很高兴。你要用乐观的心态和作者交流,使作者感觉是在和一个快乐的人打交道。编辑和作者交朋友,确实是一种双赢。
好吃的小蓝
成功 (教育)杂志社征稿投稿发表 编辑部学术论文约稿成功 杂志教育版是由长江出版集团主管、湖北人民出版社主办、安徽省等十余家省级教育学会协办、成功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综合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56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3052,邮发代号:38-338。本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第一本教育励志类大型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成功 杂志教育版融现代感、前瞻性、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于一体。采用大十六开国际流行版。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视觉敏锐,时代信息强,知识面广,可读性强。共设有20多个栏目,并根据国内外关注的教育热点、发展的焦点问题,灵活安排栏目容量。成功 杂志教育版关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推动中国区域教育和谐发展,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以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提供高品质教育资讯,构建充满活力的权威媒体平台。成功 杂志教育版也是目前中国教育类唯一一本立足当代区域教育,全面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传播教育、教学规律, 研究、报道长江流域教育万象,展示中外教育风采,促进教育创新;深度介绍名校、名师成功经验的全国公开发行的首家区域大型品牌教育期刊纵览全球教育风云,聚焦中国教改热点;见证区域发展进程,把脉教学管理态势;诠释教育成功真谛, 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主管单位: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单位: 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单位: 成功编辑部地 址: 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狮城南区1107邮政编码: 430070咨询秋秋::253746477电子邮箱:
喵喵:小妹
请采纳《我的爷爷叶圣陶》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2010年1月应《人民教育》杂志编辑部约稿而写的一篇文章,其文字就像她的爷爷那样朴素自然,真切无华。其中有一个章节题目叫“养成好习惯”,深深吸引了我。 叶圣陶说:“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叶小沫举了几个例子,叶圣陶经常讲,为了不打扰别人,搬东西要轻拿轻放,关门不要发出声音;把剪刀递给人家的时候,一定让手柄向着对方,为的是让人家好接;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为的是不影响别人的工作和生活;开会不要迟到,约好了人,要早到等候…… 叶小沫还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国务院请爷爷到人民大会堂去开一个大会。爷爷早早穿戴整齐,到外屋等侯汽车来接,可车子久久未到,大会就要开始了。大会秘书处接二连三来电话催,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没想到爷爷转身回到屋里,平静地说:“就是车子来了,我也不会去了。大会开始以后入场,是对大会召集人的不尊重,还会干扰其他正在听会的同志。”他还让我们打电话告诉秘书处,说明缘由,请他们不要再派车来接了。叶小沫说,这件事印象太深了,至今也忘不掉。读到这儿,我很有感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好习惯”。这是叶圣陶早在1941年《如果我当教师》文章里的认识。我们想想,这里说的“养成好习惯”,不就是后来乃至现在仍在说的“素质教育”吗? 叶老先生始终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时作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没有为子女择北京的名校,三个孩子都是就近入学,不仅没有上好的小学、中学,两个儿子甚至连大学的门也没有进过。可以说,在叶圣陶的思想里,所谓成才,就是成为一个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不也是为社会进步、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吗?什么是高素质?我想按叶圣陶的说法,就是有着许多好习惯的人。 教育是干什么的?教材不过就是个拐杖,引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好的习惯。教育的眼睛就不能只盯在那些知识上,那些分数上,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否则,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所以教育任重道远,教师任重道远。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我们善于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严格要求,严于律己,让好习惯化成平日里自然而然的言行。 好习惯形成了,素质也就有了。
stonegossard
首页综合两报四刊精品学前基教高等职业家庭国际书香校园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情境教育的40年。作为情境教育创始人,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回顾了情境教育发展和个人成长历程,讲述了自己40年的情境教育故事。李吉林:40年情境教育创新之路作者:李吉林发布时间:2018.12.25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吹进了校园,让我翻开了情境教育创新的第一页。没想到,这一个主题,从40岁做到80岁,整整花了40年的时间,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时代催人奋进,勇当改革的弄潮儿1978年秋季开学,我向当时的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周琪提出从一年级教起,不走轻车熟路,弄清小学语文的来龙去脉,周校长非常支持我。开学一个多月,我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压力变成了改革的动力。不到一个月,市教育局派人通知我,要我去南京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成立大会”,还特别叮嘱我“携带论文”。坦白说,我虽然发表过一些文章,但论文却从来没有写过。“陌生”给我带来“畏惧”,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苦恼中我联想到不久前在《光明日报》上读到的上海师范大学“三女将”关于“发展智力”的报道,新鲜的主题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想,“智力发展,不就是我特别重视的把孩子教聪明吗”?