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0

Charleswpf
首页 > 期刊论文 > 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骨头杀手

已采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途径和解决对策》

摘要:现代社会,它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更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因此,在小学和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处在探索阶段,学校的发展并不相同,在实践中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这就要求上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积极探索,总结学习,积累经验,逐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途径;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1983年,林崇德教授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问题;同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早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的问题;1991年,班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心育刍议》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同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作用。[1]这些研究和讨论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援。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大量有益可行的经验,他们通过更深层次的讨论心理健康所包含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规则、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与实践方法等具体细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始从模糊的总体表述逐步向深化研究发展。但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观念落后, *** 严重、发展迅速,但地区差别较大、专业人员匮乏、现行教育体制严重压抑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积极性等。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中有很多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仅仅通过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实现的,他需要借助于各学科的全面渗透和协调配合。通过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心理健康目标。这种途径虽然不是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它却是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而途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校园文化也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能生搬心理学概念,有的学校甚至还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名词、概念,这样不但不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三***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与辅导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内容。中小学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各学校要配备1-2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就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学校心理咨询适宜采取的形式为: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专栏心理咨询和现场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能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烦恼、解决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

***四***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已经得到心理界和教育界的共同重视,其中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地影响。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向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里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8.9%,差的占10.9%;品德优良的39.3%,比较差的7.35%。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里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为0,差的为16.7%;道德品质优良的和差的各为33.3%。[2]家庭心理氛围的作用:影响家庭人际关系、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情感、影响孩子的品德、影响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3]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优化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己成长。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面向家长的家庭咨询有利于改善学生父母的养育方式,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五***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跟学生接触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也比较全面,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班主任的职责是协助蒐集学生资料,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水平,注意发现和协助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协助做好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工作;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材编选工作等。[4]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对策

目前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事在必行,国家的相关政策为心理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如何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地成长,如何让心理与教育更完美地结合,我们应:

第一,各级行政教育部门和社会相关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援力度。加强对各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加大行政支援力度;多配备专职人员从事管理、教育和研究等相关工作,加大人力支援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宣传活动、购置装置材料等专案,加大物质支援力度;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援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加大精神支援力度。[5]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调节”。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学校的具体实践,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将参加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来。

第三,加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借鉴西方心理辅导与咨询理论,通过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寻找出真正适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论,研发适用于本国情况的测量技术和资讯技术。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此项工作能够健康和顺利的发展。

第四,加大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力度,逐渐建立师资培训体系,应该通过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培训机构来培养专业从业人员。首先要依靠师范院校的心理系、教育系或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相关专业来培养,侧重点在于理论培训和学历的培训;其次通过相关的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等进行短期培训,重点侧重操作培训和上岗培训。此类培训在近几年有很大的潜力。

第五,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由于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以后应多组织并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以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鳞,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9

[3]刘建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6

[4]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84

[5]张玉霞,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吉林:延边大学,2003.22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318 评论

猫妖梦懿

初中心理辅导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1 浅谈班主任做好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作为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了解后,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困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当说,由于初中毕业学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既要深入地了解他们,还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 关键词:班主任 毕业班 学生 心理辅导 毕业班,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是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智育成为重头戏。初三学生,随着中考的临近,心理负荷与日俱增。进入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习节奏加快,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紧张感;二是学习负担加重,一种新的知识刚刚学完,另一种新的知识又跟上,学生感觉很难应付,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很累,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落感;三是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老师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了难题,出现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这些都说明,多数初三学生正生活在阴影笼罩之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我认为,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学生心理状况调节好了,班级管理就顺手了,学生成绩也就容易提高了。 一、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 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2.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 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3.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 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但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己把成绩看得太重,过分追求成绩的完美。 初三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与世界观善未成熟,他们多数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爱面子,自尊心极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他们会因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而忧心忡忡。 3.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日益加重。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家长把重点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对他们另眼相看,家务不用做,零用钱也比平时给得多,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多起来。评价体制是束缚教师教学的锁链。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累地奋战着,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顾后进生。在家长和教师的“补贴”下,学生只能埋头苦读,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声。 4.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 他们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学习;或者产生敌对心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如沉迷于网吧、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班主任应“平视”学生。 毕业班的学生是即将成人的学生,其基本的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是人格上的原因,更是师生情感因素决定的。只有“平视”学生,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缺点,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平视”学生,班主任才会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严格对待,宽容待人。“平视”必将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扶正,必将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保证。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 人际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特殊情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脱离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毕业班班主任,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优势,来调节学生心理,实施教育。可以说,健康的个性是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环境是班主任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源。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可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体育方面可组织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文艺方面可组织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让有各方面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4.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调整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认清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只要自己努力过、付出过就无怨无悔。这样可以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树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树立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信训练。考试意味着与别人竞争,但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学生通过挑战消极的自我意识,可以找到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5.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工作中看到学生进步,就会感觉到班主任工作充满着魅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学生考虑,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里的困惑,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摘 要: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在现在非常常见,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考试焦虑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对初中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常见表现的分析,提出一些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 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 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66. [4]魏心.初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孙建兴.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与矫正[J]科教文汇,2006,5. 猜你喜欢: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4.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初中生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129 评论

相关问答

  • 热门初中心理辅导论文题目

    我举个例子:论中小学校教育中孩子的XX心理过程——以XX学校为例首先确定目标人群,第二,心理过程的一个分析点第三,限定调查范围基本这样就可以了。你也可以调查公司

    勤添Jack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期刊

    经过 新闻出版总署查询 中学课程辅导是由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管,山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是属于省级的刊物。不分级!

    吃货跟谁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学生心理辅导论文2000字

    所谓的“不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为”主要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与生理发育和人格成长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人生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或难以避免的一些心理

    小白淼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青春期心理辅导的论文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

    西城桃乐蒂112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心理辅导论文的题目

    心理健康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

    习习谷风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