于是,我借来《儿童心理学》,那是一本薄薄的书,我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曾经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现在教一年级语文的感受,苦思冥想,花了一个多月,前后写了5稿,终于完成了论文,题目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智力”。我心里沉甸甸地去南京参加会议。没想到,开会前一位处长通知我,要我在大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我诚惶诚恐。这是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张焕庭在预备会上推荐的,他指出这篇“关于智力发展的论文到目前还是第一篇”。我颤颤巍巍地走上主席台,发言竟然反响热烈,休息时许多领导专家都围拢过来祝贺我、鼓励我。南京市文教卫主任朱刚又请我到南京大会堂给全市教师介绍,结果很受南京老师们的欢迎。消息很快传出,我途经上海回南通,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又请我去讲。接着《江苏教育》杂志分上下两期全文发表,论文又吸引了不少读者。几个月后,我遇到中学的外语老师蒋兆一先生。蒋老师对我说:“你的论文中介绍的训练语言的方法,我们外语教学也好用。”蒋老师还告诉我:“外语学科里有一种‘情景教学’方法,你可以试试。”他让我看这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我迫不及待第二天便到教师进修学校借来这本杂志认真读起来,还联系斯大林语言学里阐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跃跃欲试地积极进行初步移植。1980年暑假,我又接到去辽宁大连参加“全国小语会成立大会”的通知,又要携带论文。我把新的认识写成新的论文,题目是“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没想到这篇论文获得一致好评。《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我,《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不久也发表了我的这篇论文。改革开放是催人奋进的年代。短短两年时间就让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正在召唤着我,我就像一名新战士听到令人振奋的军号,意气风发地大步前进,勇当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发现教育现实的弊端,创新从这里起步“创新”这个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生命力的词语,显示着高远的目标,唤醒人们蕴藏的潜在智慧。我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不可忽略的课题。创新需要智慧,还需要责任心把意愿衍化成行动,这就决定了创新者需要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劳动。学龄初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文教学应该促进儿童语言的早期发展。我深思熟虑,提出小学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新观点。这时,我从外语教学中的“情景”联想到古诗里经常提到的“意境”。于是,我常常独自一人去实地优选意想中的观察客体。学校周围的田野上、田埂上、小河边、树丛里都有我的身影,为了看日出,我半夜孤身一人,黎明前站在北濠桥上等待朝阳升起……精心优选情境设计方案,安排好观察程序,考虑好启发性的导语,我带着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世界竟如此美丽、神秘。我觉得,我仿佛把孩子带进了“天赐的智库”。儿童观察周围世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孩子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就这样,我把观察与儿童语言发展结合起来,把观察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先后开发了形式新颖、让孩子乐于表达的“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童话作文”。孩子们自己也没想到,上二年级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们班上33位小作者创作的《小学生观察日记》。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效果告诉我,课堂必须与周围世界连接,才能做到“辞以情发”。历来让多少孩子苦恼的作文,对实验班的孩子来说却成了一种快乐。两年多的辛勤浇灌,我终于获得了创新成功的第一个甜果子:小学作文迈开创新的第一步,“提早起步,提高起点”成为现实,课堂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起来。南京师范大学资深学者鲁洁教授评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解决的是一个难题。”令我难忘的是1980年春天,上海著名教授、特级教师20余人专程到我校,提出要听我的课。研究决定,让我用两天半时间开5节课。上海的专家不仅看到了我们实验班二年级孩子上的口头作文课,还看到了二年级学生书面作文的评讲课,以及阅读教学用3课时展示《小白花》一课教学的全过程。这5节课,上海专家出乎意料地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印象极好。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上海的专家,并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获得不少学术界的新信息,这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把我带进了学术的前沿。新华社记者获悉上海专家组团造访,于是赶到我们学校进行了3天采访,还亲自测试我们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结果证明二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写得还好,也证明了作文教学“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成功。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记者都采访了我,情境教学一下子走向了全国。记者对教育改革的敏锐观察,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鼓手,积极支持改革者,发扬改革的精神,让我十分振奋。当然,这对我的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脚踏实地继续前行,“学、思、行、著”攀上新台阶创新之路是漫长的,绝非轻而易举。创新讲究的是一个“新”,是前无仅有的。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我一直渴求新知,抓紧学习,努力去“创”。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继续前行,总会走出新路。于是,我向自己提出“学”“思”“行”“著”创新的4条方略。学习“系统论”时,我领悟到“结构决定效率”这个重要的带有哲学意味的要则,联想到“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于是我明白了,传统教学效率为什么低,那是因为当时的教学内容是直线的序列、单一的结构。我提出“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让语文教学三大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相互推动。结构的优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到了中高年级,我又提出“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系统进行了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于是,我收获了创新成功的第二个甜果子:运用系统论的科学原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我自己心中有一种紧迫感。教学现场,孩子们许多精彩发言都让我感受到他们鲜活的创造性。这让我联想到3年前在研读“学习科学”时,书中论及儿童学习有3个特点:一是学习知识的复杂性,二是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三是学习系统的开放性。至于“儿童的创造性”则未提及。所以我勇敢地提出第四点:学习催发儿童潜能的不易性,提出“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填补了学习科学研究儿童创造性这一空白。30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让我收获了创新成功的第三个甜果子:通过发展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以及提出了相关有效的举措。专家们指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性,国外还没有着手研究,尚是一个“空白”,这也正是情境认知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2014年,我受邀参加华东师大关于建构主义的国际会议,接触到建构主义,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我受到启发,提出课程建构的3个维度:儿童—知识—社会。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情境课程的综合领域:德育为先导,语文教学为龙头,各科教学协同,在同一个主题统领下强化教育性,将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进一步把学校的符号学习与美丽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综合起来。课程是儿童学习内容的载体,必须为儿童学习的质量着想。我又进一步充实,提出了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的崭新课程观,使儿童的主体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保证,这激起了儿童的学习动机。直到2007年,我才完成情境课程的专著,书名为《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这前后整个过程竟跨越了30年,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又收获了情境教育创新成功的第四个甜果子:创造性构建了多元的网络式情境课程,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指出:“构建情境课程网络,为国际课程发展领域增添了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奇葩,彰显了中国课程新流派的风采。”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南通师专的教师建议我学学美学。我迫不及待借书获取新知,贪婪地读着。回顾作文教学改革初步的成功,我已经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的创意,让语文教学“美”起来,大胆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孩子们喜欢的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手段,连同鲜活的生活情境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等创设情境,让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儿童在这种富有美感、生动的情境中感受语言形象、体验课文字里行间的情感。我感悟到,美的学习情境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润泽,热烈的情绪使儿童思维处于最佳状态,驱动着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我用美学理论结合教学引导自己的实践。经过反思,我归纳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那就是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我自觉很有新意,又有实用价值,便及时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记得那是1980年的冬天,家里没有取暖电器,我把热水袋用棉布裹起来,放在盒子里取暖。一个寒冬,终于写成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的长篇论文。没想到,《教育研究》(1981年第8期)竟然发表了,文章反响不错。不久《教育研究》编辑部向我约稿,写成《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情感陶冶》又获发表。自己的文章被教育理论权威杂志发表,我的内心十分激动,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肯定,感悟到自己创新研究的路走对了,由此增强了创新的信心。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深感“美的教学”能给儿童带来愉悦,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由此,我提出了颇具新意的操作主张“美为突破口”。不久又提出“以美育美”,之后进一步提出情境教育追求“美的境界”。经过数年深思熟虑,又提出“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至此我仍没有满足,最近几年学习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情本体”。对此,我激动不已,自己的境界似乎也随之升华。情境学习的课堂是美美的,儿童的心灵也是美美的,教师的情感也是美美的。这种对儿童心灵进行塑造的审美教育,为培养儿童核心素养、卓越品质提供了可行性。于是,我又收获了创新成功的第五个甜果子:30年的学习和实践研究,我提出了一系列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主张和举措,美是永远的课题。心存高远之志,从民族文化中寻“根”我虽是一个小学教师,但却心存高远之志。我心想,我们不能反复去论证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要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教育要走自己的路,这就必须从中国经典的文化中寻“根”。于是,我反复研读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发现其博大精深,这让我看到了一盏明亮的灯,更觉得民族文化经典之珍贵。在时代的召唤下,出于对教育创新的追求,我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地应用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我反复研读《文心雕龙》,从“意境说”中通过精心研究,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我发现这四个方面正是儿童的发展所需,四大元素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成为儿童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将其列为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回顾自己为儿童学习设计、亲授的1000多节课,我亲身感悟到,美能激发儿童的情感,在美的情境教学中,儿童普遍生成热烈的情绪,那种遏制不住的情绪又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使学习主动性大增。在教学现场,我深深地感觉到,儿童的学习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调的认知活动,而是情感伴随其中。孩子学习的情绪炽烈到这种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孩子的语言、思维连同他们的身心,在其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真、美、情、思”核心元素的影响与启发下,我终于发现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近年来,我的情境教学又从学习科学那里得到了验证。学习科学指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多年来,我和教师们一直将这一秘诀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历届学生及实验班普遍学得快乐,又获得高效,而且负担一般,这让我们颇感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40年的努力,我终于一步步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我知道,把自己实践中的感受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学习了神经科学中的“相似论”,我知道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在工作过程中,我常常反思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教学场景。我审视着它们,从一个个案例中去粗取精,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寻找相似的东西进行抽象、概括。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基于此,我写成一篇篇心得文章。40年间,我发表文章350余篇,出版专著和相关书籍28部,这些都是自己一篇篇、一字字独立完成的。我的一个目标就是,将情境教育创新的收获变成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所感、所悟,让教师的操作不至于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仿效,而可以按规律进行再创造,运用到实践中,获得教育的高效能,最终让更多的儿童受益。由此,我们又收获了情境教育创新的第六个甜果子: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开创让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说到底,探索情境教育的40年,实际上是在探索、研究一个世界性课题,那就是“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40年的功夫与智慧,我已陆续交出一份份答卷。回顾情境教育发展和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我的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珍惜”和“感恩”在心中涌动。与许多国家小学教师的学术地位相比较,我毫不含糊地说:这40年只有中国的小学教师才能一个个、一群群如此幸运地登上教育科研的宽阔平台,并获得屡屡硕果,成为学者型教师。我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作者系语文特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26日第11版最新文章联合工作专班:胡某宇系自缢死亡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积极备战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充分汲取前行力量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证书换学分 巧搭育人“立交桥”打开校门高校师生要做好准备相关文章那位把一生献给儿童的老人走了生物:重视情境 有效教学从教师到教育家——西浦教师培训和发展之路教育部提醒: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打造一流社团组织 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春万象新 真情暖人心关于我们 | 桌面版 | 手机版 Copyright@2000-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正厅级别。教育部编辑部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是正厅级别。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院简称中国高教院,是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高等科研单位提供高等
期末 个人 总结 是为了总结自己一学期的劳动,更是为了下学期的成长进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么写期末个人总结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
青岛科技大学和济南大学都有出版专硕,单科和总分线要求都比较高
教育类核心期刊有《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当代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研究》《继续教育研究》《兰州学刊》《教育
我跟同学今年在志文网上写的,信誉和质量都还不错,也挺负责的, 修改了一次都过了,你可以去问问他们,祝你也顺利通过。mfrlawxn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